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德意志历史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德国历史 |
---|
历史系列条目 |
从1680年代到1789年,德意志地区由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德许多小邦国组成。与此同时,各邦国发展了一种古典文化,在启蒙运动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此时德意志地区诞生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学艺术领袖,如哲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文学家歌德和席勒,以及音乐家巴赫和贝多芬。
政治
[编辑]从1640年起,勃兰登堡-普鲁士在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领导下开始崛起。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普鲁士获得了东波美拉尼亚。从1713年到1740年,“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军事化的国家。此时的普鲁士拥有约300万农村人口(而奥地利为900万)。
1700年的德国人口为1600万,到1750年略有增加到1700万,到1800年增长更快,达到2400万。战争仍在继续,但对平民人口的破坏力已不再那么严重。没有发生饥荒和大流行病,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更高的出生率和更低的死亡率[1]。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玛丽亚·特蕾莎为获得王位继承权的认可而战。但在西里西亚战争和七年战争中,她不得不将95%的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1763年奥地利、普鲁士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后,普鲁士正式成为欧洲大国。这开始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争夺德国领导权的竞争(这也被称为德意志二元)。
从1763年起,为了反对贵族和公民的抵抗,普鲁士和奥地利建立了“开明专制”,根据这种统治,统治者按照哲学家的最佳戒律进行统治。为了发展经济进行了法律改革,包括废除酷刑和改善犹太人的地位。农民的解放慢慢开始,各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
1772-1795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参加了对波兰的瓜分。普鲁士占领了前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西部领土,这些领土围绕着普鲁士现有的领土,而奥地利则将加利西亚的领土进一步向南。这种占领导致了几个世纪以来波兰对日耳曼化的抵抗。
文化
[编辑]1750年之前,德国上层阶级经常向法国(或之前的意大利)寻求知识、文化和建筑方面的经验,此时法语是上流社会的语言。到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音乐、哲学、科学和文学方面改变了德国的高雅文化。克里斯蒂安·沃尔夫(1679-1754)是向德国读者阐述启蒙运动的先驱作家,他使德语成为了一种哲学语言[2]。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1744-1803)作为原始浪漫主义狂暴运动的领导者,在哲学和诗歌领域开辟了新天地。魏玛古典主义是一场基于魏玛的文化和文学运动,旨在通过综合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来建立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从1772年到1805年,这场运动涉及赫尔德以及博学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和诗人兼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赫尔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这体现在其语言和文化中。这使德国语言和文化的推广合法化,并有助于塑造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席勒的戏剧表达了他那一代人的躁动精神,描绘了主人公对抗社会压力和命运力量的斗争[3]。
由上流社会赞助的德国音乐在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约瑟夫·海顿(1732–1809)、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带领下成长起来[4]。
在遥远的柯尼斯堡,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试图调和理性主义和宗教信仰、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威。康德的著作包含了基本的张力,这些张力将继续影响德国思想——实际上是整个欧洲哲学——直到20世纪[5]。德国启蒙运动赢得了亲王、贵族和中产阶级的支持,并永久地重塑了文化[6]。
参考资料
[编辑]- ^ Sheehan, James J. German History: 1770–1866. 1989: 75, 207-291, 291-323, 324-371, 802-820.
- ^ Gagliardo, John G. Germany under the Old Regime, 1600–1790. 1991: 217–34, 375–95.
- ^ Richter, Simon J. (编), The Literature of Weimar Classicism, 2005
- ^ Owens, Samantha; Reul, Barbara M.; Stockigt, Janice B. (编). Music at German Courts, 1715–1760: Changing Artistic Priorities. 2011.
- ^ Kuehn, Manfred. Kant: A Biography. 2001.
- ^ Van Dulmen, Richard; Williams, Anthony (编). The Society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Enlightenment Culture in German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