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汉字文化圈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汉字文化圈属于维基百科社会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日本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日本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日本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朝鲜半岛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朝鲜半岛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朝鲜半岛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越南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越南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越南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台湾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香港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香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澳门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澳门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澳门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新加坡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新加坡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新加坡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马来西亚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马来西亚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马来西亚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乙级极高重要度
汉字文化圈”是汉字文化圈专题的一部分,一个主要对(即汉字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为主题的文章作编辑、收集、整理、完善的专题。如果您愿意参与,可以编辑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专题页面了解专题的工作,并欢迎参与讨论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根据标记,本条目需要您的关注。

侵权疑虑

[编辑]

这部分内容这个来源雷同,可能有侵权问题,请注意。--mingwangx (talk) 07:38 2006年10月7日 (UTC)

该词条翻译自日文Wiki,无任何侵权问题。
--上面这则未签名的留言由149.9.0.59编辑于2006年10月16日(由mingwangx (talk)补于09:15 2006年10月16日 (UTC))

日文维基上的汉字文化圏并没有我提出有侵权疑虑的那些内容。--mingwangx (talk) 09:24 2006年10月16日 (UTC)

如果可以的话,您可以看看2006年6月以前的日文维基上的汉字文化圏。 现在的日文维基上的汉字文化圏在2006年末做过了较大的改动。--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留言)

维基共享包含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图

[编辑]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Map-Chinese_Characters.png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Jasonzhuocn讨论贡献)于2008年10月20日 (一) 03:55‎加入。

马来西亚能否看作汉字文化圈的一员?

[编辑]

根据西岛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判断一地是否属于汉字文化圈包括以下因素:册封体制、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如果仅以华侨(或日侨、越侨、韩侨)的大量定居来判断,可能世界很多国家都是属于这个范围。--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留言) 2008年10月21日 (二) 05:45 (UTC)[回复]

马来西亚属于伊斯兰国家。--玖巧仔留言 2009年9月10日 (四) 08:41 (UTC)[回复]

文化区与文化圈

[编辑]

我新增了“文化区”及“文化圈”条目,并对两者写了些见解在Talk:文化区内,大家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最后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西崎 (留言) 2009年1月22日 (四) 16:54 (UTC)[回复]

谢谢!“文化圈”虽然词源在德国,但后来被日本人广泛使用。日本文化与我国有很多共同点,在编辑“文化圈”条目时,不妨多参照日文维基的“ja:文化圏”条目。--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留言) 2009年1月23日 (五) 03:26 (UTC)[回复]

合并

[编辑]

日文wiki的‘汉字文化’和‘汉字文化圈’条目是分开的,或许可以参考一下。

日文的ja:汉字文化都很短,不足以作为参考。—大嚤王 (留言) 2009年2月22日 (日) 06:59 (UTC)[回复]

即便是那么短也没有被合并,足以说明该条目是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相談 2009年2月22日 (日) 09:52 (UTC)[回复]

(:)回应文化”与“文化圈”的概念,怎样也是能划等号的。--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相談 2009年2月27日 (五) 12:38 (UTC)[回复]

汉字文化圈段落安排

[编辑]

我们是否先就汉字文化圈一词来作定义,然后才讲内涵。内容方面,现在看似参考资料不充足。-小为 (留言) 2009年4月27日 (一) 13:31 (UTC)[回复]

请提供可靠引用来源再删除模板,请勿任意写入原创研究内容

[编辑]

根据维基百科:可供查证:“百科全书应该依据已经获得具公信力的出版者发表过的事件、主张、理论、概念、意见和论证。编辑者应为条目中的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提供可靠来源,否则这些内容可被移除。”请提供可靠来源后再删除模板。

当前共同文化特征一节内容可疑,敢问神道教、高台教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信仰?汉字文化圈是“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这一点在中国都不一定成立了)此外“政治体制#华夷思想”一节的注脚(当前版本注脚九),内文明明白白写的是“东亚细亚文化圈”而非“汉字文化圈”,引用来源和编写内容根本不同。

这一节根本就是原创研究,编写者乃是依据常识来写的,毫不严谨且错误甚多。对于有问题的内容,请提供来源再删除模板,而不是叫质疑的人去帮忙找来源(原创的东西怎么会有可靠来源),乃至指责质疑者捣乱,请查照。—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6日 (日) 03:01 (UTC)[回复]

  • 共同文化特征等稻米与筷子皆符合注释第八项所提,阁下先是删除正确资料,符合维基百科破坏等:“破坏类型:清空页面: 将已创建好的页面完全删除或将部分资料移除。”以及:“破坏正式方针:对不同意的维基百科正式方针内容不经过讨论直接删除或者改动。”两次,第三次还打上来源请求。请注意!另外阁下使用过多形容词句,所谓:“毫不严谨且错误甚多”不过是阁下私人偏见观点而已,并无事实支持。不然阁下删除与划上来源请求的筷字稻米等正确资料有两项,且有注释第八项为考据来源,且此来源亦证明从地里角度来看,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这一点就比阁下所举证的错误多了一项,显见阁下偏见背离事实且无考证之荒缪,不足采信!且屡劝不听,质疑阁下是否来乱,合情合理—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6日 (日) 06:49 (UTC)[回复]

此外“政治体制#华夷思想”一节的注脚(当前版本注脚九),内文明明白白写的是“东亚细亚文化圈”而非“汉字文化圈”,引用来源和编写内容根本不同。

(!)意见 如果你仔细阅读过条目的话,应该可以了解到“东亚细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是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6日 (日) 08:01 (UTC)[回复]

