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三巴牌坊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坐标22°11′51″N 113°32′26″E / 22.19750°N 113.54056°E / 22.19750; 113.5405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三巴牌坊
Ruínas de São Paulo
类型遗迹
位置澳门花王堂区
坐标22°11′51″N 113°32′26″E / 22.19750°N 113.54056°E / 22.19750; 113.54056
高度27
花岗石砖石
建成时间1637年-1640年
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
建造用途天主教教堂
管理者澳门文化局
网站http://www.wh.mo/cn/site/detail/18
类型文化遗产
标准文化遗产(ii) (iii) (iv) (vi)
评定时间2005年
隶属澳门历史城区
参考编码1110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属地区 澳门
官方名称大三巴牌坊
官方名称三巴圣迹
评定时间1992年
指定者澳门八景评议会
地图
大三巴牌坊的地图

大三巴牌坊(葡萄牙语:Ruínas de São Paulo)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属于“圣保禄学院天主之母教堂遗址(大三巴牌坊、前地及石阶)”的组成部分之一,亦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大三巴”一名为华人对圣保禄学院及教堂的称呼,出自圣保禄葡萄牙文“São Paulo”的汉语译音[1][2]。台风名称三巴来源于此,在台风珍珠造成严重灾情后三巴通过入选取代之。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教堂葡萄牙语Igreja da Madre de Deus (Macau)是由天主教耶稣会士创办的圣保禄学院的附属部分,该学院成立于1594年,结束于1762年,是远东地区及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当中设有文法学部、人文学部、伦理神学部等。学院培养了大批传教士日本中国大陆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传教,是天主教传教士在远东区传教的重要的培训基地,在大三巴牌坊的遗址下安放了不少为了信仰而不惜流血舍身的殉道者的遗骸。圣保禄教堂曾经是耶稣会士在澳门和远东最壮丽的一座教堂,基本建成于1603年,1608年开始建造教堂前壁(现大三巴牌坊),于1637年至1640年完工,前壁上的雕刻及塑像则在1644年才最终完成。在1835年,最后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教堂,最终剩下教堂正面前壁、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阶。由于当地华人认为教堂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故称之为“大三巴牌坊”[2][3]

圣保禄教堂是中国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筑,教堂前壁在建造时将东方的装饰图饰如中国传统造型的石狮子汉字和象征日本菊花欧洲的古典元素相结合,属于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代表了天主教艺术在远东的成就,也反映了澳门在历史上的东西文化交融及其独特性[4]

1992年,大三巴牌坊被当选为“澳门八景”之一,并获得“三巴圣迹”这一雅号[5]。1996年10月23日,澳门政府在原教堂主祭坛的位置建成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展出部分澳门教会的珍贵文物,遗址重新成为一个宗教场所[6]。2005年,大三巴牌坊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

名称由来

[编辑]
大三巴牌坊细节
1854年的大三巴牌坊与圣保禄学院

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禄教堂是由耶稣会澳门创办的圣保禄学院的附属部分。在天主教中,圣保禄被形容为最伟大的传教士之一,他曾三次出外进行传教活动,走遍地中海意大利半岛等地,学院以他的名字命名,寓意耶稣会远赴东方传教是继承圣保禄的事业[8]。其中文“三巴”一名则来自圣保禄葡萄牙文“São Paulo”的汉语译音;此外,为了与圣保禄学院的分院——圣若瑟修院的圣堂作区别,亦因前者的规模较后者为大,故华人称圣保禄教堂为“大三巴”,称圣若瑟修院为“小三巴”或“三巴仔”[1]

183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圣保禄学院及教堂,至今残剩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68级石阶,由于本地人认为教堂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故将之称为“大三巴牌坊”[2]

历史

[编辑]

学院成立初期

[编辑]
1834年遭受大火发生前的圣保禄学院及教堂,可见学院及教堂包括钟楼在内的大部分建筑物尚存,由乔治·钱纳利所绘
大三巴牌坊上的耶稣会会徽

1565年,耶稣会传教士培莱思神父(Francisco Perez)在澳门现大三巴牌坊一带兴建了一座圣母小堂为驻所,于1571年将用途改为初级学校(后来史学家称之为“圣保禄公学”或“圣保禄小学”),1572年举办正式的开学典礼。1578年,耶稣会远东教务视察员、意大利传教士范礼安神父抵达澳门,他计划将两名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调来澳门,为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做语言学习的必要准备,后来又向耶稣会总部提出将圣保禄公学升格为圣保禄学院(Colégio)。1579年,罗明坚抵澳后翌年创建了传道所圣尔马定经院,作为新来澳门的耶稣会士学习中文的场所[9]

