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陸子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陸子隆(524年—570年),興世吳郡吳縣[1][2]南梁南陳官員。

生平

[編輯]

陸子隆的祖父陸敞之是南梁嘉興縣令,父親陸悛則是南梁的封氏縣令。陸子隆年少慷慨大方,立志建立功名,以東宮直後起家。侯景之亂時,他在家鄉聚集群眾,當時的吳郡太守張彪引薦為將領;張彪徙任會稽太守,陸子隆跟隨。陳蒨討伐張彪,張彪的將領沈泰吳寶真申縉等人都投降,唯有陸子隆力戰到底,最終失敗。陳蒨欣賞他的忠義,給他繼續率領部下,任命為中兵參軍,歷任始豐永興二縣縣令[1][2]

陳蒨嗣位為陳文帝,陸子隆領兵保衛宮殿,很快就隨侯安都柵口拒守王琳。王琳平定後,授為左中郎將。天嘉元年(560年),他受封益陽縣子,食邑三百戶,外任高唐郡太守;次年(561年)除授明威將軍、廬陵太守。當時周迪臨川造反,東昌縣人脩行師和應,率兵攻打陸子隆,勢力巨大。陸子隆在外邊安排伏兵,城門則緊閉示弱。脩行師部隊來到就兩邊夾擊,脩行師大敗投降,他准許並送脩行師到京師[3]。天嘉四年(563年),周迪引導陳寶應從臨川出兵,他跟隨都督章昭達討伐周迪。周迪退兵,二人跨越東興嶺征伐陳寶應。官軍至建安郡後他負責管理本郡。陳寶應據守建安的湖邊抵抗官軍,他和章昭達各自據守營地,章昭達先和敵軍戰鬥,失利而失去戰鼓和號角。陸子隆知道後率兵支援,擊敗叛軍,取回章昭達失去的羽儀甲仗。晉安平定,他的功勞最大,遷任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仍然為將軍如故,不久改封朝陽縣伯,食邑五百戶。陳廢帝即位,進號智武將軍,加員外散騎常侍,其餘依舊[4][5]

華皎湘州叛陳,考慮陸子隆駐守重鎮,因此覺得憂患,頻頻派使節召喚投靠,他不願意,於是華皎派兵攻打,又未能攻克。華皎於郢州被打敗,他出兵偷襲華皎後部,和官軍會合。陸子隆獲授職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進爵朝陽縣侯,增食邑到七百戶。不久遷任都督三州諸軍事、宣毅將軍、荊州刺史,依然為持節、常侍。其時荊州新設立,治所公安縣,城池不穩固,他修建城郭,安撫籠絡人民,得到民心,號稱稱職。任職三年後,居民都上表請求立碑讚頌他的功績,朝廷准許。太建元年(569年),進號雲麾將軍,次年(570年)去世,虛歲四十七。贈散騎常侍,,子陸之武嗣爵[6][7]

[編輯]

陸之武,十六歲時,領其舊軍,隨吳明徹北伐有功,官至王府主簿、弘農郡太守,吳明徹於呂梁敗績,陸之武逃歸,被人所害,時年二十二歲。

引用

[編輯]
  1. ^ 1.0 1.1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起家東宮直後。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是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彪徙鎮會稽,子隆隨之。及世祖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世祖義之,復使領其部曲,板為中兵參軍。歷始豐、永興二縣令。
  2. ^ 2.0 2.1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陸子隆字興世,吳郡人也。祖敞之,梁嘉興令。父悛,封氏令。子隆少慷慨,有志功名。侯景之亂,於鄉里聚徒。時張彪為吳郡太守,引為將帥,仍隨彪徙鎮會稽。及文帝討彪,彪將沈泰、吳寶真、申縉等皆降,而子隆力戰敗績。文帝義之,復使領其部曲。
  3. ^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世祖嗣位,子隆領甲仗宿衛。尋隨侯安都拒王琳於柵口。王琳平,授左中郎將。天嘉元年,封益陽縣子,邑三百戶。出為高唐郡太守。二年,除明威將軍、廬陵太守。時周迪據臨川反,東昌縣人脩行師應之,率兵以攻子隆,其鋒甚盛。子隆設伏於外,仍閉門偃甲,示之以弱。及行師至,腹背擊之,行師大敗,因乞降,子隆許之,送於京師。
  4. ^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四年,周迪引陳寶應復出臨川,子隆隨都督章昭達討迪。迪退走,因隨昭達踰東興嶺,討陳寶應。軍至建安,以子隆監郡。寶應據建安之湖際以拒官軍,子隆與昭達各據一營,昭達先與賊戰,不利,亡其鼓角,子隆聞之,率兵來救,大破賊徒,盡獲昭達所亡羽儀甲仗。晉安平,子隆功最,遷假節、都督武州諸軍事、武州刺史,將軍如故。尋改封朝陽縣伯,邑五百戶。廢帝即位,進號智武將軍,加員外散騎常侍,餘如故。
  5. ^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文帝嗣位,子隆領甲仗宿衛。封益陽縣子,累遷廬陵太守。周迪據臨川反,子隆隨章昭達討迪,迪退走,因隨昭達討陳寶應。晉安平,子隆功最,遷武州刺史,改封朝陽縣伯。
  6. ^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華皎據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頻遣使招誘,子隆不從,皎因遣兵攻之,又不能剋。及皎敗於郢州,子隆出兵以襲其後,因與王師相會。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都督武州諸軍事,進爵為侯,增邑並前七百戶。尋遷都督荊信祐三州諸軍事、宣毅將軍、荊州刺史,持節、常侍如故。是時荊州新置,治於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建城郭,綏集夷夏,甚得民和,當時號為稱職。三年,吏民詣都上表,請立碑頌美功績,詔許之。太建元年,進號雲麾將軍。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贈散騎常侍,諡曰威。子之武嗣。
  7. ^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華皎據湘州反,以子隆居其心腹,皎深患之,頻遣使招,子隆不從,攻又不克。及皎敗於郢州,子隆出兵襲其後,因與大軍相會。進爵為侯。尋遷都督、荊州刺史。荊州新置,居公安,城池未固,子隆修立城郭,綏集夷夏,甚得人和,號為稱職。吏人詣闕求立碑頌美功績,詔許之。卒,諡威。子之武嗣。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陳書·卷22》,出自姚思廉陳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南史·卷67》,出自李延壽南史

參考文獻

[編輯]
  • 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 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