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里斯卡尼号航空母舰
30°02′33″N 87°00′22.98″W / 30.04250°N 87.0063833°W
奥里斯卡尼 USS Oriskany CV-34 | |
---|---|
概观 | |
舰种 | 航空母舰 |
拥有国 | 美国 |
舰级 | 埃塞克斯级(17号舰) 长舰体埃塞克斯级(7号舰) |
制造厂 | 布鲁克林造船厂 |
动工 | 1944年5月1日 |
下水 | 1945年10月13日 |
服役 | 1950年9月25日 1959年3月7日 |
退役 | 1957年1月2日 1976年9月30日 |
结局 | 2006年5月17日凿沉作人工鱼礁 |
除籍 | 1989年7月25日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一般:27,500吨 作战:33,400吨 |
满载排水量 | 36,380吨 |
全长 | 整体:888呎 水线:820呎 |
全宽 | 整体:147呎6吋 水线:93呎 |
吃水 | 战时:近26呎 满载:近27.5呎 |
锅炉 | 8座锅炉 4座1,250千瓦蒸汽轮机 2座250千瓦柴油轮机 4轴 |
功率 | 150,000轴马力 试航:154,054轴马力 |
最高速度 | 33节 试航:32.93节 |
续航距离 | 20,000海哩/15节 服役:15,440海哩/15节 |
乘员 | 268名军官 2,363名水兵 |
武器装备 | 4门2联装5吋/38火炮 4门单管5吋/38火炮 8门4联装40毫米高射炮 46挺20毫米机炮 |
装甲 | 机库:2.5吋 防护甲板:1.5吋 装甲带: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挥塔:1-1.5吋 舵机:2.5吋 |
舰载机 | 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
其它 | 3座升降台 2座弹射器 模版参考来源:[1] |
奥里斯卡尼号航空母舰(USS Oriskany CV-34)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为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十七号舰,在非官方上亦是长舰体埃塞克斯级的七号舰。她是美军第三艘以奥里斯卡尼为名的军舰,以纪念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奥里斯卡尼战役。
奥里斯卡尼号在1944年于纽约布鲁克林造船厂开始建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个月下水。接着海军延迟奥里斯卡尼号的服役时间,将之用作SCB-27A现代化改建的原型舰,使奥里斯卡尼号要到1950年才正式服役。
改建后奥里斯卡尼号在大西洋舰队短暂服役,然后加入太平洋舰队,参与朝鲜战争。期间奥里斯卡尼号在1952年重编为攻击航母,舷号改为CVA-34。朝鲜战争后奥里斯卡尼号继续在太平洋舰队执勤,并在1959年作SCB-125A改建,增设斜角飞行甲板及封闭舰艏。
1965年,奥里斯卡尼号开始参与越战,并在战争期间八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直到1975年战争正式结束为止。战争结束后奥里斯卡尼号被重编为多用途航空母舰,舷号改回CV-34,然后到西太平洋作最后一次巡航。1976年,奥里斯卡尼号退役,开始在后备舰队封存。
此后奥里斯卡尼号开始处于废弃状态。隆纳·里根当政时期,曾提议复修奥里斯卡尼号,但因成本过高而遭国会否决。1989年奥里斯卡尼号除籍,并一度出售拆解;但拆解合约在1997年因故告吹,使海军要再次接管奥里斯卡尼号。最终海军决定将奥里斯卡尼号凿沉为人工鱼礁。2006年,奥里斯卡尼号在彭萨科拉外海炸沉。
奥里斯卡尼号为现时世上最大型的人工鱼礁;亦是继于十字路口行动沉没的萨拉托加号后,第二艘可透过水肺潜水抵达的航空母舰遗迹。
建造、首次改建与到地中海巡航
[编辑]奥里斯卡尼号于1944年5月1日在纽约布鲁克林造船厂开始建造,并在未完工的状态下,于1945年10月13日下水。其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近两个月,海军经费开始削减;再加上海军已有多艘在役的航空母舰,使奥里斯卡尼号成为多余军舰。然而,随着喷气机年代来临,海军急欲为现有的埃塞克斯级进行现代化改建,使之可更有效地起降喷气机。1946年8月22日,海军下令奥里斯卡尼号停止建造,以预备用作现代化改建的原型舰。[2][3]
1947年8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开始进行SCB-27A改建。其时奥里斯卡尼号的建造进度为85%,要布鲁克林船厂倒行拆建至60%,然后重新建造。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海军经费复增,并加快奥里斯卡尼号的改建。9月25日,奥里斯卡尼号终于在海军服役。[4]
12月6日,奥里斯卡尼号到佛罗里达州外海考核飞行员,然后前往关塔那摩湾试航,在1952年1月11日返抵纽约检修。4月2日,奥里斯卡尼号再到佛罗里达州考核飞行员,在5月15日离开诺福克海军基地,到地中海巡航。接着奥里斯卡尼号先后到访直布罗陀、巴塞罗那、尼斯、戛纳、那不勒斯、的黎波里、克里特岛苏达湾、雅典、伊兹密尔、伊拉克利翁、拉斯佩齐亚及热那亚等地,并曾在马耳他外海与北约海军演习,于10月4日返抵昆锡点海军基地(Quonset Point)。11月6日至1952年5月15日,奥里斯卡尼号再进入布鲁克林船厂,作最后检修,并重建飞行甲板及舰岛等设备。[5][6]
