跳转到内容

圣彼得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聖彼得堡
圣彼得堡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联邦直辖市
The Winter Palace
Palace Bridge
Peter and Paul Cathedral
Saint Isaac's Cathedral
The General Staff Building
The embankment along the Moyka river
圣彼得堡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旗帜
市旗英语Flag of Saint Petersburg
圣彼得堡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徽章
市徽英语Coat of arms of Saint Petersburg
颂歌:圣彼得堡市歌俄语Гимн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坐标:59°57′N 30°19′E / 59.95°N 30.32°E / 59.95; 30.32
国家 俄罗斯
联邦管区西北部联邦管区[1]
经济地区西北经济地区[2]
建立1703年5月27日[3]
政府
 • 行政机构圣彼得堡立法会议英语Legislative Assembly of Saint Petersburg
 • 市长亚历山大·别格洛夫
面积[4]
 • 总计1,439 平方公里(556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第82
人口(2010年普查)
 • 总计4,879,566人
 • 排名第4
 • 密度3,391人/平方公里(8,783人/平方英里)
 • 市区100%
 • 乡村0%
时区莫斯科时间在维基数据编辑[5]UTC+3
ISO 3166码RU-SPE
车牌78、98、178、198
官方语言俄语[i]
区划代码40000000
  1. ^ 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第68.1条为全俄罗斯全境官方语言。

圣彼得堡(俄语: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罗马化Sankt-PeterburgIPA:[sankt pʲɪtʲɪrˈburk] [注 1],旧名彼得格勒列宁格勒,是俄罗斯联邦直辖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首府,曾为列宁格勒州首府、俄罗斯首都。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濒临芬兰湾涅瓦河流经过市区,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一带的重要港口和军事基地。重型机器、精密仪器制造业、海洋运输业和军事工业久负盛名。2021年全市人口约560万人,是俄罗斯人口第二大城市、世界上最北端的居民超过100万人的城市。此城是俄罗斯最西方化的城市[6],也是俄罗斯文化、经济、科学中心和交通枢纽之一。俄罗斯有众多重要政府机构设于该市,包括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纹章局列宁格勒州政府、独联体联盟议会大厦俄语Межпарламентская ассамблея СНГ俄罗斯海军司令部西部军区司令部。

圣彼得堡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5月27日建立,为了建立海军列强地位,在1712年至1918年期间变成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并为帝国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国革命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中心。圣彼得堡多次因时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后,圣彼得堡为因应当时“去日耳曼化”的风潮而改名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后又改名为“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期间,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城封锁长达872天,导致多达150万人死于饥饿,战后该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并有三个下辖城市被授予“军事荣誉城市”称号——罗蒙诺索夫克隆斯塔科尔皮诺。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列宁格勒经过公投决议后,恢复使用圣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圣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战略发展目标,届时估计将有市民590万人。以圣彼得堡为中心构筑的城市群俄语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агломерация面积达1439平方公里,仅次于2011至2012年期间改制扩编的莫斯科城市群俄语Расширение территории Москвы (2011—2012),在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后,圣彼得堡成为继塞瓦斯托波尔后第二小的联邦主体单位。

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其相关古迹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旅游业是圣彼得堡的核心产业之一,该市拥有众多的文化景点,如夏宫人类民族博物馆俄语Кунсткамера斯莫尔尼宫马林斯基剧院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博物馆彼得保罗要塞胜利广场喀山大教堂圣以撒大教堂等名胜。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包括冬宫)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市名沿革

[编辑]
1711年6月28日《公报》,圣彼得堡一词以仿德荷语的“Санктьпетерзбурхь”(Sankt-Petersburgh)表示。

该市于1703年由俄罗斯沙皇国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命名。俄罗斯正教会也兴建了一座小型的木制教堂,同样由彼得保罗这两位圣徒得名,并作为教堂的守护圣人。而彼得则被选定为城市的守护圣人。

圣彼得堡有着一个非常“异国”色彩的名字,应是彼得大帝过去在欧洲游历时受到荷兰等多国文化的影响。起初没有固定拼法,即使在彼得大帝自己信件中也使用了不同的拼写,例如模仿德语“Sankt Petersburg”的“Санктьпетерсьбурк”(Sanktpetersburk) 和模仿荷兰语“Sint-Pietersburgh”的“Сантпитербурх”(Santpiterburkh)等等。[7][8][9]而彼得大帝与所属《公报》(Ведомости)信件中则带有荷兰风的“Сан(к)т-Питер-Бурхъ”(Sankt-Pieter-Burch)[注 2],咸信是原始拼写,但随即转变成更德式名称[10]。不论仿荷、德语命名皆展现日耳曼风格,最后经由俄语标准化的现名,首见于1724年7月的《公报》上[11]

因为名字冗长,在实际使用中人们为圣彼得堡起了诸多别名。城市的首任总督缅希科夫有可能是该城第一个昵称“Петри”(Petri)的发明者。1740年代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为该城拟了一个希腊名“Πετρόπολις”(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Петрополис,仍意为彼得之城),并起了一个俄语化的转写“Петрополь”。在此前后,另一个类似的名称“Питерпол”(Piterpol)也见诸文献。在这诸多方案中都去除了前缀“圣”,只在官方正式文档中还得以保留。

1830年代普希金在他的一首诗里,为城市拟了一个同义的俄国名字“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罗马化:Petrograd[注 3]。不过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德情绪,沙皇政府才将具有德语影响的城市名字——“圣彼得堡”改为俄语名“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于1924年列宁逝世后,又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罗马化:Leningrad直译“列宁城”)。

苏联解体前夕,经市民投票,55%支持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1991年9月6日生效;同时也修改了大量苏联时代的市内地名。不过列宁格勒州依然维持原名。圣彼得堡俄语俗称为“彼得”(Питер, Piter)。从2011年起,每年2月18日(列宁格勒解放日)、2月23日俄罗斯建军节以及5月9日胜利日,圣彼得堡对外称列宁格勒。