1580年,澳门人口已从1563年的5,000人激增至20,000人,建筑物开始不敷应用,教学地方亦严重不足。1592年,考虑到以上问题,加上日本传教团总务长已在澳门累积了一定财富,耶稣会决意展开一项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以建立一所真正的神学院。1593年2月27日,澳门议事会从来自日本丝绸贸易收入中拨出200両银子捐给耶稣会,剩下的费用则由澳门市民捐赠。工程的承建商莫利喇(Inácio P. Moreira)从中国大陆泉州雇用泥水匠,在原为山石嶙峋的山腰上(现大三巴牌坊、石梯及其东面至大炮台山一带地方)开山辟石、挖土平整土地以及建造护土墙和沟壑,开拓了约4,000平方米的平地及斜坡,在之上依次建造回廊、会院、教堂及前平台、教学区房子等。此外,耶稣会当初选择该地段的原因,是因为地势较高且空气清新,以及考虑到可俯瞰内港和南湾甚至十字门的景色[8]

1594年12月1日,范礼安的提议最终得以落实,圣保禄学院、会院和教堂在圣保禄公学及圣尔马定经院合并、扩建的基础上正式启用,在启用之时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也是一所授予正式学位高等教育机构[9]。学院内设有文法学部、人文学部、伦理神学部等,由其培养的传教士也远赴到日本中国大陆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传教[2]

教堂前壁的建造过程

[编辑]

1601年,一场毁灭性的大火彻底摧毁了圣保禄学院教堂,学院部分也大部分受损,后来一场突袭的台风更进一步将之破坏。由于澳门在这段时期的商业十分兴旺,在财力丰沛的澳门市民的捐助下,圣保禄教堂马上便在同年开始重建,于1600年抵达澳门、精通数学知识的耶稣会教士嘉禄·史皮诺拉神父(Carlo Spinola)被选上负责新教堂及其前壁(现大三巴牌坊)的设计工作。1602年开展建造工程,建造过程中除了有西方和中国工匠,也有从日本避离到澳门的日本人教徒参与。到了1603年底,除了教堂前壁以外的全部建筑物皆建造完成,1606年至1608年间又对教堂内部进行修饰。1608年开始建造教堂前壁,于1637年至1640期间完工,前壁上的雕刻及塑像则在1644年完全补上[8][3]

新建成的圣保禄教堂被誉为当时亚洲最宏伟的教堂,其设计为罗马公共会堂式,教堂平面呈十字架的形状,内为三个中殿,建筑结构与澳门板樟堂前地圣母玫瑰堂相似。教堂前壁的右面还建有一座钟楼,里面装置了一个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赠送的巨钟,每时每刻均会自动鸣响,其钟声可响遍全城。曾经在越南传教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亚历克山德罗如此评价[10]

发展与没落

[编辑]
大火后的教堂主祭坛废墟
主祭坛废墟已不存,现为天主教艺术博物馆
大火后教堂旁的回廊尚存,旁边的钟楼则受损严重
原钟楼和回廊遗址被开辟成马路

圣保禄学院在1594年创立,1762年关闭,期间培养了一批深远地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展[11],以及对整个远东作出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当中被中国辞海》载录的圣保禄学院师生就有汤若望毕方济艾儒略等十多人[1]。中国历史学博士费成康对圣保禄学院有以下评价[12]

1758年,葡萄牙国王若泽一世在一次刺杀事件中生还,当时的首相庞巴尔除了借行刺事件清除政敌,还将矛头指向耶稣会。1759年,庞巴尔颁布令宣布耶稣会及其传教士为非法,称之为“国王和国家的敌人与侵略者”。1760年,葡王下令没收耶稣会在全国各地包括教堂、学校和其他布道场所的财产。1762年,澳葡政府收到葡王指令后随即查封圣保禄学院和圣若瑟神学院,并逮捕了两所学院共24名耶稣会士,将他们监禁在葡萄牙本土的圣祖利昂达巴拉城堡葡萄牙语Forte de São Julião da Barra,耶稣会拥有的财产则被交予澳门主教处理,部分家具和服装被拍卖。圣保禄学院则先交给澳门市政厅管理,后来被用作军官宿舍和兵营,学院里的设备和物品被分配给市政厅和国王财产处,部分无法搬走的物件则被弃置在校舍里,为驻军部队所占为己用,亦有一些珍贵的书本和历史文献被破坏或抢掠[13][14][10]