1952年5月16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诺福克搭载军资,然后前往美国西岸。由于改建后奥里斯卡尼号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故此奥里斯卡尼号要绕道南美洲,途经关塔那摩、里约热内卢、合恩角、瓦尔帕莱索及利马,于7月21日抵达新母港圣地亚哥,并加入太平洋舰队。[2][6]
朝鲜战争
[编辑]1952年9月15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圣地亚哥,前往西太平洋,参与朝鲜战争。10月1日,正在日本海执勤的奥里斯卡尼号重编为攻击航母,舷号改为CVA-34。28日奥里斯卡尼号与奇沙治号离开横须贺,于31日与第77特遣舰队会合。[7]
此时舰队主要执行切罗基攻击(英语:Cherokee Strikes)及密接支援,支援陆上的联合国军部队。奥里斯卡尼号随即加入,开始攻击陆军迫击炮射程以外的目标,同时支援地面部队。[8]11月17日,奥里斯卡尼号与埃塞克斯号攻击了边境城市清津;奇沙治号则攻击了吉州。18日,奥里斯卡尼号的三架F9F,在舰队45英里(72千米)外遭遇七架苏联的米格-15,并与之交火。奥里斯卡尼号的机队最终击落三架米格,并且没有飞机被击毁。[9]次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横须贺休整,在22日抵达。[7]
12月2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横须贺,在4日与好人理查德号等会合。9日奥里斯卡尼号空袭了惠山郡;埃塞克斯号空袭了庆源郡训戎里(Hunyung-ri)的铁路网及罗先市;好人理查德号则空袭了茂山郡的钢铁厂。平日舰队继续作切罗基攻击,但21日作切罗基攻击的海军飞机误击友军,使攻击要一度叫停,到3月才再次恢复。[10]24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舰队,在27日抵达横须贺休假。[11]
1953年1月7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横须贺,在10日与舰队会合;福吉谷号在不久前加入舰队,而菲律宾海号则在31日加入。此时战事仍处于僵持状态,奥里斯卡尼号继续进行密接支援及铁路切断行动,在2月11日前往名古屋休整,然后在日本近海训练。[12]
3月1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离开横须贺,于4日与舰队会合。6日奥里斯卡尼号发生意外:一架F9F在降落期间,机上一枚250磅炸弹意外脱落,并在飞行甲板滚跃数次后,在舰艉升降台爆炸,造成两死13人受伤。次日奥里斯卡尼号在海上抢修,在8日恢复作战,继续执行切罗基攻击等任务,并派飞机到元山等港口执勤。29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舰队,前往香港休假。[13]
4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香港,在11日与舰队会合。此时舰队任务依旧,舰队航空母舰继续作切罗基攻击、切断道铁及空中密接支援。13日,奥里斯卡尼号与菲律宾海号一共派出119架次飞机,并配合舰炮,攻击清津的道路网络及工业目标。[14]22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舰队,途经横须贺等港口,在5月18日返抵圣地亚哥,结束其朝鲜战争巡航。[15][6]
朝鲜战争后与现代化改建
[编辑]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进入船厂维修,然后留在近岸训练。9月14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此时朝鲜战争已经停火,奥里斯卡尼号主要在日本海、中国东海及菲律宾等地演习训练,于1954年4月22日返抵圣地亚哥。接着奥里斯卡尼号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再作现代化改建。改建主要参考SCB-27C方案,改善了飞行甲板的降落设备,并在10月22日完成。[5][6]
1955年3月2日,奥里斯卡尼号再一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上一年日内瓦会议后,越南正式分裂为北越与南越,造成大量难民由北越逃往南方。奥里斯卡尼号到南海,参与海军的自由之路行动,派飞机协助难民撤到南越。行动结束后,奥里斯卡尼号继续在南海及日本海等地执勤,并曾到访香港及马尼拉等地,于9月21日返抵阿拉米达。[5][6]
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如常进入船厂维修,然后留在近岸训练。1956年2月11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于6月13日返抵阿拉米达。10月1日,奥里斯卡尼号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进行SCB-125改建,并在1957年1月2日暂时退役。增设斜角飞行甲板及封闭舰艏后,奥里斯卡尼号由拖船拖行到普吉湾海军基地,再进入干船坞,增设C 11-1蒸汽弹射器,然后再返回旧金山作最后阶段改建。1959年3月7日,奥里斯卡尼号在旧金山船厂重新服役,并在29日正式完成改建。由于奥里斯卡尼号的改建方案较其他SCB-125舰先进,故有时亦被划分为SCB-125A舰。[5][6]
太平洋舰队