历史

[编辑]

20世纪以前

[编辑]
1744年的圣彼得堡地图,拉丁文中采用希腊名Petropolis
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大教堂

圣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涅瓦河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区,包括现时芬兰湾一带的土地,称“英格里亚”,为瑞典帝国所拥有。该地早先只有一支芬兰部落活动。1611年,瑞典殖民者首先在涅瓦河口修筑了一座要塞,其后围绕着这个要塞逐渐兴起一座小城镇。

沙皇彼得一世对航海事务非常感兴趣。其时俄国控制下的面向西方的重要海港为阿尔汉格尔斯克,由于位于白海,每年有好几个月封冻停航。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不冻港,俄国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对瑞典帝国的21年北方战争。1703年5月12日(俄历1日),彼得一世从瑞典帝国夺取英格尔曼兰,同月27日(俄历16日)在距离海湾约5公里的入海口处,一个叫做兔子岛的小岛上兴建彼得保罗要塞,这也成为了新城市的第一块砖石。

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包括从俄国各地征召的农民兵,以及战争中的瑞典战俘。工程主理者为彼得一世密友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稍后这座城市成为圣彼得堡省的中心。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君主制俄罗斯帝国首都,经过凯瑟琳大帝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君主制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最初几年城市是围绕着彼得保㑩要塞发展的,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抵御瑞典的屏障。但很快城市就开始向外扩张了。1736-1737年城市遭遇严重的大火。1737年Burkhard Christoph英语Burkhard Christoph von Münnich主持的一个重建委员会重新制定了计划,将城市划分为5个区,市中心迁移到海军区。

城市沿着以海军部大厦为中心辐射开去的三条街道发展;这三条街道分别是涅瓦大街(目前的中心道路);戈罗霍娃街;以及沃兹涅先斯基大街。城市发展的最初60年间,巴洛克风格占据了统治地位,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即为冬宫。1760年代以降,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逐渐成为潮流。

1810年,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第一所工科高等院校开始兴办。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但起义很快失败。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20世纪至今

[编辑]

1905年俄国革命开始于圣彼得堡,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省。革命家托洛茨基参与组建了圣彼得堡苏维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政府将其改称“彼得格勒”,同样意为“彼得之城”,但以去除德语借词

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中沙皇尼古拉二世代表自己与其子退位,结束了俄罗斯君主制和近300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917年11月7日(旧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列宁带领下,冲进冬宫,此后该事件被称为十月革命。此次革命导致俄国临时政府结束,所有政权转移归苏维埃俄国共产党也由此崛起[12]。之后,该市获得了“三次革命之城”的新称呼[13],指20世纪早期俄罗斯政治史上的三大发展。

1917年9月至10月间,德意志帝国陆军入侵西爱沙尼亚群岛,炮轰并企图入侵彼得格勒。1918年3月12日,苏维埃把中央政府迁到莫斯科[14]。在随后的内战,1919年尤登尼奇将军从爱沙尼亚开始进军,再次尝试占领该城,但托洛茨基调动了军队,迫使他撤退。

1924年1月26日,列宁逝世五天后,经第二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后来街道和其他地名相应进行了更名。全市与列宁生活活动相关的地点超过230个,有些后来成为博物馆[15]其中包括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是十月革命的象征,也是俄罗斯海军中最古老的船。

1920-30年代,列宁格勒的落后的市郊地带按照规划被改造成为市区。政府将住房纳入社会福利之一;很多“资产阶级式”的宅邸被认为太大,大量的家庭被分配到“公共住房”中去。1935年当局出台了新的总体规划,计划将城市往南发展,让市中心远离苏芬边界;经斯大林同意,指定莫斯科大街为未来的列宁格勒的主要街道,在大街南端则会修建新的市政厅,同时近邻市政厅还会修建一个大型广场。但二战之后,苏芬边界向北移动,涅瓦大街和皇宫广场得以保留作为市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1934年,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16]

在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二战苏德战争期间[17],列宁格勒曾经历纳粹德国以及芬兰军队长达872天的封锁列宁格勒围城战成为了现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围城战之一,1944年苏联发起大规模反攻,芬兰同苏军停战,解除了城市北部威胁,德军亦在反攻之中溃退,围城战结束。1945年5月1日,斯大林签署最高统帅命令第20号,命名列宁格勒市与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伟大卫国战争英雄城市。苏德战争胜利20周年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65年5月8日颁布法令授予列宁格勒英雄城市列宁勋章金星勋章,以表彰“在围城战中的英雄抵抗与幸存者的坚韧不拔”。上托着金星标志的英雄城市纪念碑英语Leningrad Hero City Obelisk于1985年4月在起义广场落成。

1949年到1952年,在列宁格勒发生了苏联著名的列宁格勒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6月12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9月6日生效。

另一方面,圣彼得堡经济状况于苏联解体后开始恶化。自从1940年以来食物配给再一次引入圣彼得堡,接受国外人道主义粮食援助。俄罗斯摄影师阿列克谢·季塔连科英语Alexey Titarenko曾拍一系列戏剧性照片[18][19]。1995年,圣彼得堡地铁1号线因水灾停止运作,阻碍城市发展将近十年之久。

1996年,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英语Vladimir Anatolyevich Yakovlev击败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当选市长。2000年,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夫赢得连任,但在2003年突然辞职。

虽然圣彼得堡中央区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但其历史与建筑保护产生争议[20]。2005年后,市政府允许历史建筑拆迁[21]。2006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宣布一项雄心勃勃计划,将建造396米高的摩天大楼,可能会导致圣彼得堡天际线产生剧变。俄罗斯民众于这个计划不太接受,2010年12月,总理梅德韦杰夫决定为该计划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建造位置。

地理

[编辑]

地理位置和水文

[编辑]

