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麥克諾特彗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麥克諾特彗星
C/2006 P1
2007年1月23日從澳大利亞斯威夫茨溪英語Swift's Creek看見的麥克諾特彗星
發現
發現日2006年8月7日
軌道特性
曆元2454113.2961(2007年1月20日)
觀測次數331
遠日點~67,000 AU(入境)[1]
~4,100 AU(離境)[a]
近日點0.1707 AU(25,540,000 km)
半長軸~33,000 AU(入境)
~2,000 AU(離境)[a]
離心率1.000019(入境)[2]雙曲線軌道英語hyperbolic trajectory
0.99917(離境)[來源請求]
週期~600萬年(入境)[1]
~92,600(離境)[3][a]
最大軌道速度101.9 km/s(228,000 mph)[4]
軌道傾角77.82768004°
與木星軌道相交
最小距離
0.32 AU
歷次近日點
日期
2006年1月12日[2]

麥克諾特彗星(英語:Comet McNaught),編號C/2006 P1,是一顆非週期彗星,由英澳天文學家羅伯特·麥克諾特於2006年8月7日使用南烏普薩拉施密特望遠鏡而發現[5]。它是40多年來最明亮的彗星,在2007年1月和2月,南半球的觀察者可以用肉眼輕鬆看見它。

該彗星的最大視星等估計為-5.5等,是自1935年以來第二明亮的彗星[6]。1月12日,當它到達近日點時,全世界在白天都能夠看見它。它的彗尾估計長7,493.5萬公里,在最高點時橫跨天空35度[7]

彗星在近日點附近的亮度因前向散射而增大[8]

發現

[編輯]

2006年8月7日,在賽丁泉巡邏系統英語Siding Spring Survey的例行觀測過程中,透過感光耦合元件影像發現了麥克諾特彗星,該系統旨在搜尋可能對地球造成碰撞威脅的近地天體。這顆彗星位於蛇夫座,亮度非常低,星等約為+17等。從2006年8月到11月,這顆彗星穿過蛇夫座和天蠍座時被拍到和追蹤,亮度逐漸提升,視星等達到+9等,但仍然太暗,無法用肉眼看見[7]。然後,在12月的大部分時間裏,彗星都消失在太陽的光芒中。

之後,人們發現這顆彗星正在迅速變亮,並在2007年1月初達到肉眼可見的亮度。直到1月13日左右,北半球的觀測者都可以看見它,此時彗星位於人馬座及其四周星座。彗星的近日點為1月12日,距離為0.17天文單位(約2,543萬公里)。它離太陽夠近,可以被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觀測到[9]。該彗星於1月12日進入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的LASCO英語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 C3相機的視野[9] ,並可近乎即時地在網路上觀看。1月16日,彗星離開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的視野。[9]。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北半球的地面觀測者只有一小段時間能看見彗星,只有在明亮的黃昏時分才能看見它。

當它在1月12日到達近日點時,它成為自1965年池谷-關彗星以來最明亮的彗星[6]。這顆彗星被Space.com稱為「2007年大彗星[10]。2007年1月13至14日,估計彗星的視星等達到最大,為−5.5等[11]。1月12日至14日,它的亮度足以在白天,太陽東南方向約5至10度處可見[12]。2007年1月15日,它最接近地球,距離為0.82天文單位(約1.23億公里)[13]

穿過太陽後,麥克諾特彗星出現在南半球。在澳大利亞,根據發現彗星的庫納巴拉布蘭英語Coonabarabran賽丁泉天文台的說法,彗星亮度理論上將在1月14日日落後達到最大[14],屆時其可見時間為23分鐘。1月15日,伯斯天文台觀測到這顆彗星,其視星等估計為−4.0等[15]

扇形彗尾

[編輯]

通過近日點後,麥克諾特彗星的塵埃尾呈現了非常特殊的扇形,彗尾末端散開呈現輻射狀;其中最寬的條紋,闊逾10,長達35度,彎曲超過135度(而滿月的視直徑約是0.5度),與黃道光幾乎重疊。在彗星西下後一至二小時內,仍可看到彗尾;甚至在北半球的一些地區都能觀測到。

麥克諾特彗星的扇形塵埃彗尾成因尚未明瞭;有可能是彗核所噴發出的物質,受太陽風推壓,進而呈現出輻輪的形狀。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1910年一月大彗星(C/1910 A1)、1976年的威斯特彗星以及1965年池谷·關彗星之上。

壯觀旳彗尾在二月上旬起已收細成一小扇形狀,而視亮度亦降至2月10日之4等左右。

圖片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Horizons output. Barycentric Osculating Orbital Elements for Comet C/2006 P1 (McNaught).  Solution using the Solar System Barycenter. Ephemeris Type:Elements and Center:@0 (To be outside planetary region, inbound epoch 1950 and outbound epoch 2050)
  2. ^ 2.0 2.1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C/2006 P1 (McNaught) (2007-07-11 last obs.). [2009-12-17]. 
  3. ^ Comet C/2006 P1 (McNaught) – facts and figures. Perth Observatory in Australia. 2007-01-22 [2011-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8). 
  4. ^ Horizons Batch for 2007-Jan-12 perihelion velocity. JPL Horizons. [2023-01-22]. 
  5. ^ Report on the comet discovery and progress from Robert McNaught's homepage. [200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9). 
  6. ^ 6.0 6.1 Brightest comets seen since 1935. Harvard. [2007-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8). 
  7. ^ 7.0 7.1 Kronk's Cometography – C/2006 P1. [2010-01-21]. 
  8. ^ Marcus, Joseph N. Forward-Scattering Enhancement of Comet Brightness. II. The Light Curve of C/2006 P1 (PDF). International Comet Quarterly: 119–130. October 2007. 
  9. ^ 9.0 9.1 9.2 Brightest Comet in Over Forty Years. SOHO (Hot Shots). 2007-02-04 [2011-04-18]. 
  10. ^ The Great Comet of 2007: Watch it on the Web[永久失效連結] Yahoo News, January by Joe Rao of SPACE.com Skywatching Columnist. Accessed 16 January 2007
  11. ^ C/2006 P1 ( McNaught ). 
  12. ^ Untitled Document. 
  13. ^ Southern Comets Homepage. [2007-01-17]. 
  14. ^ C/2006 P1 (McNaugh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0). 
  15. ^ McNaught Captures McNaught:. Astronomy Online. 2007 [2008-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