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玠
邢玠 | |
---|---|
大明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書 | |
籍貫 | 山東青州府益都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式如,號崑田 |
出生 | 嘉靖十九年(1540年)九月二十七日 |
逝世 | 萬曆四十年(1612年) |
配偶 | 娶王氏 |
親屬 | (姻婭)石茂華 |
出身 | |
|
邢玠(1540年10月26日[1]—1612年3月17日),字搢伯,又字式如,號崑田,山東益都縣(今青州)人。明朝大臣,官至薊遼總督,曾在萬曆年間援朝抗倭戰爭中統帥明軍取得重大勝利。
生平
[編輯]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山東鄉試第四十四名,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十五名,三甲八十二名進士,通政司觀政,授密雲知縣,萬曆三年(1575年)升浙江道御史,四年三月巡按甘肅。萬曆五年(1577年),韃靼俺答汗想要去青海,邢玠上書,陳述利害關係,受到皇帝賞識。萬曆六年二月升河南按察司僉事,八年升陝西苑馬寺少卿,十年正月升任山西行太僕寺卿兼僉事,治兵寧武。萬曆十二年八月升山西右參政,十三年二月調任陝西參政兼僉事,十月敘勞升一級,升為陝西按察使,治兵甘州。當時甘州遭到蒙古游牧勢力搶掠,邢玠針對蒙古游牧部落的動向進行防禦措施,當地人稱:「邢公真天威,不敢再窺邊矣」。萬曆十六年升右布政使兼僉事,照舊管事,後告病致仕。
萬曆十八年(1590年)三月,起補山西右布政使兼按察司副使,陽和兵備。九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二十年五月以功加升右副都御史,二十一年八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以南京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川貴軍務,處置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楊應龍之謀叛,二十三年十二月剿平播州之亂,以功加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入京敘職。大學士張位、沈一貫上疏,推薦邢玠領導抗倭。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日人關白豐臣秀吉調兵再犯朝鮮,朝廷委任邢玠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兼理糧餉經略御倭,增調四川、湖廣土兵,統兵入朝鮮。[2]邢玠向朝鮮使節權悏等人要求繪製朝鮮軍用地圖。[3]邢玠因缺乏水師支援,在島山失利受挫,邢玠開始招募水兵。隔年,明軍已將日軍壓縮在蔚山、泗水、順天三地。萬曆二十六年,邢玠再分兵三路南下,東路麻貴進攻蔚山,西路劉綎進攻順天,中路董一元進攻晉江。三路軍隊與日軍激戰,雙方互有勝負。萬曆二十六年,豐臣秀吉病歿,日軍兵心渙散,準備撤退。在隨後的露梁海戰中,明軍擊沉日艦九百艘,幾乎全殲日本水軍。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二十五日,凱旋京都,在北京午門外舉行獻俘儀式,由久居內宮的萬曆帝親自主持。因北虜侵犯遼東,邢玠率東征軍暫駐遼陽彈壓。之後條陳東征善後事宜十事。九月加太子太保,蔭一子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賜給誥命。萬曆二十九年二月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三十年五月十五疏陳情辭官,得獲准歸鄉養母,終不復出。三十三年母親鄭氏去世,朝廷賜祭葬,同年十一月加少保,三十九年五月准致仕,萬曆四十年(1612年)去世,年七十三。次年賜祭葬,贈太保。
著作
[編輯]著有《東征奏議》、《崇儉錄》等。
紀念
[編輯]朝鮮人民曾特鑄銅柱為其紀功,並在釜山建祠繪像。今山東省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其當年用過的盔甲、朝鮮摺扇以及詩稿原件等。
家族
[編輯]曾祖邢瑞。祖父邢聰。父邢鑌,字大用,號西岡[4]。母鄭氏。慈侍下。
參考資料
[編輯]官銜 | ||
---|---|---|
前任: 王基 |
明朝大同巡撫 1590年-1593年 |
繼任: 梅國楨 |
前任: 孫鑛 |
明朝薊遼總督 1597年-1601年 |
繼任: 萬世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