1835年1月26日早上6时,驻军部队在圣保禄修院厨房内存放的大量柴薪引发大火,火势迅速漫延至整个学院和教堂,2个多小时后,曾经被形容为“巍峨瑰丽、雄冠远东教区”的圣保禄教堂和学院几乎尽毁无存,沦为一片废墟,剩下基本完整的教堂正面前壁、石阶、学院入口的回廊以及未被完全毁坏的钟塔、主祭室入口的大砖拱及巴洛克风格的主祭坛。由于耶稣会士已于1762年失势离澳,故一时之间没有人代谋重建教堂的计划[15][16]

圣保禄坟场时期

[编辑]
1870年的大三巴牌坊,由约翰·汤姆森拍摄

圣保禄学院和教堂毁于火灾后,澳门议事会于1835年4月委派佛郎高神父(Cândido Gonçalves Franco)把大三巴废墟开辟为一座坟场,利用废墟的坭墙按传统天主教葬式安葬一些教徒。1836年5月,议事会调整计划,将圣保禄坟场交予仁慈堂管理。在建设及经营上,圣保禄坟场内葬有教士、穷人或一般天主教徒,坟场中建有一个小祭坛和种有柏树,议事会又要求预留将来扩充的土地,以及保留教堂残存的前壁供后人瞻仰[15]

1852年10月14日,澳门总督基玛良士(Isidoro Francisco Guimarães)表示,由于圣保禄坟场已破烂不堪,且多处围墙已处于倒塌状况.故命令以公众募捐筹款的方式来建立一座全新的坟场。1854年11月2日,圣味基坟场(华人亦称之为“西洋坟场”)落成,圣保禄坟场自同年11月起不再接收遗体下葬。1878年,圣保禄坟场被下令关闭停用,新任总督施理华(Viscount de Paço d'Arcos,又译雅高士、帕索·德·阿尔克斯)子爵下令将前圣保禄坟场的坟墓迁至圣味基坟场,并将大火后直到当时仍然残存的断壁危墙全部夷为平地[15][17]

未曾实行的教堂重建计划

[编辑]

1904年,藉庆祝葡萄牙澳门教区主保圣人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正式确立五十周年之际,在圣安多尼堂区安东尼奥·若泽·戈麦斯(Antnio José Gomes)神父的倡议和推动下,澳门天主教教会计划重建圣保禄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以作为圣安多尼堂区的堂区圣堂,后来便着手筹集捐款和聘请建筑师来绘制重建方案。根据方案图则,重建的教堂计划采取新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又参考了罗马耶稣会的耶稣教堂拉丁十字平面作为重建教堂的设计,并在拉丁十字交会处上方建造直径12米、高34米的大圆穹顶,在教堂的后部建造一座高28米的钟塔[16]

虽然在1904年12月4日为重建工作进行了奠基仪式,然而工程并无实际进行,澳门建筑师、文化遗产专家吕泽强指出,从乔治·钱纳利的画作可见,圣保禄教堂在火灾后并无将所有建筑物完全烧毁,钟塔并没有完全损毁,修院入口的拱廊仍然尚在,教堂内部的主祭室入口的大砖拱和主祭坛未被完全毁坏(上述建筑现时皆已不存),以当时的状况看来,教堂其实仍然有条件被修复,他认为重建计划最终没有实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重建工程浩大,需要庞大的资金与技术资源,在资金上虽然已经筹集了一笔款项,但仍然不足,须要继续筹款;在技术资源上,当时澳门只有何塞·玛里亚·卡苏索(José Maria Casuso)一人具有建筑师职业资格。第二个原因则涉及政治环境变化的因素,1910年,葡萄牙废除君主制,新成立的共和国将宗教建筑物视为国有资产,政权的变更让教堂的重建计划增添不少变数[16]

澳葡政府对牌坊的保护政策

[编辑]

1923年,澳葡政府开始注意到圣保禄教堂遗址的周边布满影响遗址景观和安全的寮屋,附近居民又将遗址的石构件盗取用以建造房屋。1925年和1926年,遗址周边分别发生两次火灾。有见及此,澳门天主教教区要求澳葡政府作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以维护教堂遗址在东方辉煌历史的见证[6]