圣彼得堡位于芬兰湾的最入处。为大涅瓦河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着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圣彼得堡市区海拔高度多变,最高点约海拔175.9米(577英尺),市区铸造厂大街西部边界海拔则不超过4米(13英尺),多次因洪水造成灾害。圣彼得堡的洪水由波罗的海发生的长浪导致涅瓦湾水位高涨所造成。四次洪水灾难先在1824年(洪水淹至海拔422厘米高,超过三百建筑被毁)、1924年(洪水淹至海拔380厘米高)、1955年(洪水淹至海拔293厘米高)与1975年(洪水淹至海拔281厘米高)发生。为防止洪水侵袭,圣彼得堡大坝已经建造完成[22]

政治地图位置

[编辑]

就战略观点而言,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舰队的根据地,也是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唯一军港;然而俄罗斯海军一旦从圣彼得堡出港,会面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瑞典丹麦波兰等国北约军队的围堵,相较于摩尔曼斯克海参崴等少有敌人威胁的港湾,不适合以海军力量进行突破,故俄罗斯为了控制波罗的海,保障圣彼得堡的出入通道安全,必须仰赖陆空军向周遭国家施予压力。

气候

[编辑]

圣彼得堡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圣彼得堡7月平均高温为23°C(73°F),史上最高温37.1°C(98.8°F)发生于2010年北半球夏季热浪期间。1883年,圣彼得堡纪录到史上最低温-43°C(-45°F),年平均温度为5.8°C(42.4°F)。市区的涅瓦河通常在11月至12月冻结,在4月解冻。12月至3月间,平均有118天会有积雪,2月平均积雪深度达到19厘米。圣彼得堡无霜期持续时间平均为135天。圣彼得堡气候比郊区稍暖一些。圣彼得堡天气全年变化很大[23][24]

圣彼得堡(1991-2020年平均数据,1743年至今极端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8.7
(47.7)
10.2
(50.4)
15.3
(59.5)
25.3
(77.5)
33.0
(91.4)
35.9
(96.6)
35.3
(95.5)
37.1
(98.8)
30.4
(86.7)
21.0
(69.8)
12.3
(54.1)
10.9
(51.6)
37.1
(98.8)
平均高温 °C(°F) −2.5
(27.5)
−2.4
(27.7)
2.3
(36.1)
9.5
(49.1)
16.3
(61.3)
20.5
(68.9)
23.3
(73.9)
21.4
(70.5)
15.9
(60.6)
8.7
(47.7)
2.8
(37.0)
−0.5
(31.1)
9.6
(49.3)
日均气温 °C(°F) −4.8
(23.4)
−5.0
(23.0)
−1.0
(30.2)
5.2
(41.4)
11.5
(52.7)
16.1
(61.0)
19.1
(66.4)
17.4
(63.3)
12.4
(54.3)
6.2
(43.2)
0.9
(33.6)
−2.5
(27.5)
6.3
(43.3)
平均低温 °C(°F) −7.2
(19.0)
−7.6
(18.3)
−4.0
(24.8)
1.7
(35.1)
7.2
(45.0)
12.2
(54.0)
15.3
(59.5)
13.9
(57.0)
9.4
(48.9)
4.1
(39.4)
−0.9
(30.4)
−4.5
(23.9)
3.3
(37.9)
历史最低温 °C(°F) −35.9
(−32.6)
−35.2
(−31.4)
−29.9
(−21.8)
−21.8
(−7.2)
−6.6
(20.1)
0.1
(32.2)
4.9
(40.8)
1.3
(34.3)
−3.1
(26.4)
−12.9
(8.8)
−22.2
(−8.0)
−34.4
(−29.9)
−35.9
(−32.6)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46
(1.8)
36
(1.4)
36
(1.4)
37
(1.5)
47
(1.9)
69
(2.7)
84
(3.3)
87
(3.4)
57
(2.2)
64
(2.5)
56
(2.2)
51
(2.0)
670
(26.4)
平均最大雪深 cm(英寸) 15
(5.9)
19
(7.5)
14
(5.5)
1
(0.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1.2)
9
(3.5)
19
(7.5)
平均降雨天数 9 7 10 13 16 18 17 17 20 20 16 10 173
平均降雪天数 25 23 16 8 1 0.1 0 0 0.1 5 16 23 117
平均相对湿度(%) 86 84 79 69 65 69 71 76 80 83 86 87 78
月均日照时数 22 54 125 180 260 276 267 213 129 70 27 13 1,636
数据来源1:Погода и Климат[25]
数据来源2:NOAA (sun 1961–1990)[26]


人口

[编辑]

2013年圣彼得堡市人口为5,028,000人。2013年3月平均收入为36,375卢布(约合846欧元)。该城居民主要为俄罗斯族(占92.5%),其他还有乌克兰人(1.5%)、犹太人(0.6%)、白俄罗斯人(0.9%)和鞑靼人(0.7%)。其他居民占3.8%,包括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日耳曼人波兰人、越南人、华人等。

统计数据(2012年)

[编辑]
  • 出生人数:62,343(千分之12.6)
  • 死亡人数:61,910(千分之12.5)[27]
  • 总生育率:[28]

2009 - 1.34 | 2010 - 1.38 | 2011 - 1.38 | 2012 - 1.48 | 2013 - 1.49

政府

[编辑]
圣彼得堡市长办公地斯莫尔尼宫

圣彼得堡是一个俄罗斯联邦主体[29]。圣彼得堡政治组织结构遵循1998年通过的圣彼得堡宪章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30]。圣彼得堡市政府负责圣彼得堡的行政运作。圣彼得堡有一个一院制立法机关:圣彼得堡立法院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圣彼得堡市目前分为18区。圣彼得堡也是列宁格勒州及西北联邦区行政中心[31]。2008年5月,俄罗斯宪法法院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和列宁格勒州是两个不同的联邦主体,但是共同分享一些地方及联邦行政机构,例如仲裁法庭、警察机构、联邦安全局、邮政服务、缉毒机构、监狱及其他联邦服务。

