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 Қазақтар qazaqtar قازاقتار | |
---|---|
總人口 | |
約1800萬 | |
分佈地區 | |
哈薩克 | 14,000,000[1]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600,000[2] |
烏茲別克 | 800,000[3] |
俄羅斯 | 600,000[4] |
蒙古國 | 100,000[5] |
土庫曼 | 20,000[6] |
吉爾吉斯 | 30,000[7] |
土耳其 | 10,000[8] |
烏克蘭 | 5,526[9] |
伊朗 | 3,000 - 4,000[10] |
白俄羅斯 | 1,355[11] |
德國 | 1,000[12] |
語言 | |
哈薩克語 漢語[13][14]、 俄語[15] | |
宗教信仰 | |
伊斯蘭教, 無神論 | |
相關族群 | |
卡拉卡爾帕克人, 諾蓋人 |
哈薩克族(哈薩克語:Қазақ / Qazaq / قازاق),名稱來自哈薩克汗國,居住在中亞與中國西北方的民族,建立哈薩克為民族國家,也居住在中國、蒙古國、烏茲別克、俄羅斯、伊朗等國家為少數民族,全球總人口約1,800萬。據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有152萬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蒙古國有10萬的哈薩克族,俄羅斯的奧倫堡與車里雅賓斯克,阿斯特拉罕也有稱為小玉茲的哈薩克族人。在烏茲別克斯坦有約40萬人生活在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其餘接近20萬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哈薩克人分布。
哈薩克族的族源主要由古突厥民族如阿兒渾、葛邏祿、欽察[16]和在中世紀被突厥化的蒙古民族如杜格拉特、乃蠻、札剌亦兒、克烈所組成[17]。
傳統語言是哈薩克語,屬突厥語系,在哈薩克,除其本族語言外,也通行俄語,在中國、蒙古國、烏茲別克等國則多有兼通當地語言者。傳統的哈薩克語以阿拉伯字母書寫,主要在中國哈薩克族中使用,哈薩克、蒙古等國哈薩克族多使用西里爾字母書寫的哈薩克文。
詞源
[編輯]現存的史料顯示,哈薩克族似乎在西元15世紀才開始自稱哈薩克[18]。關於哈薩克的意思的論述相當多,有些猜測源自土耳其語動詞qaz (同時有「流浪者」、「戰士」、「自由」、無家可歸」、流亡者、「獨立」的意思)或派生自古突厥語*khasaq(一種用來運載帳篷的車子)[19]。
另外又有一個理論是源自古突厥語qazğaq,最早在西元8世紀在Uyuk-Turan的紀念碑中被提及到。[20]但根據突厥語語言學家瓦西里·拉德洛夫及東方學家Veniamin Yudin的分析,「qazğaq」這個名詞與動詞「qazğan」的字根相同(「獲得」、「增益」的意思)。因此「qazğaq」是指一些尋求利益的人的意思[21]。
俄羅斯在18-20世紀稱哈薩克為吉爾吉斯-哈薩克(因避免與哥薩克混淆)。
歷史
[編輯]哈薩克汗國成立後,周邊很多游牧民族部落加入,經過幾十年的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哈薩克族。因此,哈薩克人的族源比較複雜,包括了古代不同時期進入這個地區的印歐民族(斯基泰人,烏孫、康居、奄蔡、大月氏)、突厥民族(鐵勒、可薩人、基馬克、欽察、康里、阿兒渾、突騎施、葛邏祿、蔑兒乞、札剌亦兒、汪古、克烈、乃蠻、諾蓋人)及契丹、蒙古族等民族。他們分布於阿爾泰山、哈薩克丘陵至烏拉爾山脈。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將也兒的石河以西廣袤的欽察草原分封給了自己的長子朮赤,是為「朮赤兀魯思」,既朮赤汗國。後朮赤先於成吉思汗去世,朮赤次子拔都繼位,並於1242年長子西征勝利後在窩瓦河下游裏海北岸建都薩萊,正式立國,被稱為欽察汗國或金帳汗國。拔都將大致與哈薩克位置相當的區域封給了哥哥斡兒答,是為白帳汗國;將白帳汗國以北的一片區域封給了弟弟昔班,是為藍帳汗國。[22]:187-191
金帳汗國以東的天山兩側及以南的河中地區等均是察合台汗國的屬地,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及其後人統治。[23]14世紀中葉,察合台汗國分裂,其後帖木兒帝國崛起,一度稱霸中亞。15世紀上半葉,帖木兒帝國趨於衰落,來自北方欽察草原上的被稱為烏茲別克人的各游牧部族趁機南下占據了河中的綠洲地帶。15世紀中葉,昔班的後人阿布海兒成為烏茲別克首領,他祖父是藍帳汗易卜拉欣;朮赤十三子禿花帖木兒後人白帳汗兀魯斯的兩個孫子克列與賈尼別克,因為與阿布海兒不和,率部自立,占據了錫爾河以北的草原地帶,於1465年8月建立哈薩克汗國。[24][25]
