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传递
外观
皇权传递(拉丁语:translatio imperii,直译:统治权的转移)是一个起源于中世纪的史学概念,是指本国直接继承古代的王国地位,目的是提升本国皇帝(有时甚至是几个皇帝,例如东罗马帝国和西神圣罗马帝国)的合法性。这个概念与translatiostudii(学术中心的地理转移)相似。这两个术语被认为起源于希伯来圣经但以理书的第二章(第39-40节)。
正统性论述
[编辑]中世纪的许多作家都利用皇权传递来提高本国君主的正统性,例如:
- 蒙捷昂代尔的阿索(来自10世纪的法国):罗马帝国→加洛林法兰克人→萨克森人[1]
- 弗赖辛的奥托(来自德意志地区):罗马→法兰克人→伦巴底人→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
- 克雷蒂安·德·特鲁瓦(来自法国):希腊→罗马→法国[2]
- 理查德·德·布雷(来自14世纪的英格兰):希腊雅典→罗马→法国巴黎→英国
- 易卜拉欣帕夏(来自16世纪的奧斯曼帝國)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奧斯曼帝國[3]
- 斯诺里·斯蒂德吕松(来自约13世纪的冰岛/挪威):特洛伊→色雷斯→挪威[4]
17世纪后,现当代的学者对此进行了重新解释:
- 第五王国派(来自17世纪的英格兰):卡尔迪亚人(巴比伦人)→波斯→马其顿帝国→古罗马→英格兰(以及后来的大英帝国)
- 安东尼奥·维埃拉(来自17世纪的葡萄牙):亚述-巴比伦人→波斯→古希腊→古罗马→葡萄牙帝国
- 费尔南多·佩索阿(来自20世纪的葡萄牙):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欧洲→葡萄牙帝国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经常将统治家族与古希腊或特洛伊英雄联系起来;该模式仿照维吉尔在他的《埃涅阿斯纪》中使用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作为罗马城的祖先。12世纪的盎格鲁-诺曼作家蒙茅斯的杰弗里(在他的编年史《不列颠诸王史》)和韦斯(在他的《布罗的罗曼人》中)延续了这一传统,将不列颠的建立与埃涅阿斯之子特洛伊的布鲁图斯的到来联系起来。
以类似的方式,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让·勒迈尔·德·贝尔热(在他的《高声的荣耀与特洛伊的特性》(Les Illustrations de Gaule et Singularités de Troie)中)将凯尔特高卢的建立与赫克托的儿子即阿斯蒂阿纳克斯的到来联系起来,并将和凯尔特日耳曼的建立和普里阿摩斯的堂兄巴沃的到来联系起来;以这种方式,他为丕平和查理曼大帝构建了一个辉煌但是并不真实的家谱(阿斯蒂阿纳克斯的传说也将成为龙萨尔史诗《法兰西德》的基础)。
东西方对于罗马帝位之争
[编辑]皇权传递这一词汇的最重要的应用就是东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关于罗马人国王(拉丁语:Rex Romanorum)这一头衔的争夺。
- 君士坦丁一世于330年在帝国东部建立新罗马,又名君士坦丁堡,作为罗马帝国的第二首都。
- 狄奥多西一世(347-395年)死后,罗马帝国永久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 随着476/480年西帝国的灭亡,东帝国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继承者。在中世纪的基督徒看来,罗马帝国是不可分割的,其皇帝拥有最高的统治地位,即使对于生活在国境之外的基督徒也具有效力。自古典时代晚期西罗马帝国崩溃以来,东罗马帝国(代表其在东部幸存的省份)已被其自身、教皇和整个欧洲的各种新基督教王国承认为合法的罗马帝国以及普世的最高领袖。
- 534-554年间,查士丁尼大帝发动哥特战争,在军事天才贝里萨留的指挥下,罗马军队相继光复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以及最重要的故都罗马,此时的罗马教宗仍服从君士坦丁堡管辖,称西方史学称为拜占庭教廷(537-752年)。
