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
鄭和 | |||||||
---|---|---|---|---|---|---|---|
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 |||||||
四品內官監太監 | |||||||
朝代 | 明 | ||||||
主君 | 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 | ||||||
姓 | 鄭 | ||||||
名 | 和 | ||||||
信仰 | 伊斯蘭教→佛教 | ||||||
氏族 | 回族 | ||||||
籍貫 | 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 | ||||||
小字 | 馬和 | ||||||
別名 | 馬三保/馬三寶 | ||||||
通稱 | 三寶太監 | ||||||
法號 | 福吉祥 | ||||||
出生 | 元宣光元年八月十四日 1371年9月23日 大元雲南等處行中書省昆陽州寶山鄉知代村 (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 | ||||||
逝世 | 明宣德八年 1433年(61—62歲) 科澤科德扎莫林(又稱古里,今 印度喀拉拉邦科澤科德) | ||||||
墓葬 | 南京牛首山鄭和墓 | ||||||
| |||||||
經歷 | |||||||
鄭和下西洋 | |||||||
鄭和 | |||||||||||
漢語名稱 | |||||||||||
---|---|---|---|---|---|---|---|---|---|---|---|
正體字 | 鄭和 | ||||||||||
簡化字 | 郑和 | ||||||||||
| |||||||||||
越南語名稱 | |||||||||||
國語字 | Trịnh Hòa | ||||||||||
儒字 | 鄭和 |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정화 | ||||||||||
漢字 | 鄭和 | ||||||||||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鄭和 | ||||||||||
|
鄭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馬,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縣(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人,明成祖賜姓鄭,故稱鄭和。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及宦官。鄭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領帝國艦隊開始他的七次遠航,歷時二十八年,訪問了三十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鄭和下西洋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原王朝官方大規模組織的大航海,足足早了西方半個多世紀[1],其航程之遠及船隊規模之大,為當時罕見。
生平
[編輯]家世背景
[編輯]據《故馬公墓志銘》,鄭和曾祖父伯顏[2][3],祖母與母親,均稱「溫氏」[4]。祖父、父親之名則未載,以「哈只」代稱,故父即「馬哈只」。就此,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存在「淡忘論」和「避諱論」等不同的解釋。[5]族人自稱咸陽世家[6]。
幼年時期
[編輯]元宣光元年八月十四日(1371年9月23日),鄭和出生於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當時雲南屬於元朝(北元,國號:大元)。鄭和有姐妹四人,為二子[7]。據說,鄭和祖父當過雲南行省平章,父親為世襲的滇陽侯,因此其幼時家境優渥。鄭和喜歡聽父親和祖父講坐大船看看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看看各個國家的奇珍異獸,這打開了他的求知慾[8]。
元天元三年(1381年)冬天,鄭和10歲時,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鄭和的父親遇害,鄭和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當時明朝首都南京。他被宮刑而成為宦官後被分配予燕王朱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鄭和隨燕王朱棣前往燕京(今北京)燕王府。
青年時期
[編輯]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日(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史稱靖難之變。朱棣以燕京為基地,靈活運用策略出擊,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改元永樂。靖難之變中,鄭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北京朝陽區東壩地區東壩村[9])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永樂元年(1403年),國師姚道衍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10],法名福吉祥[11]。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壯年時期
[編輯]鄭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2]。根據明代御用相士中書舍人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選派鄭和領兵出洋,曾徵詢袁忠徹,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威服。」[13]
鄭和下西洋的史料不多,三部基本史料包括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志》。
逝世