1456年,克列與賈尼別克投奔當時統治西域的東察合台汗國,也先不花可汗將其西境七河流域的西部劃給兩位哈薩克汗王,這一領地的確立為哈薩克汗國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26]此後直到16世紀,兩國曾聯手對敵,互相聯姻,但也曾兵戈相向。16世紀末,一支衛拉特人從蒙古西部草原越過阿爾泰山遷入西域,隨後進入哈薩克草原。1640年,準噶爾部統一了衛拉特蒙古各部,建立準噶爾汗國;1680年準噶爾擊敗南疆的葉爾羌汗國,統一天山南北。早期摩擦中,哈薩克人在頭克汗的帶領下曾取得過一些勝利,但總體上處於劣勢。頭克汗去世後,哈薩克汗國分立為大、中、小三個「玉茲」。1723年至1728年,準噶爾軍隊深入哈薩克草原腹地,最終控制了大玉茲。同時,沙皇俄國也從西、北兩個方向對哈薩克汗國入侵。後清朝滅準噶爾,大玉茲臣屬清朝,小玉茲則被沙皇俄國兼併,中玉茲則受到了兩國的雙重控制。[25]
部落
[編輯]哈薩克族極其看重部落關係,各氏族、各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譜、印記(塔木加)和戰鬥口號。[27]哈薩克族曾長期處於黃金家族的統治之下,氏族部落集團的上層「汗」、「蘇丹」都由蒙古貴族後裔充任(宗教人士稱和卓),稱為「托熱」(白骨頭);普通牧民被稱為「哈拉」(黑骨頭);社會地位最低的是被稱為「苦爾」和「昆」的男女奴隸。[28]
大玉茲的部落主要有烏孫、杜拉特(咄陸)、阿勒班(悅般)、素宛、康里、札剌亦兒等。中玉茲的部落主要有奇卜察克(欽察)、奈曼(乃蠻)、克烈、阿爾根、弘吉剌、瓦克(汪古)等。[25]每個部落包括若干個氏族,氏族內的牧民又以較親近的血緣關係為基礎,組成一個個「葉利」(部落),以及更小的「阿吾勒」(牧村)。阿吾勒的大小不等,有的只有三五家,也有的十幾家或更多一些的,通常是由較親近的血緣關係的組成,一般以一家牧主或富裕牧民為中心。[29]
語言
[編輯]哈薩克語屬突厥語系欽察語族,其形態結構為黏著語類型。[30]
哈薩克族的先人在公元6至8世紀使用過突厥文,8世紀以後使用過回鶻文。10世紀後,隨著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廣泛傳播,哈薩克族的先人逐漸採用阿拉伯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察合台文。20世紀初哈薩克族將察合台文進行了改革,形成了傳統的哈薩克文。[27]
由於阿拉伯字母並不能充分的表達出哈薩克語的語音系統,蘇聯曾於1917年和1924年前後兩次對哈薩克文進行改革,換用西里爾字母進行拼寫[31]。1959年,中國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並於1965年開始推行,稱「哈薩克新文字」[32],由於推行效果不佳,1982年9月13日,新疆政府決定全面恢復使用老文字,新文字僅作為拼音符號加以保留。[33]
文化
[編輯]哈薩克的文化屬於突厥文化與伊斯蘭文化和斯拉夫文化混合體。哈薩克人之前曾信仰薩滿教、祆教、佛教和景教,薩曼王朝向塔拉斯進攻把伊斯蘭教引入草原地區然後逐漸向北擴散。在14世紀後期,金帳汗國在哈薩克人和其他部落之間傳播了伊斯蘭教。而在靠近俄羅斯的小玉茲則有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哈薩克族仍保留一些前伊斯蘭信仰如薩滿教的儀式和觀念,如用火辟邪和認為世界有善和邪的精靈。哈薩克人也崇拜狼,認為狼是騰格里的寵物與使者。他們是外婚制,有規定同一部落七代之內不可結婚。由於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哈薩克族保持口述歷史的史詩傳統 。合併各種哈薩克起源的游牧部落,保留氏族遙遠的記憶。重要的是為哈薩克族保留不低於七代的祖先(被稱為知道他或她的家族樹)[34]。
大多數哈薩克人認為自己是穆斯林,並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遵守部分儀式,儘管只有少數人定期進行禮拜並遵守其他宗教要求。這是因為遊牧生活和在蘇聯時期,宗教活動受到迫害,許杜哈薩克人無法完全遵守伊斯蘭規範。與伊斯蘭教一起,前伊斯蘭時期的一些習俗在哈薩克信徒中得以保留。通常可以聽到哈薩克人如何使用文學和歷史詞"騰格里","kunda"作為"安拉"這個詞的同義詞。此外,許多傳統的哈薩克習俗被認為與伊斯蘭教有關。其原因是它們的起源,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薩滿教和對"騰格里"的信仰在某些部落的哈薩克人祖先中普遍存在的時代。例如,哈薩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是諾魯茲節,它具有中亞前伊斯蘭歷史文化的痕跡。薩滿教信仰在哈薩克人中仍然廣泛保存,以及對這種崇拜的持有者薩滿的力量的信仰,哈薩克人稱之為巴赫西。與在儀式中使用鼓的西伯利亞薩滿不同,哈薩克薩滿巫師也可以是男性或女性,在類似於大小提琴的弦樂器上演奏。
文學藝術
