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哈贝马斯
- Afrikaans
- Alemannisch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Bosanski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Zazaki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øroyskt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گیلکی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Kurdî
- Kernowek
- Latina
- Limburgs
- Lietuvių
- Latviešu
- Malagasy
- Македонски
- മലയാളം
- मराठी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پښتو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cots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Türkçe
- ئۇيغۇرچە / Uyghurch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 粵語
于尔根·哈贝马斯 Jürgen Habermas | |
---|---|
出生 | (1929-06-18) 1929年6月18日(95岁) 魏玛共和国普鲁士邦莱茵省杜塞尔多夫市 |
时代 | 当代哲学 |
地区 | 西方哲学 |
学派 | 欧陆哲学、批判理论 |
主要领域 | 社会理论、知识论、政治哲学、语用学 |
著名思想 | 沟通理性(英语: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话语伦理学、协商民主、交往行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述行矛盾、宪政爱国主义(德语:Verfassungspatriotismus) |
影响于 | |
签名 | |
系列条目 |
法兰克福学派 |
---|
主要著作
|
知名理论家
|
重要概念
|
于尔根·哈贝马斯(德语:Jürgen Habermas,发音:[ˈjʏʁɡn̩ ˈhaːbɐmaːs] (ⓘ);1929年6月18日—),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哲学,致力于重建“启蒙”传统,视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提出了著名的沟通理性(英语: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的理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及有力的批判。
生平
[编辑]哈伯马斯1929年6月18日生于魏玛共和国的杜塞尔多夫一个中产家庭。他的家人识时务地适应了纳粹政权,但也谈不上拥护。他的政治观点形成于1945年,他十六岁时。这时二战行将结束,他和大多同龄的青年一样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战后,他在观看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录片后,远离了纳粹主义。青年时代,他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波恩大学学习。1953年,他大量阅读海德格尔的著作,但很快与之决裂。1954年,凭借研究谢林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转向了马尔库塞和青年马克思的研究。两年后,他在法兰克福的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作,做阿多诺的助手。1958年,离开法兰克福去了马堡大学,后来到了海德堡大学做哲学教授。1964年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他在60年代整体对学生运动感到同情,但他也反对学生摒弃所有权威的态度。1971年到1983年,他都在施塔恩贝格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当院长。1983再度回到法兰克福大学。
因为天生患有唇颚裂(俗称兔唇),童年时曾两度接受矫形手术;亦因为这个先天缺陷的关系,使他无法清楚咬字,并严重影响到他的社交生活。哈贝马斯认为,他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以不同方式去思考沟通的重要性,并且喜欢上以书写口语作为沟通媒介。
知识旨趣与社会实践
[编辑]哈伯马斯在知识论上的主张是:任何一个认识都起源于旨趣(knowledge interest)。他提出人类旨趣的三种类型[1]:
- “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技术的认知旨趣
- “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包含实践的认知旨趣
- 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critically oriented)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认知旨趣
这些旨趣的整理分梳试图解决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之流弊,为左派批判思想找寻有别于后现代运动对理性弃如敝屣的态度。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编辑]沟通行为理论
[编辑]- 真实性(Truth)
- 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 真诚(Truthfulness)
- 公正(rightness)
学术与社会参与
[编辑]1999年德国决定出兵科索沃,哈伯马斯发表长篇文章,从政治伦理角度支持约施卡·菲舍尔和这个违背绿党政纲的出兵决定。[2] 2003年4~5月间,哈伯马斯两次发表声明,反对伊拉克战争并支持加速欧洲一体化。
哈伯马斯于2001年4月访华,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做了题为《全球化压力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等一系列的演讲,在中国学术界反响巨大。[3]
著作
[编辑]专著
[编辑]-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1962年初版,1991年Suhrkamp出版社新版,1995年第5版
- 《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Legitimationsprobleme im Spätkapitalismus),1973年
- 《沟通行动理论》(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2卷,1981年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1985年
- 《也是一种哲学史》(Auch ein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2019年
- 《公共领域的新结构转型与商议政治》(Ein neuer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und die deliberative Politik),2022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Habermas, Jürgen.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Trans. Jeremy Shapiro. Boston:Beacon Press, 1971.
- ^ Jürgen Habermas. Bestialität und Humanität. Ein Krieg an der Grenze zwischen Recht und Moral. 《时代周报》. No. 18. 1999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 ^ 《全球化壓力下的歐洲民族國家》. [2020-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研究书目
[编辑]- 阮新邦:《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哈贝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 陈晓林:《学术巨人与理性困境——韦伯、巴柏、哈贝马斯》(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年).
外部链接
[编辑]- 现代理性困境与救赎 ,哈伯马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重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
- 陈弘毅:〈从哈贝马斯的哲学看现代性与现代法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3)
- 刘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哈贝马斯的思想史视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
- 张汝伦:〈评哈贝马斯对全球化政治的思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
- Habermas For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概念 | |
---|---|
社会理论 | |
社会与政治哲学家 |
|
相关著作 | |
相关条目 | |
克鲁格奖获得者 |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郝尔拜奖获得者 |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伊拉斯谟奖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 | |||||||||||||||
---|---|---|---|---|---|---|---|---|---|---|---|---|---|---|---|
| |||||||||||||||
| |||||||||||||||
| |||||||||||||||
| |||||||||||||||
| |||||||||||||||
| |||||||||||||||
| |||||||||||||||
|
哲学家 |
|
---|---|
理论 | |
概念 |
|
相关条目 | |
- 使用Phonos的页面
- 使用受影响于参数的人物信息框
- 含有签名的传记作品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不同
- 含有德语的条目
- 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条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CC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ANT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C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G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ortuga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cB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hilPeopl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UL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