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是西汉时始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为《禹贡》雍州之西界。因其地常寒凉也,得凉州之名[古 1]。行政长官即凉州刺史,州治先后在陇县、冀县[注 1]。
凉州刺史部及其后的凉州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核心区域。中古时期,曾经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浑末、西夏、吐谷浑诸国建都于此,故武威郡姑臧县为六朝古都。其管辖范围在今甘肃省及宁夏全境、青海东北部、新疆东南部及内蒙古西北大部。
西汉凉州刺史部
[编辑]西汉时,辖域约为今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湟水流域,陕西省定边、吴旗、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即整个内蒙西部。刺史部治所(州治)所在不详,有研究者依据居延汉简,推测即东汉时的州治陇县[注 2]:111(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注 1])
人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2年),凉州地区总户口有26万6799户,总人口107万1325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86%。各郡户数、人口如下:
西汉凉州地区人口[参 1] | |||||
---|---|---|---|---|---|
郡、国 | 户数 | 人口 | 全国比例 | 面积 (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
武威郡 | 17,581 | 76,419 | 0.13% | 24,243 | 3.15 |
陇西郡 | 53,964 | 236,824 | 0.41% | 25,443 | 9.31 |
金城郡 | 38,470 | 149,648 | 0.26% | 34,888 | 4.29 |
天水郡 | 60,370 | 261,348 | 0.45% | 23,238 | 11.25 |
张掖郡 | 24,352 | 88,731 | 0.15% | 45,264 | 1.96 |
酒泉郡 | 18,137 | 76,726 | 0.13% | 37,301 | 2.06 |
敦煌郡 | 11,200 | 38,335 | 0.07% | 28,236 | 1.36 |
安定郡 | 42,725 | 143,294 | 0.25% | 54,807 | 2.62 |
郡级行政区
[编辑]秦代时在陇右一带设置了陇西、北地2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了河右地,置武威郡、酒泉郡。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安定郡、天水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张掖郡、敦煌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肃省置凉州刺史部,下辖陇西、天水、安定、酒泉、张掖、敦煌6郡;始元六年(前81年)置金城郡;地节三年(前67年)置武威郡;元始四年(公元4年)置西海郡。西汉末计辖9郡。
- 天水郡
- 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兰干、略阳、冀、獂道、绵诸、阿阳、戎道、成纪等县置,治平襄县。西汉末领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幵、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冀、勇士、成纪、清水、奉捷、陇、豲道、兰干16县。
- 安定郡
- 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郡治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汉末领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栾、三水、阴槃、安武、袓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氏道21县。
- 陇西郡
- 秦朝旧郡,秦末可考领县为狄道、西、兰干、略阳、上邽、冀、邸道、故道、临洮、獂道、绵诸、襄武、阿阳、下辨、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枹罕21县[参 2]。
- 汉时治狄道县,继承秦代领县。西汉时概增置安故、首阳、大夏、羌道、白石等县;元鼎三年(前114年),兰干、略阳、冀、獂道、绵诸、阿阳、戎道、成纪等县移属天水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故道、下辨道、武都道等县移属武都郡;始元六年(前81年),白石、枹罕2县移属金城郡。西汉末领狄道、上邽、氐道、予道、襄武、临洮、西,安故、首阳、大夏、羌道11县。
- 金城郡
- 始元六年(前81年)分天水郡榆中、金城2县,陇西郡白石、枹罕2县,张掖郡令居、枝阳2县合置[古 2][参 4]之后逐步向西增置临羌、浩亹2县。神爵二年(前61年),置允街、破羌、河关3县,并置金城属国管理内附羌人。治允吾县,西汉末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枹罕、白石、河关、破羌、允街、安夷、临羌13县。
县级行政区
[编辑]凉州地区在秦末可考县数,计陇西郡21县[注 3]。随着西汉开扩河西,大量增置县份。西汉末计辖101县。
凉州刺史部 | |||||
说明:本表主要依据《汉书·地理志》,并参考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汉书地理志汇释》及相关网站,整理而成。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3年5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武威郡 (10) |
姑臧县 | 姑臧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 | 张掖郡(?-前67)→武威郡(前67-9)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张掖县 | 今甘肃省古浪县西北 | 张掖郡(前111-前67)→武威郡(前67-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武威县 | 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 张掖郡(前111-前67)→武威郡(前67-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休屠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北 | 张掖郡(前102-前67)→武威郡(前67-8) | 太初三年(前102年)置县。[古 4] | ||
揟次县 | 疑在今甘肃省古浪县北 | 武威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鸾乌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南 | 武威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扑褱县 | 今甘肃省古浪县东北 | 武威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媪围县 | 在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北以及今景泰县 | 武威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苍松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 | 武威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宣威县 | 今甘肃省民勤县西南 | 武威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金城郡 (13) |
允吾县 | 允吾县 | 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 | 金城郡(?-8) | 汉时置县。(盖神爵年间) |
浩亹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 | 金城郡(?-8) | 汉时置县。(盖神爵年间) | ||