[編輯]哈薩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口頭文學的地位十分重要。[35]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在哈薩克口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長詩所占地位突出。據統計,哈薩克族約有200多部長詩,代表作如《英雄塔爾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詩有《薩裏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哈薩克族工藝美術豐富多采,婦女會製作氈房、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品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哈薩克族愛好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有冬不拉等。[36][37]
民居
[編輯]哈薩克族傳統上,絕大多數牧民都是按季節轉場放牧,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其中,在春、夏、秋三季,牧民住的是可以拆卸和攜帶的圓形氈房。哈薩克氈房是游牧轉場時適合搬遷的一種簡易住房,特點是攜帶方便,易於搭卸,是中國哈薩克族的傳統民居。冬季,牧民則遷往俗稱「冬窩子」的冬季河谷牧場,住在土打牆住房或木房中。[27]少數以農耕為生的哈薩克族則居住在農村磚屋中
哈薩克氈房由圍牆、房杆、頂圈、房氈和門等部分組成,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柱形,上部為穹形。氈房骨架一般就地取材,下部用紅柳枝杆和芨芨草做成圓柵,上部用筆直的木桿搭成圓錐性骨架,然後上下兩部分結合就搭成了氈房的框架。氈房的頂圈一般也使用紅柳木製成。骨架外面鋪蓋有毛氈。天窗在穹廬頂的中央,上有活動的氈蓋,氈蓋平時打開通風透光,風雪時蓋上多避風寒。氈房的大小是根據房牆的多少來定的,一般氈房用六塊氈牆,每塊氈牆寬約2-3米,高1.7-2米。氈房門多東向而開,高1.5米左右,裝有雕花雙扇木板門。氈房中間是火塘,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後半部分住人待客,右後方存放食物、炊具。受伊斯蘭教影響,氈房的西牆不掛人像,睡覺時不能頭東腳西。除了食宿之外,還會在氈房裡舉行賽歌會、阿肯彈唱或舞會等活動。[27][38]冬季的房屋多用木頭、土坯和石塊構建而成,外形為四方平頂,也房頂呈穹廬形的圓頂房。哈薩克族房屋四周一般還有用來圈放牲畜的籬笆或土牆。[38]
傳統節日
[編輯]中國哈薩克族的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魯孜節。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為伊斯蘭教宗教節日,又分別被稱為宰牲節和開齋節。諾魯孜節為波斯歷新年,是伊朗人和伊朗周邊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的春分,在公曆3月22日前後。節日當天,哈薩克族會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每家都做「諾魯孜粥」(庫吉)。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如彈唱、對唱、摔跤等。[27]還會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遊戲。[34][39]
傳統服飾
[編輯]歷史上,哈薩克族主要過著游牧生活,因此其傳統服飾具有濃厚的牧區生活特點。作為牧民服飾,哈薩克族傳統服裝主要用牲畜皮毛為原料製成,而且為了方便騎馬,一般製作的都很寬大。男子的傳統服飾由里到外一般包括繡花套頭襯衫、坎肩、短大衣、袷袢,袷袢常為對襟、無扣、長及膝部。冬天則穿皮大衣或棉大衣,大衣樣式為翻領、對襟,有時內絮駝毛,稱「庫普」。男子腰帶多鑲有金屬花飾,右側可掛小刀。男子下裝多為寬鬆、結實的皮褲或棉褲。女子穿連衣裙,外套對襟坎肩或制服。女青年的連衣裙色彩鮮艷,袖口繡花,裙襬綴有數道荷葉邊,外套繡花坎肩;姑娘多穿繡花套褲。冬天穿對襟皮大衣或棉大衣。女裝多用花布、綢緞、絲絨等縫製。[40]
帽子是哈薩克族傳統服裝的一個重要組成,男子的帽子因地區、部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阿爾泰地區的克烈部落冬季盛行一種「三葉」皮帽,多用羊羔皮和狐狸皮製做,用紅色、紫色、黃色緞子做面子,左、右、後三面下垂,頂上飾以鷹羽毛製成的纓。天熱時則扎三角布制的頭巾。伊犁地區冬季戴一種叫「標爾克」的圓形皮帽,夏季則戴氈帽。烏魯木齊地區,克烈部落的三葉皮帽較高,奈曼部落的較矮。婦女少女戴水獺皮圓帽,帽頂繡花並綴一簇貓頭鷹羽毛;還戴一種用紅、綠或黑色絨布製做的圓形硬帽,即塔克亞帽,上用金線、珍珠等組成各種圖案。結婚時,新娘要戴高筒尖頂禮帽,稱「沙吾克烈」,帽上繡花卉,鑲珠寶,綴以珠串等飾物,頗為別致和華貴。沙吾克烈只戴一年,而後換戴花頭巾。婦女生育後戴白布蓋頭,叫「克米謝克」,僅露臉部,中老年婦女的克米謝克通常繡有各種圖案,未婚少女禁止戴克米謝克。[40][41]
