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安級無防護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安級無防護巡洋艦[1]
概況
名稱 海安級無防護巡洋艦
建造者  大清江南造船廠
使用者  大清南洋水師
前級
次級
建造期 1871年-1875年
運行期 1874年-1885年
完成數 2
損失數 1
報廢數 1
技術數據
船型 無防護巡洋艦
排水量 2,800公噸(2,756長噸)[a]
船長 300英尺(91.44公尺)[b][2]o/a
型寬 13.4公尺(44.0英尺)[c]
吃水 21英尺(6.4公尺)[1]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12(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f][3]
乘員 372名[3]
武器裝備

海安級無防護巡洋艦清朝新式海軍所建造的一級木殼蒸汽驅動無防護巡洋艦。該艦級共建造有兩艘:「海安」號「馭遠」號,均由江南造船局南洋水師所建造。

本艦級為木殼無裝甲設計,由三桅杆、蒸汽驅動單暗輪提供推進力,裝備有大小火砲二十餘門,排水量2800噸。作為江南製造局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艦的同時,本級艦也是中國建造的首款超過2000噸的軍艦。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都是中國自行建造的最大型水面艦隻首艦原名「鎮安」號,是為江南製造局內建造的編號第5號軍艦。後被時任兩江總督李宗羲於1874年2月更名為「海安」號。其姊妹艦「馭遠」號比首艦晚19個月下水。

「海安」號入役後最初被作為訓練艦,之後在中法戰爭中曾被預備當作封鎖艦。戰後被廢棄。「馭遠」號建成初期因經費問題而未立即入役南洋水師。中法海戰中,「馭遠」號隨南洋水師南下突破法軍封鎖台灣,但在石浦海戰中被發現沉沒。對其沉沒原因,至今仍有爭議。

設計

[編輯]

作為江南製造局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艦,海安級的設計方案受1871年福建船政自行設計建造巡洋艦時所挑選的兩個方案中較大型的「阿爾莫里卡」號法語Armorique (navire)[g]方案影響[5]。本級設計通體木質結構,未裝備裝甲[4]。由於在建造時使用了來自奧勒岡州溫哥華的劣質松木,使得兩艦木質部分在使用了幾個月後就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腐爛跡象[6]。該艦艦體總長為300英尺(91.44公尺)[b][2],舷寬13.4公尺(44.0英尺)[c],平均吃水深21英尺(6.4公尺)[1],排水量為2,800公噸(2,756長噸)[a],是中國建造的首款超過2000噸的軍艦[9][3]。全艦木質外殼以鐵釘連接捻縫工藝來建造,未裝備裝甲[4]。「海安」號在江南造船局內的生產編號為第5號,原名「鎮遠」號,因時任兩江總督李宗羲感覺不好而在1874年2月1日改名為「海安」號[5]姊妹艦「馭遠」號在江南造船局內的編號緊隨其後為第6號[5]。在1931年「平海」號輕巡洋艦建成歸國之前,海安級兩艦是中國海軍建造並服役的最大型水面艦隻[3]。「海安」號和「馭遠」號最終的造價達到了35.52萬兩[h]和31.87萬兩[i][11]。預算的超支使兩艦建造完成前後的處置受到影響[3]。在被分類為無防護巡洋艦[1]的同時,也有資料將這兩艦歸為砲船[12]、木殼兵船[4]

本級艦隻的推進系統由4座鍋爐[e]為1台1,750匹指示馬力(1,300千瓦特)[d]2缸立式往復式發動機提供蒸汽以驅動單軸暗輪[3][1]。這使其巡航速度可達到12(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f][3][4]。此外本級兩艦還安裝了三根桅杆並配備了帆具裝備以提供風帆動力[4]

海安級艦隻的出廠武裝最初包括2門安裝在上層甲板的9英寸(229公釐)克虜伯前膛砲和安裝在舷側的24門70磅惠特沃斯艦砲[3]。在之後的檢修中,舷側艦砲被更換為口徑大小不一的克虜伯砲:上層甲板兩門為8.2英寸(210公釐),舷側被更換為4門5.9英寸(150公釐)砲和20門4.7英寸(119公釐)砲[13]

艦隻

[編輯]
艦名 建造者 主砲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交付日期 結局
「海安」號  大清江南製造局[11] 2門90磅克虜伯砲[14][1] 1871年[15] 1872年5月24日[15][14] 1874年3月18日[15] 1878年8、9月後除名[5]
「馭遠」號  大清江南製造局[11] 2門90磅克虜伯砲[14][1] 1873年[15] 1873年12月23日[15][14] 1875年冬[15] 1885年2月14日與「澄慶」號在混亂中一同沉沒,1959年打撈起並拆解[5]

服役生涯

[編輯]

首艦「海安」號入役後的早期多數時間被作為訓練艦使用[6]。1876年前後,本艦曾多次前往日本執行外交任務,其中包括護送駐日公使赴任[5]。兩年後的秋天,本艦被拖進江南造船廠的船塢進行維護[5]。中法戰爭爆發時,為防備法國海軍襲擊上海,本艦被裝滿石頭拖到黃浦江中預備作為封鎖艦使用[16]。但最終法軍將攻擊目標轉向台灣,於是本艦就被拖回港內並在數年後廢棄[6][17]

石浦海戰中,法軍以杆雷英語spar torpedo攻擊南洋水師「馭遠」號[18]

為了打破法軍對台灣的封鎖,「馭遠」號於1884年12月與南洋水師「開濟」號、「南琛」號「南瑞」號無防護巡洋艦以及小型風帆戰船「澄慶」號,由吳安康指揮組成援閩編隊南下[19][20][4]。「馭遠」號和「澄慶」號兩艦由於航速較慢而與其他幾艘巡洋艦拉開了行軍距離,由此被法軍從中間突進。於是兩艦退入石浦港以躲避法軍追擊。因艦隻噸位較大而無法入港的法軍在1885年2月14日派杆雷艇進入石浦港內對「馭遠」號和「澄慶」號進行偷襲[5][21]。法軍兩次行動均未奏效,但兩艦在第二天被發現都已經沉沒在港內[22]。法軍並未承認自己的行動造成了兩艦的沉沒,因此對這兩艦的沉沒原因也有猜測是艦上官兵自行鑿沉,或者兩艦互相盲目對射而導致[5][21]。「馭遠」號也成為中法戰爭中,中國方面最後損失的艦隻,也是損失的最大噸位艦隻[21][23]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另有來源記載為「2,630長噸(2,672公噸)」[3]
  2. ^ 2.0 2.1 另有來源記載為「96公尺(300英尺)」[7][4]
  3. ^ 3.0 3.1 另有來源記載為「42英尺(13公尺)」[3][8]
  4. ^ 4.0 4.1 另有來源記載為「1,341千瓦特(1,800匹馬力)」[4]
  5. ^ 5.0 5.1 另有來源記載為「2座燃煤鍋爐」[4]
  6. ^ 6.0 6.1 另有來源記載為「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1]
  7.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5]
  8. ^ 另有來源記載為「原計工料:355198兩,連同員工薪水和資產折舊總計435600兩」[10]
  9. ^ 另有來源記載為「原計工料:318717兩,連同員工薪水和資產折舊總計409661兩」[10]

引文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另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