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雷肖·納爾遜,第一代納爾遜子爵(
1758年9月29日-
1805年10月21日),
英國18世紀末及
19世紀初的著名
海軍將領及
軍事家,帶領
英國皇家海軍在
1798年尼羅河戰役、
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勝出,於
1805年特拉法加戰役中擊潰
法國及
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阻止了
拿破崙對英國的進攻,但自己在戰鬥中中彈陣亡。
鄭成功是
南明抗清名將,父為
鄭芝龍,母為
日本人
田川氏。出生於
日本九州平戶藩。他在鄭芝龍
投降清朝而被
俘虜後,領軍和清朝對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期間一度以大軍包圍
金陵,但功敗垂成。他並率軍渡過
台灣海峽,擊敗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
軍隊並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
漢人政權,史稱
明鄭時期。
費利克斯·馮·盧克納爾伯爵,德國貴族、海軍軍官、作家,是一位以綽號「海上幽靈」而聞名的航海家,他的全體船員被稱作「皇帝的海盜」。從1916年到1917年,他曾指揮SMS海鷹號帆船襲擊了大量敵方商船。盧克納爾在每場勝利的戰爭中,都竭力避免雙方人員的任何傷亡,這使得他成為了一個英雄,同時被戰爭雙方譽為一個神話。盧克納爾在率領海鷹號的8個月內,共擊沉14艘敵船,俘獲462名敵人,其中1人在作戰中死亡,而他的部下則無一傷亡。費利克斯·馮·盧克納爾是
法國元帥和法軍萊茵河總司令尼古拉斯·馮·盧克納爾的
曾孫,
丹麥國王曾在18世紀晉爵尼古拉斯·馮·盧克納爾為伯爵。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b/England_Expects_Plaque.jpg/170px-England_Expects_Plaque.jpg)
「
英格蘭企盼每個男人都恪盡其責」是英國海軍中將
納爾遜在
特拉法加戰役(1805年)開始前通過其旗艦
勝利號戰艦發出的一條
訊號。特拉法加戰役為
拿破崙戰爭裡的決定性海戰,其使得
英國控制了大海,從而制止了
法國入侵與佔領英國的計劃。這條短語在英國廣為傳揚並已成為英國民族意識的一部份。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1885年-1966年)是一位
美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
五星上將。尼米茲早期以研究
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
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
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戰後,尼米茲擔任
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尼米茲於1966年逝世,是美國最後一名逝世的海軍五星上將。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而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就是日後的
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此外,夏威夷檀香山有以他為名的
尼米茲高速公路。
詹姆斯·庫克上校(1728年-1779年),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航海家、
探險家和
製圖師,他在1768年至1779年間先後指揮
HMS奮進號和
HMS決心號,三度奉命出海前往
太平洋探索,負責尋找傳說中「
未知的南方大陸」和
西北水道。雖然任務未能成功,但在數千公里的航程途中,他深入不少地球上未為西方所知的地帶,並為不少新發現的島嶼和事物命名。透過應用
測經儀,大部份經他繪製的島嶼和海岸線地圖,都是首次出現於西方的地圖集和航海圖集內,精確度更是前人所不能及。庫克還帶領船員成為首批登陸
澳洲東岸和
夏威夷群島的歐洲人,也創下首次有歐洲船隻環繞