1.仔细阅读当前版本注释八冈岛昭浩的文章〈汉字文化圏とは〉一文:[1],即可知所谓“汉字文化圏”此一概念,每个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且也有人质疑这个概念的妥当性。譬如山田俊雄就认为其定义未经仔细确认,用来虽然便利,却只是咒文一般的标签贴纸。西嶋定生的文章从头到尾都使用东亚文化圈一词,而未提出“东亚细亚文化圈”等同于“汉字文化圈”。User:Betoseha说根据内文“东亚细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是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因此西嶋的文章可做为本条目的引用来源,这太逾越维基百科编者的本分。您不可以用维基百科内的定义,去解释不同学者的意见。
2.由于编辑差异,久远所谓“注释八”在不同版本可能是不同文章,请明确指出篇名。假如您指的是冈岛昭浩的文章〈汉字文化圏とは〉一文,该文中并无提到筷字稻米等事,也无提到“从地理角度来看,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若您指的是〈历史与空间:汉字文化圈,能否重建?〉一文,则在我删除“共同文化特征”一节时[2],该文还未被引用。
补充:查久远第一次在编辑摘要提到“注释第八项就提到共同文化特征包含稻米与筷子”一语是在这次编辑[3],当时的注释八为冈岛昭浩〈汉字文化圏とは〉一文,一直到条目被保护为止的每一个版本都没有改变,可确定久远所指注释八即为冈岛昭浩〈汉字文化圏とは〉。然而该文章实无“筷子和稻米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征”、“从地理角度来看,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等内容,通篇根本连“筷子”和“稻米”等字样都不曾出现过,我怀疑久远君是否真的看过这篇文章。而久远君以此不存在的内容指责我“背离事实且无考证之荒缪”、“删除正确资料构成现时破坏”,不知何来?。—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6日 (日) 18:55 (UTC)[回复]
3.又,现在注释二、三、四几条,作者与来源为何?
4.我再问一次,请问神道教、高台教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信仰?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征是“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把这样的内容写入,难道可称严谨正确?—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6日 (日) 08:38 (UTC)[回复]
  • 久远也请教阁下于2009年9月5日 (六) 15:58以及02:47未经“讨论”就删除的行为,是不是符合维基百科破坏等:“破坏类型:清空页面:将已创建好的页面完全删除或将部分资料移除。”以及:“破坏正式方针:对不同意的维基百科正式方针内容不经过讨论直接删除或者改动。”?请阁下自己先坦白,是或不是?
  • 阁下设的讨论,时间是同一日的03:01,明显是在删除资料之后才发表,阁下的发言是不是为了阁下意图全面删除资料的行为寻求正当性?是或不是?
  • 阁下犯错在先,是或不是?
  • 阁下前面讨论中,又根据什么证明,主张汉字文化圈是“编者”是依据常识编攥的?如果提不出证据证明阁下指控之“编写者乃是依据常识来写的”云云是一种事实。那么这是否违背了维基百科善意推定原则?是不是?
  • 久远补一条汉传佛教观点,但因阁下质疑来源公信力不足。结局阁下不是把它挂上“来源请求模板”,也不是移到讨论页保存讨论。而是直接删除。请问阁下,阁下楼上写这一大篇,是不是在为阁下意图进行“删除”以破坏页面来寻找借口?阁下这种行为,是不是违反了维基方针与指引中,有关"可供查证"中所提“如果想为一句无来源的陈述请求来源时,可以考虑将其移动到讨论页;或者用"来源请求"给句子贴上标签,用"缺乏来源"与"改善来源"给文章贴上标签;还可以用"被注释内容"将句子注释掉,并在讨论页中留下记录,以便他人了解你的编辑。”原则是或不是?—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7日 (一) 05:30 (UTC)[回复]

久远君啊,首先您根本没有读过注释八,就凭着幻想中的“来源”指责我一顿,请您先面对这个问题吧。

其次,您在引用维基的规范时,请搞清楚其内容。所谓“破坏正式方针”指的是对维基百科正式方针的破坏啊,也就是说该规范是禁止“用户擅自修改维基方针”,跟这里发生的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您用注释八指责我,跟拿“破坏正式方针”质问我,都是您自己弄错了,下次请您先研究清楚了再发言好吗。

第三,请看维基百科:破坏开宗明义的解释:“破坏是指以降低维基百科全书质量为目的而故意增删或修改内容的行为”。我的编辑从不是为了降低维基百科水准,相对地,这次的编辑是把质量不佳的内容删除。

第四,根据维基百科:可供查证:“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内容(特别是受合理质疑且确无可靠来源查证的内容)”。

请看我所删除的内容[4],百分之百是没有引用来源的,您所说的注释八也完全没有相关内容,而且其内容可疑之处甚多,譬如把“道教”、“天下”、“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等当成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征等。我依照前引“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内容(特别是受合理质疑且确无可靠来源查证的内容)”之正式方针加以删除,天经地义!而有其他用户不同意这样的删除,径行恢复,虽然该用户并未做到“恢复内容的编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但既然有人反对,我改挂请求来源模板让恢复该内容的用户有机会补上来源,完全符合编辑规范。

编辑维基百科没有那么复杂,1.添加内容的编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2.若有人质疑某段内容,便将之删除或张挂来源请求。3.反对者可以恢复该内容,但应承担举证的责任。如果被我删除的内容并非您依据个人常识的编辑,请拿出可靠引用来源,就这么简单。拿不出可靠引用来源的原创研究,讲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7日 (一) 09:53 (UTC)[回复]

补充:您所谓“汉传佛教观点”,引用〈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文化圈”之谜〉一文[5],请您再去看一次,在文章标题的下面那一行就写着“来源:商都BBS”。根据维基百科:可供查证:“个人出版的书籍、业务通讯、个人网站、开放性wiki、网志、论坛贴文以及相似的来源都不能被接受为可靠的来源。”这不是我个人质疑该文公信力不足,而是该文不符可供查证方针,请查照。—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7日 (一) 10:04 (UTC)[回复]

  • 人不狂吃枉少年阁下,请先说清楚,阁下未提出质疑,阁下便于2009年9月5日 (六) 15:58以及02:47未经“讨论”就“删除”,阁下写在讨论这里是同一日的03:01。也就是说阁下未经讨论,就“删除”的动作是不是维基百科破坏等:“破坏类型:清空页面:将已创建好的页面完全删除或将部分资料移除。”以及:“破坏正式方针:对不同意的维基百科正式方针内容不经过讨论直接删除或者改动。”?请阁下自己先坦白,是或不是?行为者是阁下自己主动删除,阁下自己不敢去面对阁下自己的错误在先,那么阁下还有什么颜面与立场要求别人去面对“你这的先错的人所质疑的问题”?
  • 阁下引用这个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内容(特别是受合理质疑且确无可靠来源查证的内容)”。应该补充其全,不要断章取义。久远帮阁下补全:“‧‧‧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内容(特别是受合理质疑且确无可靠来源查证的内容),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这造成阁下被反对,而久远反对阁下之主张,完全是符合维基方针的当然行为。
  • 另外有关维基百科:破坏开宗明义的解释:“破坏是指以降低维基百科全书质量为目的而故意增删或修改内容的行为”。而阁下主张阁下的不是为了降低维基百科水准没有说服力,至少久远看法与阁下相反,阁下明显的降低了百科水准的品质,因为阁下连“正确”的资料一并删除,明显符合“破坏是指以降低维基百科全书质量为目的而故意增删或修改内容的行为”。例如共同文化特征中的“文字与文学一拦”中所提的汉字,是汉字文化圈条目的核心也是关键,前文后文都提过有关东亚“汉字”文化特征,阁下就能删了两次,毫不在意其他网友,这一切只为了符合阁下私人判断水平。难道阁下私人的判断,就会是维基不可动摇的权威吗?
  • 阁下“看不见”来源,就真的是没来源吗?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没看见来源。不见得是编辑者真的没标上来源。阁下认为来源有问题,也不代表真的有问题,说不定是某科条目并非阁下所学专业,所以阁下不知来源在哪而已。阁下私人判断本身也未有“可供查证”来源,本质就是一种“原创研究”,怎能不先透露,公开讨论,就把维基当你的私有物,大删特删?
  • 阁下只顾要求别人,阁下自己却不先去面对自己没做好的“善意推定”原则,不懂尊重别人,久远有什么义务要去面对阁下私人的质疑。再强调一次!久远反对阁下之主张,完全是符合维基方针的当然行为。
  • 汉传佛教一文久远提供了来源,但这来源阁下看有问题,也不给编辑者时间,阁下就把维基当成你私人百科,直接删除。又违反了“破坏正式方针:对不同意的维基百科正式方针内容不经过讨论直接删除或者改动。”?这造成阁下行为又被反对,阁下所提的借口一大堆,也不能动摇阁下被反对的正当性。—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7日 (一) 13:42 (UTC)[回复]

1.警告:您说“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这是人身攻击,而且这不是您第一次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了,请自重。