[编辑]改建完成后奥里斯卡尼号在近海试航训练。1960年5月14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此时中共逐渐加紧炮击金门,金门炮战有愈演愈烈之势;奥里斯卡尼号前往冲绳作严密演习,并在西太平洋戒备,于12月15日返抵阿拉米达。1961年3月30日,奥里斯卡尼号进入旧金山船厂维修,同时加建战术资料系统(Naval Tactical Data System),以强化舰只的空中指挥系统。9月9日奥里斯卡尼号完成改建,留在近岸训练。[5][6]
1962年6月7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再到西太平洋,并在日本海及中国东海等地训练演习,于12月17日返抵阿拉米达。稍后奥里斯卡尼号安装了电视降落辅助系统(Pilot Landing Aid Television),然后留在近岸训练。1963年6月6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登舰观察训练。[5][6]
1963年8月1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离开阿拉米达,前往西太平洋,并先后到冲绳及菲律宾等地演习。同年8月底,美国政府与南越总统吴廷琰决裂;而吴廷琰则在11月的南越政变被捕杀。鉴于南越政局不稳,奥里斯卡尼号在11月初开始在越南外海戒备,直到月底才返回日本海执勤。1964年1月,奥里斯卡尼号再到南海,先往到访香港及苏比克湾,然后在南海训练。3月10日奥里斯卡尼号返抵圣地亚哥。[5][6]
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到普吉湾海军基地维修,然后留在近岸训练。1965年2月23日至3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参与了代号银枪行动(Operation Silver Lance)的两栖作战演习。[5][6]
越战
[编辑]滚雷行动与反防空导弹作战
[编辑]1965年4月5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西太平洋,作首次越战巡航。5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开始在南越外海执勤,[16]并即时与中途岛号及珊瑚海号等空袭潜藏南越中央高地的越共军队,同时为美军及南越军队提供空中密接支援。由于掩护成效甚为显著,威廉·威斯特摩兰要求海军在南越外海设立固定的航空母舰执勤点,直至陆军的机场可以全面运作为止;此一执勤点亦称为迪克西站(Dixie Station)。[17]5月13日,美国暂时停止滚雷行动,以拉拢北越返回停战谈判,但北越未有理会。18日林登·詹森下令开始第二阶段的滚雷行动,并准许空军及海军轰炸更多北纬20度以北的目标。[18][19]31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迪西站,前往苏比克湾休整。[16][5]
6月11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迪西站,继续支援南方的地面部队,并参与滚雷行动各项轰炸;这些轰炸任务包括针对老挝东北部北越游击队的横滚行动(Operation Barrel Roll),以及老挝东南部胡志明小道的钢虎行动(Operation Steel Tiger)。[16][5]与此同时,北越的空军及防空实力继续增强。在苏联及中国协助下,北越开始在河内附近兴建S-75防空导弹阵地,并运送更多战机到北越机场;然而詹森未有准许海军及空军攻击该等目标,使海空军只能为飞机增加电子干扰设备,作被动防御。[20]6月17日,中途岛号两架F-4击落了两架米格-17,为海军首次与米格机交战。[18]18日奥里斯卡尼号由迪西站转到北面的洋基站(Yankee Station),开始派飞机轰炸北越的铁路网络,以切断胡志明小道的北端路线,直到7月初才返回迪西站执勤。7月18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横须贺休整,在24日抵达。[16][5]
8月5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日本,在10日于洋基站恢复执勤。上月底空军一架F-4被S-75防空导弹击落,为美军在越战遭导弹击落的首架飞机。这使詹森终于在准许空军攻击河内数个指定的防空导弹阵地,但效果却极为恶劣。[21]8月11日,中途岛号一架A-4攻击机遭S-75导弹击落,海军随即获准攻击导弹阵地。12及13日,中途岛号与珊瑚海号派飞机空袭河内的防空导弹,却遭防空炮击落六架,兼且未有摧毁任何地面防空导弹。[22]为此海军尝试改良作战战术,并将部分陆战队机队转移到航空母舰执勤,协助干扰北越的雷达设施;此等反防空导弹作战逐渐演变为铁手行动(Operation Iron Hand)。[21]除反导弹作战外,奥里斯卡尼号继续断北越的补给线。9月8日,舰上第16航空团(CVW-16)指挥官詹姆斯·史托戴尔(James Stockdale)带领六架飞机,在清化市东北摧毁了一队运输车队;然而史托戴尔却在次日遭北越击落俘虏。[23]10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越南,先前往苏比克湾维修,然后到香港休假。[16][5]
9月30日,奥里斯卡尼号恢复在越南作战,并继续切断北越的补给网络,更在10月9日一度中断了东方大桥行车;10月17日,奥里斯卡尼号与独立号更一同空袭了中国边境的高速公路。[5]当日独立号亦摧毁了河内东北的一个防空导弹阵地,为铁手行动的首次成功。[22]18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离开越南,并先后到苏比克湾及越南休假。[16][5]