1926年10月6日,澳门代理总督罅些喇(Hugo Carvalho de Lacerda Castelo Branco)颁布批示,将教堂遗址视为等同于葡萄牙“国家纪念物法语Monument national (Portugal)”的遗产作保护[18],并参考葡萄牙里斯本当局对卡尔莫修道院遗址的保护方法,详细列出相关的保护措施。1949年,葡萄牙制定法规要求各市政府应该在其管辖范围推行国家纪念物、具公共利益的不动产或动产、具考古、历史、艺术或景观的组合体的评定。1951年,当局透过法规指定议事会负责遗址的维护和清洁。1953年12月,总督史伯泰颁布训令在澳门执行上述法规,并组织一个由议事会副局长担任委员会主席及另外四名成员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专责评定,该委员会拟定了清单草案,评定了8个建筑遗产为宗教纪念物,而圣保禄教堂遗址被列在清单中首位,然而后来该清单草案没有被落实[6]

1974年,葡萄牙发生康乃馨革命,新成立的政府展开非殖民化进程,承认澳门的主权属于中国,1978年,澳门政府公布《澳门组织章程》,章程除了将澳门的地位从葡萄牙“殖民地”转变为“临时由葡萄牙管理的中国领土”,也列明了澳门拥有行政、经济、立法及司法的“自治权”,澳葡政府可对各种事务自行立法,澳门的第一条文物保护法亦由此而生。1976年8月12日,首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第34/76/M号法令生效,确立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方针并首次确定了建筑遗产的官方清单,其中圣保禄遗址(“天主之母”教堂遗址)被甄别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及后分别在1984年第56/84/M号和1992年第83/92/M号两个法令中被列为“纪念物”[6][19]。  

考古发掘

[编辑]

1990至1996年间,澳门政府对教堂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修复及再利用工程,该项目由澳门葡萄牙人建筑师韦先礼葡萄牙语Manuel Vicente(Manuel Vicente)规划,建筑设计团队由工程师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博物馆学家组成。在5年的考古勘察与建造中,发现了昔日教堂背后的建筑遗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1996年10月23日,政府在原教堂主祭坛的位置建成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展出部分澳门教会的珍贵文物,使遗址重新成为一个宗教场所。此外,工程包括在教堂前壁背面建造一座与原唱诗台高度一致的钢架结构瞭望台[6][20]

另外,原本在1835年火灾前存放在教堂内的59名日本籍及14名越南籍死者的骸骨一度放置在路环的圣方济各堂,博物馆与墓室建成后,为了统一管理,越南籍死者的骸骨被运往该艺术博物馆安放,而日本籍的圣髑则在1995年由时澳门教区主教林家骏送回他们的故里日本长崎[17]

列入世遗

[编辑]

澳门回归前的1986年,澳门政府拟定了一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当中天主之母教堂遗址是该申报文件中被视为最重要的建筑遗产[21],虽然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申报工作未能得以落实,但澳门政府没有停止过将澳门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葡萄牙和中国也一直为此创造条件[2]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澳门历史城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22]。1995年10月25日,澳门在两国事前同意下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准会员,澳门因此可在筹备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取得教科文组织的意见和协助[23]。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特区政府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将“澳门历史建筑群”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件提交予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04年,“澳门历史建筑群”被确认为中国于2005年向世界遗产中心申报的唯一项目[23]。2004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员去澳门进行实地评估。2005年7月15日,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建筑群”获决议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正名为“澳门历史城区”,大三巴牌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4]

建筑描述

[编辑]

耶稣会士在抵澳初期未有对澳门作出教会事务上的定位,而是把它视为是远东的一个中途站,故在抵澳30多年来没有引进西方的建筑概念,在1565年于澳门建立的第一所教堂亦是一座使用木材、、茅草、树皮等材料,在屋顶盖上瓦面以及用粘土附于竹骨上作墙木的木结构建筑。直到原本发展蓬勃的日本传教事业受到打压,后来更遭遇教难事件,传教士始将澳门视为东方传教人员的培训基地以及日本教徒避难所,采用“基于坚实以抗衡自然而达至永恒”的理念,开始在新建筑上采用更结实的材料,例如采用粘土混沙夯墙的方式建造建筑物;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不具备下,于1594建立的圣保禄学院建筑群的上层楼板及屋顶支架仍然不得不用木质材料,不能实现“永恒建筑”的理念,建筑群也在1601年的大火中几乎被彻底摧毁。后来耶稣会在重建工程中引进了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在建筑风格上又采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以及耶稣会自身的建筑方式,在现时遗存的教堂前壁及石阶上可见仍然可见西方古典建筑的砖石结构及巴洛克时代的建筑风格[8]