2.编者若确实标上来源,大家当然都看得见。我所删除的内容[6],百分之百是没有引用来源的,这在历史页面都有记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去查证,包括您也是。我有没有删除包含引用来源的内容,请用历史页面的证据来说话,而不是在那里推论来推论去,说什么看不见来源不代表没来源,看不见来源是因为眼睛有问题。

3.您一直坚持我删除的资料是正确的,又说我眼睛不好看不见,那么请您举出,注释八的第几页第几行提到“筷子和稻米是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征”、“从地理角度来看,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举出来!不要拿不出东西又骂人眼睛有问题。

4.您对“破坏正式方针”的解读完全错了,再仔细读一读吧。

5.“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内容(特别是受合理质疑且确无可靠来源查证的内容),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这话的意思是,用户可以删除缺乏来源的内容,其他用户也可以反对。你反对我删除也符合方针,我删除无来源内容同样符合方针。

6.如果您真的觉得站在道理上,判定我的行为是破坏,很好,请到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去告发我,请管理员封禁我。

7.更欢迎您到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求助去发起讨论,看看你的论点有没有人支持。—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7日 (一) 14:09 (UTC)[回复]

  • 警告!您认为“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是人身攻击,明显错误!久远只是铺陈一种“可能性”,目的是质疑您私人判断是否准确,并未肯定表示“你眼睛有问题”,却被阁下指称为“人身攻击”。明显扭曲他人表示意志言行,明显违背维基百科礼仪原则“争论事实,勿作人身攻击。”原则。
  • 透过以上你私人判断久远是在人身攻击一事,甚至阁下还表示久远曾表示“又说我眼睛不好看不见”云云,就证明阁下私人判断是“可疑”的。久远质疑问题“可能”在阁下自己身上,阁下私人判断的结论不能够是一个最终的结果,更不能做为阁下未经讨论就“删除”的依据。你为什么能够冠上“人身攻击”?
  • 阁下所删的范围很广,哪怕只“删除”到一条正确的资料,也就降低了百科全书的质量。成了所谓:“破坏是指以降低维基百科全书质量为目的而故意增删或修改内容的行为”。随便找一、两条缺失,就大范围的,连正确的一起“删除”,还是未经讨论就直接“删除”,这行为不就像是“来乱”的吗?
  • 久远对阁下有充分善意,哪怕是阁下这样的行为,久远也乐意先行沟通,久远认为这不过是编辑战水平而已。证据就是久远不曾对阁下下过破坏警告。不过如果这是阁下所愿,阁下再有一次“未经讨论”就大范围的资料“删除”,而偷懒不先挂上来源请求模板,久远一定会发警告,然后提交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去告发阁下!
  • 阁下这一句没有根据的结论“您对“破坏正式方针”的解读完全错了,再仔细读一读吧。”,就当作空气放走了,久远不会找借口就把它扩大解释为“人身攻击”的。
  • 最后是,阁下肯认错,并且答应不要乱删,愿意给“编辑者”时间,做好可供查证中所提,“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原则,老老实实的为你感到可疑的项目挂上来源请求模板,与其他网友讨论沟通,问题就解决了。不然那还是只好照阁下建议,到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求助去讨论讨论,像阁下这样未经讨论就“删除”的行为,是不是该被反对?—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8日 (二) 01:38 (UTC)[回复]
1.加上“可能是”三字不代表可以卸责。“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当然是人身攻击。
2.关于“破坏正式方针”我更早一次发言就说过了,指的是对维基百科正式方针的破坏,也就是说该规范是禁止“用户擅自修改维基方针”。这一点跟编辑条目内容无关。
3.我删除的范围是很广,但全部都没有可靠引用来源,包括“正式场合主要使用正体汉字”也是。内容正确与否不是您说了算,维基的方针是要提供来源,但您到现在为止只提供了品茶和建筑两项,其他仍然提不出来。
4.不经讨论删除无来源内容不是破坏,该删的我一定删。别人当然可以反对我的删除,删除与反对都被容许,都不是破坏而只是编辑争议,但“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
5.相对地,无法提供可靠来源的内容属于原创研究,屡次添加原创研究内容是破坏行为。您所编辑的“共同文化特征”一节共十八点,到现在也只提供了品茶和建筑两项来源,请问其他的来源在哪里?
6.您真应该到互助客栈去问问大家,“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是不是人身攻击,“破坏正式方针”的意涵是什么,以及删除无来源内容是不是破坏。
7.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就此打住。—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8日 (二) 02:59 (UTC)[回复]
  • 1:那么请你说明久远那一句“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是犯了维基百科:不要人身攻击的哪个原则?
  • 2:对照阁下前后文意,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就此打住。”,第一段是“加上“可能是”三字不代表可以卸责。”,显然语意矛盾。所以还是有请阁下请继续厘清阁下疑惑,那就是“久远认为也有可能是阁下眼睛有问题”是犯了维基百科:不要人身攻击的哪个原则?然后才确定这种讨论是不是真的可以结束,你说如何?
  • 3:久远提出来,你就会根据“你私人判断”直接做为维基最终结论,不经讨论,未挂“来源请求”模板,不给编辑者时间,然后立刻移除,久远当然就依维基原则,立刻“反对”,譬如汉传佛教。这种循环的始作俑者,应该怪久远吗?
  • 4:以久远所提汉传佛教为例,你有给编辑者时间吗?你有挂上来源请求模板一个月再删除吗?你确实遵守“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维基原则吗?这一点不先说清楚,其他编辑者或久远再提出其他“来源”之前,还不是要被阁下私自“删除”,然后被编辑者撤销来表示“反对”?
  • 5:阁下闲扯了这样一堆,也不是阁下可以私自未经讨论就直接导向结论,立刻“删除”的根据。所以久远再强调一次,阁下扯这些,不能动摇久远根据维基百科“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原则来反对阁下的正当性!
  • 6:维基百科指导原则明文写清楚的东西,还要到互助客栈?你坚持如此?
  • 7:阁下如果真心想“结束这里的讨论”,应该要付诸“诚意”,坦白给与“承诺”。而不是一边口说不要讨论这个,一边又继续无端控诉别人是“人身攻击”,然后不给任何承诺。这令人怀疑,阁下私底下是不是打算继续依据阁下私人判断,去做一些会被人“反对”的事情呢?这样子不像是想结束这里讨论的表现,因为阁下无端控诉久远是“人身攻击”与久远“反对”阁下的问题通通没有解决。—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8日 (二) 05:07 (UTC)[回复]
我从未说你不可以反对。我在前面就说了两次,你反对我未经讨论就删除内容是符合方针的,但我未经讨论就删除内容也是符合方针的。这是编辑争议,不是破坏。方针的规定是“可以移除任何缺乏来源的内容(特别是受合理质疑且确无可靠来源查证的内容),但如果在移除前未为编者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提供来源的话,他们有可能会反对这么做。如果想为一句无来源的陈述请求来源时,可以考虑将其移动到讨论页;”你反对删除,所以我改挂来源请求,但你后来补上来源了吗?何况方针只是要求“可以考虑”将内容移到讨论页而非“必须”移到讨论页。
人身攻击的定义请自己去查。你如果不认为那样说话是人身攻击,下次再发表类似的言论,看社群和管理员将会如何认定。—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8日 (二) 05:22 (UTC)[回复]
讨论页的功能,是为了改善条目内容,而非从事私人争论。至此为止我们已浪费了很多空间,对条目的改善亦无帮助,我觉得很不妥,所以必须停止这样的对话。因此:
1.请回归对条目内容改善之讨论。
2.对于无来源而受质疑之内容,请提供可靠引用来源。
3.我依照方针删除无来源的内容,并无过失,若您觉得我破坏百科,请径行提告。相对地,您若持续加入原创研究内容或者进行人身攻击,我也比照办理。其他关于个人编辑方式是否妥当的讨论,请改到用户讨论页。—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8日 (二) 05:39 (UTC)[回复]