10月29日,奥里斯卡尼号再开始在洋基站执勤,如常派飞机到陆上切断北越补给线,以及攻击防空导弹阵地。11月5日,奥里斯卡尼号攻击了海阳大桥,又在7日摧毁了南定省一处防空导弹阵地。不过北越的防空火力继续威胁美军飞机;17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空袭海阳省的铁路桥,一共损失了三架飞机。25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越南,先后途经苏比克湾及珍珠港,在12月16日返抵母港圣地亚哥。是次巡航奥里斯卡尼号一共有15架飞机遭北越击落。[6][16][5]
第三及第四阶段滚雷行动
[编辑]1966年1月3日至2月28日,奥里斯卡尼号进入船厂维修,接着留在近岸训练。5月26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圣地亚哥,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并先到珍珠港演习。接着奥里斯卡尼号前往日本,并曾派飞机监视三架飞近关岛的苏联轰炸机。6月14日奥里斯卡尼号抵达横须贺,在20日前往苏比克湾,最终在30日开始在迪西站执勤。[16][5]
日前美军终于获准攻击北越东北部的工业及燃油设施,[24][25]但奥里斯卡尼号先派飞机支援南越的地面部队,到7月6日才转到北方的洋基站,攻击北越的工业设施。12日奥里斯卡尼号的机队摧毁了河内北部两座油库,同时以AGM-45百舌乌反辐射导弹攻击附近的防空导弹阵地。14日奥里斯卡尼号的机队被米格-17埋伏,一架F-8战斗机被击落,但飞行员最终获救。23日奥里斯卡尼号空袭了荣市的炼油厂。[24]29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苏比克湾休整,在次日抵达。[16][5]
8月2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洋基站,在6日继续作战。稍后奥里斯卡尼号派飞机执行横滚行动,到老挝北部作有限的对地支援及侦察,并继续攻击海防港口、各地的燃油设施及运油船。18日奥里斯卡尼号的机队摧毁了北越一处大型补给点,燃油与弹药爆炸引起的浓烟,一度上升至6,700呎高空。不过在9月5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有一架飞机被北越的米格机击落。7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洋基站,先到苏比克湾休整,在15日前往香港休假;期间奥里斯卡尼号曾与英国皇家海军的胜利号在海上演习。[16][5]
9月24日,奥里斯卡尼号在洋基站恢复执勤,并在27日空袭了海防。稍后奥里斯卡尼号继续攻击北越的燃油设施、防空导弹阵地及补给路线,更在10月9日击落了一架米格-21;而取得是次空战胜利的飞行员,正是在7月遭米格-17击落但获救的中校。接着奥里斯卡尼号继续派飞机到陆上作战。[5]
意外大火
[编辑]10月26日早上,奥里斯卡尼号开始派出飞机执勤。7时38分,正当奥里斯卡尼号预备派出更多飞机之际,两名水兵在武器库传递武器时,意外点燃了一支镁质空投照明弹,在慌张之下将其丢进位于右舷前方的武器库(正确程序应为丢出舰外)。照明弹随即点燃了库内另外700多枚的同型照明弹,引发大火。仅在数分钟后,武器库发生猛烈爆炸,火势迅速蔓延至整个前部机库,更一度迫近弹射器的液态氧储存库;而浓烟则布满附近所有人员通道,使多人在舱房被困,甚至窒息。[5][26][27]
奥里斯卡尼号立刻终止飞行作业,并总动员灭火。舰上的自动灭火系统已即时启动;而水兵则从舰艉调动更多灭火喉;又将机库的炸弹等易燃武装推入大海。不过,由于镁的燃点仅在30至40摄氏度之间,且可在水中燃烧,使灭火极为困难。不久,大火及高温开始点燃防空炮的弹药,以及部分武器库的炸弹,引发连串爆炸;而灭火用水又向下层甲板流动,使多条通道水浸及停电,令更多人员被困。舰上水兵在浓烟、高热及子弹横飞的机库继续灭火;又逐一搜索前部各层甲板的舱房;并将伤兵抬到飞行甲板,由直升机转移到星座号治理。[28][5][26][27]
在舰上人员的奋斗下,大火在燃烧三小时后扑灭。是次意外一共造成44人死亡,38人受伤;死亡人数中有24人为飞行员。由于舰体严重受损,奥里斯卡尼号即时终止巡航,在28日进入苏比克湾作紧急维修。11月2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苏比克湾,在16日抵达圣地亚哥,最后于23日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维修。[5][6]
是次大火揭露了美军航空母舰执勤的多项问题。按照指引,水兵在搬运武器时,应有高级士官从旁监督;但由于航空母舰执勤人手严重短缺,使两名水兵一直无人监管;同时,航空母舰每日的攻击任务甚多,使舰体携带的武装远超设计标准,飞行员在横越通道时甚至要跨过多枚炸弹,一旦发生火灾,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按舰长约翰·亚罗比诺(John H. Iarrobino)上校的后续调查,镁质照明弹的设计本身存有缺陷,更曾多次在航空母舰意外起火,只因意外全部发生在飞行甲板,才未有引起关注。军事法庭起初未有调查起火原因,便草率控告两名水兵44项谋杀罪,后来又将责任推卸到亚罗比诺及数名士官身上。最终所有指控虽均未有成立,而舰长亚罗比诺亦仅受到无惩罚性的警告;却自此受到排挤,一直无法晋升少将,直到退役。事后海军下令重新设计照明弹,并将所有旧款照明弹销毁。[29]
第五阶段滚雷行动