令居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西 | 张掖郡(前111-前81)→金城郡(前81-8) | 元封年年(前111年)置县。[古 5] | ||
枝阳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南 | ?→张掖郡(?-前81)→金城郡(前81-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金城县 | 今甘肃省兰州市西 | ?→天水郡(?-前81)→金城郡(前81-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榆中县 | 今甘肃省榆中县西 | ?→天水郡(?-前81)→金城郡(前81-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枹罕县 | 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81)→金城郡(前81-8) | |||
白石县 | 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 | 陇西郡(?-前81)→金城郡(前81-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河关县 | 今青海省同仁县北 | 金城郡(前60-8) | 神爵二年(前60年)置县。[古 6] | ||
破羌县 | 今青海省乐都县东 | 金城郡(前60-8) | 神爵二年(前60年)置县。[古 7] | ||
安夷县 | 今青海省西宁市东 | 金城郡(?-8) | 汉时置县。(盖神爵年间) | ||
允街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南 | 金城郡(前60-8) | 神爵二年(前60年)置县。[古 8] | ||
临羌县 | 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 | 金城郡(?-8) | 汉时置县。(盖神爵年间) | ||
天水郡 (16) |
平襄县 | 平襄县 | 今甘肃省通渭县西 | 陇西郡(?-前114)→天水郡(前114-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街泉县 | 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 | ?→天水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戎邑道 | 今甘肃省泰安市东,清水县西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114)→天水郡(前114-8) | 秦代为戎道,汉时改名。 | ||
望垣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 | ?→天水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罕幵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 | 天水郡(前61-8) | 疑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破羌后置县。 | ||
绵诸道 | 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114)→天水郡(前114-8) | |||
阿阳县 | 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114)→天水郡(前114-8) | |||
略阳道 | 今甘肃省泰安县东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114)→天水郡(前114-8) | 秦代为略阳县,汉时改道。 | ||
冀县 | 今甘肃省甘谷县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114)→天水郡(前114-8) | |||
成纪县 | 今甘肃省通渭县东、静宁县西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114)→天水郡(前114-8) | |||
清水县 | 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北 | ?→天水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奉捷县 | 今地无考 | ?→天水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陇县 | 今甘肃省清水县北 | ?→天水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豲道 | 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天水郡(?-8) | |||
兰干县 | 今地无考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前114)→天水郡(前114-8) | |||
天水属国都尉 (勇士县) |
勇士县 | 今甘肃省榆中县北 | ?→天水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张掖郡 (10) |
觻得县 | 觻得县 | 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 | 酒泉郡(?-前67)→张掖郡(前67-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昭武县 | 今甘肃省临泽县东北 | 酒泉郡(?-前67)→张掖郡(前67-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删丹县 | 今甘肃省山丹县 | 酒泉郡(?-前67)→张掖郡(前67-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氐池县 | 今甘肃省民乐县 | ?→张掖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屋兰县 | 今甘肃省山丹县西北 | 酒泉郡(?-前67)→张掖郡(前67-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日勒县 | 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 | ?→张掖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骊靬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南 | ?→张掖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番和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西 | ?→张掖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居延县 | 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 | 张掖郡(前102-8) | 太初三年(前102年)置县。[古 4] | ||
显美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东 | ?→张掖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酒泉郡 (9) |
禄福县 | 禄福县 | 今甘肃省酒泉市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表是县 | 今甘肃省高台县西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乐涫县 | 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天衣县 | 疑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北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一带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玉门县 | 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 酒泉郡(前121-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会水县 | 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沙头县[注 4] | 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绥弥县 | 今甘肃省酒泉市东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干齐县 | 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 酒泉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敦煌郡 (6) |