名称问题

[编辑]

在下认为,“‘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是成立的。参考资料如下:

  1.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崩解与展望》,前言([7])。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高明士,2008.12.16。

……这样的文化圈,是以中国文化当中的汉字、儒学、律令(或曰法制)、科技、佛教等五要素,作为该地区共通的要素,也就是呈现文化的共相,一般称为“中国文化圈”,或称为“东亚文化圈”,有别于同时代的文化圈,如印度文化圈、阿位伯文化圈、地中海文化圈等。因为文化圈的五项共通要素,皆由汉字来表现,同时透过当地的教育事业(包含佛寺教学),使汉字、汉文落实,生根发展,所以又可称为“汉字文化圈”。……

  1.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四、结论”章节([8])。陈辉,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

……当然,视角的不同,对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自然会有不同的称呼,如“东亚文化圈”、“稻作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不过,这些称呼有着一个交集,那就是汉字这一“符号”。除中国外,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曾经或至今仍在使用汉字或汉字型文字。如冯天喻所说:“汉字千百年间在这一广袤地域是通用的官方文字和国际文字,中国式农业及手工业技艺、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均由汉字记述与传播,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所以,这一区间最传神的称号是‘汉字文化圈’。……

  1. 《东亚文化圈与教育》,论文大纲([9])。高明士(台湾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所谓文化圈,指中国文化中的汉字、儒学、法制、佛教以及科技等五项,在前近代具有优势性,透过教育活动的交流而落实于东亚诸地区。由于上述五要素,均是透过汉字而获得理解,所以东亚文化圈又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中国文化圈。文化圈的产生既然以教育活动为前提,则东亚地区亦宜有其教育活动的共相,此即笔者所强调的“庙学”教育制度,官学如此,私学尤其是书院、佛寺,也大致是如此。所以东亚的“庙学”教育制度共相现象,也可称做“东亚教育圈”,是东亚文化圈的基石。……

  1.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政治法制篇》,序([10])。作者:高明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ISBN:9787561758472。

……除此而外,我们从圆仁的游记可发现他来到中国的第一年,语言不通,他和中国人交谈,都是借“笔言通情”。所谓“笔言”,就是用笔书写汉字,借汉字来传达彼此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笔谈。这种情形,反映了“汉字文化圈”的一面。……

  1. 《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11])。作者:李文,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刷时间:2005-1-1,ISBN:750122465X。

第一章 生活文化与筷子文化圈
第一节 东亚生活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 东亚生活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语言文字与汉字文化圈
第一节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 二战后的汉字和汉语
第三节 语言文字与东亚合作
第三章 宗教信仰与儒教文化圈
第一节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1. 全书共十章:绪章、东亚合作的文化基础与指导理念;第一章、生活文化与筷子文化圈;第二章、语言文字与汉字文化圈;第三章、宗教信仰与儒教文化圈……。很抱歉,本书的具体内容我暂时无法阅读,但从章节的名称中,应该可以获悉内文的大致内容,也能反映出这些名称之间的关系。
  2. 《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12])。作者: 尚达,来自:文汇报,2007.9.3。

……随着东亚地区在最近二十年左右的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界已开始注意东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格。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因此而倍受关注。然而,在东亚文化传统中,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病句,无参考意义)它不但是东亚各国现代化的文化历史背景,同时也是东亚各国从今往后在现代发展以及文化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为此,对于东亚佛教文化圈的研究,兼具学术与现实之双重意义。……

  1. 本文提及了“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东亚汉字文化圈”以及“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儒家文化与北传佛教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要素之一(引用资料含有病句,无参考意义)
  2. 日文维基百科“汉字文化圏”条目的“用语选定の要因”章节。

「文化圏」概念の設定と命名に際しては、地名による場合と、文化の主要な規定要因となる宗教名または書記言語名を冠する場合とがある。漢字文化圏の場合、「東アジア文化/文明圏」「儒教文化圏」などの用語も並行的に使われているが、「東アジア」という地域名称には具体的な意味内包がなく抽象的すぎること、中国、日本、朝鮮において「儒教」の受容のされ方にそれぞれ違いがあることから、「漢字」が全体を平等にカバーする中立的かつ具体的な文化要素として適切と判断され、もっとも普及したものと考えられる。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8日 (二) 03:12 (UTC)[回复]
    • 谢谢您用心找了这么多可靠引用来源,让本条目的质量可以获得提升。
    • 根据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编辑应该是让各种不同的观点都能够平等地被表达。您找到的资料中,确实有不少认为“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但于此同时,也仍然有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我们应该让这些观点并列,而不是将“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当成维基百科的结论。
    • 仔细阅读您所引用的资料,当中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赞同“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譬如《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

……当然,视角的不同,对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自然会有不同的称呼,如“东亚文化圈”、“稻作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不过,这些称呼有着一个交集,那就是汉字这一“符号”……

请留意汉字仅是这些不同文化圈的交集,各文化圈并非完全等同。

    • 又如《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

第一章 生活文化与筷子文化圈
第一节 东亚生活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 东亚生活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语言文字与汉字文化圈
第一节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
第二节 二战后的汉字和汉语
第三节 语言文字与东亚合作
第三章 宗教信仰与儒教文化圈
第一节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从章节安排可知,东亚生活文化圈之形成早于汉字文化圈,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又晚于前二者。这三者可能高度相关,却不是完全可以互换的概念,否则作者直接安排汉字文化圈一章即可,不须分为三章来分别叙述。

    • 《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

……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由此可知东亚汉字文化圈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则是这一大概念下的主要内涵,但两者并不等同。

(:)回应 谢谢您的回复。以下是一些我的看法:

  • 我们能肯定的是,这个条目“汉字文化圈”是一个与地域相关概念,它明确的包括且只包括中日韩越(琉)这些地域。就像“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为主的视点)、“印度文化圈(核心国家为主的视点)等一样,它可以有多种称呼,但所指的内容是一致的,就像以上的地域也被称为“黑非洲(人种为主的视点)、“南亚文化圈(地理为主的视点),根据以上《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中的引用,产生不同名称的原因之一是“视角的不同”。《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一文中所提出多种名称的原因,应该也是出于这一点的考量吧,根据视角的侧重点不同,而灵活的采用相应的名称,从而根据这些不同的视点来分别说明这个地域的各方面特征(生活方面:筷子等、语言文字方面:汉字等、思想宗教方面:儒教等)。另外,我个人也很认同您的观点,即因为以上提及的名称要素的出现时间不同,因此不同名称所指代的事物在时间上是不同的。但是,首先,即使作者按时间安排行文的方式被确认,我们也不能得出作者直接否定“东亚生活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相同指向性的观点,相反,我们能确定的是,他在进行不同特征分析的地域乃是同一片地域;第二,我们无法从可查到的资料中得知《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的作者如此安排内文顺序的原因是出于时间方面的考量。再回到您的观点,我个人也认为有必要在条目中说明这些不同名称的所指年代的差异,以及文化视角的侧重点的不同,同时也需要指出他们所指代的地域是相同的
  • 关于您给出的另两个疑问,我是这样认为的:
    1. 《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中的段落,原文完整的句子为:

……然而,在东亚文化传统中,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存在语病的句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是两样不可并列的元素,但文中却说它们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我们可以认为某某文化传统是一种内涵,但文化圈肯定是不能包含在“内涵”的概念下的。因此,我认为把第一个“”字去掉,可能更能表达作者的原意。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北传大乘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样就不存在“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样的让人费解的看法了。关于这个问题,愿意继续听听阁下的理解。

    1.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中:

……当然,视角的不同,对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自然会有不同的称呼,如“东亚文化圈”、“稻作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不过,这些称呼有着一个交集,那就是汉字这一“符号”……

作者已经这里指出了它们只是“不同的称呼”而我们无法从文中得知作者认为它们是“不同的事物”。后面指出“汉字”是交集,则说明了这些名称所指代的地域中皆有“汉字”这个文化因素,作者同样没有否定这些名称指代不同的事物,另外,至少从这篇文章的标题看,作者的意图是在说明“汉字文化圈”与“儒教文化圈”的等同性。

如果阁下可以提供一些论证以上各名称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的资料,请告知,愿与阁下继续学习和讨论。--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8日 (二) 05:37 (UTC)[回复]

  • 感谢各位前辈提供这些参考资料。
  • 1:久远认为,“‘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是成立的
  • 2:首先,根据以上两位所提参考资料来看,看不出学者彼此观点的互斥,看不出学者主张东亚文化圈不是汉字文化圈,或汉字文化圈不可能是儒家文化圈云云的主张,或儒家文化圈不吃稻米,或汉传佛教区吃饭不用筷子云云,所以汉传佛教圈不等于筷子文化圈云云。这些参考资料虽有相异,不同,却看不出有互斥的现象。
  • 3:但是看得出,学者们彼此是从不同视野角度出发,从“地理、汉字、儒学、政治“册封体制”、佛教、筷子、稻米等不同领域的地方探讨,完全可以解释为大部分学者主张“视角的不同,对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自然会有不同的称呼。”的说法。所以采用大部分学者认为“从视角的不同”,在没有“互斥”的学术下,没有“有汉传佛教就没有汉字文化”的主张下,这应可视为“‘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是成立的。也是符合维基百科:中立观点指导原则的观点。既然学术观点亦符合中立观点,维基当然可以采用。—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8日 (二) 05:49 (UTC)[回复]
重点在于,我们不该去解释我们引用来的资料,更不能综合几个引用来源以后宣称某某理论是成立的。否则就犯了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并提出立场。当原作者说:“……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您若不同意她的观点,就不要引用,切莫自做主张去把“圈”字去掉,改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
此外正如我之前引用过山田俊雄的意见,每个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我们只能说有部分学者认同“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而不能将“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做为唯一的定论。—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8日 (二) 06:12 (UTC)[回复]
    • “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当然不是唯一的定论,其他还有“筷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北传佛教圈”等等。重点是“‘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是否成立。其他学者虽持不同意见,或主张应该要更精确定义,或主张地域性不能与文化画上等号,是有很多“不同”。但皆不影响或与“‘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是否成立。的学说产生相互矛盾。譬如就没有学者主张“东亚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斯拉夫文字圈,东亚文化圈不曾存在汉字文化圈。”等等主张。
    • “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一段还特别把地理与文化名词并再一起使用为“东亚汉字文化圈”,并主张是这个“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虽有不同,但依然无法反证“东亚文化圈”不是指“汉字文化圈”。
    • 如果阁下可以提供一些论证以上各名称所指代的事物是相互矛盾的的资料,请告知,愿与阁下继续学习和讨论。—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8日 (二) 06:58 (UTC)[回复]

(:)回应-User:Kleistan

  1. 首先,我承认“……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句话为一句病句。我想稍微有点现代汉语常识的人应该也会认为它是一句病句。因此我们没有人能够确定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因此这句话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另外,我也承认,当时引用一篇含有语病的句子,是不合适的,现在将它删除。
  2. 其次,“我们不该去解释我们引用来的资料,否则就犯了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并提出立场”的人恰恰是你。以上的参考资料都是正面肯定“‘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无需添加任何原作者以外的解释,便可一目了然得出以上观点;而相反地,以上没有一篇文章直接给出过“‘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不同事物”的看法,而在此之外所添加的任何个人解释,都将违反维基的原则。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8日 (二) 10:23 (UTC)[回复]

所谓不该去解释我们引用来的资料,主要就是针对您对《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一文的解读。作者自有他的意思,您不认同,大可不必引用,但您却要说是人家有语病,然后给这个来源加上自己的解释:“我认为把第一个“圈”字去掉,可能更能表达作者的原意。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北传大乘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并非原作者的意念,而是您的想法。我认为作者并无语病,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并列并无问题,佛教文化圈包含在更大范围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底下也没有什么问题。
您引用七笔资料,其中有三篇是同一位作者(高明士),此外维基百科不可自我参照,日文维基百科的条目内容不可当成来源,因此实际上是四个观点。其中《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一文将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置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概念下,作者并不认为“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又《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把东亚生活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分为三期,您怎可说是一目了然正面肯定“‘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相同事物的三个名称须要分成三个章节来叙述吗?由是,四个观点中至少有两个观点并非正面肯定“‘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
如果要问“‘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是否成立?答案是,对某些人来说成立(譬如高明士),对某些人来说不成立(譬如尚达)。在维基百科里,符合中立性原则的描述是:“部分学者认为‘汉字文化圈’又可称为‘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但也有学者从不同观点而未将前述几个文化圈视为完全相同的概念。”
此外,若一份资料中,作者只使用“东亚文化圈”而未使用其他名称,则我们不应该擅自将文中的“东亚文化圈”视同“汉字文化圈”来引用。—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8日 (二) 11:58 (UTC)[回复]

(:)回应-User:Kleistan]你还是在避重就轻的跟我们玩文字游戏。找不到直接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料,一切原创研究都是苍白的。下面提几个问题,还望你正面回答:

  1. “……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句话从字面上看表达的是“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儒家文化传统=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试问一个文化圈能否成为另一个文化圈的内涵
  2. 你以下的推论,属于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对已发表材料的总结并提出立场吗?
    其中《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一文将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置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概念下,作者并不认为“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又《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把东亚生活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分为三期,您怎可说是一目了然正面肯定“‘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相同事物的三个名称须要分成三个章节来叙述吗?由是,四个观点中至少有两个观点并非正面肯定“‘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
  3. 我们有足够的资料来支持“‘东亚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为相同事物的不同名称”的观点,至少包括以下两篇:
    1. 《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崩解与展望》,前言([13])。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高明士,2008.12.16。

……这样的文化圈,是以中国文化当中的汉字、儒学、律令(或曰法制)、科技、佛教等五要素,作为该地区共通的要素,也就是呈现文化的共相,一般称为“中国文化圈”,或称为“东亚文化圈”,有别于同时代的文化圈,如印度文化圈、阿位伯文化圈、地中海文化圈等。因为文化圈的五项共通要素,皆由汉字来表现,同时透过当地的教育事业(包含佛寺教学),使汉字、汉文落实,生根发展,所以又可称为“汉字文化圈”。……