哈薩克族無論男女均穿高筒皮靴。男靴有長過膝蓋的高筒靴及狩獵穿的軟靴兩種,女靴穿用時須加套鞋。冬天穿氈子縫成的氈襪,氈襪的襪筒長出靴筒口,襪口上用黑布鑲邊、繡花。哈薩克人用的手巾很別致,用一條寬一二尺,長三四尺、五六尺或丈余的白布,兩頭尺多長的邊上,繡滿花草,盡頭結著絲線彩絡。哈薩克族婦女喜戴手鐲,左右樣式各異,不必成對。過去哈薩克族男子還戴戒指,上鑲名字,作圖章用。[40]
婚嫁習俗
[編輯]哈薩克族家庭為父系家長制,實行一夫一妻制,並實行夫兄弟婚制度和幼子繼承制。哈薩克族實行「氏族婚外制」,即限制同一氏族的男女結婚,同部落的結婚必須相隔七代以上,民間有相隔七條河才可結婚的說法。[27]傳統的哈薩克族婚俗,包括提親、訂婚、「吉爾提斯」儀式、送彩禮、出嫁、迎親共六個階段,在女方家舉辦四次,男方家舉辦兩次。[42]
喪葬習俗
[編輯]哈薩克族實行的是無棺土葬。死者的遺體被淨身後,用白布纏裹,直體仰身安置到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入葬時,遺體頭北腳南,面朝西方聖地麥加的方向。一般墓穴是在一個直土坑的西壁上挖出的洞穴。遺體安放完成後,用土坯樹枝先封住側洞,再往直坑中填土,最後堆石成丘。死者去世一周年時,要重修墳墓。普通人的墳墓用石塊壘起,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圓形或方形墓冢,而有聲望的死者則在墳上用磚石砌起高塔。[43]傳統上,男性死者生前所騎乘的馬,要被剪去馬尾、馬鬃,或將尾、鬃梳成辮狀,這種馬哈薩克語稱「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騎乘、鞭打。[43]
神話傳說
[編輯]哈薩克族仍保留一些前伊斯蘭信仰如薩滿教的儀式和觀念,如用火辟邪和認為世界有善和邪的精靈。
迦薩甘創世
[編輯]混沌之初,迦薩甘創造了天地,當時的天地都很小,天如圓鏡、地如馬蹄,後來天地慢慢擴大,分成七層。迦薩甘找來了一頭青牛,令它用犄角將大地撐起,不料青牛脾氣倔將,只願用一邊犄角頂住大地,而且時常更換,所以大地常常發生地震。於是迦薩甘找來高山作為釘子,將大地固定在青牛身上。 撐起地以後,迦薩甘又在大地中央種了一棵神樹,這棵神樹高聳入雲,撐起天空。隨後,迦薩甘用泥土捏了兩個小人,將氣吹進去,造了人類始祖的男性阿達姆阿塔和女性阿達姆阿娜。[44]
民族起源白天鵝女
[編輯]據說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戈壁灘上因為缺乏水源而瀕臨死亡,後來飛來了一隻白天鵝,嘴裡叼著樹枝沾水將牧羊人救醒了,並且將牧羊人帶到一個湖邊。白天鵝隨後脫掉一身羽毛衣,變成一位美麗的女子,並與牧羊人成婚。他們孕育的後代便是哈薩克人。[45]
蒼狼與胡楊樹
[編輯]狼是哈薩克族的圖騰之一,在哈薩克傳統神話中多次被提及,蒼狼被認為能保護人的靈魂和賜予平安,並且給予力量。狼是常在草原出沒的群體動物,其兇猛又團結的形象被哈薩克人作為民族崇拜的來源。 胡楊樹是哈薩克族的神樹,據說天地創始之初,便是這棵神樹撐起天空,這樣的神樹也是生命之樹,據說,每片葉子都是一個人的靈魂,葉子會生長,也會掉落,就如同人世間的生命來來去去一般。[44]
基因
[編輯]基因組研究發現,哈薩克人主要起源於東亞人,並含有兩種與東亞人有關的成分,一種與東北亞阿穆爾河(黑龍江)流域原住民有關的主要成分,另一種與歷史上黃河流域農民有關的次要成分(與漢族有關)[46][47]。
母系血統
[編輯]一項抽驗了246個哈薩克族粒線體DNA樣本的研究報告顯示,哈薩克族的主要母系血統分別為單倍群D(17.9%)、單倍群C(16%)、單倍群G(16%)、單倍群A (3.25%)、單倍群F(2.44%)的東歐亞單倍群,以及單倍群H(14.1%)、單倍群T(5.5%)、單倍群J(3.6%)、單倍群K(2.6%)、單倍群U(3%),其餘12.2%則是不同的西歐亞單倍群[48]。而這些東歐亞的單倍群在匈奴堀起前並沒有出現在今哈薩克草原的族群上[49]。
另一項研究(Gokcumen et al. 2008) 檢驗了237名生活在阿爾泰共和國的哈薩克族的粒線體DNA,發現他們的母系血統異常龐雜,源於東歐亞的單倍群分別有:單倍群D(xD5) (15.6%)、單倍群C(10.5%)、單倍群F1(6.8%)、單倍群B4(5.1%)、單倍群G2a(4.6%)、單倍群A(4.2%)、單倍群B5(4.2%)、單倍群M(xC、Z、M8a、D、G、M7、M9a、M13)(3.0%)、單倍群D5(2.1%)、G2(xG2a)(2.1%)、單倍群G4(1.7%)、單倍群N9a(1.7%)、單倍群G(xG2, G4)(0.8%)、單倍群M7(0.8%)、單倍群M13(0.8%)、單倍群Y1(0.8%)、單倍群Z(0.4%)、單倍群M8a(0.4%)、單倍群M9a(0.4%),以及單倍群F2(0.4%),共66.7%;源於西歐亞的單倍群分別有單倍群H(10.5%)、單倍群U(xU1, U3, U4, U5)(3.4%)、單倍群J(3.0%)、單倍群N1a(3.0%)、單倍群R(xB4、B5、F1、F2、T、J、U、HV)(3.0%)、單倍群I(2.1%)、單倍群U5(2.1%)、單倍群T(1.7%)、單倍群U4(1.3%)、單倍群U1(0.8%)、單倍群K(0.8%)、單倍群N1b(0.4%)、單倍群W(0.4%)、單倍群U3(0.4%),以及單倍群HV(0.4%),共33.3%[50]。在比較過哈薩克、阿爾泰共和國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哈薩克族基因樣本後,研究團隊注意到單倍群A、B、C、D、F1、G2a、H和M都有出現在不同地區的哈薩克族樣本中,並推斷為哈薩克族的共同母系基因池[50]。