[編輯]鄭和之死,《明史·鄭和傳》的記載十分模糊[14]。學者鄭鶴聲、鄭一鈞提出的「鄭和1433年死於古里國」的說法,得到較多接受。但也有研究者認為該說所依據的《非幻庵香火聖像記》內容錯亂殘缺,且該說對相關文字也有誤讀,指出據《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葬銘》,在第七次下西洋中出使古里國的只是副使洪保,鄭和並未前往[15]。與此相關,還存在關於鄭和葬處的爭議[16]。
事蹟
[編輯]鄭和航海生涯,始於永樂元年,先是出使暹羅,永樂二年出使日本,年底回朝復命。接著是奉敕七下西洋。前後共出洋九次。
鄭和出使暹羅國
[編輯]永樂元年(1403年),太監鄭和等奉差出使暹羅國(泰國)。經廣州大星洋,忽遇風濤,鄭和祈天妃保祐,風平浪靜[17]。出使過程中鄭和船隊舟師沿途累次校正針路,牽星圖樣,海島水勢山形,畫成圖樣[18]。鄭和歸來後,奉命整理天妃廟。
鄭和出使日本國
[編輯]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
永樂二年(1404年)倭寇騷亂直隸(南直隸)、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鄭和往日本,奉敕討賊[19],由寧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20]。永樂三年(1405年),當時受封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遣使,獻上在壹歧、對馬等島所俘獲的倭寇;明成祖命來使按其本國法處置,令一人生火,將倭寇上蒸籠蒸殺,並嘉獎足利義滿勤誠,遣鴻廬寺少卿潘賜,內官王進等齎璽書冕服,賜日本王,令十年一貢。[21]
鄭和統督水師10萬到達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22]足利義滿同時受明朝封賞,並派遣使節獻上抓獲的倭寇,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雙方簽訂了《勘合貿易條約》,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
有人對「鄭和出使日本」的真實性存疑,尤其是「水師10萬到日本」的說法。[23]
鄭和下西洋
[編輯]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經上下川山(今江門大廣海灣上川島一帶)出海,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24]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馬六甲、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據記載,鄭和的船隊曾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慢八撒[25]以及拉穆[26]等地。
第一次下西洋
[編輯]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奉詔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編輯]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編輯]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監鄭和、王景弘、候顯等統率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寶舟四十八號出使西洋[27]。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編輯]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至今日東非肯亞的麻林地,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28]。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編輯]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僧人慧信[29],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編輯]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2日)回國。
航行途中,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日(1421年5月9日),紫禁城發生大火,此時紫禁城才建好5個月,而明成祖才由南京遷都燕京的紫禁城4個月,明成祖受到極大的打擊,認為是遭受到天譴。三年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
仁宗朱高熾只比鄭和小7歲,與父親明成祖對鄭和的信賴大相逕庭,因鄭和多次下西洋耗費龐大的支出,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燒毀宮中鄭和下西洋的日誌和文件[8]。仁宗即位一年後病逝,由長子26歲的宣宗朱瞻基即位。
第七次下西洋
[編輯]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日(1431年1月19日),鄭和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開始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鄭和返航途中有可能已經前往麥加朝聖。
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日(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朝廷給鄭和在南京牛首山設衣冠冢[30]。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督修南京皇宮寺廟殿宇
[編輯]- 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任南京監工官,奉帝命重建南京大報恩寺[31]。
- 朱瞻基繼承帝位,有意將國都從北京遷回南京,於洪熙元年(1425年)敕令南京守備太監鄭和修理南京宮殿。宣德元年(1426年),南京守備太監鄭和等上奏,「天地壇,大祀門並門廊、齋宮、山川壇殿廊、廚房庫,已經朽壞,請加修理」。帝諭:「祀神國之大事,真寺宇皆當完固,況山川壇郊壇尤重。令其南京工部發匠修理。大祀諸殿,當用香楠等大材,請取四川湖廣采者用之」[32]。
