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彼得·塞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彼得·塞曼 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ieter Zeeman
出生(1865-05-25)1865年5月25日
 荷蘭宗內邁雷
逝世1943年10月9日(1943歲—10—09)(79歲)
 荷蘭阿姆斯特丹
居住地 荷蘭
國籍 荷蘭
母校萊頓大學
知名於塞曼效應
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1902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家
機構阿姆斯特丹大學
博士導師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彼得·塞曼荷蘭語Pieter Zeeman荷蘭語發音:[ˈzeːmɑn],1865年5月25日—1943年10月9日),荷蘭物理學家。1885年進入萊頓大學亨德里克·勞侖茲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的指導下學習物理,1893年取得博士學位。1896年塞曼發現了原子光譜磁場中的分裂現象,被命名為塞曼效應。隨後,勞侖茲在理論上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二人因此被授予19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早年

[編輯]

1865年5月25日,彼得·塞曼出生於荷蘭斯豪文-德伊弗蘭英語Schouwen-Duiveland島上的宗內邁雷英語Zonnemaire小鎮,父親卡塔里尼斯·福蘭迪尼斯·塞曼(Catharinus Forandinus Zeeman)是荷蘭歸正會的牧師,母親叫維萊米娜·沃爾斯特(Willemina Worst)。

彼得·塞曼從小就對物理感興趣。1883年,彼得·塞曼在荷蘭濟里克澤高中時恰巧見到了北極光。他畫了一幅北極光現象的圖並描述了現象,寄給《自然》,成功發表。雜誌的編輯稱讚作品是「塞曼教授在宗內邁雷天文台細緻觀察的結果」。[1]

1883年,塞曼高中畢業後前往代爾夫特進修古典語言。那時想被大學錄取,必須具備古典語言的知識。他住在文科中學校長J·W·萊利博士(Dr J.W. Lely)的家裡。J·W·萊利的兄弟就是負責須德海工程設計與實現的工程師科爾內利斯·萊利英語Cornelis Lely。在代爾夫特期間,彼得·塞曼第一次見到了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塞曼廣泛的閱讀與對實驗的熱愛,給昂內斯留下了的深刻的印象。[1]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後來成為彼得·塞曼的博士導師。

求學及生涯初期

[編輯]

1885年,塞曼通過入學考試,進入萊頓大學學習物理, 師從卡末林·昂尼斯亨德里克·勞侖茲。1890年, 他成為了勞侖茲的助手,這時他的畢業論文還沒有完成。成為勞侖茲的助手,使得他可以參與磁光克爾效應的研究。磁光克爾效應即偏振光入射到磁體上時偏振性質發生改變的現象,1877年被約翰·克爾 (物理學家)首先發現。1893年,塞曼提交了他關於磁光克爾效應的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塞曼前往斯特拉斯堡,在弗里德里希·科爾勞施英語Friedrich Kohlrausch的研究所里度過了半年時間。1895年,塞曼回到萊頓,成為萊頓大學的一位私講師英語Privatdozent。同年他與約翰娜·伊莉莎白·勒布萊特(Johanna Elisabeth Lebret)結婚,兩人育有三女一子。

塞曼拍攝的塞曼效應照片[2]

1896年,即塞曼提交磁光克爾效應的博士論文兩年之後,塞曼不顧實驗室管理員主管的命令,使用實驗室的設備觀測強磁場下光譜線的分裂。他因此被實驗室開除。但是,後來的結果證明塞曼是對的:他發現了塞曼效應,為此獲得了19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塞曼的打算是深入研究磁光克爾效應,以作為他博士論文的拓展。他發現譜線在磁場的作用下會發生分裂。1896年10月31日(星期六),阿姆斯特丹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會議上,亨德里克·勞侖茲從卡末林·昂尼斯處第一次聽說了塞曼的發現。緊接著的星期一,勞侖茲把塞曼請到了他的辦公室里來,對塞曼的實驗結果給出了一種解釋。這一解釋基於勞侖茲的電磁波理論。

很快,物理界意識到塞曼的發現有多麼重要。塞曼的實驗證實了勞侖茲的「磁場中發出的光會發生偏振」的理論。勞侖茲曾提出發光是某種粒子振動的結果。塞曼的實驗使得人們清晰地認識到,這種粒子帶有負電,比氫原子輕一千倍。得到這一結果時,約瑟夫·湯木生還沒有發現電子。因而,塞曼效應成了人們研究原子結構的重要工具。

擔任教授

[編輯]

由於他的發現,1897年阿姆斯特丹大學聘任塞曼為講師。1900年,塞曼升任物理學教授。1902年,因發現塞曼效應,他與之前的導師勞侖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8年,塞曼接替范德華任正教授兼阿姆斯特丹物理研究所主管。

愛因斯坦(中)與朋友保羅·埃倫費斯特(右)在阿姆斯特丹拜訪彼得·塞曼(左)。約攝於1920年

1923年,阿姆斯特丹大學特地為塞曼新建了一座實驗室,供塞曼更精細地研究塞曼效應。該實驗室在1940年被命名為「塞曼實驗室」。此後的科學生涯,塞曼仍對磁光學的研究充滿興趣。他還研究了光在運動介質中的傳播問題。由於狹義相對論的提出,後一個問題成了物理學界的焦點。為此,勞侖茲和愛因斯坦都對塞曼的研究很感興趣。後來,質譜法也引起了他的研究興趣,他還與J·德·基爾(J. de Gier)一同發現了38Ar、64Ni等同位素[1]

晚年

[編輯]

1898年,塞曼被選為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並在1912至1920年間任秘書。1921年,他獲頒亨利·德雷伯獎章,同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3]。此外,他還獲得了多個獎項和名譽學位。1935年,身為教授的塞曼退休。

1943年10月9日,塞曼在阿姆斯特丹逝世,葬於哈勒姆

獎勵和榮譽

[編輯]

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塞曼」,以示對彼得·塞曼的紀念。

阿姆斯特丹大學塞曼實驗室

發表論文

[編輯]

參閱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Pieter Zeeman - Biography. The Nobel Foundation. [201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1). 
  2. ^ P. Zeeman. The Effect of Magnetisation on the Nature of Light Emitted by a Substance. Classic Papers. chemteam. [201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5). 
  3. ^ Rayleigh. Pieter Zeeman 1865-1943.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4-11-01, 4 (13): 591–595 [2018-04-02]. ISSN 1479-571X. doi:10.1098/rsbm.1944.0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2)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