父系血統
[編輯]而在父系血統方面,2017年一項共有1294名哈薩克族男性受測的大型研究顯示,受測的哈薩克族男性的Y染色體單倍群分別有:
單倍群 | % | 註解 |
---|---|---|
C2-M217 | 50.85%,包括4.88%C-M401、17.39%C-M86、6.18%C-M407及2.40%C-M217(xM401、M48、M407) | C-M407主要在弘吉剌的成員身上找到(64/95 = 67.37%) |
R-M207 | 12.13%,包括6.03%R1a-M198、3.17%R1b-M478、1.62%R1b-M269、1.00%R2-M124,以及0.31%R-M207(xM198、M478、M269、M124) | R1b-M478主要在欽察的成員身上找到(12/29 = 41.38%) |
O-M175 | 10.82%,包括9.43%O-M134、0.70%O-M122(xM134),以及0.70%O-M175(xM122) | O-M134主要在乃蠻部成員身上找到(102/155 = 65.81%), |
J-M304 | 8.19%,包括4.10%J2a-M410、3.86%J1-M267,以及0.23%J-M304(xJ1、J2a) | J1-M267主要在Ysty部成員身上找到(36/57 = 63.16%) |
N-M231 | 5.33%,包括3.79%N-M46、1.24%N-P43,以及0.31%N-M231(xP43、M46) | N-M46主要在Syrgeli部成員身上找到(21/32 = 65.63%) |
G-M201 | 4.95%,包括3.40%G1-M285、1.39%G2-P287、以及0.15%G-M201(xM285、P287) | G1-M285主要在阿兒渾部成員身上找到(26/50 = 52.00%) |
Q-M242 | 3.17% | Q-M242主要在康里部成員身上找到(27/40 = 67.50%) |
E-M35 | 1.78% | |
I-M170 | 1.55%,包括0.85%I2a-L460、0.39%I1-M253,以及0.31%I2b-L415 | |
D-M174 | 0.46% | |
L-M20 | 0.31% | |
H | 0.23% | |
T | 0.15% | |
K* | 0.08% | |
來源[51] |
人口
[編輯]1897 | 1917 | 1926 | 1939 | 1959 | 1979 | 1989 | 1999 | 2009 | 2018 |
---|---|---|---|---|---|---|---|---|---|
81.7% | 58.0% | 58.5% | 37.8% | 29.8% | 36.2% | 37.8% | 53.5% | 63.1% | 67.5% |
歷史紀錄中的人口
年份 | 人口 |
---|---|
1897 | 3,392,700 |
1917 | 3,615,000 |
1926 | 3,627,612 |
1939 | 2,327,625 |
1959 | 2,794,966 |
1979 | 5,289,349 |
1989 | 6,227,549 |
1999 | 8,011,452 |
2009 | 10,096,763 |
2018 | 12,212,645 |
在1897到1959年被俄羅斯帝國殖民期間和蘇聯時期的大饑荒曾造成哈薩克族的人口數目大幅銳減[52]。
名人
[編輯]- 古代
- 軍政界
- 包爾江·瑪穆什:二戰蘇聯哈薩克族指揮官
- 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哈薩克開國總統
- 體育界
- 學界與文化界
- 演藝界
- 迪瑪希:哈薩克國寶級歌手
畫廊
[編輯]-
哈薩克科學家和教育家 喬罕·瓦里漢諾夫
-
唯一的哈薩克人——二戰坦克旅指揮官 加利·阿迪爾別科夫
-
哈薩克流行歌手 Roza Rymbayeva
-
哈薩克製片人
-
哈薩克歌手庫代貝爾根·迪瑪希
-
身著民族服裝的哈薩克族姑娘
-
旅華哈薩克人代表
-
哈薩克裔俄羅斯人。
-
身著民族服裝的哈薩克男孩在拜科努爾慶祝諾魯孜節
-
哈薩克共和國郵票上的冬布拉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по статистике. Этно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2014..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