- 宣德三年(1428年),帝敕鄭和等,命南京大報恩寺務「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遲誤了時,那監工的都不饒」。南京大保恩寺有金剛殿、左右碑亭、天王殿、佛殿、觀音殿、法堂、祖師堂、伽蘭殿、藏經殿、輪藏殿、禪堂、三藏殿和九層阿育王塔等建築。建成後帝敕太監尚義、鄭和、王景弘、唐觀、羅智等:「南京大報恩寺完成了,啟建告成大齋七晝夜,燃點長明燈。」[33]
評價
[編輯]鄭和自身角色認定,有世界史學者認為,是結合了帝國擴張、貿易促進及知識拓展,如其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除了有擴張宣稱「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亦有對商人和地理學家的敬重語:「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國,固遠矣,而程途可計。」[24]
因為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波斯裔的三寶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因此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是由於朝廷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這些派系包括:[24]
- 商人遊說團體,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 支持帝國主義遊說團體,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侵略擴張,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 佛教遊說團體,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劃,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功蹟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馬六甲,由一個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際貨品轉運站。[24]
信仰
[編輯]關於鄭和本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主要有伊斯蘭教說[34]、佛教說 [35]、道教說[36]三派觀點,學術界並無定論。
回教
[編輯]鄭和家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鄭和早年也是穆斯林,但他後來他宣稱篤信佛教,也禮敬道教各家海神。作為外交官,鄭和對其他宗教採包容和尊重的手法[24]。
佛教
[編輯]鄭和是道衍和尚菩薩戒弟子,還曾經刻印《摩利支天經》。他也自稱:「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太監鄭和,法名速南吒釋,即『福吉祥』[37]。」「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太監鄭和,法名福吉祥。謹發誠心施財命功,印造大藏尊經一藏,計六百三十五函,喜舍於雲南五華寺,永遠長生供養。」
道教
[編輯]道教說主要是強調鄭和下西洋與天妃(媽祖)信仰之間的關聯,其史料依據有「天妃靈應之記碑」等[36]。流風所及,其時常捐獻銀錢予媽祖廟,並且增修殿宇[38][39][40]。除強調鄭和對媽祖的崇拜和對媽祖信仰的傳播外,還有研究者指出後世對鄭和的神化形成的鄭和崇拜與媽祖信仰有共同的海洋文化精神[41]。
遺蹟
[編輯]南京天妃宮
[編輯]南京天妃宮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到南京後建造,有近600年歷史。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南京天妃宮全部建築被毀,蕩然無存。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在2004年7月開始重建天妃宮,2005年5月3日,天妃宮落成,5月4日對外開放。
鄭和墓
[編輯]鄭和墓位於南京江寧區牛首山南麓。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在印度古里病逝。清代同治年間的《上江兩縣誌》記載,鄭和被宣德帝賜葬於南京牛首山。但也有學者認為牛首山墓只是衣冠冢,甚至有學者認為鄭和實際上葬在牛首山宏覺寺塔地宮裡,迄今莫衷一是。1985年,南京市政府重修鄭和墓,按照穆斯林葬儀修建墓園,在墓蓋面安放青石槨。2005年,江寧區政府再次翻修鄭和墓,建成鄭和墓公園,並新建了「鄭和史料陳列館」。
鄭和父親墓之墓誌銘
[編輯]馬哈只之墓雖早已有之,但在永樂九年,鄭和奉命重修父墳,由李志剛撰寫新墓誌銘。現馬哈只墓及墓碑保存於雲南省晉寧縣昆陽街道鄭和公園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和北京故居
[編輯]鄭和南京故居
[編輯]長兄之長子過繼予鄭和為螟蛉子之後,遷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43][44],為追念先祖,名之為「馬府」;馬府原有房屋72間,但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夷為平地。1983年考古學家在南京太平公園(舊稱馬家花園)出土鄭和府第遺物,有龍泉窯瓷器、宜興紫砂、景德鎮青花等。
太倉天妃宮「通番事蹟碑」
[編輯]「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或「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碑,簡稱「通番事蹟」碑,由鄭和、王景弘等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撰鐫,立於江蘇太倉瀏河天妃行宮的牆壁中。後來湮沒,下落不明。現已重建。
福州長樂天妃宮與「天妃靈應之記碑」
[編輯]為了祈求和感謝天妃媽祖的保佑,鄭和、王景弘等人於第七次下西洋之際在福州長樂南山重修了天妃宮,並立下了「天妃靈應之記」碑。
泉州天妃宮