[编辑]1967年3月23日,奥里斯卡尼号完成维修,并到近岸试航训练。6月16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途经珍珠港及菲律宾,在7月14日开始在洋基站作战。[16][5][6]
此时美军的切断补给行动渐达顶峰。奥里斯卡尼号开始派出飞机,切断北越各地的铁路及公路桥梁,同时空袭河内部分工业及港口设施。然而,北越的防空火力比往年更为强劲;14日到25日之间,奥里斯卡尼号已有九架飞机被防空炮及导弹击落。29日福莱斯特号意外起火,造成134人死亡,161人受伤,奥里斯卡尼号亦有从旁协助救援。8月7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苏比克湾休整,于9日抵达。[16][5][30][31]
8月18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洋基站作战,继续轰炸北越补给线。21日,奥里斯卡尼号与无畏号及星座号发动联合攻击;无畏号先派出两波飞机攻击锦普镇的港口,然后派另一波飞机攻击河内外围的军事补给点及铁路设施;星座号空袭了白马市机场;而奥里斯卡尼号则空袭河内的火力发电厂。[32]但不久华府在河内市中心重新设下禁止攻击区,并维期两个月,使奥里斯卡尼号等无法空袭该处的重要设施。[33]海军为此订立另一套攻击计划,改为集中切断海防市外围的所有通道,以孤立该港口城市,并以此为据,要求华府批准海军及空军攻击更多目标。31日,奥里斯卡尼号与其他航空母舰一同派出混编机队,开始攻击海防所有的对外桥梁,并在水道布置水雷。[30]9月15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横须贺休整,在19日抵达。[16][5]
10月5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洋基站,继续执勤。早前孤立海防的行动渐见成效,市内的防空炮及导弹的弹药更开始用尽,迫使北越改为依赖苏联货船从海路运输补给。不过,10月中北越遭到台风吹袭,带来恶劣天气,令美军飞机出击数大减,而北越则乘机在数日内彻底完成补给。[30]12日奥里斯卡尼号再与无畏号作联合攻击,空袭了海防市多处的港口及船厂设施;这也是美军首次获准攻击该等目标。[34]稍后奥里斯卡尼号等持续空袭北越的补给路线。不过,北越的防空火网令奥里斯卡尼号损失惨重;整个10月,奥里斯卡尼号一共有九架飞机被击落,包括时为海军少校的约翰·麦凯恩。[33]11月2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前往横须贺休整,在6日抵达。[16][5]
11月20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越南作战。此时美军获准攻击海防市更多的港口及船厂设施,但北越天气再次转差,使舰队的出击数大减,只能派A-6攻击机作有限度攻击。[5][33]12月初北越天气好转,奥里斯卡尼号的机队再次空袭海防附近的多处目标,继续切断北越补给线,[34]更在14日击落一架米格-17。然而当日天气再次转差,舰队的出击数再次大减;[5]与此同时,苏联的侦察渔船Gidrofin号更连续数日干扰航空母舰执勤,刻意驶入编队航线,更多次阻挡奥里斯卡尼号及突击者号。舰队最后要派拖船以舰体将之撞走。[35]奥里斯卡尼号在16日离开越南,先后到苏比克湾及香港休假。[16][31]
12月31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返抵洋基站执勤。由于天气持续恶劣,再加上詹森在圣诞节再次终止滚雷行动,试图拉拢北越返回谈判桌;奥里斯卡尼号的出击数继续减少,仅执行少量横滚行动攻击。1968年1月11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越南,途经苏比克湾,在31日返抵阿拉米达;其时刚好为春节攻势发动第二日。是次巡航,舰上的第16航空团一共有29架飞机被击落,另外十架因意外坠毁;总共有20名飞行员死亡,九人被俘。此一单次巡航的战损纪录,为美国航空母舰在越战之最。[16][5]
越南化时期的三次巡航
[编辑]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大修,直到10月完成为止。接着奥里斯卡尼号留在近岸训练,并换上第19航空团。1969年4月16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途经珍珠港及苏比克湾,于5月16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16][5]
此时春节攻势早已结束;詹森在上年4月禁止美军攻击北纬19度以北的所有北越目标;而新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逊又宣布推行越南化政策,逐步撤走美军,并将防务转交南越军队负责。在此背景下,奥里斯卡尼号的出击数大减,并转为执行横滚及钢虎行动,将目标转移到老挝的胡志明小道。[36][5]执勤期间,奥里斯卡尼号曾到佐世保、横须贺及香港休整,在9月12日暂时离开越南,转为朝鲜半岛外海戒备。10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回到越南外海执勤,最终在11月4日离开苏比克湾,于17日返抵阿拉米达。[16][5][31][37]
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再进入旧金山海军船厂维修,然后留在近岸训练,并首次搭载A-7海盗二式攻击机。1970年5月14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再次前往越南,并在6月14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16]