经济

[编辑]
旧圣彼得堡证券交易所
圣彼得堡港口
海军部造船厂
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国际贸易门户,专门从事石油天然气、造船、金融工业航空太空业、广播和电子产品、软件和计算机、机械制造、重型机械、运输(包含坦克及其他军事装备)、矿业、设备制造、金属冶炼、化学品、药品、医疗器械、出版印刷业、食品、餐饮、批发零售、纺织服饰等诸多行业。圣彼得堡也是俄罗斯两大先驱汽车制造商之一Lessner的根据地,该公司在1904年由机床及锅炉制造商GA Lessner所成立,直到1910年为止。

圣彼得堡有三个大型货运港口:圣彼得堡港、喀琅施塔得港和罗蒙诺索夫港。国际邮轮的客运港口Morskoy Vokzal位在瓦西里岛西南部。2008年,新客运港两个泊位启用。新港口是城市海洋开发计划的一部分[32],有7个泊位在2010年营运。

涅瓦河两岸的复杂系统与海港相通,使圣彼得堡成为波罗的海枢纽,俄罗斯其他地区借由伏尔加─波罗的海水路可以抵达波罗的海。

圣彼得堡造币厂成立于1724年,是世界上最大造币厂之一,制造俄罗斯硬币、奖章和徽章。圣彼得堡也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俄罗斯铸造场Monumentskulptura所在地。

2007年,丰田汽车投资50亿卢布(约200亿美元)于圣彼得堡南部郊区Shushary,欧宝汽车、现代汽车、日产汽车与俄罗斯政府签署协议,也建立自己的汽车厂。

圣彼得堡是啤酒和酿酒业重镇,被称为俄罗斯“啤酒之都”。其五个大型酿酒厂,包括欧洲第二大啤酒厂Baltika、Vena、喜力啤酒、斯捷潘·拉辛、Tinkoff啤酒厂贡献国内生产的啤酒30%以上。

圣彼得堡有很多当地的酿酒厂生产伏特加酒品牌。2007年,LIVIZ生产伏特加酒出口到70多个国家[33]。圣彼得堡拥有俄罗斯第二大建筑业,包括商业、住宅和道路建设。

2006年,圣彼得堡市预算为1,799亿卢布,并预计在2012年翻倍[34]。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为6,679亿俄罗斯卢布在俄罗斯排名第4,位居莫斯科、秋明州莫斯科州之后[35],人均收入为145,503.3卢布(约5,143.6美元),名列俄罗斯联邦主体第12位[36]。圣彼得堡产业结构是以零售、批发和修理服务(24.7%)、加工业(20.9%)、交通和通讯业(15.1%)[37]为主。

2009年,圣彼得堡市预算收入达2,943亿卢布,支出为3,363亿卢布,预算赤字达约420亿卢布。

城市景观

[编辑]
圣彼得堡傍晚的天际线,从交易所桥通过彼得保罗要塞伸展到圣三一桥,前景为涅瓦河
圣以撒大教堂

圣彼得堡没有摩天大楼,其天际线相对较低。现行法规禁止在市中心建造高层建筑。高310-米(1,020-英尺)的圣彼得堡电视塔是该市最高的建筑,而高122.5米的彼得保罗大教堂是市区迄今为止最高的建筑。不过,有一个有争议的项目,得到了城市当局的认可,称为Okhta中心,将建造一座396米高的超高层摩天大楼。由于预期的建设带来的威胁,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将圣彼得堡的历史天际线列入100个最濒危的地点的观察名单[38]

圣三一桥

不像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市中心的历史建筑,大部分是18和19世纪的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建筑,基本得到保留;虽然许多建筑在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列宁格勒围城战,以及最近的年间被拆毁。1703年彼得一世的木屋,位于涅瓦河边,位于夏园,二战被毁,现为重建的一座一层小房子。1991年,圣彼得堡和列宁格勒州的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二战遗迹相关纪念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在涅瓦河右岸的兔岛的显赫位置,是彼得保罗要塞和圣彼得堡最高的教堂彼得保罗大教堂。每天中午要塞仍会鸣炮。圣彼得堡清真寺是欧洲最大的清真寺,开放于1913年,位于附近的右岸。瓦西里岛将涅瓦河分为两道: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通过交易所桥连接到北岸(彼得格勒岛)的旧圣彼得堡证券交易所。瓦西里岛南岸沿大涅瓦河有一些该市最古老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8世纪,包括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主要为东亚国家,里面都为私人抢来的,交给国家)、十二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两个校区之一)、缅希科夫宫帝国艺术学院

海军部大厦

在瓦西里岛南面的涅瓦河左岸,经过宫廷桥,便是海军部大厦,庞大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建筑群沿着宫廷滨河路伸展,包括巴洛克风格的冬宫,原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宫,以及新古典主义大理石宫。冬宫前为半圆形的该市主要广场冬宫广场,以及亚历山大柱

格里博耶多夫运河

涅瓦大街也坐落在涅瓦河左岸,是该市的主要大道。它始于冬宫广场旁的海军部大厦,向东穿过莫伊卡河绿桥)、格里博耶多夫运河(喀山桥)、花园街(Sadovaya ul)、丰坦卡河(阿尼奇科夫桥),与铸造厂大街相交,继续前行到达莫斯科车站旁的起义广场,在此与利戈夫斯基大街相交,并转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百事吉(Пассаж)商业街、天主教圣加大利纳堂、胜家大厦(新艺术运动风格)、欧罗巴大饭店、路德会圣彼得圣保罗教堂、高尔基市场、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亚历山大剧院及前面的凯瑟琳大帝雕像、喀山大教堂(由沙皇保罗一世下令仿照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建造。十月革命后成为“反宗教博物馆”)、斯特罗加诺夫宫、安奇科夫宫和贝洛萨尔斯基-贝洛泽尔斯基府都位于这条大道沿线。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保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遗骸,是俄罗斯基督教教育的重要中心。修道院内的季赫温墓地,安葬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等许多著名的圣彼得堡人。