[編輯]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責令福建鎮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宮,此後差內官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爪哇、滿剌加等國,以祭告為常。媽祖是古代航海者祈求保佑的主要神祇,鄭和既乞求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保佑,也乞求海神天妃的保佑。
泉州鄭和行香碑
[編輯]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時,專程到泉州靈山聖墓行香,祈求靈聖庇佑且立碑為記。碑高100厘米,寬42厘米。碑文云:「欽差總兵太鑒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廝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
湄州天妃宮
[編輯]鄭和銅鐘
[編輯]福建南平市文化館收藏一口鄭和在明宣德六年(1431年)祈保下西洋往返平安雙龍紋銅鐘,上有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45]。
斯里蘭卡鄭和碑
[編輯]斯里蘭卡鄭和碑用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寫成,於1911年發現於斯里蘭卡南部海港城市加勒,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46]
南京楊慶墓
[編輯]2005年10月,在南京江寧區韓府山東麓發掘出鄭和副手楊慶墓。[47]
南京洪保墓
[編輯]南京祖堂山發現鄭和副使明都知監太監洪保墓。[48]
紀念事物
[編輯]中華民國航海節
[編輯]1955年(民國44年)因自由中國號的創舉,航海各界提議將鄭和下西洋之日,即國曆7月11日,政府明令7月11日訂為中華民國之「航海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海節
[編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節,並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鄭和河
[編輯]鄭和城市
[編輯]鄭和路
[編輯]海內外有數條鄭和路
中國
|
馬來西亞
|
台灣
|
鄭和寺廟
[編輯]海內外有多處鄭和寺廟[52]
鄭和史跡陳列館
[編輯]1985年在福建福州長樂區原鄭和奏建的天妃宮遺址之上建成鄭和史跡陳列館,6月《天妃靈應之記碑》移至該館並一直被保護陳列於館中。[53][54]
鄭和文化館
[編輯]鄭和文化館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馬六甲市,為中國之外最大的鄭和主題博物館,2005年正式開放,時年為鄭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展館面積約5,110平方米,三部分組成,主體陳列館、李為經故居遺址建築、金聲倉遺址建築(出租他用)。[55][56]
鄭和藝術館
[編輯]2014年黃文慶推動成立了鄭和·朵雲軒(馬六甲)藝術館。[57]
鄭和樓
[編輯]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的鄭和樓及海軍軍官學校校歌歌詞「二鄭皇皇」即紀念鄭和與鄭成功。
鄭和坊
[編輯]鄭和號
[編輯]- 1941年美國軍艦USS Cheng Ho (IX-52)為一艘戎克船。
- 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訓練艦。
- 1994年中華民國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仿美國派里級巡防艦所建造的成功級巡防艦。
- 2005年美國波音公司將首次環球飛行的波音777-200LR以鄭和號命名,這架飛機現由巴基斯坦國際航空擁有。
鄭和公園
[編輯]- 昆陽鄭和公園: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滇池南端昆陽鎮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園,因昆陽是鄭和出生故里,其父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於1979年改為今名。約250餘畝的林園中,種有松林,柏林和其他果林。現公園內立有「明三保太監鄭和故里」碑,並在碑附近發現民房建築遺蹟。
- 南京鄭和公園鄭和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區太平巷35號,原是鄭和任南京守備時其府邸內的私家花園,園內有1985年落成全國最早的鄭和紀念館及鄭和研究會,現在建成一個開放式的鄭和文化主題市民廣場。[59]
- 長樂鄭和公園:位於福建長樂市區中心的南山,公園原名「南山公園」,始建於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園歷經宋元明數代營建,特別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風期間,全面整建,亭、台、樓、閣、塔、寺等建築眾多,成為佛、道教者朝拜聖地。園內的三峰塔為中國名塔之一,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標塔。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風時,為酬謝「海神天妃保佑」,奏請明成祖恩准在長樂南山塔東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偉壯觀的「天妃宮」,為船隊官員祈報和謝神之處。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開航580周年,政府撥款在「天妃宮」和「三峰塔寺」舊址上興建鄭和史跡陳列館。南山公園亦改為「鄭和公園」。館藏珍貴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長樂候風時親自撰文鐫立的石碑。[53][54]
- 寶船遺址公園:座落於600年前的龍江寶船廠遺址之上的寶船遺址公園[60]是南京市為鄭和下西洋600年紀念而投資開發的一座融旅遊、紀念、展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遺址性公園。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2005年7月一期工程建成開放。