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

[编辑]
大三巴牌坊上的石雕和铜像
正门上字刻“MATER DEI”,意指“天主之母”
圣保禄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下的奠基石,上有奠基年份1602年

圣保禄教堂也是中国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筑,其前壁在建造时将东方的装饰图饰如中国传统造型的石狮子汉字和象征日本菊花欧洲的古典元素相结合,属于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结晶,代表了天主教艺术在远东的成就,也反映了澳门在历史上的东西文化交融及其独特性[4]

圣保禄教堂前壁由花岗石建成,高27、阔23.5米、石壁厚2.7米[2]。至今学界仍然未能得知制作教堂前壁的艺术家和工匠的名字,但目前可知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日本逃难到澳门的日本人天主教教徒建筑师工匠,且当时澳门城内有让从日本来的工人建筑教堂的传统,澳门历史学家文德泉神父则指出:“由于教堂正立面上面刻的中国字并不好看,人们更加证实了这种看法。”[25]。此外,有史学家怀疑前壁上的汉字是日本人修改了史皮诺拉神父的设计后所刻上,因其“刻工拙略且缺乏书法韵味”[26]:73-74

大三巴牌坊可分为上下五层,每层均有多种多样的雕刻,反映出天主教的信仰精神及其所带出的宗教信息[27]。另外,牌坊上的七尊铜像相信是由在17至18世纪曾经“闻名退通,远销各洲”的澳门博卡罗铸炮场(又译为卜加劳铸炮场)铸造,于2017年参与大三巴铜像修复工程的澳洲专业文物修复机构澳洲艺术品与文物修复室(Artlab Australia)项目顾问伊恩·迈尔斯(Ian Miles)称赞七尊铜像的铸造者,认为铜像制作得非常好,令它们接近400年来保持不变[28][29]

第一层

第一层的主题为创世、救赎和圣神,最上层为一个三角形山花,顶部有一铁制十字架,象征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是完成了天主给世人所定下的赎罪计划;下有象征圣神青铜鸽子围绕在星辰之中,象征天主在起初创造天地万物[3][27]

第二层

第二层的主题是圣子耶稣基督受难,正中竖立了小耶稣铜像,四周有耶稣受难时的刑具,包括长矛、夹钳、锤子、鞭子、荆棘冠冕、长棒、梯子及钉子等,而耶稣受难是基督教神学的中心教义。小耶稣铜像左右两旁各有一个面容悲伤的天使,一个抱着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一个托著罗马士兵绑住耶稣进行鞭打时的柱子,其中一个旁有一束麦穗,指的是《若望福音》中 :“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比喻耶稣为世人牺牲以完成救赎的奥秘[3][27]

第三层

第三层的主题是圣母玛利亚,该层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两侧以方尖柱代替壁柱,各柱间均以浅浮雕装饰,左右两旁的尽头设有造型是中式狮子的去水口。中央的神龛内竖立圣母玛利亚升天铜像,神龛周围饰以代表中国的牡丹和代表日本的菊花(一说是《圣经》中《雅歌》2章1节的玫瑰花和代表纯洁的百合花:“我是原野的玫瑰,谷中的百合”)。花环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三对天使雕刻,由上至下分别在祈祷、奏乐和焚香,中部和下部的两对天使下则刻有中国传统的云彩[3][27]

圣母像正面左边三对天使的左方刻有象征生命的黎巴嫩柏树,以及一只被圣母脚踏的、象征魔鬼撒旦的七头龙,七头龙旁有汉字“圣母踏龙头”;外侧刻有躺在镰刀上的骷髅,旁边刻有汉字“念死者为无罪”,意思是“常以死自勉者不会轻易犯罪”。再往外侧则可见刻有被两支箭交错穿过的皇冠,下面有关上的天堂之门,代表天堂之门不为贪慕权力者所开[3][27]

圣母像正面右边三对天使的右方刻有一座代表生命和智慧的喷泉,正如《圣经》中指:“义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智慧人的教训是生命的泉源”;“敬畏上主,是生命的泉源”;“为有智识的人,智识是生命的泉源”。外侧刻有一艘西式帆船在海上飘流,船上方有圣母像凌空浮在上空,喻意圣母保佑海上贸易顺利平安,另一说是洋船代表教会,海洋代表罪恶,意指圣母带领教会走出罪恶的海洋。再往外侧刻有一个中箭的魔鬼石雕,旁边刻有汉字“鬼是诱人为恶”,比喻战胜魔鬼、罪恶和死亡,正如《圣经》所言:“那犯罪的,是属于魔鬼,因为魔鬼从起初就犯罪:天主子所以显现出来,是为消灭魔鬼的作为。”;“死亡!你的胜利在哪里?死亡!你的刺在哪里?死亡的刺就是罪过,罪过的权势就是法律。感谢天主赐给了我们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获得的胜利!”再往外侧可见刻有代表圣神的白鸽和一道开启的大门,比喻天堂之门为相信及遵守天主教义的人所开[3][27]