在涅瓦河与涅瓦大街之间,有基督喋血大教堂(修建于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地点之上。外观与红场的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相似);米哈伊洛夫宫保罗一世刚搬入这座新建的宫殿40夜就被暗杀,现为俄罗斯博物馆分馆;战神广场主显圣容大教堂(是俄罗斯罕见的从未停止礼拜的教堂);夏园;塔夫利宫,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情夫波将金的豪华府邸,二月革命俄罗斯国家杜马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即斯莫尔尼女子学校,十月革命中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现为圣彼得堡市长办公地;以及斯莫尔尼修道院

海军部大厦的西部和南部,也有许多著名的地标,包括圣以撒大教堂(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三一大教堂马林斯基宫、阿斯托利亚饭店、马林斯基剧院(创建于1730年,俄罗斯最著名的歌剧和芭蕾舞剧都在这里上演)、尤苏波夫宫(1916年拉斯普京在此被谋杀)、新荷兰岛、以及枢密院广场(1925年到2008年称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上的18世纪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被视为该市最知名的标志。

喀山大教堂

圣彼得堡的其他标志还有两个风向标海军部大厦的金色尖塔顶部的小船,以及彼得保罗大教堂顶部顶部的金色天使。宫廷桥在夜晚的开合桥是该市另一个标志。在4月到11月的通航期间,每个晚上,涅瓦河和主要运河上的22座桥梁会打开,让船只得以进出波罗的海。直到2004年,涅瓦河上第一座不需要开合的大奥布霍夫斯基桥开通。在圣彼得堡有数百座小桥,跨越无数的运河和涅瓦河的支流,其中最著名的有莫伊卡河、丰坦卡河、格里博耶多夫运河、Obvodny运河、卡尔彼夫卡河和斯莫伦卡河。由于错综复杂的运河,圣彼得堡常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市中心的河流和运河两岸设置了花岗岩堤防和铸铁栏杆

该市的南郊有一些昔日的皇家住所,例如彼得宫城的彼得宫,又名“夏宫”,坐落在圣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兰湾,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宫,主要建筑有大宫殿(Большой дворец)和蒙普莱西尔宫(дворец Монплезир),该宫殿以其直通芬兰湾的喷泉阶梯和园林内众多设计巧妙的喷泉而闻名,二战期间被德军全部炸毁。皇村,现名“普希金市”,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5公里,内有巴洛克风格的叶卡捷琳娜宫和新古典主义的亚历山大宫等建筑,叶卡捷琳娜宫内的琥珀屋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战期间被德军全部炸毁,现为复制品。巴甫洛夫斯克宫位于圣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苏格兰建筑师查尔斯·卡梅隆为保罗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属园林是俄国最大的公园,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花园之一”,欧洲最大的英式花园之一。在圣彼得堡以南50公里的加特契纳(属于列宁格勒州而不是圣彼得堡),有沙皇保罗一世的行宫,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郊区是喀琅施塔得及其19世纪的防御工事和海军纪念碑,座落在芬兰湾口的科特林岛[来源请求]

博物馆

[编辑]
俄罗斯博物馆
自来水博物馆

圣彼得堡拥有200多座博物馆,其中有许多都设于历史建筑内。最大的博物馆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为前皇家宫殿,拥有大量的艺术收藏。俄罗斯博物馆是一座专门展出俄国美术作品的大型博物馆。一些著名的圣彼得堡人,包括亚历山大·普希金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亚历山大·勃洛克弗拉基米尔·纳博可夫安娜·阿赫玛托娃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故居,以及一些南郊的宫殿和著名建筑如圣以撒大教堂,也被纳入公共博物馆。

艾拉尔塔博物馆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私立当代艺术博物馆。馆中收藏了来自俄罗斯几十个地区的150多位艺术家的超过2000多份创造于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期的作品。

艺术房间英语Kunstkamera由彼得大帝建立于1714年,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品,有时被认为是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博物馆,已演变成现今的彼得大帝人类学与民族学博物馆(Музе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俄罗斯民族学博物馆,系由俄罗斯博物馆分出,专门俄罗斯、前苏联和俄罗斯帝国人民的文化。

其他著名的博物馆包括中央海军博物馆英语Central Naval Museum,设在旧圣彼得堡证券交易所大楼内;艾拉尔塔博物馆动物学博物馆英语Zoological Museum of the Zoological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铁路博物馆;列宁格勒保卫战博物馆(Музей обороны Ленинграда);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在彼得保罗要塞内;以及炮兵,工兵和通信兵军事历史博物馆。

公园

[编辑]
塔夫利花园
彼得宫大水法
位于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沙皇镇凯瑟琳公园

圣彼得堡拥有众多的公园和花园,其中最有名的一些坐落在南郊,包括巴甫洛夫斯克欧洲最大的英式园林之一。Sosnovka是圣彼得堡市内最大的公园,占地240240公顷。夏园(Летний сад是最古老的花园,建于18世纪初,其中有一座两层的小木屋,为彼得大帝初建圣彼得堡时的住处。它座落在涅瓦河南岸,丰坦卡河河口。以铸铁栏杆,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初建时有喷泉,流经的运河“喷泉河”以此得名。

其他著名公园还有克列斯托夫斯基岛上的海岸胜利公园以及南部的莫斯科胜利公园,都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纳粹德国,以及叶拉金岛上的中央文化休息公园,和塔夫利宫周围的塔夫利花园。公园内常见的树种有夏栎挪威枫美国红梣垂枝桦新疆落叶松爆竹柳椴树杨树