- 太倉鄭和公園:位於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總面積122公頃,公園內的鄭和銅像高18米,底座高2.8米[61]。
電視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
[編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電視台、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江蘇廣播電視台聯合製作一部電視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
大型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編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電視台及長樂市委、等單位聯合出品59集大型電視劇《鄭和下西洋》。主演:羅嘉良、唐國強、杜雨露、於小慧。
央視動畫片《鄭和下西洋》
[編輯]52集動畫片《鄭和下西洋》(2009)運用卡通手法、卡通語言、卡通意趣以及現代人的眼光,從動畫的新穎角度、新鮮手法去重新開掘歷史,將歷史感、傳奇性、卡通化以及視覺上的衝擊和震撼故事融為一體,通過鄭和下西洋的曲折歷程,反映了鄭和及其船隊所體現的科學精神、開拓精神、和平精神,重現航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奇,引領動漫愛好者們共同穿越歷史長河,去體會歷史曾經的輝煌。
其他影視作品
[編輯]- 1985年,中國大陸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共8集;導演:張汝運、任貴生,編劇:朱祖貽,主演:邱英三。
- 2005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電視紀錄片《偉大傳奇再現:鄭和下西洋》(Treasure Fleet-The Adventures of Zheng He),2小時;導演:Jonathan Finnigan,主演:麥可·山下。
- 2006年,日本NHK電視紀錄片《偉大的旅人鄭和》(偉大なる旅人 鄭和),共2集;導演:陳凱歌,主演:趙寧宇;本片於2008年被美國探索頻道重新剪輯為52分鐘紀錄片《Emperor of the Seas》[譯名:海神;海上霸主:鄭和下西洋;海洋帝國(騰訊視頻)]。
- 2013年,中國大陸動畫電影《鄭和1405:魔海尋蹤》;導演:朱義昌、高毅,編劇:韓素萍、王菡,主演:張靚穎。
- 2022年,新加坡電影紀錄片《幽靈艦隊:鄭和的史詩之旅》(Ghost Fleet: The Epic Voyage of Zheng He),2小時;導演:Jonathan Finnigan,主演:麥可·山下;製作單位包括美國國家地理 (亞洲電視頻道)。
書籍
[編輯]-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05年至2005年的《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有溫家寶總理題詞,以梁啓超1905年在《新民叢報》發表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開始,共108篇論文。
- 同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據多種明代手鈔本校注的馬歡著(萬明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另外,晨光出版社把30年代李士厚抄本之鄭和家譜校注出版成書《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原譜與抄本已散佚,此為當年曬製圖紙的影印本經整理影印)。
-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增編本)(上、中、下) 鄭鶴聲,鄭一鈞 編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2005 ISBN 978-7-5027-6376-3
鄭和群礁
[編輯]後世供奉
[編輯]鄭和下西洋時屢駐舟師於長樂,曾奏改馬江名為太平港,於此造船[62]。鄭和豐功偉業,在長樂漳港鎮顯應宮中,村民稱鄭和為巡海大臣(音轉為巡海大神)[63][64],與媽祖同殿並祀,祈望安瀾利運。
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相信,鄭和將軍是所有華人的驕傲,也有人把他當成神來膜拜。他們認為鄭和很了不起,而且擁有超自然的神力,如同神祇一般。更有人當鄭和是「財神爺」,有些旅行團的導遊特地安排旅客們去親手摸摸他的雕像,以招來財運。[65]。
印尼三寶壟三寶大人巡香:印尼中爪哇省會三寶壟,在鄭和抵達三寶壟的六月三十日,舉行祭祀慶典和巡香遊行。巡香隊伍抬著鄭和神像,由供奉鄭和的大覺寺到三保洞,巡迴遊行,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鄭和祭祀儀式。
馬來西亞人為了紀念鄭和,曾以馬來文寫作長篇小說《鄭和傳》十五冊及《三保大人傳》三冊[66]。
文化影響
[編輯]在星際爭霸戰:畢凱第一季最終集中,威廉·瑞克指揮官擔任星際聯邦探索級星艦(Inquiry-Class)鄭和號(USS Zheng He)的代理艦長。
後裔
[編輯]鄭和幼年被閹割,無法生育,故收納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明宣宗賜其世襲錦衣衛千戶,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清朝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蕩然無存。鄭和後裔至今已傳至第21代[67]。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余建明. 一生不能不了解的地理學故事.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Jun 18, 2012: 227 [201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 ^ 李清升. 破譯鄭和之父馬哈只墓碑銘[J].文獻,2003(1):71-72.