    1. 《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四、结论”章节([14])。陈辉,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

……当然,视角的不同,对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自然会有不同的称呼,如“东亚文化圈”、“稻作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华化佛教文化圈”,等等。不过,这些称呼有着一个交集,那就是汉字这一“符号”。除中国外,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曾经或至今仍在使用汉字或汉字型文字。如冯天喻所说:“汉字千百年间在这一广袤地域是通用的官方文字和国际文字,中国式农业及手工业技艺、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均由汉字记述与传播,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所以,这一区间最传神的称号是‘汉字文化圈’。……

而你说来说去,到现在也找不到一篇直截了当的(没加入你的理解的)表达“‘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等”的观点的资料。试问,你的参考资料呢?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8日 (二) 13:23 (UTC)[回复]

1.你说的是,一切还是以参考来源为准。我同意“‘东亚文化圈’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没有问题。
2.其次,对于引用来源,的确不应该加入编者个人主观的解读。之前无论您或我对资料的解读,都有原创研究的危险,此后我们都应回归引用来源本身的意义,不应强加解释。
3.关于尚达〈东亚佛教文化圈: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文化背景〉,文汇报,2007.9.3。“……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本资料在文汇报发表,符合维基百科:可供查证:“已经获得具公信力的出版者发表过的事件、主张、理论、概念、意见和论证。”之规范。又根据维基百科:可供查证的精神“维基百科内容的门槛,是可供查证,而非真实正确”,以及前项“不加入编者主观解读”,亦即非原创研究之精神,回归作者的意思,我们即应采用作者“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的论点。至于对该论点的质疑或延伸解释,均属非必要。—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9日 (三) 03:22 (UTC)[回复]

(:)回应-User:Kleistan]最重要的第1个和第3个问题,你还是在逃避给出正面的解答,这也意味着你的观点没有任何意义,仍然无法得到维基的认可。现在,再把它们援引下来,期待你的正面的回答

1、“……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句话从字面上看表达的是“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儒家文化传统=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试问一个文化圈能否成为另一个文化圈的内涵
3、你说来说去,到现在也找不到一篇直截了当的(没加入你的理解的)表达“‘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等”的观点的资料。试问,你的参考资料呢?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9日 (三) 09:41 (UTC)[回复]

关于3.我前一次就已经回答了,一切以参考来源为准,我没有参考来源,所以接受“‘东亚文化圈’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
关于1.则根本不构成问题,所谓维基的认可不是您一人说了算,而是透过方针来规范。维基百科:可供查证的方针说得很清楚:“维基百科内容的门槛,是可供查证,而非真实正确”。只要该资料符合可靠来源的规范,无论内容对错,都可以被引用并写入条目内容中。您个人质疑该资料有语病、有问题,那都是您个人的意见,不妨碍该资料可否被引用的资格。
您说我回避正面的回答,这可真冤枉,我回答了,不就又犯了个人理解,成了苍白的原创研究?所以我前一次才说,一切回归资料本身,作者怎么说就是怎么回事。您质疑“一个文化圈能否成为另一个文化圈的内涵”,那是您的解读,是您的研究,与资料可否被引用无关。如果当成私底下聊聊,真想知道我的看法,那么我的看法是肯定的,一个文化圈当然可以成为另一个文化圈的内涵。文化圈是一个概念,表现一个范围内各文明呈现的共相,大的文化圈内,自可包含小的文化圈。就像在中国文化圈里,可以有闽南文化圈──当然这是我的意见,私下聊著玩,可别找我要什么来源。您如果要否定尚达的观点,请拿出直截了当的引用来源,表达“大乘佛教文化圈,不可做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这可不是我玩文字游戏,请看维基百科:可供查证#可供查证不等同正确性:“可供查证的要求只是为了确保编辑者撰写的内容真实存在于可靠来源,而非由编辑者自行创造,但这并不意味可查证来源的内容就有绝对的正确性。来自于可靠来源的内容也可能是错的,因此若该内容能被其他可靠来源证明为错误,则有可能会被删除。但若该内容是重要少数观点,则一般不应被删除,而应在按比重提及该内容时,同时提及其他可靠来源称其为错误的有关理据。”—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9日 (三) 13:45 (UTC)[回复]

分割线

[编辑]

问题三:

:3、你说来说去,到现在也找不到一篇直截了当的(没加入你的理解的)表达“‘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等”的观点的资料。试问,你的参考资料呢?
:关于3.我前一次就已经回答了,一切以参考来源为准,我没有参考来源,所以接受“‘东亚文化圈’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

(:)回应 你承认了“没有参考来源”,所以“‘汉字文化圈’≠‘儒教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等”的观点无法写入维基

是滴,就是这样。—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9日 (三) 15:12 (UTC)[回复]

问题一: 既然你不承认这是一句病句,那就回到句子本身:

……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你的理解:“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其他理解:“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佛教”与“儒家文化传统”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回应 如果你的理解成立,你如何证明“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东亚汉字文化圈”呢?首先作者根本没有在这里直接表达此种观点。另外,作者所用的宾语是“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而不是“东亚汉字文化圈”。最后,以上列出的“其他理解”,你又如何解释?所以我说这是一句病句,有歧义,没必要再在上面争执了。有时间找资料去支持你自己的观点吧。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9日 (三) 14:57 (UTC)[回复]

疑,我已经讲得很清楚啦,基于非原创研究的方针,我们都不应该加入个人解释,我之前的种种解读早就放弃啦,你怎么又拿出来讲。重点在于,资料符不符合可靠引用方针的规范,符合了,我们就可引用,哪怕你认为他有语病,还是可以引用。至于引用的内容,就照作者自己说的,“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我并没有要加上任何解释啊,昨天以前的解释我都放弃了,今天的发言则没有要借此证明“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东亚汉字文化圈”,你到底在追问什么。—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9日 (三) 15:12 (UTC)[回复]
既然这样,我们就不必再讨论这个有歧义的句子了。这个资料,也放弃作为参考来源吧。--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9日 (三) 15:54 (UTC)[回复]
确实没有必要再讨论下去。但对不起,“句子有歧异”是你的解读。该资料自有他的论点,也有列为参考的价值。—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9日 (三) 16:01 (UTC)[回复]
原句:

……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解读一(你的理解):“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解读二(其他理解):“佛教也曾以汉译佛典构成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与儒家文化传统同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佛教”与“儒家文化传统”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主要内涵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9日 (三) 16:20 (UTC)[回复]
要我说几次,我放弃个人理解,所以你所谓“我的理解”并不存在,也不该有其他理解,一切以作者用语为准。—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9日 (三) 16:25 (UTC)[回复]

东亚汉服文化圈

[编辑]

请教一下,别的网络百科是否可以做为“可供查证”的来源之一呢?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147.html 在百度百科上,还多出了一种说法是有所谓的“东亚汉服文化圈”。—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10日 (四) 03:10 (UTC)[回复]

百度百科也属于开放性wiki,不属于可靠来源。—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10日 (四) 07:20 (UTC)[回复]
百度百科充满中国人随便捏造的事物,可信度远低于WIKI。114.26.19.19留言2014年8月9日 (六) 02:32 (UTC)[回复]

年代有误?

