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臧克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臧克家
1933年的臧克家
士先
孝荃
出生臧承志
(1905-10-08)1905年10月8日
 大清山東諸城
逝世2004年2月5日(2004歲—02—05)(98歲)
 中國北京
職業詩人、作家、編輯家
配偶王深汀 (1928年—1938年,離異)[1][2]
鄭 曼 (1942年—2004年)[3]
子女長子,臧樂源 (母王深汀,1929年8月10日—)[4]
次子,臧樂安 (母王深汀,1930年—)[3]
長女,臧小平 (母鄭曼,1949年5月—)[3]
次女,鄭蘇伊 (母鄭曼,1956年—)[3]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原名承志士先孝荃,曾用名瑗望筆名少全何嘉等,男,山東諸城人,中國現代詩人中國民主同盟成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生平[5]

[編輯]

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諸城。18歲前一直生活在膠東半島的農村。

1923年夏,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當時席捲全國的「五四運動」影響,開始習作新詩

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表處女作《別十與天罡》,署名少全。

1926年秋 (有說1927年初),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列黃埔六期。曾參與北伐,加入討伐夏斗寅的戰役,失敗後逃亡東北

1928年農曆四月,和王深汀結婚[1][2]

1929年,入讀國立青島大學補習班,在青島民國日報》上第一次發表新詩《默靜在晚林中》,署名克家。8月10日,長子臧樂源出生在濟南[4]。1930年,入讀國立青島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前身,1931年改為國立山東大學) 中文系。在校期間,新詩創作上得到聞一多王統照的鼓勵與幫助。

1932年,在《新月》4卷7期發表第一首詩作《難民》,另有《老馬》等,描寫舊中國農民的生活。

1933年,他的第一部詩集《烙印》出版,獲聞一多、茅盾等好評。1934年,出版詩集《罪惡的黑手》。畢業於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1934年至1937年,在山東省立臨清中學任教,出版詩集《運河》和長詩《自己的寫照》,創作了散文集《亂莠集》。

1936年,參加中國文藝家協會,是中國現實主義新詩的開山人之一。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當選為襄陽宜昌兩分會理事。年初,與王深汀離婚[1]

1938年至1941年夏初,任第五戰區抗敵青年軍團宣傳科教官、司令長官部秘書、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戰時文化工作團團長、三十軍參議。他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三赴台兒莊前線採訪,寫成長篇報告文學《津浦北線血戰記》;他率第五戰區戰時文化工作團深入河南湖北安徽農村及大別山區,開展抗日文藝宣傳和創作活動;他組織「文藝人從軍部隊」;赴隨棗前線從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宣傳工作,曾參加隨棗戰役。這期間,創作和出版了《從軍行》、《淮上吟》等詩集及散文集《隨棗行》,歌頌抗日軍民的事蹟。

1941年秋,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參議、三一出版社副社長、代理社長,籌備出版了刊物《大地文叢》,創刊後,被當局查禁。

1942年7月辭職,冒暑自河南葉縣徒步赴重慶。8月,和鄭曼結婚[3]

1943年4月,在重慶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五屆年會上當選為候補理事。

1943年夏,任賑濟委員會專員,並負責編輯《難童教養》雜誌至1945年秋。

1943年,出版了回憶錄散文集《我的詩生活》、詩集《泥土的歌》。

1944年,出版了《十年詩選》。歷任上海《僑聲報》文藝副刊、《文訊》月刊、《創造詩叢》主編。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1947年3月8日在《文匯報》發表詩作〈表現──有感於台灣二二八事變〉。

1948年12月,由於國民政府在上海的白色恐怖嚴重,一度逃亡到香港

1949年3月,由中共黨組織安排來到北平。後歷任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文學創作研究室研究員,新聞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編審,《新華月報》編委,主編《新華月報》文藝欄。

1949年7月,出席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

1951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

1954年,出版了《臧克家詩選》。

1956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

1957年至1965年,任《詩刊》主編。經他聯繫,《詩刊》創刊號首次發表毛澤東的詩詞十八首。1957年,和周振甫合著《毛主席詩詞十八首講解》(後改名《毛主席詩詞講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停止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下放到湖北咸寧五七幹校」。1972年,回到北京。

1976年1月,《詩刊》復刊,擔任顧問兼編委。「四人幫」倒台後,年逾古稀的臧克家恢復創作,出版了《憶向陽》、《落照紅》、《臧克家舊體詩稿》等詩集;《懷人集》、《詩與生活》等散文集;《學詩斷想》、《克家論詩》、《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等論文集。

2004年2月5日20時35分,因冠心病尿毒症導致多臟器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安葬於北京萬佛園華僑陵園。

社會職務

[編輯]

獎項和榮譽

[編輯]

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

1990年8月,他主編的《毛澤東詩詞鑒賞》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和第五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11月,獲「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首屆龍文化金獎」終身成就獎。

2002年10月,被世界詩人大會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臧克家全集》面世,共有12卷,近630萬字。

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詩風

[編輯]

臧克家新詩風格嚴謹、簡樸、含蓄,構思上講求通過平易來表現不平易,遣詞造句上講求苦吟和錘煉,較多地揭露社會黑暗,但間也有浪漫氣息的筆觸,曾被稱為「農民詩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說臧克家的詩「借鑒了一些古典的東西,同時也吸收了後來者的成就,他的詩凝練、樸實,對人們那種堅韌的精神予以了真實的刻畫。在詩歌的各種潮流中,即使是包括後來先鋒的、浪漫的潮流,臧克家所代表的那種貼近現實的風格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一直都堅持詩歌貼近現實,堅持詩歌和傳統的聯繫,即便後來者對他的詩有種種其他看法,但就這一點而言,則是公認的。」而朱自清更曾指出,以臧克家為代表的詩歌出現後「中國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農村為題材的詩歌」。

作品

[編輯]

著作書目[6]

[編輯]

編輯書目[6]

[編輯]

研究資料書目[6]

[編輯]

文學地位

[編輯]

臧克家著名詩篇《答客問》,曾入選香港中學的中文課程。其他著作有《烙印》、《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運河》、《從軍行》、《泥淖集》、《淮上吟》、《鳴咽的雲煙》、《泥土的歌》等詩集和長詩《古樹的花朵》,又創作了小說集《掛紅》,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等,而他為紀念魯迅而作的《有的人》更是膾炙人口。另外先生編了一本《毛澤東詩詞欣賞》,收入冰心趙樸初唐弢郭風周振甫劉白羽等名家手筆,曾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喬植英. 王统照:臧克家心中的丰碑. 諸城故事網站. 2010年12月3日 [201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簡體中文). 
  2. ^ 2.0 2.1 喬植英. 臧克家与作家王希坚、王愿坚. 吾喜雜誌,《文史哲》2007年第01期. 2007年1月 [2012-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簡體中文). 
  3. ^ 3.0 3.1 3.2 3.3 3.4 朱玲. 臧克家夫人在京辞世 老两口将如愿合葬万佛园. 中國作家網,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9年2月11日 [201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簡體中文). 
  4. ^ 4.0 4.1 記者:尹玉濤,片:王鴻光. 臧克家四代同出山大. 大眾網大眾網,來源:生活日報. 2011-09-02 [2012-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2) (簡體中文). 
  5. ^ 臧克家简介及年表. [2012-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3) (簡體中文). 
  6. ^ 6.0 6.1 6.2 易泳枚. 臧克家 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中國現當代作家辭典. [2012-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