其他

[编辑]
  • 保罗要塞павловские крепости):又名“工程师棱堡”(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мок),位于夏园旁边。为沙皇保罗一世修建,也是保罗一世的遇刺地。
  • 奥拉宁鲍姆宫:位于彼得宫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宠臣、圣彼得堡市长亚历山大·缅什科夫修建,内有大宫殿、中国宫等建筑
  • 切斯马教堂以1770年俄国舰队打败土耳其海军的切斯马海战命名,外观红白相间的条纹,十分醒目。
  • 参孙大教堂
  • 施洗约翰教堂Церковь Иоана-Предтечи
  •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 皮斯卡廖夫公墓Пискарёвское мемориальное кладбище

交通

[编辑]
圣彼得堡地铁车站
圣彼得堡无轨电车
圣彼得堡有轨电车
水翼船停泊于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俄罗斯第一条铁路建于1837年,自那时以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发展。圣彼得堡由多条联邦公路及国家、国际铁路线连接到俄罗斯其他地区及国外。普尔科沃机场服务广大国内外旅客。

道路交通

[编辑]

圣彼得堡市内公共交通(拥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系统)发达,无轨电车仅次于莫斯科,位居世界第二大。苏式小巴运行数百条路线。电车在圣彼得堡曾经是运输的主要方式,1980年代,圣彼得堡有世界上最大电车网络,但许多路线在2000年代被拆除。

圣彼得堡公共汽车每日载客量多达300万人次,路线遍布超过250个城市与郊区。圣彼得堡地铁系统于1955年开业,现在有5条线,67个车站,连接五个铁路终点站,每天运载250万人次乘客。地铁站经常被大理石青铜等建材精心装饰。

每天上下班时间、城际交通及冬雪过多导致交通拥堵在圣彼得堡经常发生。圣彼得堡外环道于2011年完成。

圣彼得堡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走廊,连接斯堪的纳维亚到俄罗斯、东欧地区。圣彼得堡也是欧洲高速公路转折点,可以通往莫斯科、希尔克内斯哈尔科夫普斯科夫基辅塔林彼得罗扎沃茨克等地。

水路

[编辑]

圣彼得堡是国外从涅瓦湾芬兰湾、波罗的海进入俄罗斯的客运和货运港口,河港位于涅瓦河,涅瓦河两岸有一些小客运车站。它也是伏尔加─波罗的海水路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终点。

圣彼得堡最高的桥梁是2,824米(9,265英尺)长的大奥布霍夫斯基桥,于2004年通车。5月到10月之间,水翼船往返圣彼得堡市中心与沿海城镇(喀琅施塔得、罗蒙诺索夫、彼得宫城谢斯特罗列茨克泽列诺戈尔斯克)。在气候温暖的月份间,许多小船及水上计程车穿梭在圣彼得堡运河上。

圣彼得路线公司经营两条渡轮路线,分别是赫尔辛基到圣彼得堡与斯德哥尔摩到圣彼得堡。

铁路

[编辑]
莫斯科车站

圣彼得堡拥有城际及市郊铁路网络,包含五个不同的铁路终点站(波罗的海站芬兰车站拉多加站维捷布斯克站莫斯科站[39]),以及几十个非终点站。圣彼得堡有国际铁路连接芬兰赫尔辛基德国柏林及俄罗斯所有加盟共和国。赫尔辛基铁路建于1870年,全长443公里(275英里)。游隼号列车往来圣彼得堡与莫斯科约需要三个半小时。

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于1851年开通,全长651公里(405英里)。现在旅客从圣彼得堡前往莫斯科搭乘列车需要时间从3个半到9个小时不等[40]

2009年,俄罗斯铁路公司推出针对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航线高速列车服务。新列车被称为游隼号列车,是西门子Velaro列车衍生而来。游隼号列车在2009年5月2日创造俄罗斯最快列车记录,以每小时281公里(174.6英里每小时)行驶[41]。2009年5月7日,游隼号列车再度以每小时(180英里每小时)290公里刷新纪录。

卡累利阿铁路俄罗斯铁路芬兰铁路合资)从2010年12月12日开始,行驶高速列车阿尔斯通列车(Allegro)往来圣彼得堡和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之间。

航空

[编辑]
普尔科沃机场

普尔科沃机场是进出圣彼得堡的门户[42],圣彼得堡郊区也有三个小型商业、货运机场。拉彭兰塔机场位于圣彼得堡,靠近芬兰边境,也是受到俄罗斯游客欢迎。

普尔科沃机场在1931年开幕。2011年,该机场是俄罗斯第四繁忙的机场,位居莫斯科多莫杰多沃国际机场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伏努科沃机场之后。普尔科沃机场有两个主要航厦(一个负责国内航班,一个负责国际航班),普尔科沃机场被广泛认为是俄罗斯联邦中最大与现代化的机场之一。不过,根据估计,普尔科沃机场到2025年每天将有约17万人次使用。俄罗斯政府计划直接建造新的航厦,其末端将延伸至1号航厦(国内)北边,并包含18个登机门。新航厦于2010年11月开始施工,预计于2013年完成[43]

普尔科沃机场和圣彼得堡市中心之间也有全天候的快速巴士服务。

体育

[编辑]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阿尔沙文效力于圣彼得堡泽尼特足球俱乐部

列宁格勒是1980年夏季奥运会足球比赛的举办地之一。1994年友好运动会中也是在这里举行。

第一场划船比赛在1703年由彼得大帝发起,当时战胜瑞典海军。游艇活动自古以来都是俄罗斯海军举办[44],游艇俱乐部包含圣彼得堡河游艇俱乐部涅瓦河游艇俱乐部,后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游艇俱乐部。当海水和湖水冬季冻结,游艇及橡皮艇无法使用,当地群众使用冰船

圣彼得堡马术一直有悠久的传统,在沙皇贵族阶级中流行,也是军事训练的一部分。自18世纪以来,几座体育场因马术而建造,训练得以一年四季举行。

国际象棋因1914年国际赛事受到注目,其中“大师”头衔首次由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授予五名棋手:伊曼纽·拉斯克何塞·劳尔·卡帕布兰卡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廖欣西格贝特·塔拉什英语Siegbert Tarrasch法兰克·马歇尔