- ^ 李士厚. 新發現的《鄭和家譜首序》[J]. 文獻, 1983(3):96-103.
- ^ 《故馬公墓志銘》: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 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
- ^ 袁嘉穀著 袁丕厚編.袁嘉穀文集(第一卷).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348-350
- ^ 《鄭氏家譜首序》 咸陽世家宗譜 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 ISBN 978-7-5414-2460-1/G
- ^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頁
- ^ 8.0 8.1 海上霸主:鄭和下西洋,《Discovery channel》
- ^ 《鄭氏家譜首序》中原文:「後數功於鄭州,因賜馬和姓鄭,改名為和」。一說「鄭州」指《明史·成祖本紀》記載的鄭村壩(今天北京東壩村)戰役。但燕王靖難之役中曾占領河北的「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見鄭自強:《深入探討鄭和的家世源流及後嗣問題》,《咸陽世家宗譜 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ISBN 978-7-5414-2460-1/G。
- ^ 明姚廣孝《佛說摩利支天經》,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15頁
- ^ 明鄭和 《施印大藏經發願文》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6頁
- ^ 《古今圖書集成》 卷一百三十二卷
- ^ 明 袁忠徹 《古今識鑒》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21頁
- ^ 《明史·鄭和傳》: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瑣里、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 ^ 陳平平. 「鄭和1433年死於古里」說的考訛證誤[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4(2):114-120.
- ^ 葛曉康. 南京牛首山弘覺寺鄭和德塔考證——兼考「三寶」和「三保」太監[J].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08(5):9-25.
- ^ 清 林霈 《撰敕封天后志》 見《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上卷 20頁
- ^ 《順風相送序》 《兩種海道針經》 22頁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2025-0
- ^ 鄭鶴聲 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1146頁
- ^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484頁
- ^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1146-1147頁
- ^ 《1404年,鄭和下東洋》. [2009-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 ^ 《鄭和下東西洋次數研究——兼論明代東洋、西洋範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載於www.china.com.,2005年5月30日。
- ^ 24.0 24.1 24.2 24.3 24.4 Fernadez-Armesto, Felipe. 1492: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 左岸文化. 2012. ISBN 978-986-6723-71-1.
- ^ 新華網:專訪:非洲期待第二個「鄭和時代」的到來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6-03.
- ^ 新華網:東非尋覓鄭和足跡之三:拉穆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8-20.
- ^ 明陸容 《菽園雜記》卷三
- ^ 是次非洲麻林迪進貢的麒麟並非本頁清代描臨本《榜葛剌進貢麒麟圖》裡的麒麟,圖中的麒麟由榜葛剌(即今孟加拉)在1414年(永樂十二年)進貢。參看《瑞應麒麟圖》
- ^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585頁
- ^ 康熙《江寧縣志》記載:「三寶太監鄭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入西洋,卒於古里國,此則賜葬衣冠處也。」
- ^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23頁
- ^ 《明宣宗實錄》 卷十一
- ^ 葛寅亮 《金陵梵剎志》 卷三十一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23頁
- ^ 林松. 剖析航海家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兼評鄭氏「奉佛」、「崇道」說(上)[J]. 寧夏社會科學, 1985(1):24-31.
- ^ 徐心希. 試論鄭和與佛教的關係[J]. 鄭和研究, 2007(2):12-20.
- ^ 36.0 36.1 劉海威. 從鄭和宗教信仰爭議看明帝國對西洋諸國的態度[J].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2015(2):109-115.