- ^ Census 2000 counts 3.25 mln Kazakhs The Kazak Ethnic Group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ter the Kazakh population had higher birth rate, but some assimilation processes were present too. Estimations made after the 2000 Cesus are claiming Kazakh population share growth (was 0,104% in 2000), but even if this share value was preserved at 0.104% level it would be no less than 3.4 mln in 2008
- ^ Kazakh population share was constant at 4.1% in 1959-1989, CIA estima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is share declined to 3% in 1996. Official Uzbekistan estimation (E. Yu. Sadovskaya "Migration in Kazakhstan in the beginning of XXI century: main tendentions and perspectiv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BN 978-9965-593-01-7) in 1999 was 940,600 Kazakhs or 3.8% of total population. If Kazakh population share was stable at about 4.1% (no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massive repatriation of ethnic Kazakhs (Oralman) to Kazakhstan) and the Uzbekistan population in the middle of 2008 Archive-It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1-13 was 27.3 mln, the Kazakh population would be 4.1 mln. Using the CIA estimate of the share of Kazakhs (3%), the total Kazakh population in Uzbekistan would be 0.8 mln
- ^ Russia National Census 2010.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5).
- ^ Mongolia National Census 2010 Provision Results.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Mongol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Mongolian.)
- ^ In 1995 Kazakh poulation was 86,987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r 1.94% population total. Later was a massive pepartriation of ethnic Kazakh population (oralman) to Kazakhstan: 22,000 before 2001 and 38,000-40,000 in 2001—2007. Press reports are claiming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most part of Kazakhs had left Turkmenistan
- ^ In 2009 National Statistical Committee of Kyrgyzstan. National Census 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Казах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Турции готово стать объединительным мостом в крепнущей дружбе двух братских народов - лидер общины Камиль Джезер. inform.kz.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 Ukrainian population census 20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by nationality. Retrieved on 23 April 2009 [失效連結]
