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牛李党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牛李黨爭
牛李党争
左图为李德裕、右图为唐宣宗
日期808年-846年
结果
  • 李党领导人被贬,牛党获胜
  • 朝廷重夺控制权
  • 加速唐朝灭亡
冲突方
牛党
李党
领导人物

宣宗(846年)

其他君主

牛李党争(808年-846年),是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争权,朝廷士大夫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党争命名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1],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陷入进一步的动荡。

牛李党争对文学界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少名人都成了受害者,其中又以诗人杜牧李商隐受害最深。杜牧和李商隐因为夹于其中不能得志,隐郁终身。《周秦行纪》、《牛羊日历》、《续牛羊日历》及《周秦行纪论》都属于唐代牛李党争之下的政治小说。

开端

[编辑]

根据《旧唐书》、《资治通鉴》的说法,牛李党争的开始是由进士考试而起。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

斗争

[编辑]

唐穆宗即位不久即举行了新一轮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存心排挤他,于是便对李德裕非常不满。牛僧孺当然很同情李宗闵。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闵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彼此纠缠不休。

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结通宦官,当上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提拔他为相。僧孺、宗闵两人掌权,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长安,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当时西川附近,一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书朝廷,以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飞黄腾达。但是宰相牛僧孺却对唐文宗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那才不划算呢!”牛僧孺还要唐文宗下命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非常愤怒。

后来,到了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当上了宰相。他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党的人都贬谪到南方。846年,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党的人全部贬谪到崖州(今海南)。至此,四十年的牛李党争结束,唐朝时局却一发混乱,不可收拾。

领袖的辩证

[编辑]

顾名思义,人们通常认为“牛李党争”中的领袖分别为牛僧孺(“牛党”)和李德裕(“李党”)。关于牛僧孺进行党派斗争的事迹在史书上出现得很少,这使得有人怀疑牛僧孺的党魁地位,认为牛僧孺只是李宗闵拉拢过来打击李德裕的工具。

另一种观点是,当时人称的“牛、李”,指的是“牛僧孺、李宗闵”,是指“牛僧孺、李宗闵”为一党,如清朝赵翼[2]

扩大说

[编辑]

一种观点希望扩大两个党派的领袖人选,即将牛僧孺和李宗闵看作是李逢吉的政治继承者,而将李德裕视为裴度的政治继承者。在唐宪宗时期,两位政坛重量级人物李逢吉和裴度就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裴度被逐出京师。如果认可这种观点,牛李党争的展开时期就要提前到李逢吉和裴度的交锋。在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李逢吉牛僧孺、李宗闵被当作牛党的领袖;相应地,李党的领袖是裴度李德裕李绅

牛党为李宗闵说

[编辑]

早在唐穆宗时期,已拜相李逢吉就举荐过牛僧孺,被认为是利用牛廉洁正直的名声,为自己的政治势力增加砝码。后来,牛僧孺不甘同流合污,辞去了宰相的职位。文宗太和四年,入相不久的李宗闵再度举荐牛僧孺时,当然也有可能出于和李逢吉同样的考虑。根据这种观点,李宗闵应被视为“牛党”的领袖,而牛僧孺最多只能算名义上的。

李党为李宗闵说

[编辑]

唐史专家岑仲勉认为所谓的“李党”,应该指的李宗闵党。在他看来,李德裕无党。[3]他的主要证据有:

  • 武宗即位后,重用李德裕,将杨嗣复李珏两位宰相罢免。这二人被认为是“牛党”。此时李德裕并没有乘机落井下石,而是力劝武宗对他们从轻发落。
  • 在李德裕任宰相时,有人向武宗推荐白居易担任宰相。李德裕认为白居易年龄太大,建议武宗拒绝。但他同时又推荐白居易的族弟白敏中,而白敏中被认为是“牛党”的重要人物。事实上,白敏中后来确实参与了迫害李德裕的活动。

重要事件

[编辑]
奇章亭,为纪念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而建
  •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入相。曾经推荐过李德裕的裴度辞相,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闵提出建议,通过推荐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与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闵的同意后,杜悰造访李德裕,提出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兴。但李宗闵在与杨虞卿商议后,终止了上述方案,错过了这个很可能是双方和解的最好的机会。
  •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将杨虞卿、张仲方、张元夫、萧浣等牛党人物降职,出为地方官。不久,李宗闵出为山南西节度使。
  •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当权的李训郑注为了排挤李德裕,再次引荐李宗闵入相,之后,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
  •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为相,信任有加。之后数年间,李德裕对李宗闵、牛僧孺等一再贬黜。
  •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为了夺回朝政大权,故出李德裕为荆南节度使。此后,宰相白敏中等人一再贬黜李德裕。李宗闵病故。
  •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

史学家的意见

[编辑]

中国史学界对于牛李党争的性质存在分歧。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南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差异。总体上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牛李党争的焦点在于对待藩镇态度,是主张强硬政策(李党)与妥协政策(牛党)的分歧。又认为李党主张革新,牛党因循守旧,所以李党是进步的,而牛党是守旧反动的。但无论如何,不管牛党或李党,都必须跟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因为唐朝中叶以后,真正在主导朝局的主角几乎都是掌握中央禁军兵权的宦官,牛李党争虽然对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响,但与宦官相比,政治上只能是第二流的角色而已。

注释

[编辑]
  1. ^ 《资治通鉴》卷245
  2. ^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唐书》传赞云:僧孺、宗闵既当国,排击所憎,权震天下,人指曰“牛李”。则当时所云牛、李,乃谓牛僧孺及李宗闵,而非德裕也。《李德裕传》:始李吉甫为相,牛僧孺、李宗闵对策,痛底当路,吉甫诉于上,考官皆得罪。德裕则吉甫子也,宗闵、僧孺之怨德裕始此。《李宗闵传》:钱徽知贡举,宗闵托所亲于徽。德裕白上,以为今年取士不公,宗闵坐贬,由是嫌忌益深。是犹第李与李相怨耳。及裴度荐德裕可相,而宗闵先已当国,虑德裕继入,遂引僧孺同秉政。由是僧孺德宗闵而与德裕为难,是僧孺之仇德裕,本由于附宗闵,此即所谓牛、李者也。《杨汝士传》:汝士为虞卿弟,牛、李待之甚厚。益可见牛、李之李乃宗闵,而非德裕矣。若以李为德裕,则僧孺、德裕方相仇,乃又俱善待汝士乎?《通鉴》: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八年不迁,以为李逢吉排己而引牛僧孺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此李又指逢吉,然亦谓德裕之怨逢吉、僧孺也。
  3. ^ 岑仲勉:《论李德裕无党及司马光修〈唐纪〉之怀挟私见》,载《岑仲勉史学论文集》第475、4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三联书店,北京,1956。
  • 岑仲勉:《隋唐史》第401-403页。
  • 傅璇琮:《李德裕年谱》
  • 胡如雷:《唐代牛李党争研究》
  •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 乌廷玉:《隋唐史话》
  • 毛双民:《论牛李党争》
  • 王炎平:《牛李党争》
  • 周建国:《论牛李党争与中晚唐文学-兼评〈李德裕年谱〉》
  • 章群:《唐史》第十一章《朋党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