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羅納戰役
維羅納戰役 | |||||||
---|---|---|---|---|---|---|---|
第三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法軍進攻的橋梁 | |||||||
| |||||||
參戰方 | |||||||
法國 | 神聖羅馬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安德烈·馬塞納 |
卡爾大公 約瑟夫·菲利普·武卡索維奇 | ||||||
兵力 | |||||||
13個步兵營 15門火炮[1] |
6個步兵營 1個騎兵中隊 12門火炮[1] | ||||||
傷亡與損失 | |||||||
323[2]-450人傷亡[1] |
1,152[2]-1,622人傷亡 4門火炮[1] |
維羅納戰役(英語:Battle of Verona)發生於1805年10月18日。此役屬於拿破崙戰爭中第三次反法同盟戰爭的一部分。此役中,由安德烈·馬塞納指揮的法國軍隊和由泰申公爵卡爾大公率領的奧地利軍隊進行交戰。在戰鬥結束之時,馬塞納奪取了阿迪傑河東岸的一座橋頭堡,並擊退了約瑟夫·菲利普·武卡索維奇指揮的守軍。此役發生在義大利北部的維羅納附近。
1805年秋,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計劃讓他的大軍團在德國南部攻擊並摧毀奧地利帝國的有生力量,因此法皇希望贏得在多瑙河爆發的一系列的戰役。為了幫助實現這一目標,拿破崙希望馬塞納元帥竭盡全力牽制住卡爾大公在義大利的部隊。
為了讓馬塞納的部隊與他的敵人進行決戰,法軍需要在阿迪傑河東岸建立一個橋頭堡。在試圖占領橋頭堡的戰鬥中,法軍渡河進攻,清除了兩個區域,並占領了河東岸的一些高地。奧地利軍隊在這次遭遇戰中承受的傷亡比法軍多得多。這場戰役為隨後10月29日至31日爆發的卡爾迪耶羅戰役奠定了基礎。
背景
[編輯]奧地利計劃
[編輯]1805年9月5日,奧地利陸軍元帥卡爾大公、卡爾·腓特烈·馮·林德瑙(Karl Friedrich von Lindenau)中將和安東·邁爾·馮·哈爾德斯菲爾(Anton Mayer von Heldensfeld)少將制定了的奧地利軍隊的戰略計劃。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卡爾大公、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和施瓦岑貝格親王卡爾·菲利普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然而,邁爾說服卡爾和林德瑙將部隊從義大利轉移到德國,而馬克此時正在籌備入侵巴伐利亞選侯國。[3]
奧地利軍隊最初的計劃是在義大利部署120,000名士兵,在德國部署70,000名士兵,在提洛伯國部署25,000名士兵,以及在奧地利腹地部署20,000名士兵。邁爾的建議是將部署在義大利的兵力減少到90,000人,多出的30,000人將被部署到德意志地區。[4]
卡爾大公不同意馬克的激進策略。當弗朗茨二世問他的意見時,卡爾大公認為馬克入侵巴伐利亞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儘管如此,皇帝還是允許馬克繼續他的行動。[5]由於擔心入侵巴伐利亞的結果會非常糟糕,卡爾採取了防禦姿態,儘管他知道自己的可用兵力超過了馬塞納。[4]
卡爾大公將約翰·馮·希勒麾下的22,000名士兵派往義大利蒂羅爾,位於里沃利韋羅內塞以北。大公安排40,000名士兵駐守從維羅納到萊尼亞戈的阿迪傑河東岸,他還在卡爾迪耶羅擁有一個30,000人的中央後備隊。在這些部隊中,海因里希·馮·貝勒加德(Heinrich von Bellegarde)的分隊負責守衛維羅納。[6]
法軍計劃
[編輯]1805年8月上旬,拿破崙放棄了跨越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的計劃。相反,他決定將他的軍隊從海峽沿岸轉移到德國南部,以粉碎奧地利軍隊。法皇希望於11月在俄羅斯軍隊抵達戰場之前攻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7]拿破崙帶領法軍的第1至第7軍團、騎兵軍團、帝國衛隊和巴伐利亞盟軍,並向德國地區的戰役投入了194,000名士兵。在訓練、人員、士氣和組織方面,大軍團是拿破崙指揮過的最優秀的軍隊。8月26日,拿破崙開始了他的計劃,一個月後,他的部隊橫渡萊茵河。[8]
多虧了一個精密的間諜網絡,拿破崙才知道奧地利人在義大利部署了他們最大的軍隊。因此法皇希望卡爾大公的義大利守軍不會影響到法軍在德國南部的行動。馬塞納元帥的軍隊只有48,000人,因此他首先關注的是他的防禦。1805年,阿迪傑河是法國倫巴第和奧地利威尼斯的分界線。[9]在阿迪傑河的西側,馬塞納的部隊駐守在一個四個地區,即維羅納、萊尼亞戈、加爾達漁村和曼托瓦,每個地區都部署了5,000名駐軍。[10]
最初,馬塞納以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守住了阿迪傑河。此時,按照拿破崙新的指示,馬塞納開始集結他的軍隊,打算在維羅納附近集結由五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師組成的打擊軍團。[11]
為了爭取時間,拿破崙授權馬塞納提議休戰,後者照做且得到了卡爾大公的認同。9月29日,雙方制定了一項公約,規定軍隊在一方通知另一方的六天後才能開始戰鬥。一周後,馬塞納通知卡爾,敵對行動將於10月14日開始。10月17日,卡爾收到了拿破崙在慕尼黑的消息。在預見到烏爾姆戰役的災難性後果後,卡爾制定了從義大利撤軍的計劃。但在此之前,他必須保護自己的部隊免受法軍的攻擊。[12]
戰鬥