敦煌县 | 敦煌县 | 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 敦煌郡(前111-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冥安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 | 敦煌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效谷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 | 酒泉郡(前117-前111)→敦煌郡(前111-8) | 元封六年(前117年)置县。[古 9] | ||
渊泉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 敦煌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广至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 | 敦煌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龙勒县 | 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 敦煌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安定郡 (21) |
高平县 | 高平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 ?→北地郡(?)→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复累县 | 地望不详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安俾县 | 地望不详 | 安定郡(2-8) | 元始二年(公元2年)置县。[参 6] | ||
抚夷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北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朝那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 | 塞国直辖→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泾阳县 | 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 | 塞国直辖→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临泾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卤县 | 地望不详 | 塞国直辖→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乌氏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 | 塞国直辖→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阴密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南 | 塞国直辖→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安定县 | 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参栾县 | 今甘肃省环县南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阴槃县 | 今陕西省长武县西北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安武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西南 | 塞国(前206-前205)→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袓厉县 | 今甘肃省会宁县西北 | ?→安定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眴卷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北一带 | ?→安定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彭阳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 | 塞国(前206-前205)→北地郡(前205-前114)→安定郡(前114-8) | |||
鹑阴县 | 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北与景泰、皋兰2县交界处 | ?→安定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月氏道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南与隆德、西吉2县交界处 | ?→安定郡(?-8) | 汉武帝开辟河西后置县。 | ||
安定属国都尉 (三水县) |
三水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爰得县 | 今甘肃省泾川县南 | ?→安定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明) | ||
西海郡 (5) |
龙夷县 | 龙夷县 | 今清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 | 西海郡(4-8) | 元始四年(公元4年)置县。 |
其余四县名称不详。 | |||||
陇西郡(11) | 狄道县 | 狄道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
上邽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治所道北街道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天水郡(?-?)→陇西郡(?-8) | |||
安故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 陇西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氐道 | 疑在今甘肃省武山县、岷县及礼县交界处一带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秦代为邸道县,汉时改名。 | ||
首阳县 | 今甘肃省渭源县北 | 陇西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予道 | 疑在今甘肃省洮河流域附近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
大夏县 | 今甘肃省广河县西 | 陇西郡(?-8) | 汉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襄武县 | 今甘肃省陇西县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
薄道 | 地望不详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 | 汉时废县。(年代不详) | ||
辨道 | 地望不详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 | 汉时废县。(年代不详) | ||
陇西南部都尉
(临洮县) |
羌道 | 今甘肃省舟曲县北与宕昌县交界处一带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汉高帝时已置县。(年代不详) | |
临洮县 | 今甘肃省岷县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
西县 | 今甘肃省礼县东北 | 塞国直辖→陇西郡(前205-8) |
东汉凉州刺史部