与上次巡航相若,奥里斯卡尼号继续派飞机攻击北越境外的胡志明小道补给线,亦有派飞机到北越进行摄影侦察;此等侦察出击亦称为蓝树侦察任务(Blue Tree reconnaissance missions)。与此同时,海军亦开始削减洋基站的航空母舰执勤数量;到美利坚号及香格里拉号分别于11月5日及8日离开后,奥里斯卡尼号更成为洋基站仅有的一艘航空母舰,直到20日及21日突击者号及汉考克号加入为止。22日,奥里斯卡尼号等舰联同空军,派飞机轰炸河西省山西市社的多处地方,以分散北越注意力;而陆军则由泰国派出特遣部队,登陆该处的战俘营,以拯救被囚美军。然而当美军抵达该处时,才发现战俘早在数日前转移到另一地方,行动一无所获。为分散北越注意力,下午海军及空军改为大幅轰炸非军事区附近的防空导弹阵地,以及补给设施。[38][39]任务结束后,奥里斯卡尼号离开洋基站,途经珍珠港,于12月10日返抵阿拉米达。[16][5]
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如常进入船厂维修,然后留在近岸训练。1971年5月14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再次前往越南,并在6月16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与上次巡航相若,奥里斯卡尼号继续派飞机空袭老挝的胡志明小道,同时侦察北越各地;并且在遭到攻击的前提下,轰炸地面的防空导弹阵地。巡航期间,奥里斯卡尼号曾到日本及菲律宾海演习,并且到访横须贺、苏比克湾、香港及新加坡,在12月18日返抵阿拉米达。[16][5][31]
复活节攻势及战争结束
[编辑]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再次进入船厂维修,然后在近岸训练。1972年6月5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途经珍珠港及关岛,在21日抵达苏比克湾。24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洋基站,却在28日意外与补给舰相撞,使右舷升降台受损失灵。奥里斯卡尼号未有返回维修,在次日开始在洋基站执勤,并接替即将返国的珊瑚海号。[16][5][31]
数个月前北越发动复活节攻势,再次大举攻击南越;美军为此先展开自由快车行动(Operation Freedom Train),再于5月将之升级为第一阶段后卫行动(Operation Linebacker I),大举轰炸北越多处的工业设施,并且切断其陆路及水路补给线,同时为南越地面军队提供密接支援。奥里斯卡尼号随即联同汉考克号、小鹰号、中途岛号、珊瑚海号及萨拉托加号等航空母舰,派飞机大举攻击,同时增加夜间空袭次数。到6月底,北越在南越的攻势已开始瓦解。[40][41]7月21日,奥里斯卡尼号一轴螺旋桨及舰舵意外断裂,被迫在次日离开洋基站,于28日进入横须贺海军船坞维修。[16][5]
8月15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洋基站执勤,继续进行空袭,并为非军事区一带的南越军队提供空中密接支援。由于北越攻势继续溃散,舰队稍为减少派飞机到南越执勤,转而加倍攻击北越地区。整个8月,海军一共派出了4,819架次飞机到北越执勤。[40]9月1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苏比克湾休整,于次日抵达。[16][5][31]
9月11日,奥里斯卡尼号恢复作战,并如常轰炸北越的补给线及各处工业设施,在27日再次到苏比克湾休整。[16][5][31]
10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返回洋基站作战。尼克逊政府为拉拢北越重返谈判桌,在24日宣布停止第一阶段后卫行动,中止北纬20度以北的所有轰炸七日,以释出善意;这使海军改为集中攻击北纬20度以南的北越补给点。同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有一轴螺旋桨意外断裂,在31日前往横须贺维修,于11月4日抵达。[16][5][31]
11月20日,奥里斯卡尼号完成维修,在23日在洋基站继续作战;舰队主要任务仍旧为攻击北纬20度以南的北越补给点。由于北越与美国的谈判破裂,尼克逊在12月18日宣布开始第二阶段后卫行动,加倍空袭北越,更大幅增派B-52轰炸机,连日轰炸河内及海防市内多处受严密防御的据点。不过奥里斯卡尼号在当日刚好离开越南,在次日进入苏比克湾休整。[16][5][41][31]
12月27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洋基站,开始参与后卫行动的轰炸任务;但由于北越愿意与美国恢复和谈,尼克逊在30日下令停止后卫行动,并在1973年1月3日正式终止对北纬20度以北的所有轰炸。奥里斯卡尼号改为派飞机攻击北纬20度以南的北越补给点,同时派飞机到北越作蓝树侦察任务。[41][40]15日美国停止对北越所有的攻击行动,而27日巴黎和平协约终于签订。[42]1月30日奥里斯卡尼号前往苏比克湾休整,在2月2日抵达。[16][5][31]
2月8日,奥里斯卡尼号返回洋基站执勤。由于美国已与北越停火,舰队改为派飞机到老挝及柬埔寨,空袭该处的共产党游击队。但到2月21日,美国亦终止在老挝的所有军事行动。奥里斯卡尼号在越南外海戒备数日,在3月5日离开越南,途经苏比克湾及珍珠港,于30日返抵阿拉米达。[16][5][31]