[编辑]

“1911年,由韩国主导首次开办国际汉字会议。这个会议由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以统一不同的汉字字体、订制常用汉字字数与字体的标准化为目的而展开” 上面的1911年明显是错误的。--玖巧仔留言 2009年9月10日 (四) 08:50 (UTC)[回复]

辽金夏不属于汉文化圈?

[编辑]

可笑死了,看看资料再来编辑吧! “另外,辽,金,西夏军事性地压迫北宋、南宋,不使用文言文(汉文),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2],从狭义的定义上来说,它们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自称皇帝,赐赠庙号,建立独自的年号等,在某种程度上效仿了中国王朝的国制,这些国家可以视为圈内的“灰色区域”。” 1.混淆了中国的概念。 2.女真文,该文字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而制成的。 3.从严格意义上说 ,历代少数民族政权通用汉字。反而自己民族的文字未真正实行过,或真的懂的人也是很少的。 --Web (talk) 14:32 2009年9月11日 (UTC)

(!)意见,条目本文或User:Web的观点都无来源,都可不论。但Web君如果质疑该段文字,将之挂上来源请求模板即可。—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18日 (五) 16:45 (UTC)[回复]
(:)回应 本人无权编辑本文条目,无法挂上来源请求模板,但是本人十分质疑该段文字“辽,金,西夏...不使用文言文(汉文)”请有权编辑本条目的WIKI用户帮助挂上来源请求。--Web (talk) 13:03 2009年9月21日 (UTC)
(:)回应,条目前因编辑战,现正保护中,一般用户均无法编辑。管理员仅能就行政方面的需要进行调整,同样不能编辑内容。请等到条目解除保护,或提出解除请求。—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21日 (一) 06:55 (UTC)[回复]
(!)意见 阁下所提这些只是阁下私人的常识性疑问。所以久远就“常识性”回答阁下,希望阁下不要嫌弃。1:汉文化圈不等于中国。汉文化跨越国家,而为东亚数国所共有,不是小小的中国才有,中国也没资格独占。2:女真文可能是中国文字之一,但不是汉民族的汉字。3:阁下所提的少数民族似乎是“贵国”国内内政现象,似乎与其他国家没什么关系,不适合硬套在汉文化圈内探讨。就像英国才是英文文化的起源地,但英国国内少数民族问题与"跨国家"的英语文化圈内诸国家是不同议题。—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6:05 (UTC)[回复]
(:)回应 声明 :本人之前并没有破坏本条目的历史编辑 。不管本人是否是常识性质疑或者之前做过不妥的事情,但是本人有权对那些来源不明的观点提出质疑。本人想说的是辽金夏划分汉字文化圈的灰色地带是十分不适合的,女真文是运用和引用了汉字所创造出来的,应同属汉文化区域,但绝对不是大中国主义!本人只不过是和大家一起讨论罢了,假设本人无法找到此类观点的历史依据和观点来源,本人是绝对不会把此类观点强放在WIKI上的。如果阁下们认为辽金夏是汉文化的灰色区域,请拿出更多的观点来源和历史依据;倘若阁下们不能拿出观点来源和历史依据请自觉去除该段文字。--Web (talk) 17:03 2009年9月21日 (UTC)
当然属于汉文化圈了,这点不用在意某个人的意见。辽、金的统治者虽不是汉族,但汉化极深,境内人民以汉族为主,并以“中国”自居,比现在某岛民的更心向汉文化。西夏也是通汉文,兴汉学。“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玖巧仔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9:25 (UTC)[回复]
web兄,维基的上观点当不得真的,只是一种百科性质的多种观点的集合而已。有些东西就不要计较了,如果想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去ty的煮酒论史版或是一些历史论坛。--玖巧仔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9:31 (UTC)[回复]

维基百科要求可供查证,私人常识对百科无益。任何内容都必须有所本,被质疑的内容,若无人可提出可靠来源,都必须删除。参与者若都能谨守此方针,则百科内容自然丰富严谨、观点多元,可具参考价值。若用户皆但凭己意与常识为之,那当然比一般论坛还不如了。—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21日 (一) 11:21 (UTC)[回复]

  • (?)求助 请懂在维基上贴图的Wiki用户帮助贴上 女真文相关图片,谢谢。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如果说女真文属于汉字文化圈的灰色地带?那么大陆的简体字,越南的喃字,日式汉字,韩版汉字,是否都应归到汉字文化圈的灰色地带呢?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Web (talk) 19:32 2009年9月21日 (UTC)
  • 基本上,什么“女真文是运用和引用了汉字所创造出来的,应同属汉文化区域”是原创研究。不然请各位提出这些女真文字,契丹文字,西夏文字就是“汉族所创制与使用的汉族文字”参考资料出来。
    •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正体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正体汉文”)作为书面语言,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对于这些不使用正体汉字的,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热爱索掳当同胞,视剃发易服为民族融合的天大好事,热爱被人威胁不剃头就杀头,所以把这些游牧民族自己另创的文字,或是文革后乱搞一通的残体字也通通一起当成了“汉字”。但是民族归民族,国家另外算,中国文字不一定就是汉字,虽然中国领土内挖出不知几族文字,但正体汉字只有一种,而被东亚诸国所使用的也是这一种,也是所谓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征。此外其他族文字都不是汉字。另外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就是近代,这不能算是历史上所定义的汉字文化圈。因为49年后越南与朝鲜早早就把汉字废除。近代已经称不上有什么汉字文化圈。—久远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5:47 (UTC)[回复]


上面各位说了什么,我还没时间看,先说我的观点吧,汉族不等于中国,汉族人不等于华人,而蒙古等少数民族,就算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但也一样跟汉族是划分得很清楚的,也就是说,清朝的满文,和元朝的蒙古文之类的,都应该很清楚地不需要在汉文化圈内。

我还没去专门研究过这些概念相关的内容,所以现在是以一个圈外人的视角提出的想法,也许会有错误,请大家不要见笑,只是希望对专业的学者来说,这些不同的视角应该有用。 Poshi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6:08 (UTC)[回复]

user:久远说的没错,历史上日韩都是使用正体汉字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官方场合上使用。但并不等同于这个文字来源自汉字就等同于他能符合汉字文化圈第二点要求。所以就这点而言,辽金夏确实不符合或者说只是一种汉字文化圈的灰色地带。 Pkou (留言) 2011年7月16日 (六) 17:21 (UTC)[回复]

女真(金)相关

[编辑]
外部图片链接
女真文字的图片
image icon [15] - 女真文字
image icon [16]- 女真文数字
image icon [17]- 女真文字
  • ja:女真文字·en:Jurchen script
  • 女真语:女真语是中国古代女真人在10世纪到15世纪初使用的民族语言。女真语最初使用女真大字,后来这种文字渐渐消亡。元朝之后,女真语中融入了大量蒙古语外来词。女真语名词有10个格,有音节式、辅音式两种复数后缀。清朝建立后,女真语彻底被满语替代。

(!)意见 根据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五个决定因素(册封体制汉字儒家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可以分析一下这个国家/民族的圈属情况:

  1. 册封体制 - 金国女真)不接受来自中原王朝(当时的宋朝)的册封
  2. 汉字 - 金国女真)不使用汉字,在本国国内的文书中仅使用本民族文字女真文字,其语言中融入了大量蒙古语外来词。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日本朝鲜安南)大量引入汉源词(约占其总词汇量的50%-80%),并使用汉字与本民族文字的混合书写系统或直接使用文言文
  3. 儒家思想 - (?)求助
  4. 大乘佛教 - (?)求助
  5. 律令制 - (?)求助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ㄊㄛㄦㄎ / / ) 2009年9月21日 (一) 16:57 (UTC)[回复]