[编辑]新朝时期设立雍州刺史部,治所姑臧县。东汉时,辖域等同于西汉。东汉桓帝之前,州治在武威郡姑臧县。汉献帝建安初年,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刺史,州治武威郡姑臧县,辖域缩小至仅存今甘肃省黄河以东、宁夏南部、内蒙西部地区。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入雍州。
东汉时,州治在汉阳郡陇县[古 10](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三国志》记,建安十七年(212年)“马超围凉州刺史韦康于冀”的记载,可证东汉凉州刺史曾治天水郡冀县,即今甘肃省甘谷县城关镇附近[注 1]。
人口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永和五年(140年)时,凉州地区总户口约10.3万户,总人口约47万左右,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87%,与西汉时期相比,户口减少13万户,人口减少60万。各郡户数、人口如下:
东汉凉州刺史部人口 | |||||
---|---|---|---|---|---|
郡、国 | 户数 | 人口 | 户均人口 | ||
陇西郡 | 5,628 | 29,637 | 5.26 | ||
汉阳郡 | 27,423 | 130,138 | 4.74 | ||
武都郡 | 20,102 | 81,728 | 4.06 | ||
金城郡 | 3,858 | 18,947 | 4.91 | ||
安定郡 | 6,094 | 29,060 | 4.77 | ||
北地郡 | 3,122 | 18,637 | 5.97 | ||
武威郡 | 10,042 | 34,226 | 3.41 | ||
张掖郡 | 6,552 | 26,040 | 3.97 | ||
酒泉郡 | 12,706 | 缺 | |||
敦煌郡 | 748(有误) | 29,170 | |||
张掖属国 | 4,656 | 16,952 | 3.64 | ||
张掖居延属国 | 1,560 | 4,733 | 3.03 |
郡级行政区
[编辑]东汉时,复改雍州为凉州。增置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即西海郡),并领武都郡。永和年间,计有12郡国,98县。汉献帝时期增置南安郡(188年置)、永阳郡(193年置)新平郡(194年置)。建安初,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刺史。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入雍州。
- 武威郡(25年 - 220年)
- 治姑臧县,初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朴褱、媪围、鹯阴、袓厉、显美、宣威、仓松13县,设有左骑1城、千人官1城[古 11],共计13县2城[古 12],至东汉末未变。
- 陇西郡(25年 - 220年)
- 郡治狄道县,因羌乱,永初五年(111年)三月,郡治由狄道县内徙到襄武县,延光三年(124年)还治狄道县。初领狄道、安故、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上邽、西、羌道、予道11县。东汉初省予道县[注 6]。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其枹罕、白石、河关等13县属陇西郡[古 13],次年(37年)以允吾、浩亹、令居等10县复置金城郡。永元元年(89年)前置鄣县[参 8]。永初五年(111年)以前,上邽、西2县移属汉阳郡,羌道县移属武都郡[参 9]。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后归属雍州管辖。建安末因乱而废白石县。东汉末,领狄道、安故、氐道、首阳、大夏、襄武、临洮、鄣、枹罕、河关10县。
- 天水郡(25年 - 74年)→汉阳郡(74年-220年)
- 本天水郡,永平十七年(74年)更名为汉阳郡[古 14],郡治冀县。初领冀、望恒[注 7]、阿阳、略阳[注 8]、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豲道、街泉、清水、奉捷、罕幵、戎邑道、绵诸道16县。东汉初省街泉、戎邑道、绵诸道、清水、奉捷、罕幵6县。建武八年(32年)以前置显亲县[古 15]。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陇西郡上邽、西2县来隶[古 16][参 9]。中平五年(188年),豲道县移属南安郡。初平四年(193年)十二月,上邽县移属永阳郡。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后归属雍州管辖。建安十九年(214年)南安郡、永阳郡废,所属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7县来隶。东汉末,领冀、望恒、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兰干、平襄、显亲、西、豲道、新兴、中陶、上邽、清水、罕幵、绵诸道18县。
- 武都郡(25年 - 219年)
- 原治武都道,东汉初迁治下辨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徙治右扶风武功县内小槐里。初领武都、上禄、故道、河池、沮、下辨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9县。东汉初省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3县。永初五年(111年),陇西郡羌道来隶[参 9]。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汉中后,曹操以“武都孤远”,令太守杨阜前后迁徙居民1万余户,安置于京兆、扶风、天水交界处,各县逐废[古 17]。
- 金城郡(25年 - 220年)
- 治允吾县,因羌乱,永初四年(110年)内徙陇西郡襄武县,元初五年(118年)复还。初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枹罕、白石、河关、临羌、破羌、安夷13县,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入陇西郡;次年(37年)复置[古 18],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临羌、破羌、安夷10县。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前析金城郡临羌、破羌、安夷3县置西平郡;同年归属雍州管辖。东汉末,领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允街7县。
- 安定郡(25年 - 220年)
- 东汉时移治临泾县,因羌乱,永初五年(111年)内徙右扶风美阳县,永建四年(129年)复还;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再次内徙右扶风,建和年间复还。初领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阴密、安定、参栾、三水、阴槃、安武、袓厉、爰得、眴卷、彭阳、鹑阴、月氏道21县,永和五年(140年)以前省并复累、安俾、抚夷、泾阳、卤、阴密、安定、安武、爰得、眴卷、月氏道11县;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鹯阴、袓厉2县移属武威郡;永建四年(129年),参栾县移属北地郡,北地郡鹑觚县来隶[古 19]。延熹四年(161年)左右复置泾阳县;中平年间末,阴槃县移寄治京兆尹新丰县,故地遂废[古 20];兴平元年(194年)分鹑孤县置新平郡。东汉末领临泾、高平、朝那、乌氏、三水、彭阳6县。
- 北地郡(25年 - 220年)
- 治马领县,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归旧土,郡治富平县。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被迫放弃领地,郡民内徙,省马领、直路、灵武、昫衍、方渠、除道、五街、归德、回获、略畔道、郁郅、义渠道、大要13县。建武二十六年(50年)恢复北地郡旧土,郡民重归本土,永初五年(111年)北地郡内徙至左冯翊池阳县,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归旧土,安定郡参栾县来隶[古 21],鹑觚县移属安定郡。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再次内徙至左冯翊祋祤县境,并设富平、泥阳二侨县,终汉世未再返回旧地。东汉末,领富平、泥阳、弋居、廉、参栾、灵州6侨县。
- 张掖郡(25年 - 220年)
- 治觻得县。初领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显美、居延、日勒、骊靬、番和10县。永初年间(107 - 113),显美县移属武威郡,居延县移属张掖居延属国。建安中,日勒县移属西郡。东汉末领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骊靬、番和7县。