返国后奥里斯卡尼号留在近岸训练。10月18日,奥里斯卡尼号再次前往西太平洋。由于美国已抽身越战,故此奥里斯卡尼号未有参与战斗。接着奥里斯卡尼号横过马六甲海峡,并在印度洋与汉考克号稍作演习。稍后汉考克号返回南海,而奥里斯卡尼号继续在印度洋巡航,并在蒙巴萨作圣诞休假。1974年1月奥里斯卡尼号回到西太平洋,并在菲律宾近海训练演习,于6月5日返抵阿拉米达。[6][5][31]
8月奥里斯卡尼号进入长滩海军船厂维修。维修在1975年4月9日完成后,奥里斯卡尼号留在近岸训练,并在6月30日重编为多用途航空母舰,舷号改为CV-34。[6][5]
9月16日,奥里斯卡尼号离开阿拉米达,最后一次离港巡航;这同时是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最后一次远洋巡航。其时越战已经结束,奥里斯卡尼号留在南海及菲律宾近海训练演习,并曾到访香港及苏比克湾,于1976年6月5日返抵阿拉米达,预备退役。[6][5][31]
退役、人工鱼礁与荣誉
[编辑]1976年9月20日,奥里斯卡尼号退役,并由拖船拖往普吉湾封存。为节省成本,海军未有为奥里斯卡尼号作退役前翻修,更没有派船厂员工协助封存,全由舰上水兵负责。由于封存措施不善,奥里斯卡尼号仅在封存半年后,舰体多处便开始出现锈蚀;数年后更开始渗水。[43]
1981年,朗奴·里根当选新任美国总统,并提出“六百舰队”(600-ship Navy)计划,大规模扩充海军,以压抑苏联。其时里根打算维持海军有15艘现役航空母舰;但因中途岛号及珊瑚海号的翻新须时,而罗斯福号才开始建造不久,无法满足需求。故此里根将目光转到封存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并游说国会,要求拨款复修奥里斯卡尼号及好人理查德号。[43]
不过,当海军部长约翰·雷曼(John Lehman)到布雷默顿考察奥里斯卡尼号时,却发现舰体状况极为“可怕”(Horror)。在封存五年后,奥里斯卡尼号的木质甲板已经扭曲不平,更长上了两呎长的草堆;而碍于舰体及其设施所限,奥里斯卡尼号又无法起降F-4战斗机及A-6攻击机,更加不可能操作F-14战斗机及F-18战斗机;再加上每艘埃塞克斯级的复修费用超过五亿美金(500,000,000),使复修计划显得不切实际。国会最终否决提案,而奥里斯卡尼号则继续封存。[43]
随着林肯号及华盛顿号分别在1989年及1990年下水,奥里斯卡尼号已再无保留价值。1989年7月25日,奥里斯卡尼号除籍,并预备出售拆解。[3][43]起初海军曾有计划将奥里斯卡尼号出售到日本作博物馆舰,但最终因故作罢。1995年9月29日,海军将奥里斯卡尼号出售,并拖行到加利福尼亚州瓦列霍等待拆解。[5]
数年过去,由于拆船公司的拆解缓慢,违反合约,海军在1997年7月30日重新接管奥里斯卡尼号,并中止拆解合约。稍后海军将破弃的奥里斯卡尼号拖行到德克萨斯州博蒙特停放。由于奥里斯卡尼号早已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拖船要绕道合恩角,并在1999年8月抵达。这也是奥里斯卡尼号自1952年后首次回到美国东岸。[44]
2003年,海军决定将奥里斯卡尼号用作人工鱼礁,并将其拖行至彭萨科拉待命。起初奥里斯卡尼号预订在2004年于彭萨科拉外海炸沉,但因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要先评估舰体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而要有所延迟。2006年5月15日,奥里斯卡尼号由拖船拖到彭萨科拉24英里(39千米)外海,并于17日以C4炸药凿沉,最后准确地落在预定的海床上。[44]
稍后奥里斯卡尼号对外开放,成为热门潜水地点。起初奥里斯卡尼号的舰底位处水深210呎;飞行甲板位处135呎;舰岛则在70呎,以方便潜水员按装备及训练而调整潜水目的地。2008年9月飓风古斯塔夫吹袭美国期间,其风暴潮令舰体稍为向右舷倾侧下沉,使潜水员要比以往接受更多训练,方可安全地进行水肺潜水。2009年,热带风暴艾达(Tropical Storm Ida)吹袭美国后,使奥里斯卡尼号的舰岛一处穿洞。不过此一破坏既未有影响潜水员安全,反而方便潜水员及海洋生物进入舰内。[45]
-
2006年5月17日,奥里斯卡尼号舰内的炸药引爆,舰体开始入水。
-
爆炸37分钟后,奥里斯卡尼号即将没顶。
-
2008年7月29日,潜水员正在奥里斯卡尼号的舰岛。相片隐约可见舰岛的舷号34字样,上面有多枚蚬壳及海胆;但同年9月飓风艾克吹袭美国后,潜水员发现舷号字样上的海洋生物被全部冲走。墨西哥湾每年的风暴,均会对奥里斯卡尼号鱼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奥里斯卡尼号三次获颁海军部队嘉许勋表及海军部队嘉许奖;在朝鲜战争获得两枚战斗之星;在越战则获得十枚。全部荣誉见下表:[46]
海军部队嘉许勋表: 三次 | |||
海军部队嘉许奖: 三次 |
中国服役奖章: (延长) |
海军占领服役奖章: (“欧洲(Europe)”横扣) |
国防部服役奖章: 两枚 |
韩国服役奖章: 两枚战斗之星 |
武装部队远征奖章: 三枚 |
越南服役奖章: 十枚战斗之星 |
棕榈叶越南英勇十字部队嘉许 |
大韩民国总统部队奖 | 联合国韩国服役奖章 | 越南共和国战役奖章 | 六二五事变从军奖章: (追授) |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Friedman 1983,第394页埃塞克斯舰级配置。由于各艘埃塞克斯级服役期间曾多次改建或改变用途,数据仅以设计及建造时为准。
- ^ 2.0 2.1 美國海軍軍艦字典(DANFS)簡介.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 ^ 3.0 3.1 Navsite:奧里斯卡尼號.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3).