紐西蘭航行的紀錄。在歷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現出集合
航海技術、測量和繪圖技術、逆境自強能力和危機領導能力等各方面的才華。在1779年,庫克和他的船員在第三次探索太平洋期間,與夏威夷島上的
島民發生打鬥,他在事件中遇害身亡。雖然如此,庫克對航海科學和地理學方面的知識作出重要貢獻,對後世影響深遠。
班傑明·富蘭克林·蒂利(1848年-1907年)是
美國海軍職業
軍官,曾在
南北戰爭即將結束時入伍服役,之後又曾參與
美西戰爭。他最廣為人知的經歷是出任
美屬薩摩亞首任代總督,也是首任海軍總督。與其他許多海軍軍官一樣,他的名字也經常以首字母縮寫表示為
B·F·蒂利(
B. F. Tilley)。蒂利在南北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時進入
美國海軍學院就讀,於戰爭結束後畢業,然後在軍中逐漸晉升。擔任上尉期間,他曾在1877年鐵路大罷工爆發後參與軍方鎮壓。1891年智利內戰期間,他又同小隊海軍和
海軍陸戰隊軍人一起保護位於
聖地牙哥-德智利的美國領事館。美西戰爭期間,蒂利統領紐波特號砲艇成功俘虜兩艘
西班牙海軍艦船。戰爭結束後,他成為
圖圖伊拉島和馬努阿群島(之後更為美屬薩摩亞)首任代理總督,並在新領地設立法律和行政規章先例。蒂利在41年軍旅生涯接近尾聲時晉升
海軍少將,但不久後就因患肺炎去世,享年58歲。
埃德溫·泰勒·波洛克(1870年-1943年)是
美國海軍職業
軍官,曾參與
美西戰爭和
第一次世界大戰,官拜上校。與其他許多海軍官員一樣,他的名字也經常以首字母縮寫表示為
E·T·波洛克(
E. T. Pollock)。青年時期的波洛克曾於美西戰爭期間在紐約號巡洋艦上擔任少尉。戰爭結束後,他先後在多艘艦船服役,軍階逐漸提升,並對無線通訊開展重要研究。1917年,美國在加入一戰前不久從丹麥買下
美屬維京群島(當時是
丹麥屬西印度群島),波洛克比另一名軍官先行抵達群島,然後主持與丹麥官員的主權交接儀式並擔任首任代理總督。一戰期間,他又晉升上校,統領喬治·華盛頓號運輸艦將約6萬美國軍人送抵法國,因此獲頒
海軍十字勳章。此後,他成為
美屬薩摩亞第8任海軍總督,然後又當上
美國海軍天文台台長,再於1927年退休。1943年6月4日,長年臥病在床的埃德溫·泰勒·波洛克與世長辭,享年72歲。同月7日,他的遺體葬在
阿靈頓國家公墓。
法蘭西斯·哈維少校(1873年-1916年)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軍官。因在面對英國和大英國協部隊敵人時的英勇表現和在
日德蘭海戰間的事蹟,死後追授最高軍事勳獎——
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哈維出生於軍人世家,擁有資深的皇家海軍陸戰隊服役履歷,並在服役期間成為
艦炮專家,先後在數艘大型戰艦上擔任炮術訓練官和艦炮指揮官。他後特別申請在
戰鬥巡洋艦艦隊的
旗艦獅子號上服役,參與了黑爾戈蘭灣海戰、多格灘海戰和
日德蘭海戰。日德蘭海戰期間,哈維所在的獅子號戰鬥巡洋艦遭德艦擊中,哈維自己也因砲火身受重傷,但他奮不顧身地下令注水淹沒獅子號戰艦Q砲塔的彈藥庫,從而避免了儲存在該處、數以噸計的
線狀無煙火藥爆炸,全艦官兵因此得以倖存。雖然他不久後就因傷死亡,但他臨死前的行為拯救了一千多條生命。
第一代費舍爾男爵約翰·費舍爾,(1841年1月25日—1920年7月10日),英國海軍將領,因推行海軍改革而知名。在長達60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對皇家海軍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在他入伍時,海軍尚在使用裝備
前裝炮的木質風帆戰艦,到他退役時,海軍已經使用鋼質戰鬥巡洋艦、潛艇和航空母艦。喜好爭辯、充滿活力、思想前衛的費舍爾常被人稱為英國海軍史上僅次於
納爾遜勳爵的重要人物。雖然他實戰經驗豐富,但是他在後人記憶中,是一個革新者、戰略家和海軍發展推動者,而不是一個參與重要海戰的海軍將領。1904年,他在上任成為
第一海務大臣。他隨即將150艘過時軍艦除役,並且著手建造替代的現代軍艦。1911年,他在70歲生日時正式辭去
海軍本部職務,但是他在1914年11月又再擔任第一海務大臣。重新上任七個月後,他因為對
溫斯頓·邱吉爾的
加里波利戰役感到沮喪而再次辭職,此後一直擔任政府發明及研究委員會主席至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