- 酒泉郡(25年 - 220年)
- 治禄福县。初领禄福、表氏、乐涫、天衣、玉门、会水、沙头、绥弥、干齐9县。东汉时省天衣县,新置延寿县,绥弥县改名安弥县,至东汉末未变。
- 敦煌郡(25年 - 220年)
- 治敦煌县。初领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6县。至东汉末未变。
- 永阳郡(193年 - 214年)
- 初平四年(193年)十二月,分汉阳郡上邽县置[古 27],领上邽、清水(析上邽县复置)、罕幵(析上邽县复置)、绵诸道(析上邽县复置)4县。建安十九年(214年)郡废并入汉阳郡[古 28]。
县级行政区
[编辑]东汉初凉州辖县数,计武威郡13县2城、武都郡9县、金城郡13县、安定郡21县、北地郡13县、张掖郡10县、酒泉郡9县、敦煌郡6县、陇西郡11县、天水郡16县、合计118县。东汉初省35县[注 11],新置鄣县、显亲、延寿、新兴、中陶、清水、罕幵、绵诸道8县,复置富平、泥阳、弋居、廉、灵州5县,绥弥县改名安弥县。东汉初期设立河西五郡为雍州,州治姑臧县,但不久取消。
东汉末,废枹罕、白石(以上2县属陇西)、阴槃(以上1县属安定)3县。至建安十八年(213年)废凉州为止,合计下辖16郡、101县。
凉州刺史部 | |||||
说明:本表主要依据《续汉书·郡国志》,并参考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钱林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及相关网站,整理而成。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3年5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武威郡 (15) |
姑臧县 | 姑臧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 | 武威郡(25-220) | |
张掖县 | 今甘肃省古浪县西北 | 武威郡(25-220) | |||
武威县 | 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 武威郡(25-220) | |||
休屠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北 | 武威郡(25-220) | |||
揟次县 | 疑在今甘肃省古浪县北 | 武威郡(25-220) | |||
鸾乌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南 | 武威郡(25-220) | |||
扑褱县 | 今甘肃省古浪县东北 | 武威郡(25-220) | |||
媪围县 | 在今甘肃省皋兰县西北以及今景泰县 | 武威郡(25-220) | |||
苍松县 | 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 | 武威郡(25-220) | |||
宣威县 | 今甘肃省民勤县西南 | 武威郡(25-220) | |||
袓厉县 | 今甘肃省会宁县西北 | 安定郡(129-111)→武威郡(111-220) | |||
鹑阴县 | 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北与景泰、皋兰2县交界处 | 安定郡(129-111)→武威郡(111-220) | |||
显美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东 | 张掖郡(25-111)→武威郡(111-220) | |||
左骑 | 地望不详 | 武威郡(?-220) | |||
千人官 | 地望不详 | 武威郡(?-220) | |||
武都郡 (7) |
武都县 | 武都县 | 今甘肃省礼县南 | 武都郡(25-219) | |
上禄县 | 今甘肃省成县西南 | 武都郡(25-219) | |||
故道县 | 今陕西省凤县东北 | 武都郡(25-219) | |||
河池县 | 今甘肃省徽县西北 | 武都郡(25-219) | |||
沮县 | 今陕西省略阳县东 | 武都郡(25-219) | |||
羌道县 | 今甘肃省舟曲县北与宕昌县交界处一带 | 陇西郡(25-111)→武都郡(111-219) | |||
下辨道 | 今甘肃省成县西北 | 武都郡(25-219) | |||
平乐道 | 今甘肃省康县西北 | 武都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嘉陵道 | 今甘肃省徽县东南 | 武都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循成道 | 今甘肃省成县东南 | 武都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金城郡 (7) |
允吾县 | 允吾县 | 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浩亹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令居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西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枝阳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金城县 | 今甘肃省兰州市西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榆中县 | 今甘肃省榆中县西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允街县 | 今甘肃省永登县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20) | |||
西平郡 (4) |
西都县 | 西都县 | 今青海省西宁市 | 西平郡(213-220) | |
临羌县 | 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13)→西平郡(213-220) | |||
破羌县 | 今青海省乐都县东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13)→西平郡(213-220) | |||
安夷县 | 今青海省西宁市东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37)→金城郡(37-213)→西平郡(213-220) | |||
安定郡 (6) |
临泾县 | 临泾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 安定郡(25-220) | |
高平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 | 安定郡(25-220) | |||
朝那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 | 安定郡(25-220) | |||
乌氏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 | 安定郡(25-220) | |||
三水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东 | 安定郡(25-30) | |||
彭阳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东 | 安定郡(25-220) | |||
复累县 | 地望不详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安俾县 | 地望不详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抚夷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北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卤县 | 地望不详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阴密县 | 今甘肃省灵台县南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安定县 | 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安武县 | 今甘肃省镇原县西南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爰得县 | 今甘肃省泾川县南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眴卷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北一带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月氏道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南与隆德、西吉2县交界处 | 安定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阴槃县 | 今陕西省长武县西北 | 安定郡(25-189) | 中平年间末,阴盘县移寄治京兆尹新丰县,故地遂废[古 32]。 | ||