- ^ 《優婆塞戒經》 鄭和《題記》
- ^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
- ^ 長樂天妃宮《天妃靈應之記碑》
- ^ 南京天妃宮《南京天妃宮沿革》
- ^ 劉新慧. 略論鄭和崇拜與媽祖信仰[J].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6, 21(9):89-92.
- ^ 郑和北京故居. [201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鄭自強;《南京的鄭和府邸》《咸陽世家宗譜》 89頁
- ^ 存档副本. [2006-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2).
- ^ 鄭鶴聲、鄭一鈞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上卷 603頁 ISBN 978-7-5027-6376-3/K
- ^ 存档副本 (PDF). [2011-11-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7-28).
- ^ 楊慶墓中為何無陪葬? 在清苦衙門任職身無餘財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4-26.
- ^ 南京发现明贵族墓 墓主为郑和副使洪保. [201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8).
- ^ 49.0 49.1 沙巴在鄭和航線佔重要部份 楊德利促絲路學會糾正 將婆羅洲納入下西洋版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僑日報,2019年3月11日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鄭和命名物遍布海內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僑網
- ^ 馬來西亞華人路名真不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
- ^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 401-402頁
- ^ 53.0 53.1 長樂聖壽寶塔:昔看鄭和下西洋 今見海絲再輝煌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福州新聞網,2020年5月24日
- ^ 54.0 54.1 媽祖文化史跡鄭和碑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莆田文化網,2012年5月23日
- ^ 在馬六甲尋訪鄭和的足跡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紐約時報,2015年1月7日
- ^ 郑和文化馆. 窮游網. [202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 ^ 黃文慶和他的鄭和·朵雲軒(馬六甲)藝術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19年12月22日
- ^ 丹華堂:結合伊城特色.鄭和坊將有爪夷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星洲網,2017年5月9日
- ^ 南京文化日曆|鄭和紀念館在南京落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京好朋友,2018年7月10日
- ^ 寶船遺址公園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郑和公园. [2020-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 《長樂縣誌》:太平港在縣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明永樂間,太監鄭和通西洋,造巨船於此,奏改太平港。
- ^ 沙埋百年,不湮青史 —福建長樂「顯應宮」與「巡海大臣」.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 ^ 1045鄭和下西洋. [2017-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8).
- ^ 「郑和伞」撑起和平 郑和之旅厚往薄来的四段轶闻. [2008-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2).
- ^ 鄭鶴聲、鄭一鈞編《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頁2031。
- ^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 中國航海學會. [2023-10-07].
來源
[編輯]- [明]馬歡 原著,萬明 校註:明鈔本 《瀛涯勝覽》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978-7-5027-6378-7
- 《西洋番國志, 鄭和航海圖,兩種海道針經》ISBN 978-7-101-02025-0
- Paul Pelliot(伯希和)著,馮承鈞 譯:《鄭和下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第6冊 《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 [日]上山千年 著.《鄭和下西洋》 ISBN 978-7-80681-184-9
- 《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1905-2005)海洋出版社ISBN 978-7-5027-6377-0
- 邱樹森:《鄭和先世與鄭和》南京大學學報 1984年第四期.
- 《咸陽世家宗譜-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彙編》鄭自海 鄭寬濤編著 ISBN 978-7-5414-2460-1
- 《當中國稱霸海上》,(美)李露曄著 ISBN 978-7-5633-4915-9
- [美]《百科全書·鄭和》
- 李思涵 著. 《東南亞華人史》. ISBN 978-957-11-3405-5(577)
- 李士厚 著. 《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晨光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ISBN 978-7-5414-2453-3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張彬村:〈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鄭和下西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陳學霖:〈明代宦官與鄭和下西洋的關係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鄭和下西洋專題, 經典雜誌
- 鄭和研究站, 國立成功大學
- 鄭和研究專題, 金陵圖書館
- 1405鄭和下西洋, TVB電視特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南京鄭和墓
- 南京寶船遺址公園
- 南京靜海寺,天妃宮歷史景區
- 台灣洪全瑞所製之鄭和寶船全木造模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