第四层

第四层的主题是耶稣会的圣人,该层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个窗口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榈树装饰(《圣咏集》92章13节写道 :“正义人像棕榈茂盛,似黎巴嫩的香柏高耸。”),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龛,分别竖立了四名耶稣会会士圣人铜像,望向牌坊从左至右分别为[27]

  • 弗朗西斯科·德·波吉亚(Francisco de Borja),耶稣会第三任总会长,称之为“第二会祖”
  • 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Loyola),耶稣会会祖。
  • 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被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亦是“传教士的主保”。
  • 类思·公撒格(Luís Gonzaga),意大利贵族公撒格家族出身,在罗马学院求学期间因照顾流行病患者而死,是“青年学生主保”。
第五层

大三巴牌坊最下层即入口层共有三个入口,并有十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中间的大门两侧各三枝,两道侧门一边各两枝,中门门楣上刻有“MATER DEI”浮雕,表示这座教堂所供奉的是圣母玛利亚,以及表明这座教堂是奉献给圣母并受祂保护的;左右两道门的门楣上有耶稣会会徽的浮雕图案。耶稣会的会徽中有合体字“IHS”,即拉丁文“Iesus Hominum Salvator”,中文译为“耶稣,人类的救世主”,“IHS”上有一个十字架,下方是一颗燃烧的心以及象征耶稣受难的三颗钉子。耶稣会的会徽在16世纪以降成为该会在各大洲所到之处建立教堂、会院、碑刻时普遍采用的徽号,从该层的耶稣会会徽可见,昔日的圣保禄学院天主之母教堂为耶稣会所有[25]

教堂前石阶

[编辑]
1955年从大炮台望向大三巴牌坊、石阶和内港

在教堂前修建长阶梯是耶稣会设计的建筑的独特风格,其用意是祈望信徒在步入教堂前有崇敬之心,以及象征着灵魂提升之旅的开始,将信徒引向神性的启示,又比喻向上探索的旅程相当艰辛且需要大量付出,因为天主祇会显现给那些愿意寻找祂的人。大三巴牌坊前石阶建于1640年,原本有77级,分7段,平均每段有11级,且每段有相当于两个阶梯的宽度隔开;后来最低的一段有9级在1835年后被拆除,故现存68级[25][26]:190

保育及保护措施

[编辑]

由于澳门的气候较为潮湿多雨,随风飘扬的植物种子很容易便会停留在牌坊的石壁缝隙中生长成杂草,杂草的根会对牌坊结构造成损害,同时影响了观瞻。有鉴及此,当局也会定期派人除去杂草以回复牌坊的原貌[30][31]

2017年11月7日至12月5日,大三巴牌坊上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和圣类斯·公撒格铜像被移到地面进行扫描记录、清洁除锈及涂抹表层防护工程,是铜像竖立教堂前壁上380年以来首次进行全面清洁及维护,参与大三巴铜像修复工程的包括了澳洲艺术品与文物修复室(Artlab Australia)[29][6]

保育问题

[编辑]
大三巴牌坊的背面

旅游承载力问题

[编辑]

澳门的旅游承载力已超出负荷,原有的肃穆文化气氛的大三巴牌坊近年来被喧嚣、拥堵的闹市气围所取代[32]。2018年,澳门的总面积为32.8平方公里,而旅客量在当年已超过3,500万人次;以邻近香港作比较,2017年的澳门每日每平方公里有近3,000个旅客,而香港则有145个。大三巴牌坊现时是热门旅游景点,长期布满游客,即是在旅游淡季也有大量游客到访,在旅游旺季尤其是中国大陆黄金周期间,本来已存在的严重道路阻塞、地方拥挤、垃圾、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甚至有发生人踩人事故的隐患,亦对邻近居民的民生产生严重影响,也导致当地居民不敢前往大三巴牌坊一带,以及深化当地居民与外地旅客之间的矛盾[33][34][35][36]