泾阳县 | 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 | 安定郡(25-30,161前-?)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延熹四年(161年)左右,复置泾阳县[参 13]。东汉末已废县。 | ||
新平郡 (2) |
漆县 | 漆县 | 今陕西省彬县 | 右扶风(25-194)→新平郡(194-220) | |
鹑觚县 | 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南 | 北地郡(25-129)→安定郡(129-194)→新平郡(194-220) | |||
北地郡 (6) |
富平县 | 富平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东南 | 北地郡(25-111,129-220) |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徙至关中后成为侨县。 |
泥阳县 | 今甘肃省宁县东 | 北地郡(25-111,129-220) |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徙至关中后成为侨县。 | ||
弋居县 | 今甘肃省宁县南与正宁县交界处 | 北地郡(25-111,129-220) |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徙至关中后成为侨县。 | ||
廉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北 | 北地郡(25-111,129-220) |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徙至关中后成为侨县。 | ||
参栾县 | 今甘肃省环县南 | 安定郡(25-129)→北地郡(129-220) |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徙至关中后成为侨县。 | ||
灵州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 | 北地郡(25-111,129-220) |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内徙至关中后成为侨县。 | ||
马领县 | 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北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直路县 | 今陕西省富县西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灵武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西南 | 北地郡(25-220)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昫衍县 |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南与陕西省定边县交界处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方渠县 | 今甘肃省环县东南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除道县 | 地望不详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五街县 | 地望不详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归德县 | 今陕西省吴起县西北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回获县 | 地望不详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略畔道 | 今甘肃省合水县北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郁郅县 | 今甘肃省庆阳市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义渠道 | 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大要县 | 今甘肃省宁县东南 | 北地郡(25-44) | 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间废县。 | ||
张掖郡 (7) |
觻得县 | 觻得县 | 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 | 张掖郡(25-220) | |
昭武县 | 今甘肃省临泽县东北 | 张掖郡(25-220) | |||
删丹县 | 今甘肃省山丹县 | 张掖郡(25-220) | |||
氐池县 | 今甘肃省民乐县 | 张掖郡(25-220) | |||
屋兰县 | 今甘肃省山丹县西北 | 张掖郡(25-220) | |||
骊靬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南 | 张掖郡(25-220) | |||
番和县 | 今甘肃省永昌县西 | 张掖郡(25-220) | |||
西海郡 (1) |
居延县 | 居延县 | 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 | 张掖郡(25-111)→张掖居延属国(111-213)→西海郡(213-220) | |
西郡 (1) |
日勤县 | 日勒县 | 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 | 张掖郡(25-213)→西郡(213前-220) | |
酒泉郡 (9) |
禄福县 | 禄福县 | 今甘肃省酒泉市 | 酒泉郡(25-220) | |
表是县 | 今甘肃省高台县西 | 酒泉郡(25-220) | |||
乐涫县 | 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 | 酒泉郡(25-220) | |||
玉门县 | 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 酒泉郡(25-220) | |||
会水县 | 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 | 酒泉郡(25-220) | |||
池头县 | 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 酒泉郡(25-220) | |||
安弥县 | 今甘肃省酒泉市东 | 酒泉郡(25-220) | 西汉名绥弥县,东汉时改名安弥县[古 33]。 | ||
干齐县 | 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北 | 酒泉郡(25-220) | |||
延寿县 | 今甘肃省玉门市南 | 酒泉郡(?-220) | |||
天衣县 | 疑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北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一带 | 酒泉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注 6]。 | ||
敦煌郡 (6) |
敦煌县 | 敦煌县 | 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 敦煌郡(25-220) | |
冥安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东南 | 敦煌郡(25-220) | |||
效谷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 | 敦煌郡(25-220) | |||
渊泉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东 | 敦煌郡(25-220) | |||
广至县 | 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 | 敦煌郡(25-220) | |||
