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美俄热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美苏热线
第一代美苏热线使用的电报终端设备

美俄热线,又称为“莫斯科-华盛顿热线”,前称“美苏热线”,始建于1963年,是连接白宫克里姆林宫,使得美苏两国领袖可以直接沟通的通讯系统。这条热线在流行文化中常常称为“红色电话”,但它并不是一条电话线路,也从未使用过红色电话。热线最初使用的是电传打字机,1986年改进为传真设备。2008年之后,热线是被加密过的计算机连线,使用电子邮件传递信息。

早期实施

[编辑]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需要花上12小时去接受和解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3000字初步和解消息,这么长的时间在核野心时期尤其危险。当美国起草了回复时,他们已经收到来自莫斯科要求他们从土耳其撤除导弹的更强硬消息。白宫顾问相信,倘若沟通更加迅速,这次危机就可以更快解决和更容易避免。该系统是以一次性密码本加密[1]。导弹危机使美国和苏联意识到,必须在两大核武强国之间设立一个可靠的直接沟通途径。1963年6月20日,苏联和美国驻十八国裁军委员会英语Eighteen Nation Committee on Disarmament代表于瑞士日内瓦签署《关于设立直接通信线路备忘录》,设立了这个后来被称为“热线”的系统。

科技和步骤

[编辑]

第一代热线完全没有声音设备;备忘录认为语音通信可能引起沟通不良和误解,因此只是打算成立一条双工电报线路。这条线路的路程是华盛顿特区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莫斯科。华盛顿至伦敦的一段是由首条跨大西洋海底电缆TAT-1发送的。第二条无线电的路程是华盛顿特区-丹吉尔-莫斯科。

两国领袖可以用各自的语言书写,接收消息的一方则负责翻译[2]

使用

[编辑]

热线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67年六日战争期间,美苏两国通知和质问对方一些挑衅或意味不明的军事行动[3]。当时的首要考虑是苏联黑海舰队美国第六舰队在地中海十分接近,应该怎样避免两者之间的误会。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美国收到核警报)、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期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也有使用这条热线。罗纳德·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几次使用这条热线,苏联询问黎巴嫩战争,美国评论波兰戒严局势[4]

第二代实施方式

[编辑]

1971年9月,美苏两国决定以较佳技术升级热线,也首次商议了什么时候应该使用热线。当牵涉核武的意料之外、未授权、无解释的事件发生,导致爆发核子战争的风险提升时,两国立即会通知对方[5][6][7]

热线安装了电话,而主要电话线由两条新的卫星通信线路补助,一条由美国Intelsat两个人造卫星组成,另一条由苏联两个Молния人造卫星组成。这次升级在1971至1978年间进行,过程中取消了华盛顿─丹吉尔─莫斯科无线电线。

美苏最后的实施方式

[编辑]

热线于冷战期间最近一次升级是在1986年。苏联以地球同步卫星Горизонт代替МолнияII卫星,且使用高速传真。这次升级使两国领袖除了使用电传和声音来通信外,还可以快速分享文化和其他信息。

苏联解体后,继任者美俄热线则继续营运。

博物馆展出

[编辑]

1963年“热线”设立时使用的东德电传机,现时在美国马利兰州米德要塞国家安全局总部的国立密码博物馆展出。

其他类似热线

[编辑]

印巴热线

[编辑]

印度巴基斯坦于2004年6月30日设立了新德里伊斯兰堡间的核热线[8]。 这一热线是由美国军官协助设立的。

板门店热线

[编辑]

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八线上的板门店设立热线,两国的驻板门店军官以此条热线做为联系之用。2013年3月,朝鲜为报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进行制裁,宣布切断此条热线。同年6月7日,朝鲜重启热线。

两岸事务首长热线

[编辑]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马英九习近平新加坡进行两岸领导人会面,马英九提议两岸间设立热线。经两岸双方协调,台湾方面设于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办公室,大陆方面设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主任办公室。此热线于同年12月30日激活,由两岸事务首长夏立言张志军互相通话[9]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政府上任后,此热线虽未废除[10],但两岸沟通机制已实质中断。[11][12]

通俗文化中的热线电话

[编辑]
吉米·卡特博物馆展出的“红色电话”被大众文化广泛误传为链接华盛顿与莫斯科的直线电话。

在1966年起推出的蝙蝠侠电视系列剧中经常出现,与蝙蝠侠联系用的红色热线电话,形象深入人心,称为蝙蝠电话英语Bat phone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David Kahn, The Codebreakers, pp. 715-716
  2. ^ Kennedy, Bruce. CNN Cold War - Spotlight: The birth of the hot line. 1998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3). 
  3. ^ Cold War hotline recalled. BBC News. 2003-06-07 [2006-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4. ^ Stone, Webster. Moscow's Still Holding.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9-18 [201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5. ^ Jozef Goldblat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Arms control. Sage. 2002: 301–302 [2011-11-20]. ISBN 07619401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6. ^ Coit D. Blacker, Gloria Duffy (Stanford Arms Control Group). International arms control.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2011-11-20]. ISBN 0804712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7. ^ Mayall, James; Navari, Cornelia (编). The End of the Post-War Era: Documents on Great-Power Relations 1968-197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10-16: 135–137 [2011-11-20]. ISBN 05212269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8. ^ India and Pakistan to have nuclear hotline. 独立报. 2004-06-21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4). 
  9. ^ 兩岸事務首長熱線完成建置並正式開通. 中华民国大陆委员会. [2017-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10. ^ 两岸热线能不能通?邱太三回应:这只电话一定在 - 涉台新闻 - 华夏经纬网. www.huaxia.com. [202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30). 
  11. ^ 海峡论谈:两岸热线无人接听 习给蔡的弦外之音?. 美国之音. [2019-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12.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政府网. 中国网. 2017-04-12 [2022-06-20]. 

期刊文章

[编辑]

网页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