[編輯]維羅納的正東是維羅內塔,奧地利軍隊在此設防。此外,維羅納和維羅內塔之間的橋梁位於奧地利的火炮覆蓋範圍內。因此,馬塞納將目光轉向了維羅納的西側的聖喬治,這裡有一座石橋連通對岸。[13]該橋被稱為斯卡利傑羅橋。[14]奧地利軍隊方面,由武卡索維奇的部隊負責保衛該地區。武卡索維奇在橋的中央建了一堵牆,並加固了聖喬治的防禦。然而,武卡索維奇只分配了兩個營來防守此地,他在維羅納東北部的山丘上部署了六個營,而他的師的其他部隊則駐紮在更北的地方。[15]
馬塞納決定親自指揮攻占橋梁的行動。他從麾下的各部隊中抽調了了24個跳躍者連,將他們組成了一個突擊縱隊。跳躍者突擊隊有工兵營和輕炮連的支持,還有另一個步兵師提供協助。[16]
10月18日凌晨,馬塞納率領他的突擊隊悄無聲息地登上斯卡利傑羅橋。法軍工兵在橋上設置了炸毀防禦牆的炸藥,隨後法軍突擊隊向奧軍陣地衝去。在迅速占領了奧軍的前哨後,法軍突擊隊襲擊了聖喬治,一個法軍步兵旅也前來支援進攻,而武卡索維奇則用兩個營加強了此處的奧地利守軍。上午10時左右,聖喬治被法軍占領。不久之後,武卡索維奇得到了第3輕騎兵團和漢尼拔·索馬利亞瓦少將的步兵支援。武卡索維奇隨後讓他的驃騎兵向法軍發起衝鋒。法軍組成方陣,並在大炮的幫助下過河,將奧地利騎兵擊退。[17]
中午時分,法軍發動了轉移奧軍注意力的攻擊。在輕而易舉地穿過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少將的防線後,法軍第23輕步兵團的兩個營在阿迪傑河畔阿爾巴雷多越過阿迪傑河。在誤認為法軍在維羅納的行動是轉移注意力,而在阿迪傑河畔阿爾巴雷多的行動才是真正的攻擊後,卡爾大公帶著三支部隊向阿爾巴雷多進軍,但當他抵達時,法軍的進攻部隊已經安全撤退到阿迪傑河的法國一側。[17]
馬塞納還命令另一個師在北部轉移奧軍的注意力。這一個師在維羅納以西11公里的佩斯坎蒂納前迷惑奧軍。這一行動牽制了武卡索維奇一半的部隊,這些士兵一直盯著對岸的法軍,但從未採取任何行動。[17]
到下午5時,聖萊昂納多在激烈戰鬥後被法軍攻陷,馬塞納的軍隊占領了高地並向東推進。此時,三個奧地利師一起出現在維羅納東北部。奧軍將法軍擊退了一小段距離,直到黑暗和疲勞結束了戰鬥。[15]
結果
[編輯]一位歷史學家將法軍的損失定為77人陣亡和246人受傷,總傷亡人數為323人,而奧軍的傷亡人數為1152人,其中包括246人陣亡和906人受傷。第二個權威機構寫道,法軍陣亡150人,受傷300人,而奧地利人的陣亡、受傷和被俘人數為1,622人,還有四門大炮損失。[18]
馬塞納只在維羅納東北部的高地開闢了一座橋頭堡,但未能占領更多的地區。卡爾大公對武卡索維奇未能阻止馬塞納的進攻感到憤怒,並將其撤職,弗朗茨·塞拉夫取而代之。卡爾大公認為,如果武卡索維奇事先派更多部隊保衛這座橋,他本可以擊退法軍的第一次進攻。迪戈比·史密斯(Digby Smith)寫道,武卡索維奇被撤職是因為他在離河太近的地方作戰,違反了上級明確的命令。[19]
即便如此,卡爾大公仍有足夠的兵力攻擊法國的橋頭堡。相反,他滿足於守衛現有的地區。法軍方面,馬塞納用兩個師的兵力來鞏固他的橋頭堡。卡爾大公和馬塞納後來都聲稱他們是因為正在等待德國的戰況,從而導致了隨後的不作為。接下來的戰役是10月29日至31日的卡爾迪耶羅戰役。[18]
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Digby Smith.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206
- ^ 2.0 2.1 Frederick C. Schneid. Napoleon's Italian Campaigns: 1805–1815.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ISBN 0-275-96875-8, p. 28.
-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82–84. ISBN 0-253-33969-3.
- ^ 4.0 4.1 Schneid, 18
- ^ Rothenberg, 89–90
- ^ Schneid, 19–20
- ^ Schneid, 20
- ^ Rothenberg, 90
- ^ Schneid, 20–21
- ^ Rothenberg, 94
- ^ Schneid, 22
- ^ Schneid, 22–23
- ^ Schneid, 23
- ^ Kagan, Frederick W. The End of the Old Order: Napoleon and Europe, 1801–180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2006: 522. ISBN 0-306-81137-5.
- ^ 15.0 15.1 Schneid, 28
- ^ Schneid, 24
- ^ 17.0 17.1 17.2 Schneid, 27
- ^ 18.0 18.1 Schneid, 29
- ^ Smith, 208
參考資料
[編輯]- Kagan, Frederick W. The End of the Old Order: Napoleon and Europe, 1801–180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Da Capo Press. 2006. ISBN 0-306-81137-5.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
- 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
- Schneid, Frederick C. Napoleon's Italian Campaigns: 1805–1815. Westport, Conn.: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ISBN 0-275-96875-8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