龙勒县 | 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 敦煌郡(25-220) | |||
张掖属国 (5) |
无 | 侯官 | 地望不详 | 张掖属国(113-?) | |
左骑 | 地望不详 | 张掖属国(113-?) | |||
千人 | 地望不详 | 张掖属国(113-?) | |||
司马官 | 地望不详 | 张掖属国(113-?) | |||
千人官 | 地望不详 | 张掖属国(113-?) | |||
陇西郡
(10) |
狄道县 | 狄道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 | 陇西郡(25-220) | |
安故县 | 今甘肃省临洮县南 | 陇西郡(25-220) | |||
氐道县 | 疑在今甘肃省武山县、岷县及礼县交界处一带 | 陇西郡(25-220) | |||
首阳县 | 今甘肃省渭源县北 | 陇西郡(25-220) | |||
大夏县 | 今甘肃省广河县西 | 陇西郡(25-220) | |||
襄武县 | 今甘肃省陇西县南 | 陇西郡(25-220) | |||
临洮县 | 今甘肃省岷县 | 陇西郡(25-220) | |||
鄣县 | 今甘肃省漳县西 | 陇西郡(25-220) | 永元元年(89年)前置县。 | ||
枹罕县 | 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220) | |||
河关县 | 今青海省同仁县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220) | |||
予道县 | 疑在今甘肃省洮河流域附近 | 陇西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 | ||
白石县 | 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 | 金城郡(25-36)→陇西郡(36-?) | 建安末年因羌乱而废县。 | ||
汉阳郡
(18) |
冀县 | 冀县 | 今甘肃省甘谷县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望恒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阿阳县 | 今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略阳县 | 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勇士县 | 今甘肃省榆中县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成纪县 | 今甘肃省通渭县东、静宁县西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陇县 | 今甘肃省清水县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兰干县 | 今地无考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平襄县 | 今甘肃省通渭县西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220) | |||
显亲县 | 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 | 天水郡(32-74)→汉阳郡(74-220) | 建武八年(32年)以前置显亲县。 | ||
西县 | 今甘肃省礼县东北 | 陇西郡(25-111)→汉阳郡(111-220) | |||
豲道县 | 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 | 天水郡(25-74)→汉阳郡(74-188)→南安郡(188-213)→汉阳郡(213-220) | |||
新兴县 | 今甘肃省武山县西 | 南安郡(188-213)→汉阳郡(213-220) | 中平五年(188年)析豲道县置。 | ||
中陶县 | 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北鸳鸯镇 | 南安郡(188-213)→汉阳郡(213-220) | 中平五年(188年)析豲道县置。 | ||
上邽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 | 陇西郡(25-111)→汉阳郡(111-193)→永阳郡(193-213)→汉阳郡(213-220) | |||
清水县 | 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北 | 天水郡(25-30)→永阳郡(193-213)→汉阳郡(213-22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初平四年(193年)分上邽县复置。 | ||
罕幵县 | 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 | 天水郡(25-30)→永阳郡(193-213)→汉阳郡(213-22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初平四年(193年)分上邽县复置。 | ||
绵诸道 | 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北 | 天水郡(25-30)→永阳郡(193-213)→汉阳郡(213-22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初平四年(193年)分上邽县复置。 | ||
街泉县 | 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 | 天水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 | ||
戎邑道 | 今甘肃省秦安县东,清水县西北 | 天水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 | ||
奉捷县 | 今地无考 | 天水郡(25-30) | 建武六年(30年)废县。 |
历任刺史
[编辑]- 贡禹,汉宣帝时。(《汉书·贡禹传》)
- 谷永,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迁北地太守。(《汉书·谷永传》)
- 杜邺,汉哀帝时。(《汉书·杜邺传》、《后汉书·杜林传》)
- 赵宏,汉元帝、成帝之时。(《华阳国志·士女目录》)
- 郑兴,汉更始帝时。(《后汉书·郑兴传》)
- 郭伋,汉光武帝初。(《后汉书·郭伋传》)
- 窦融,建武五年(29年)任。(《后汉书·窦融传》)
- 尹业,永平十八年(75年)时免。(《后汉书·马援传》)
- 皮扬,元初元年时。(《后汉书·安帝纪》、《西羌传》)
- 宗汉,延光元年春见在任。(《后汉书·西羌传》)
- 刘秉,永和四年(139年)任,明年免。(《后汉书·西羌传》)
- 种暠,汉质帝、汉桓帝初。(《后汉书·种嵩传》)
- 桥玄,汉桓帝初。(《蔡邕太尉桥玄碑》)
- 祝良,汉桓帝初。(《后汉书·陈龟传》)
- 成就,汉桓帝时。(《魏志·董卓传》注引《吴书》)
- 郭闳,延熹二年(159年)至四年(161年)见在任。(《后汉书·皇甫规传》、《段颎传》)
- 赵仲台,延熹年间。(《魏志·阎温传》注引《魏略》)
- 刘恭,延熹年间。(《后汉书·羊陟传》)
- 孟佗,建宁三年(170年)见在任。(《后汉书·西域传》、《三辅决录》)
- 刘虔,熹平六年(177年)见在任。(《后汉书·蔡邕传》)
- 周洪,光和二年(179年)见在任。(《魏志·虔淯传》注引《烈女传》)
- 魏元丕,光和四年(181年)卒。(《隶释》卷10《元丕本碑》)
- 梁鹄,中平元年(184年)见在任。(《后汉书·盖勋传》注引《续汉书》)
- 左昌,中平元年(184年)任。(《后汉书·盖勋传》)
- 宋臬,中平元年(184年)继左昌后任。(《后汉书·盖勋传》)
- 杨雍,中平年间,继宋臬后任。(《后汉书·盖勋传》)
- 耿鄙,中平四年为韩遂所杀。(《后汉书·灵帝纪》、《傅燮传》、《董卓传》)
- 张则,汉灵帝时。(《华阳国志·汉中女士志》)
- 种劭,兴平元年(194年)前。(《后汉书·献帝纪》注、《董卓传》)
- 韦端,建安十年左右迁太仆。(《魏志·杨阜传》、《三辅决录》)
- 韦康,建安中,继韦端后任。建安十七年为马超所杀。(《魏志·夏侯渊传》、《荀彧传》、《杨阜传》、《蜀志·马超传》)
注解
[编辑]- ^ 1.0 1.1 1.2 汪受宽. 【溯源甘肃】读懂汉代凉州刺史部. 甘肃经济信息网,来源:甘肃日报. 2021-07-13 [2025-01-17] (简体中文).
- ^ 邓攀. 西汉州治问题辨析——兼论汉代扬州治所.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晓庄学院). 2017, (2017年第1期): 110—118. ISSN 1009-7902. doi:10.3969/j.issn.1009-7902.2017.01.021 (简体中文).