已拆卸的基洛夫体育场英语Kirov Stadium是世界最大的体育场之一,也曾是圣彼得堡泽尼特足球俱乐部的主场(1950至1993年、1995年)。在1951年,110,000名观众创下苏联足球单场比赛记录。圣彼得堡泽尼特足球俱乐部在1984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获得苏联及俄罗斯联赛冠军[45]。圣彼得堡泽尼特足球俱乐部亦获得1999年及2010年俄罗斯杯[46]、2007年-08年赛季获得欧洲联盟杯、2008年欧洲超级杯。圣彼得堡泽尼特在1994年转移主场至彼得罗夫斯基体育场,2017年再转移至十字架体育场,该球场也是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承办场地之一。

冰上曲棍球队圣彼得堡陆军大陆冰球联盟最受欢迎的球队之一,一直是全国联赛顶尖球队,但加入多年来一直没有获得冠军,直至2015年才首次取得象征俄罗斯冠军头衔的加加林杯,一共取得2次冠军。圣彼得堡陆军主场在陆军竞技场(ЛСКА Арена)。

斯巴达克圣彼得堡篮球队以圣彼得堡为主场,安德烈·根纳季耶维奇·基里连科也曾加盟该篮球队。斯巴达克在苏联超级联赛赢得两次冠军(1975年与1992年),两次苏联杯冠军(1978年和1987年)、俄罗斯杯冠军(2011年)。他们还赢得两次萨波塔杯(1973年和1975年)冠军。斯巴达克圣彼得堡篮球队俱乐部传奇人物包括亚历山大·别洛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елов)[47]弗拉基米尔·康德拉申(Кондрашин, 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48]

著名人物

[编辑]

出生于此的人物

[编辑]

姊妹城市

[编辑]

圣彼得堡目前缔结的姊妹城市如下:

同名城市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德语:Sankt Petersburg
    英语:Saint Petersburg
    “Petersburg”是欧美多数拼写方式,源自德文“Sankt Petersburg”,直接在专属者后面加“s”,相当于英文加“'s”。英文旧拼法“Saint Petersburgh”,目前仅存当年沙皇访英纪念的街道“圣彼得堡广场英语St Petersburgh Place”等处
  2. ^ 荷兰语“圣”实为Sint-而非德语Sankt-
  3. ^ 格勒”(Град)在俄语中是城市城堡的意思。

