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凌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國之精華》中的凌鉞照片

凌鉞(1882年—1946年)名,字子黃河南省固始縣南鄉樟柏嶺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編輯]

凌鉞生於1882年,祖居固始縣南鄉樟柏嶺。幼年入家塾學習。後來,赴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凌鉞在天津學習期間,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到各省發展組織,此後凌鉞加入中國同盟會[1]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在此前後凌鉞約北方的革命黨人白雅雨孫鼎臣王法勤張良坤王葆真於樹德崔震華及弟弟凌亮等人在天津日租界天津法租界組織革命機關,秘密策反華北的清軍。此後革命派的陸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未及起義即遇刺身亡。陸軍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在武昌起義後,聯合陸軍第三鎮協統盧永祥、陸軍第二混成協統藍天蔚等人,實行灤州兵諫,但遭清廷分化瓦解,張紹曾去職。[1]

張紹曾等人離開灤州後,灤州仍駐陸軍第二十鎮第四十協第七十九標標統岳兆麟部的三個營,其中第一營管帶施從雲、第二營帶王金銘等人均傾向革命。京津革命黨人在天津的機關部決定派出孫鼎臣等二人,赴灤州策動第七十九標標統岳兆麟起義。岳兆麟反對起義,三個營的管帶中,除施從雲、王金銘贊成起義外,第三營管帶張建功也不贊同起義。機關部乃於1911年10月22日在天津法租界生昌木器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組織北伐炸彈敢死隊,接近清軍在灤州的防區,策反士兵,呼應施從雲、王金銘,待機舉事。[1]凌鉞任敢死隊長,率隊員18人,1911年10月23日清晨秘密自天津出發,抵達灤州以西十五里的坨子頭莊暫住。敢死隊經過一個月工作,終將清軍策反。凌鉞率隊於農曆十月初二日夜,入灤州北門外師範學校的第七十九標駐地,因事先與第一營管帶施從雲、第二營管帶王金銘有約定,故內外合力進行起義。第七十九標標統岳兆麟逃走,第三營管帶張建功在壓力下附和起義。11月23日清晨(農曆十月初三日),灤州起義成功。[1]

灤州隨即成立革命軍政府,王金銘任革命軍大都督,施從雲任總司令,白雅雨任參謀部長,張良坤任秘書長,孫鼎臣任軍政部長,張某任財政部長,朱幼葆任民政部長,凌鉞任外交部長兼敢死隊長。隨後,軍政府發布安民布告,並籌備進攻北京、天津。[1]

天津八國領事團得知後,召開緊急會議,公推兩位代表赴灤州軍政府,以偵察軍情。凌鉞以外交部長的身份接見兩位代表。經過談判,凌鉞援引武昌外交團承認民軍為交戰團體的前例,迫令八國領事團代表承認灤州民軍同樣為交戰團體,並破除《辛丑條約》的限制,允許民軍通過天津,雙方簽字後,凌鉞將兩位代表送出境。[1]

灤州民軍進軍至雷莊,遭到清軍將領曹錕王懷慶阻擊,同時張建功叛變,白雅雨、王金銘、施從雲、孫鼎臣等人陣亡。凌鉞率敢死隊戰至絕境,凌鉞最終化裝逃往天津。灤州起義失敗。[1]

1912年(民國元年)秋,凌鉞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到北京不久,袁世凱即密令軍政督察處逮捕凌鉞,誣稱凌鉞曾在雲南任排長,戕害長官,要處以軍法。後獲國會兩院議員中的革命黨人紛紛質問,凌鉞方得倖免。[1]

1913年(民國2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凌鉞流亡日本,追隨孫中山,參加中華革命黨。1916年(民國5年)袁世凱死後,凌鉞回國,出任中華革命黨河南省支部長。國會再度解散後,凌鉞赴上海,轉赴廣東,參加非常國會,繼而先後參加討伐曹錕護法戰爭[1]

1927年(民國16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凌鉞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編纂。嗣後擔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立法院遷至重慶。他還曾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2]

1946年(民國35年),凌鉞逝世。[1]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