- ^ 后晓荣考证为:狄道、西县、兰干、略阳、上邽、冀县、邸道、故道、临洮、獂道、绵诸、襄武、阿阳、下辨、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枹罕等21县[参 5]。
- ^ 《汉书·地理志》误作“池头县”。
- ^ 《汉书·地理志》无此县,与“安民”二字相关者有“安俾”“安定”“安武”三县,而“安民”与“安俾”音近相同,疑二者当即同一县。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李晓杰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六年六月),并省四百余县”,认为该县当于东汉初年省并无疑[参 7]。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望恆縣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略陽縣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李晓杰考证,因张掖属国位于边塞,经常受到境外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属国领域中的军民盖皆以军队编制居于一些坞壁之中,故无法以具体城名命名所控地区,而仅以属国之下所设的候官等官职划定一定的区域进行管理,于是便以官名作一定区域的代称[参 10]。
- ^ 李晓杰考证认为张掖郡东部飞地骊靬、番和2县应归西郡管辖[参 12];但孔祥军据《魏志·毌丘俭传》有“张掖番和、骊靬二县吏民”云云一文,认为该2县并未划入西郡。
- ^ 据统计,陇西郡1县,天水郡6县,武都郡3,安定郡11郡,北地郡马13县,酒泉郡1县。
参考文献
[编辑]文献
- ^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元始二年郡国人口密度表,第96页。
- ^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第149-159页。
- ^ 3.0 3.1 3.2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168页。
- ^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173页。
- ^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第149-159页
- ^ 《汉书》卷12〈平帝纪〉:“〔元始二年〕,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注 5]”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中的各郡沿革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鄣縣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9.0 9.1 9.2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143页。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156页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150页。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157页。
-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153页。
史书
- ^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凉州》:“凉州。案禹贡雍州之西界,周衰,其地为狄。秦兴美阳甘泉宫,本匈奴铸金人祭天之处。匈奴既失甘泉,又使休屠、浑邪王等居凉州之地。二王后以地降汉,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汉改周之雍州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 ^ 《汉书》卷7〈昭帝纪〉:“始元六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 ^ 《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上〉:“平帝元始四年,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以为西海郡,理龙夷城。”;《后汉书》卷87〈西羌传〉:“至王莽辅政,欲燿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
- ^ 4.0 4.1 《汉书》卷61〈李广利传〉:“〔武帝〕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 ^ 《水经注》卷2〈河水〉:“〔涧〕水出令居县西北塞外,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
- ^ 《水经注》卷2〈河水〉:“《地理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县。”
- ^ 《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
- ^ 《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
- ^ 《汉书》卷28〈地理志下〉颜师古注:“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敎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
- ^ 《后汉书》卷113〈郡国五〉:“◎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永元十七年更名[……]〖陇〗刺史治。有大坂名陇坻,豲坻聚有秦亭。”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鹯阴,故属安定。租厉,故属安定。显美,故属张掖。”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左骑,千人官。”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枹罕,故属金城;白石,故属金城;河关,故属金城。”
- ^ 《后汉书》卷2〈显宗明帝纪〉:“是岁(永平十七年),改天水为汉阳。”;《续汉志》卷23〈郡国五〉:“汉阳郡,武帝置,为天水,永平十七年更名。”
- ^ 《后汉书》卷23〈窦融传〉:“〔建武〕八年夏,封〔窦融〕弟友为显亲侯。”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上邽,故属陇西;西,故属陇西。”
- ^ 《三国志》卷25〈杨阜传〉:“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
- ^ 《后汉书》卷1下〈世祖光武帝纪下〉:“建武十二年,省金城郡属陇西;建武十三年,复置金城郡。”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鹑觚,故属北地。”
- ^ 《太平寰宇记》卷34〈邠州宜禄县下〉:“按,《汉书》武帝元年立阴盘县,属凉州。灵帝末徙于京兆尹界内,其县遂废。”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参栾,故属安定。”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安帝时,别领五城。”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故郡都尉,安帝别领一城。”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刘昭注:“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刘昭注:“《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
- ^ 《三国志》卷1〈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省安东*、永阳郡。”
-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谓“安东”为“南安”之讹。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刘昭注:“《献帝起居注》曰:初平四年十二月,已分汉阳上郡*为永阳,以乡亭为属县。”
- *《后汉书集解》引马与龙说谓为“上邽”之误。
- ^ 《三国志》卷1〈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省安东、永阳郡。”
- ^ 《后汉书》卷9〈献帝纪〉:“兴平元年十二月,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续汉志》卷23〈郡国五〉刘昭注引袁山松《后汉书》:“兴平元年,分安定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
- ^ 《太平寰宇记》卷34〈邠州下〉:“后汉兴平元年分安定之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理漆县。”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刘昭注:“献帝分置西郡。”。
- ^ 《太平寰宇记》卷34〈邠州宜禄县下〉:“按,《汉书》武帝元年立阴盘县,属凉州。灵帝末徙于京兆尹界内,其县遂废。”
- ^ 《续汉志》卷23〈郡国五〉:“安弥,故曰绥弥。”
来源
[编辑]- 书籍
-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200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 9787509705704
-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ISBN 7533647572
- 钱书林:《续汉书郡国志汇释》,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33617121
-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1987年,人民出版社。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1987年,人民出版社。
-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1986年,人民出版社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