- ^ Friedman 1983,第289-291页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美國海軍歷史中心:奧里斯卡尼號歷史 (PDF). [2011-06-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0).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1950年後搭載的航空團列表.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7.0 7.1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10月28日至11月22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年11月5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0-469页切罗基攻击一直执行至朝鲜战争结束。由于海军既未能分割朝鲜及志愿军部队;而由1952年6月底连串针对工业设施的攻击,亦未能改变战局。格洛克在5月履新第七舰队司令后,计划新作战方案,以尽量发挥海军力量。当时地面战况僵持,而迫击炮射程有限,无法攻击较后的补给点以至军营。格洛克决定派海军飞机攻击该等目标。为与空中密接支援(Close air support)作识别,此等攻击另作命名。取名切罗基乃因格洛克的切罗基血统。他是首位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的原住民。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9-475页七架米格机由海参威飞往舰队,并先攻击美军巡逻战机。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67页
-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2年12月2日至27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年11月28日).
-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1月7日至2月11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年11月28日).
-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3月1日至29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年11月28日).
- ^ Cagle & Manson 1957,第479页
- ^ 奧里斯卡尼號韓戰服役報告(PDF檔):1953年4月8日至22日 (PDF).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年11月28日).
-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Francillon 1988,第150-155页见奥里斯卡尼号越战巡航、在线及战损纪录。
- ^ Gurney 1985,第168页北方的航空母舰执勤点称为洋基站(Yankee Station)。迪克西一词原为美国南方的俗称;而美国北方相应的俗称为洋基(Yankee)。美国内战期间,迪克西多用以称呼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而洋基则用以称呼北面的美利坚合众国。
- ^ 18.0 18.1 Nichols 1987,第152-154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5年。
- ^ Francillon 1988,第34页自滚雷行动开始,所有攻击目标必须经美国总统批准,前线美军方可攻击;再加上詹森在河内及海防两地设下禁止攻击区,使空袭效率极差。
- ^ Gurney 1985,第168-169页早于1965年4月,美军的侦察机已发现河内正在建立防空导弹阵地;到5月25日,苏联更公开表示正协助北越兴建防空导弹及雷达设施;然而詹森否决海空军的请求,不准其发动攻击,以免美军误伤苏联人员,引发更多争议。
- ^ 21.0 21.1 Francillon 1988,第37页S-75防空导弹可在数小时内转移阵地,再加上空军的攻击受到诸多制肘,使攻击效果奇差。
- ^ 22.0 22.1 Gurney 1985,第169页
- ^ 史托戴尔是海军在越战被俘的最高级军官,最后在1973年获释。他是美国海军史上获授勋衔最多的其中一人,包括荣誉勋章及四枚银星勋章。
- ^ 24.0 24.1 Gurney 1985,第176-177页此等攻击亦称为POL攻击,P代表原油Petroleum、O代表石油Oil、L代表润滑油Lubricants。早在滚雷行动开始之时,美军已有计划攻击北越的燃油设施,不过只局限于北越南部地区;海防港口的运油设施几乎一直免受攻击。
- ^ Nichols 1987,第154-155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6年。
- ^ 26.0 26.1 時代雜誌:Agony of the Oriskary,1966年11月4日. [2011年6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8月27日).
- ^ 27.0 27.1 All Hands Magazine-1967年2月 (PDF). [2009-07-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3-10).
- ^ Grant 1986,第93-100页
- ^ Grant 1986,第100-104页
- ^ 30.0 30.1 30.2 Gurney 1985,第183-184页
-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31.11 31.12 美國航空母艦越南巡航到訪港口紀錄.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9-07).
- ^ Gurney 1985,第186-187页自1964年后,美军一直在河内市中心设下禁止攻击区;未经美国总统批准,美军均不可进入攻击。故此不少军事设施到一直未受损毁。
- ^ 33.0 33.1 33.2 Nichols 1987,第155-156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7年。
- ^ 34.0 34.1 Gurney 1985,第189-191页
- ^ Winkler 2000,第58页
- ^ Francillon 1988,第64-66页
- ^ Nichols 1987,第157-158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69年。
- ^ Gurney 1985,第149-152页
- ^ Nichols 1987,第158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0年。
- ^ 40.0 40.1 40.2 Francillon 1988,第66-72页
- ^ 41.0 41.1 41.2 Nichols 1987,第159-161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2年。
- ^ Nichols 1987,第161页见越南空战年表:1973年及1974年。
- ^ 43.0 43.1 43.2 43.3 Madsen 2000,第190-193页
- ^ 44.0 44.1 奧里斯卡尼號博物館組織-歷史.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2).
- ^ MBT Dive & Surf:奧里斯卡尼號魚礁.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3).
- ^ 资料参考自美国海军勋奖网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书目
[编辑]-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语)
- Cagle, Malcolm W.; Manson, Frank A., The sea war in Kore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57 (英语)
- Francillon, René, Tonkin Gulf Yacht Club: US Carrier Operations off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696-1 (英语)
- Marolda, Edward J., By sea, air and lan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Navy and the war in Southeast Asia, Washington D.C.: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Department of the Navy, 1994, ISBN 0160359384 (英语)
- Nichols, John B., On Yankee Station: The Naval Air War over Vietna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1557504951 (英语)
- Gurney, Gene, Vietnam, the war in the air,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 1985, ISBN 0-517-55350-3 (英语)
- Winkler, David F., Cold war at sea: high sea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0, ISBN 1-55750-955-7 (英语)
- Grant, Zalin, Over the beac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 ISBN 0-393-02332-X (英语)
- Madsen, Daniel, Forgotten fleet: the mothball nav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9, ISBN 1-55750-543-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