- ^ Казахи «ядерного» Ирана. iran.ru. [201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population census 20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 ^ http://www.botschaft-kaz.de/ru/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4&Itemid=3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azakh diaspora in German
- ^ Farchy, Jack. Kazakh language schools shift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Financial Times. 9 May 2016 [18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 ^ Students learn Chinese to hone their job prospects – World – Chinadaily.com.cn. China Daily. [18 Dec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7).
- ^ Kazakh | Ethnologue Free.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9).
- ^ Togan, Z. V. The Origins of the Kazaks and the Uzbeks. Central Asian Survey. 1992, 11 (3) [2021-05-27]. doi:10.1080/026349392084007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 ^ Zhabagin, Maxat; Sabitov, Zhaxylyk; Tarlykov, Pavel; Tazhigulova, Inkar; Junissova, Zukhra; Yerezhepov, Dauren; Akilzhanov, Rakhmetolla; Zholdybayeva, Elena; Wei, Lan-Hai; Akilzhanova, Ainur; Balanovsky, Oleg. The medieval Mongolian roots of Y-chromosomal lineages from South Kazakhstan. BMC Genetics. 2020-10-22, 21 (1): 87. ISSN 1471-2156. PMC 7583311 . PMID 33092538. doi:10.1186/s12863-020-00897-5.
- ^ Barthold, V. V.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vol. 3. 由V. & T. Minorsky翻譯. Leiden: Brill Publishers. 1962: 129.
- ^ Olcott, Martha Brill. The Kazakhs. Hoover Press. 1995: 4 [7 April 2009]. ISBN 978-0-8179-93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7).
- ^ Уюк-Туран [Uyuk-Turan].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05) (俄語).
- ^ Yudin, Veniamin P.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в 14–18 веках глазами востоковеда [Central Asia in the eyes of 14th–18th century Orientalists]. Almaty: Dajk-Press. 2001. ISBN 978-9965-441-39-4.
- ^ 劉學銚. 五胡興華: 形塑中國歷史的異族. 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2013-09-13. ISBN 9789866330445.