历史意义及景观受破坏

[编辑]
大三巴牌坊上原有的景观被遮挡及破坏
大三巴牌坊及四周环境(2019年)

在历史意义及价值上,澳门作为一座世遗城市,除了是一座体现出东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外,也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古老的港口城市,而澳门的东望洋灯塔灯塔)、大炮台(军事设施)、大三巴牌坊(宗教建筑)等建筑都是澳门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重要特征,象征着澳门过去的历史;此外,联合国亦有评论认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就在于澳门是联系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的时间最长的城市,然而这些历史特征已在城市发展下受到破坏,这一点从现时澳门具有历史价值的制高点已被高楼遮挡可见[37]

澳门在2002年赌权开放后急速发展,昔日由澳葡政府订立的多条保护澳门历史建筑法令一再被挑战,破坏了澳门历史城区的景观。澳门历史学会理事长陈树荣指出,澳门不应该再建超高楼,因不但会破坏世遗景观,也会影响生态环境,他强调超高楼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杀手”,指出大三巴牌坊背后的多幢高楼破坏了整个天际线;自澳门申遗成功后一直关注超高楼对澳门历史城区景观的伤害的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表示:“大三巴后面我是很明确的,不能再建屏风式高楼,现在台阶蹬到一半就已经看见高楼。”[38][39]

2019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澳门旅游局举行连续三晚的光雕表演,把影像投射到大三巴牌坊上,表演中有国庆牌楼、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欢迎来澳,共度国庆”等图样,一度“染红”大三巴牌坊。首场表演过后,网上一面倒给予劣评,有澳门市民及不同国籍的教徒对此表示不满,批评相关表演“毫无美感”且相关做法是将“天主教的门牌,变成共产主义的布景板”,也有声音质疑将国旗及国徽投射在天主教的大三巴上有违《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5/2019号行政法规《国旗、国徽及国歌的使用及保护》的法律精神,亦有声音认为是对天主教的不尊重[40][41][42]

公共交通

[编辑]

公共巴士

[编辑]
M122 新胜街(R. Tomás Vieira)
路线:17
M141 营地大街(Rua dos Mercadores)
路线:18

邻近建筑

[编辑]