-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于768年12月17日让他的儿子利奥四世迎娶雅典的伊琳娜,伊琳娜于768年11月1日由父亲带到君士坦丁堡。771年1月14日,伊琳娜生下儿子君士坦丁。在君士坦丁五世于775年和利奥四世于780年去世后,伊琳娜成为他们9岁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的摄政。
- 早在781年,伊琳娜就开始寻求与加洛林王朝和教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她促成儿子君士坦丁和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的女儿罗特鲁德结婚。伊琳娜甚至派了一名官员用希腊语指导法兰克公主。然而伊琳娜本人在787年违背了她儿子的意愿,解除了婚约。
- 随着君士坦丁六世接近成年,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797年伊琳娜废黜了她的儿子,并刺瞎了他的双眼,后者在805年郁郁而终。
- 西方人认为现在由女性占据的东罗马皇位是空缺和不合理的,反过来认可控制意大利和前西罗马帝国大部分地区的查理曼大帝有权获得皇帝之头衔。800年冬季,查理曼从亚琛南下意大利,并于当年圣诞节在教皇利奥三世的加冕下成为了新一任罗马人国王,接续起自罗慕路斯废黜324年后的法统,但东罗马帝国方面不承认这一行为。
- 据说伊琳娜曾努力在她自己和查理曼大帝之间促成联姻,但根据宣信者狄奥法内斯的说法,这个计划被她的亲信之一埃蒂奥斯(Aetios)挫败了。
- 802年,伊琳娜皇后被阴谋废黜,取而代之的是尼基弗鲁斯一世,伊琳娜被流放并于次年去世。
- 80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帝与东罗马帝国的尼基弗鲁斯一世签订《尼基弗鲁斯和约》(Pax Nicephori),
- 812年,东罗马帝国皇帝米海尔一世(811年10月2日由君士坦丁堡牧首加冕)承认查理曼大帝为皇帝(巴西琉斯),之后他重新开始与法兰克人的谈判。虽然严格承认查理曼大帝是“皇帝”,但迈克尔认为只有自己是“罗马人的皇帝”。作为对这种承认的交换,威尼斯被归还给东帝国。
- 962年2月2日,德意志人领袖,萨克森的奥托一世被教皇约翰十二世隆重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十天后,在罗马主教会议上,教皇约翰十二世根据奥托的意愿,建立了马格德堡大主教区和梅泽堡主教区,授予萨尔茨堡大主教和特里尔大主教披带,并确认任命拉瑟为维罗纳主教。第二天皇帝颁布了一项法令,即著名的《奥托特权文书》(Diploma Ottonianum),他在其中确认了罗马教会的财产,特别是那些由丕平捐赠授予的财产。
- 972年4月14日,奥托一世让他的儿子兼继承人奥托二世迎娶了东罗马公主塞奥法诺。通过他们的婚约,奥托在西方被承认为皇帝。
- 1204年,东罗马帝国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天主教十字军暂时推翻并被拉丁帝国取代,这实现了争端开始以来两位皇帝首次认同同一宗教领袖等局面。即使这样,争端仍在继续。拉丁帝国的皇帝虽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合法的罗马皇帝,但他们也为自己争取了这个称号,但神圣罗马帝国却没有作为回报予以承认。教皇英诺森三世最终接受了帝国分裂(拉丁语:divisio imperii)的想法,将帝国的权力分为西方(神圣罗马帝国)和东方(拉丁帝国)两部分。
参考资料
[编辑]- ^ Latowsky, Anne A. Emperor of the World: Charlemag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Authority, 800–1229. Cornell UP. 2013: 71. ISBN 9780801451485.
- ^ De Troyes, Chrétien. Cligès. Circa 1176.
- ^ Cipa, H. Erdem; Fetvaci, Emine. Writing History at the Ottoman Court: Editing the Past, Fashioning the Futur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3: 86–89. ISBN 978-0253008749.
- ^ Prose Edda Pro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