- ^ 蒙古对西域的统治与哈萨克族的近代化. 中國網.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楊思遠主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丛书 哈萨克斯坦经济.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6.03: 192. ISBN 978-7-5136-4054-1.
- ^ 25.0 25.1 25.2 厉声:历史上哈萨克汗国与中国睦邻关系的回顾.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2016-11-14 [2017-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郭蘭瑛,張應平,董平著. 新疆哈萨克民族文化现代化研究. 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14.11: 109. ISBN 978-7-5130-3131-8.
-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伊犁綠河谷. 哈萨克族民俗风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源縣政府網站. 2017-06-14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編.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汇编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集成 第4辑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第42卷.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5.12: 578. ISBN 7-81108-045-1.
- ^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編.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概况丛书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 1984.08: 66.
- ^ 哈萨克族语言文字. 新疆語言文字. [2017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4月1日).
- ^ 民族文字--哈萨克文. 東方網.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7-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1).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老文字的决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屆人大常委會十七次會議. 1982年9月13日.
- ^ 34.0 34.1 哈萨克族风俗简介. 阿勒泰新聞網. [2017-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6).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編. 中华文脉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烏魯木齊: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10: 54–55. ISBN 978-7-5469-6400-3.
- ^ 哈萨克族. 中國網-民族工作大全. [2017-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1).
- ^ 《親歷者》編輯部編著. 中国最美的地方 绚丽新疆.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5.06: 196. ISBN 978-7-113-19740-7.
- ^ 38.0 38.1 王曉莉.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五洲傳播. 2007-08: 59 [2017-10-25]. ISBN 97875085116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5).
-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國民族統計年鑑.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 ^ 40.0 40.1 40.2 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服饰奇葩). 人民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 ^ Kazakh women never wore hijab (PHOTOS). 哈薩克國際通訊社.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 ^ 羅彬. 新疆哈萨克族婚礼仪式传播研究. 人民網. 今傳媒. 2015-05-07 [2017-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43.0 43.1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中國網. [2017-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 ^ 44.0 44.1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 青海民間故事集.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1989-06-15.
- ^ 陳佩玫. 《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 ^ Kidd et al. 2009, Am J Hum Genet. Dec 11, 2009; 85(6): 934–937. doi: 10.1016/j.ajhg.2009.10.024
- ^ Kairov, Ulykbek; Molkenov, Askhat; Rakhimova, Saule; Kozhamkulov, Ulan; Sharip, Aigul; Karabayev, Daniyar; Daniyarov, Asset; H.Lee, Joseph; D.Terwilliger, Joseph. Whole-genome sequencing data of Kazakh individuals. BMC Research Notes. 2021-02-04, 14 (1): 45 [2022-04-19]. ISSN 1756-0500. PMC 7863413 . PMID 33541395. doi:10.1186/s13104-021-0546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9).
- ^ Полиморфизм митохондриальной ДНК в казахской популяции. [2021-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 ^ "aDNA from the Sargat Culture" by Casey C. Bennett and Frederika A. Kaestle. [18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50.0 50.1 Omer Gokcumen, Matthew C. Dulik, Athma A. Pai, Sergey I. Zhadanov, Samara Rubinstein, Ludmila P. Osipova, Oleg V. Andreenkov, Ludmila E. Tabikhanova, Marina A. Gubina, Damian Labuda, and Theodore G. Schurr,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igmatic Altaian Kazakhs of South-Central Russia: Insights into Turkic Population Histor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36:278–293 (2008). DOI 10.1002/ajpa.20802
- ^ E. E. Ashirbekov, D. M. Botbaev, A. M. Belkozhaev, A. O. Abayldaev, A. S. Neupokoeva, J. E. Mukhataev, B. Alzhanuly, D. A. Sharafutdinova, D. D. Mukushkina, M. B. Rakhymgozhin, A. K. Khanseitova, S. A. Limborska, N. A. Aytkhozhina, "Distribution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s of the Kazakh from the South Kazakhstan, Zhambyl, and Almaty Regions." Report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ISSN 2224-5227, Volume 6, Number 316 (2017), 85 – 95.
- ^ Sarah Cameron. The Hungry Steppe: Famine, Violence, and the Making of Soviet Kazakhst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來源
[編輯]- 書籍
- 《哈薩克族文化史》
- 《中華文化通典·第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