周围街道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夏泉. 澳門聖若瑟修院研究. 《澳门研究》. 2002-09-01, (14): 204–210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3). 
  2. ^ 2.0 2.1 2.2 2.3 2.4 2.5 大三巴牌坊. 澳门文化局.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邓思平. 《澳門世界遺產》. 香港: 三联书店. 2012-11-01: 115-134. ISBN 9789620430312. 
  4. ^ 4.0 4.1 严银英. 谭志广, 陈鹏之 , 编. 《澳門歷史城區登錄為世界遺產歷程》. 澳门文遗研创协会. 2013-11: 28-29. ISBN 9993771767. 
  5. ^ 澳門八景. 澳门旅游通胜. 2006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4. 
  6. ^ 6.0 6.1 6.2 6.3 6.4 6.5 吕泽强. 大三巴牌坊—— 一座建築遺產的保護(下). 澳门日报. 2019-07-22 [2019-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7. ^ 澳門歷史城區小檔案. 澳门文化局. 2007-07-18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18). 
  8. ^ 8.0 8.1 8.2 8.3 邢荣发. 澳門聖保祿學院、會院 及教堂建築平面佈局研究 (PDF). 《文化杂志》. 2005-12-01, (57): 143–164 [2019-1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5). 
  9. ^ 9.0 9.1 汤开建. 明清之際澳門與中國內地天主教傳播之關係 (PDF). 《汉学研究》: 29-56. [2019-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5-05-29). 
  10. ^ 10.0 10.1 Ramen Yao. 牌坊背後─ 大三巴的前世今生. Macau Closer. 2018-06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2). 
  11. ^ 《澳門》雜誌第125期出版 大三巴牌坊歷史美藝全攻略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站. www.testing.gov.mo.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12. ^ 從辭海說起——對《澳門第一所大學一一聖保祿學院》的評論. 澳门日报. 1994-12-27. 
  13. ^ 李向玉. 澳門聖保祿學院關閉時間之辨析. 《行政》. 2000-09-01, 13 (49): 789–797 [2019-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6). 
  14. ^ 濠镜拾遗,澳门电视台,于2010年8月3日在澳门电视台卫星频道播放
  15. ^ 15.0 15.1 15.2 吴宏岐; 赵超. 十九世紀澳門葡人天主教公墓研究 (PDF). 《澳门研究》 (澳门). 2012年3月15日, (64) [2019年10月17日]. ISSN 0872-85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年10月17日). 
  16. ^ 16.0 16.1 16.2 吕泽强. 大三巴牌坊—— 一座建築遺產的保護(上). 澳门日报. 2019-07-08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17. ^ 17.0 17.1 吕志鹏; 黄健威. 《澳門天主教堂》. 香港: 澳门基金会, 香港三联书店. 2009-03: 37-38, 123-124. ISBN 978-962-04-2876-0. 
  18. ^ Centro Histórico de Macau. Direção-Geral do Património Cultural (DGPC).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6). 
  19. ^ 谭志广.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 :公民參與的策略》.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18年: 11-12. ISBN 9789629373467. 
  20. ^ 澳門歷史城區--大三巴牌坊. 澳门遗产网. 2007 [2018-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8. 
  21. ^ 大三巴牌坊的團體導賞服務.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门户网站.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繁体)). 
  22. ^ 澳门世界遗产. 申遺歷程.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中文(澳门)). 
  23. ^ 23.0 23.1 Macau Historic Centre -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Macau. china-macau.com.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美国英语). 
  24. ^ 陈震宇. 申報過程. 澳门历史城区. [2019-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25. ^ 25.0 25.1 25.2 顾卫民. 澳門耶穌會天主之母(大三巴)教堂正立面藝術圖像的再描述. 《文化杂志》. 2015, (94): 78–92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26. ^ 26.0 26.1 旅游学院文化导游毕业生. 《路見歷史:澳門文化主題導賞》. 澳门: 文声出版社. 2017. ISBN 9789996566097.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关俊雄. 澳門大三巴牌坊傳遞的天主教意涵 (PDF). 《大众考古》 (南京市). 2015年, (7) [2019-10-17]. ISSN 2095-568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7). 
  28. ^ 大三巴牌坊. 澳门旅游局. [2017-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0. 
  29. ^ 29.0 29.1 Conservator breathes new life into Ruins of St. Paul’s statues. Macauhub. 2018-02-15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30. ^ 種子隨風飄至無法根除 文化局定期為牌坊除草. 澳门艺术网. 2006-06-26 [201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3). 
  31. ^ 文化局定期為牌坊除草. 澳门文化局. 2006-06-22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32. ^ 維護澳門地標大三巴的文化形象. 濠江日报. 2016-12-12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33. ^ 甄庆悦. 旅業不重質 怨聲載道. 商讯.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34. ^ 數量?質量?. 商讯. 2019-02-14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35. ^ 莫兆忠. 以社區生活為本,重視步行經驗──回應《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框架諮詢. 论尽媒体. 2014-12-05. 
  36. ^ Alex Lou. 大三巴下:誰的世遺?誰的歷史城區?. 论尽媒体. 2014-12-07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3). 
  37. ^ 邱子聪. 谭志广 , 编. 《十年遺城——澳門世界遺產與城市發展的互相建構》. 澳门: 澳门文遗研创协会. 2017-12: 113-115. ISBN 978-99965-731-6-3. 
  38. ^ 中國世遺專家郭旃:東西望洋都要保. 论尽媒体. 2015-07-17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5). 
  39. ^ 《城牆之下》申遺十年專題:責任. 论尽媒体. 2015-07-18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40. ^ 大三巴牌坊慶十一光雕 澳門教區表不滿. 中央通讯社. 2019-10-04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41. ^ 【愛瞞報道】光雕表演染紅大三巴惹爭議. 爱瞒日报. 2019-09-30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42. ^ 大三巴光雕表演教友表不滿 擦鞋愛國俗劣行為令人扼腕. 讯报. 2019-10-04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外部链接

[编辑]
澳门历史城区
建筑
妈阁庙 | 港务局大楼 | 郑家大屋 | 圣老楞佐教堂 |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 岗顶剧院 | 何东图书馆大楼 | 圣奥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楼 | 三街会馆(关帝庙) | 仁慈堂大楼仁慈堂博物馆)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 | 玫瑰圣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庙 | 旧城墙遗址 | 大炮台 |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东方基金会会址 | 基督教坟场(包括马礼逊小教堂) | 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保育危机
前地
妈阁庙前地 | 亚婆井前地 | 岗顶前地 | 议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稣会纪念广场 | 贾梅士前地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海事博物馆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总部事务局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四校 | 澳门邮政局大楼 | 圣物宝库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 | 澳门博物馆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