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AsiloMubizu/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宰-噶哈巫語
Pazeh-Kaxabu
区域臺灣 苗栗縣三義鄉臺中市豐原區神岡區新社區后里區南投縣埔里鎮
族群巴宰族噶哈巫族
語系
南島語系
文字教會羅馬字、巴宰語書寫系統、噶哈巫語書寫系統(拉丁字母
語言代碼
ISO 639-3pzh
瀕危程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1]
极度危险UNESCO

巴宰-噶哈巫語(巴宰語:Pazih a kakawas、Pazih a rahan,噶哈巫語:Kaxabu a ahan)是平埔族群原住民巴宰族噶哈巫族使用的台灣南島語言。巴宰-噶哈巫語有兩個主要方言—巴宰語以及噶哈巫語

地理分布與使用情況

[编辑]

早期文獻與研究

[编辑]

18世紀岸裡社有許多以漢文寫成的政務文書岸裡大社文書,這些古文書除了記錄了土地產權與開發歷史,其中亦有許多契約文件,收錄到部分以漢字音譯書寫的傳統人名與地名。

19世紀中後開始有外族學者紀錄到巴宰-噶哈巫語的語料,如1873年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英語:Joseph Beal Steere)[2]、1897年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3]來到烏牛欄 (南投縣)大湳 (南投縣)岸裡社三義鄉 (台灣)等地接觸到當地的族人,並紀錄到基本語句、詞彙語料。另外還有基督教宣教士宋忠堅紀錄到的主禱文、日本人野村氏記錄到的傳統歌謠。

20世紀,有日本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在1936年記錄長篇傳說語料,1981年社會人類學家衛惠林在埔里進行民族研究調查也紀錄到了詞彙語料。美國語言學家費羅禮(英語:Raleigh Ferrell)在1968年首次對巴宰-噶哈巫語的兩個方言進行比較研究,也記錄了兩種方言的使用者之間的對話。語言學家李壬癸、日本語言學家土田滋在埔里對巴宰語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紀錄,集結成了《巴宰語字典》、《巴宰族傳說歌謠集》。美國語言學家白樂思亦有巴宰語的相關研究。[4][5][6][7]

音韻及書寫系統

[编辑]

音位庫與正寫法

[编辑]
輔音表
雙脣音 舌尖音 舌根音 喉音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塞音 p /p/ t /t/ k /k/
b /b/ d /d/ g /g/
鼻音 m /m/ n /n/ ng /ŋ/
擦音 s /s/ x /x/ h /h/ (噶哈巫)

/ħ/ (巴宰)

z /z/
邊音 l /l/
閃音 r /ɾ/(巴宰)
滑音 w /w/ y /j/
元音表
前元音 央元音 後元音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書寫符號 國際音標
i /i/ u /u/, /o/
é /e/ e /ə/ o /o/
a /a/

音節結構

[编辑]

有 V、CV、VC、CVV、CVN、CVC 等基礎音節結構。

部分舉例
雙音節 三音節
結構 詞彙 解釋 結構 詞彙 解釋
V.CV i.na 母親 V.CV.CV a.ta.pi 扁魚
CV.CV ri.ma CV.CV.CV na.ha.za
CV.CVC ri.dax 太陽 V.CV.CVC a.ba.san 兄長
CV.CVN da.ran 道路 CV.CV.CVC si.ba.bun 鴨子
CVN.CVC bin.tul 星辰 CVV.CV.CV kii.ki.ta 正在看
CVV.CVN mau.dan 正在下雨 CVV.CV.CVC daa.da.lum 正在養

巴宰及噶哈巫的音韻差異

[编辑]

閃音 /ɾ/ 的差異

[编辑]

巴宰語與噶哈巫語最明顯的音韻差異就是閃音 /ɾ/ 的變化。

出現位置 原始南島語 巴宰語 噶哈巫語 語意 變化規則與解釋
詞首 *lahud rahut ahut 下游 /ɾ/ > Ø
詞尾
詞中

/ɾ/ > /l/ 合流的變化較為少見,以下舉例。

共同巴宰-噶哈巫語 巴宰語 噶哈巫語
*rupazeng rupazeng lupazeng
*raulu raulu laulu
*tapuru tapuru tapulu

另外,在蜈蚣崙的噶哈巫語發音人,如潘香、潘阿春那裡,也有部分詞彙出現 /ɾ/ > /l/ 的現象。

巴宰語 蜈蚣崙噶哈巫語 守城噶哈巫語 翻譯
rima lima ima
rapay apay apay 皮膚
karaw kalaw kaaw
paray palay pai


《伊能嘉矩蕃語調查手冊》中,/d/ > /z/ 的變化也存在於巴宰語內部。以下表格族語為伊能氏個人手稿中的拼音法,未轉換成現代的正寫法。

葫蘆墩 鯉魚潭 語意
mupudaha mupuzaha
nahada nahaza
turu-is'id-ada turua-is'idu-azan 三十一

構詞法

[编辑]

封閉性詞彙

[编辑]

句法

[编辑]

歷時音韻

[编辑]

參見

[编辑]

引用文獻與註釋

[编辑]
  1.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2. ^ Steere, Joseph Beal; Li, Rengui. 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 Taiwan shi liao cong kan. Taipei, Taiwan: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Preparatory Office)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ocm52279210. 2002. ISBN 978-957-671-901-1. OCLC 5227921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 ^ Inō, Kanori; Yang, Nanjun. Taiwan ta cha ri ji. Taiwan diao cha shi dai 2 ban. Taibei Shi: Yuan liu chu ban shi ye gu fen you xian gong si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794019750. 2012. ISBN 978-957-32-6895-6. OCLC 79401975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4. ^ Ferrell, Raleigh. The Pazeh-Kahabu language. 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6-, (31-32): 73-97. 
  5. ^ Li, Rengui; Tsuchida, Shigeru. 巴宰族傳說歌謠集. Paul Jen-kuei.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2. ISBN 978-957-671-888-5. OCLC 52928609. 
  6. ^ Li, Paul Jen-kuei; Tsuchida, Shigeru. 巴宰語字典.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s series. Number A.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1. ISBN 978-957-671-790-1. 
  7. ^ 林鴻瑞(Hong-sui Lim). 噶哈巫語參考語法:一個極度瀕危的臺灣南島語. 暨南大學學位論文. 2022-01-01. doi:10.6837/ncnu20220037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