参考文献

[编辑]
  1. ^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Указ №849 от 13 мая 2000 г. «О полномочном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федеральном округе». Вступил в силу 13 мая 2000 г. Опубликован: "Собрание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а РФ", №20, ст. 2112, 15 мая 2000 г.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Decree #849 of May 13, 2000 On the Plenipotentiary Representativ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a Federal District. Effective as of May 13, 2000).
  2. ^ Госстандарт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К 024-95 27 декабря 1995 г. «Общероссийский классификатор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регионов. 2.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районы», в ред. Изменения №5/2001 ОКЭР. (Gosstandart英语Gosstandar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K 024-95 December 27, 1995 Russian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Regions. 2. Economic Regions, as amended by the Amendment #5/2001 OKER. ).
  3. ^ Official website of St. Petersburg. St. Petersburg in Figu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 Территория, число районов, населённых пунктов и сельских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й по субъекта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Territory, Number of Districts, Inhabited Localities, and Rural Administration by Federal Subject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2002 года (All-Russia Population Census of 2002). 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 2004-05-21 [2011-11-01] (俄语). 
  5. ^ Об исчислении времени. Официальный интернет-портал прав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2011-06-03 [2019-01-19] (俄语). 
  6. ^ V. Morozov. The Discourses of Saint Petersburg and the Shaping of a Wider Europe, Copenhagen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org/wps/mov02/ Ciaonet.org[永久失效链接]
  7. ^ Leningrad, Petersburg and the Great Name Debate. The New York Times. 1991-06-13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3). 
  8. ^ Masters, Tom; Richmond, Simon. Lonely Planet St Petersburg. Lonely Planet. 2015 [2020-10-15]. ISBN 978-1743605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2) –通过Google Books. 
  9. ^ E. M. Pospelow. Имена городов: вчера и сегодня (1917—1992): Топоним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City names: yesterday and today (1917–1992): Toponymic dictionary]. Moscow: Русские словари. 1993: 128. 
  10. ^ Bring Leningrad back – Communists. RT. 2024-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2). 
  11. ^ Ведомости (1724). ImWerden. [2024-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7). 
  12. ^ 雷克斯·A·韦德1917年俄国革命200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
  13. ^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Saint-Petersburg. russia-travel.ws. 2005–2008 [2011年2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1月27日). 
  14. ^ McColl, R. W. Encyclopedia of World Geography. Infobase Publishing. 2014-05-14: 633–634 [2022-10-05]. ISBN 978-0-8160-72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英语). 
  15. ^ Kann, Pavel I︠A︡kovlevich. Leningrad, a Short Guide.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62 [2022-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英语). 
  16. ^ Stalin's Terror: High Politics and Mass Repression in the Soviet Union, Barry McLoughlin and Kevin McDermott (eds).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 6
  17. ^ Baldack, Richard H. "Leningrad, Siege of,"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Chicago, 2002, vol. 12, page 195
  18. ^ Ollman, Leah. "Russian Photos Trace Images of Mortality and Memory," Los Angeles Times, 2001-8-3
  19. ^ Aidan Dunne. "Camera in a City of Shadows," Irish Times, Dublin, May 5, 2007
  20. ^ Sergey Zagraevsky. Will Saint Petersburg share the same fate as Moscow?. Zagraevsky.com.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1. ^ Photos of the viol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Saint Petersburg. Rusarch.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6). 
  22. ^ Нежиховский Р. А. Река Нева и Невская губа, Leningrad: Гидрометеоиздат, 1981.
  23. ^ Climate St. Peterburg - Historical weather records. Tutiempo.net.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6). 
  24. ^ Архив погоды 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е,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Rp5.ru.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5). 
  25. ^ 气候数据农场. Weather and Climate (Погода и климат). [8 November 2021] (俄语). 
  26. ^ Leningrad/Pulkovo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0 December 2019]. 
  27. ^ Естествен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населения в разрезе субъект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1). 
  28. ^ Каталог публикаций::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29.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Constitution.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6). 
  30. ^ Russian source: Charter of Saint Petersburg City. Gov.spb.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31). 
  31. ^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orthwestern Federal District (Russian). Szfo.ru. 2009-06-25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6). 
  32. ^ ЗАО "Терра-Нова" | Крупнейший в Европе проект по образованию и комплексному развитию территории в западной части Васильевского остров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Mfspb.ru. 2012-03-12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33. ^ Russian Standard Vodka Ranked 4th Fastest Growing Premium Spirits Brand Worldwi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pact, 2007.
  34. ^ Budget of Saint Petersburg (Russian document). City of Saint Petersburg.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35. ^ Валовой региональный продукт по субъекта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1998–2005гг.(в текущих основных ценах; млн.рублей). Gks.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36. ^ Валовой региональный продукт на душу населения(в текущих основных ценах; рублей). Gks.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37. ^ Отраслев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ВРП по видам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по ОКВЭД)за 2005 год. Gks.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38. ^ St. Petersburg Historic Skyline, Russian Federation. Wmf.org.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7). 
  39. ^ Бюпьюбяйхи Бнйгюк - Хярнпхъ. Russkialbum.ru.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40. ^ Results of train ticket inquiry, Russian train schedules and Russian train tickets. RZD.com.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1). 
  41. ^ Sapsan claims Russian rail speed record. 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2009-05-07 [200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42. ^ Россия - российские авиалинии. Rossiya-airlines.com. 2007-07-25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4). 
  43. ^ Pulkovo Airport Expansion, Pulkovo, Russia. [201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44. ^ History of Yacht Clubs in Russia. Encspb.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3). 
  45. ^ Russia – List of Champions. rsssf.com.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46. ^ Russia – Cup Finals. rsssf.com. [2012-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47. ^ Aleksander Belov Bio. FIBA. 2007-02-24 [2010-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48. ^ FIBA Hall of Fame page on Kondrashin. [2014-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49. ^ 49.00 49.01 49.02 49.03 49.04 49.05 49.06 49.07 49.08 49.09 49.10 49.11 49.12 49.13 49.14 49.15 49.16 49.17 49.18 49.19 49.20 49.21 49.22 49.23 49.24 49.25 49.26 49.27 49.28 49.29 49.30 49.31 49.32 49.33 49.34 49.35 49.36 49.37 49.38 49.39 49.40 49.41 49.42 49.43 49.44 Saint Petersburg in figures – Interna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Ties. Saint Petersburg City Government. [200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4). 
  50. ^ Barcelona's Sister cities. 2008 Ajuntament de Barcelona(City council's webpage).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51. ^ Bethlehem Municipality. bethlehem-city.org. [200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52. ^ Bordeaux - Rayonnement européen et mondial. Mairie de Bordeaux. [201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法语). 
  53. ^ Bordeaux-Atlas français de la coopération décentralisée et des autres actions extérieures. Délégation pour l’Action Extérieure des Collectivités Territoriales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201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7) (法语). 
  54. ^ Coloful Daegu.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0). 
  55. ^ Dresden Twin cities. 2008 Landeshauptstadt Dresden(City of Dresden: Dresden.de).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6). 
  56. ^ Edinburgh – Twin and Partner Cities. 2008 The City of Edinburgh Council, City Chambers, High Street, Edinburgh, EH1 1YJ Scotland.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8). 
  57. ^ Gdańsk Official Website: 'Miasta partnerskie'. 2009 Urząd Miejski w Gdańsku. [2009-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3) (波兰语及英语). 
  58. ^ Stadt Graz: Sister Cities.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2). 
  59. ^ Twin Towns – Graz Online – English Version. graz.at. [2010-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08). 
  60. ^ Sister Cities of Istanbul.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61. ^ Erdem, Selim Efe. İstanbul'a 49 kardeş. Radikal. 2003-03-03 [2008-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土耳其语). 49 sister cities in 2003 
  62. ^ Le Havre Website – Twin Towns. (in English) 2006–2008 Ovidio Limited. [2008-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30). 
  63. ^ Los Angeles City Council: Sister cities of Los Angeles.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9). 
  64. ^ Partner Cities of Lyon and Greater Lyon. 2008 Mairie de Lyon. [2008-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9). 
  65. ^ Friendship Agreements. Manchester City Council.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1). 
  66.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aint Petersburg.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6). 
  67. ^ City of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ster cities. City of Melbourne. [2009-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6). 
  68. ^ Official Website of Municipal Corporation of Greater 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 of Greater Mumbai.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 
  69. ^ Villes jumelées avec la Ville de Nice. Ville de Nice. [201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9) (法语). 
  70. ^ Osaka and the World,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Osaka city.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2). 
  71. ^ Paris Partners: 'Les pactes d'amitié et de coopération'. Mairie de Paris.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72. ^ Par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special partners. Mairie de Paris.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5). 
  73. ^ Twinnings (PDF). Central Union of Municipalities & Communities of Greece. [2013-08-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15). 
  74. ^ Plovdiv Sister cities.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2). 
  75. ^ Partnerská města HMP [Prague - Twin Cities HMP]. Portál „Zahraniční vztahy“[Portal "Foreign Affairs"]. 2013-07-18 [201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捷克语). 
  76. ^ Twinning Cities. City of Thessaloniki.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31). 
  77. ^ (波兰文) Miasta partnerskie Warszawy. um.warszawa.pl. Biuro Promocji Miasta. 2005-05-04 [2008-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4). 
  78. ^ Zagreb Sister Cities. [2008-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外部链接

[编辑]

www.gov.spb.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