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9年11月9日) |
大麻 |
---|
嬉皮(英語:hippie, hippy)是指與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所相關的一個年輕人群體,最初是指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興起,後來散播到世界各地的青年運動[1]。「hippie」一詞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hipster」(嬉普士),嬉皮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嬉皮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嬉皮們提倡宗教和文化多樣性,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在他們當中流行東方哲學和亞洲精神觀念,透過聆聽迷幻音樂,擁抱性革命,使用大麻和迷幻藥等藥物來探索意識狀態的改變[2][3]。「嬉皮」一詞是由《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赫柏·凱恩所普及的[4]。
1967年在舊金山金門公園所舉行的「人被入」活動和蒙特雷的國際流行音樂節[5]大幅推動了嬉皮文化的傳播,也引發了美國西海岸的「愛之夏」和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在嬉皮運動高峰時,參加嬉皮運動的人大多數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初出生的人,其中包括兩個群體:分別是更年輕的「垮掉的一代」和更年長的「嬰兒潮一代」,前者引領了嬉皮運動,同時也是搖滾樂的早期先驅[6]。
詞源
[編輯]1940年代和1950年代美國的垮掉的一代稱爵士樂音樂家為「Hipster」和「Beatnik」,同時這兩個詞也被用來稱呼圍繞著這些藝術家而出現波希米亞主義式的反文化。
1960年代,從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嬉皮,同時從藍調樂中演化出搖滾樂。
在美國東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年輕的反文化者稱他們自己為「hips」。許多來自紐約市區的失望的年輕人聚集在那個村中,他們穿著他們最舊的衣服。第一個用嬉皮這個詞來描寫這些穿著舊衣的中產階級子女的媒體是一個廣播電台。
1965年9月6日舊金山的一家報紙首先使用了嬉皮這個詞來描寫這些年輕的波西米亞主義者,但其它媒體在此後兩年中幾乎沒有使用過這個詞。
舊金山海特·艾許柏里地區的嬉皮是以一個叫做Diggers的團體為中心。這個街頭劇團體將即時性的街頭劇、無政府主義行動和藝術表演結合在一起,他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自由城市」。他們受兩個不同的運動影響:一方面受波西米亞主義的、地下藝術的、劇團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左派的、民權主義的、和平運動的影響。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也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嬉皮社團。1967年夏許多年輕人(警察估計有七萬五千人)聚集在海特·亞許柏里分享他們的新文化的音樂、毒品和反抗。
1960年代末嬉皮運動達到其高潮。1967年7月7日《時代》雜誌將嬉皮運動作為其封面故事:《嬉皮:一個次文化的哲學》
由於許多嬉皮在他們的頭髮裡帶花或向行人分花,因此他們也有「花之子」(children of flower)的外號。
政治
[編輯]嬉皮經常參加和平運動,包括反越戰的遊行和爭取人權的遊行。青年國際黨是嬉皮中特別政治活躍的亞群。
從早期誤解的觀點來看,嬉皮的性別歧視相當大,但實際上嬉皮很快就接受了女性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原則。
一開始嬉皮對同性戀不十分容忍,但隨著運動的發展他們越來越能夠接受同性戀。
嬉皮也透過「落出」社會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政治願望和實現他們所尋求的變化。回到農村去、合作企業、替代性能源、新聞自由運動和有機農業在嬉皮運動開始時都受到青睞。
20世紀60年代的新左派和民權運動,及嬉皮運動表面上是三個反對派團體,但嬉皮其實和花的力量活動一樣是和平主義者,他們喜歡用和平符號也是核裁軍運動標誌,他們反對戰爭與核武器,是烏托邦理想主義者,他們參加民權運動及華盛頓特區遊行等非暴力政治示威活動,參與大型戶外音樂節和一些和平示威活動,想用音樂文化達到愛與和平的寧靜和平革命。
藥物
[編輯]許多人認為嬉皮濫用藥物的程度比支持越戰的人誇張。他們用這個藉口來反駁嬉皮反對越戰的理由。但實際上的確有許多嬉皮使用藥物。他們尤其希望利用藥物所產生的幻覺來達到內心的修養。尤其大麻和其它能夠產生幻覺的藥品如LSD和裸蓋菇素。雖然也有許多嬉皮不用藥物,但藥物往往被看作是嬉皮的一個標誌和他們不肯遵從社會守則的原因。[來源請求]
使用藥物至今被看作是嬉皮文化的一個中心內容。[來源請求]
許多人認為嬉皮不抽菸,因為他們認為抽菸有害,但當時的照片顯示許多嬉皮抽菸。[來源請求]
遺產
[編輯]1970年許多嬉皮的生活形式進入了主流文化,但其下的實質卻很少被主流文化吸收。媒介漸漸喪失了對這個次文化的興趣,年輕人對它也喪失了時髦感。隨著龐克搖滾的出現,嬉皮甚至成為年輕人的反感形式。但也有許多嬉皮保持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在主流文化中保持他們的生活方式。直到2005年全世界到處依然有嬉皮的社群點,有些人隨著他們喜歡的樂隊流浪。從197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為和平祈禱的彩虹聚會今天依然保持,其它聚會和音樂節則致力於生命或愛。
特徵
[編輯]- 長髮,大鬍子。當時(1960-70年代)許多人覺得長髮是一種冒犯,因為它代表不整潔或女性。
- 色彩鮮艷的衣著或不尋常的衣飾。
- 聽一定的音樂,比如
吉米·罕醉克斯和傑佛遜飛船樂團的迷幻搖滾、珍妮絲·賈普林主唱的大哥和控股公司樂團、ZZ Top 樂團、感恩至死樂隊、The Charlatans(American band)、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樂團等的音樂。
新嬉皮
[編輯]新嬉皮是對21世紀的嬉皮的稱呼,他們恢復了一些1960年代嬉皮運動的觀點,比如他們也強調自由,穿他們願意穿的衣服,做他們想要做的事。與1960年代的嬉皮不同的是新嬉皮一般無政治性,而1960年代的嬉皮實際上是一個政治運動。
貶義用法
[編輯]保守的主流人士用嬉皮一詞來指吸毒的人,尤其吸大麻的人,以及不願參加社會活動,缺乏社會義務感和缺乏衛生感的人。龐克搖滾次文化的人士則使用嬉皮一詞來指陳腐的、無聊的或討厭的人。
參見
[編輯]- 聖若瑟英文中學#剪髮風波:1971年發生在香港一間中學的剪髮風波。
參考資料
[編輯]- ^ Hippie | History, Lifestyle, Definition, Clothes, & Belief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3-10-15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8) (英語).
- ^ Davis, Fred; Munoz, Laura. Heads and Freaks: Patterns and Meanings of Drug Use Among Hippi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68, 9 (2) [2023-10-30]. ISSN 0022-1465. doi:10.2307/29483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 ^ Allen, James R.; West, Louis Jolyon. Flight from Violence: Hippies and the Green Rebell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68-09, 125 (3) [2023-10-30]. ISSN 0002-953X. doi:10.1176/ajp.125.3.3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1).
- ^ Smead, Howard. Don't Trust Anyone Over Thirty: The First Four Decades of the Baby Boom. iUniverse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vP99yWtfovYC&pg=PA155. 2000-11. ISBN 978-0-595-12393-3 (英語).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Monterey International Pop Festival. web.archive.org. 2017-06-22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2).
- ^ Menand, Louis. The Misconception About Baby Boomers and the Sixties. The New Yorker. 2019-08-18 [2023-10-30]. ISSN 0028-792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美國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