金国女真)不使用汉字,在本国国内的文书中仅使用本民族文字女真文字

噗……整个辽金时期,自创文字的传世和出土材料可以以指头数,大量的文物和史料都说明其使用的主要是汉语文,其统治者也汉化极深。

请直接拿出引用来源

[编辑]

相关问题,请勿自行归纳推论,这都属原创研究。

当前条目内文:“另外,辽,金,西夏军事性地压迫北宋、南宋,不使用文言文(汉文),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2],从狭义的定义上来说,它们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自称皇帝,赐赠庙号,建立独自的年号等,在某种程度上效仿了中国王朝的国制,这些国家可以视为圈内的‘灰色区域’。” 一段,既经用户质疑,若有支持该段叙述应保留的用户,请直接提供可靠引用来源。若无人主张保留,或主张保留者无法提供来源,该段文字便应删除。—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21日 (一) 17:12 (UTC)[回复]

此外请遵守讨论页规定:“请勿将讨论页当成讨论这个主题的论坛。”个人意见的交换请多利用用户讨论页。—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9月21日 (一) 17:15 (UTC)[回复]

“关于汉字文化圈内各国专有名词的翻译”一节与汉字文化圈此一主题关连性为何?

[编辑]

当前“关于汉字文化圈内各国专有名词的翻译”一节,完全没有参考资料来源,也不知与汉字文化圈此一主题关连性为何。在我所看到讨论汉字文化圈的资料中,并无讨论“汉字文化圈内各国专有名词翻译”问题者。也许这是我见闻孤陋所致?若有可靠来源可证明此二主题具有关连,还请方家提供为惠。—人不狂吃枉少年 (Kleistan)撂狠话 2009年11月17日 (二) 04:15 (UTC)[回复]

为什么该条目属于日本专题,而没有中华专题韩国专题? 还有,应该把汉字文化圈正名为中华文化圈

[编辑]

来此征求大家意见神之天皇 (留言) 2010年10月20日 (三) 14:05 (UTC)[回复]

同意楼上看法黑塔利亚吧吧主 (留言) 2010年10月22日 (五) 15:05 (UTC)[回复]
专题模板请自行加上,另外条目名是先到先得,现时名称并非错误,没有足够理由移动--Ws227 (留言) 2010年10月22日 (五) 15:36 (UTC)[回复]
谢谢黑塔利亚吧吧主 (留言) 2010年10月23日 (六) 07:54 (UTC)[回复]
反对改名,“汉字文化圈”有别于“中华文化圈”与“汉语圈”两者。一、“中华文化圈”已有“Chinese cultural sphere”之译,且“汉语圈”又译“sinophone”。“中华文化圈”的重心概念在于中华文化,而“汉字文化圈”则强调汉字文化,至于“汉语圈”一名更为不当。汉语圈(sinophone)强调于汉语,故概念之范围可延伸至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列国列区,反之“汉字文化圈”不然。汉字文化圈取决于一国一区之书写文化,而并不在于言语之别,凡有“言语”共同、流通者该当归属为汉语圈,而非汉字文化圈。简而言之,“汉字文化圈”即“文”,“汉语圈”即“语”,“中华文化圈”即“文化”。另外,如须更名则应改为“汉文文化圈”,而非别类。“汉字文化圈”重点在于“文言文”与“汉字”两者,故当取“汉文文化圈”为名,但是“汉字文化圈”早已约定俗成,无需多余牵动。--N6EpBa7Q留言2013年5月21日 (二) 06:48 (UTC)[回复]

现在汉字文化圈条目把汉字文化圈zh-yue:中华文化圈之类画上等号,但实际上分别为d:Q716566d:Q13360368。要改写吧?--C933103(留言) 2013年6月15日 (六) 19:44 (UTC)[回复]

我去 d:Q13360368 看了一下,发现那里只有一个介绍汉字文化圈名字来历的条目(en:Adop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 ──★──  2013年6月17日 (一) 15:00 (UTC)[回复]
已有人清理掉,参见两项的历史--C933103(留言) 2013年6月27日 (四) 09:09 (UTC)[回复]

文章内容是否还需要完善?

[编辑]

我觉得作为文化圈,所触及的,不应该只是现代经纬上的国家,而是应该涉及一些主要成员。我觉得现在这篇文章过于集中在中日韩越了,丰富纷呈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几乎一笔带过,但他们都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啊!

之前我翻阅周有光先生的《世界文字发展史》,特意翻到《汉字和汉字系统》一章,然后个人做了个整理,如下:

  • 意音文字:汉字、壮字、喃字、苗字、瑶字、布依字、侗字、僰字、哈尼字、契丹字、女真字、西夏字。此外还有日本/朝鲜国字、汉语方言字(粤、吴、川等)
  • 表音文字:假名、谚文、女书、栗僳竹书。此外还有注音符号。

按照周先生的这本书的讲法,汉字(及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是分成三路传播的:南(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越南、云南)、北(契丹、女真、西夏)、东(日韩)。实际上传播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化,汉字文化圈就是沿着这样的文化传播路径逐步扩大。

换言之,现在维基上的《汉字文化圈》,其实是以国别论,在文化层面上还是显得粗疏。即使单纯是国别论,也只是现代层面的国家(中日韩越),还欠缺历史经纬:辽、金、西夏、大理etc,更无论未曾立国的少数民族们。有感于此,我认为即使不用大篇幅,都应该开一节来介绍其他的成员。这样对读者来说,会认识到,汉字文化圈不仅就那四个,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富的内容。--S7w4j9留言2014年6月9日 (一) 03:13 (UTC)[回复]

图片的错误

[编辑]

图片上的使用多所错误,例如韩半岛的居民除了官袍有绣纹有颜色,其衣制是不染色的,通常都是白色, 而且是禁止有花纹的。网络搜寻大部分韩服图片都充满花纹是错误的,穿花纹的衣服在韩半岛古时会被认为是倭人,花纹是日本统治之后才开始有的,--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Hola778讨论贡献)于2016年10月22日 (六) 10:32‎ (UTC)加入。[回复]

建议添加琉球语名称

[编辑]

如题--Sheminghui.WU留言2024年8月19日 (一) 02:57 (UTC)[回复]

支持--Leoshuo留言2024年12月15日 (日) 13:15 (UTC)[回复]

各位,新加坡算不算汉字文化圈?

[编辑]

汉字文化圈并不是一个古老,已经死去的概念,它可以演化

新加坡符合汉字文化圈的特征 1:汉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2:新加坡的主体民族是汉人 3:新加坡几乎所有的艺术家、文创人员,不论是歌手还是演员都活跃在华语娱乐世界,而鲜少活跃于英语娱乐世界

因此我认为,在汉字文化圈#地域中添加新加坡的基本信息非常必要

此外,新加坡是共和联邦国家,也是盎格鲁文化圈的一部问,但是这和它是否是一个汉字文化圈组成部分并不冲突,一个国家完全可以两者都是,就像伊朗既是伊斯兰文化圈组成部分,又是波斯文化圈的组成部分

这里要说一下,马来西亚依我所见并不符合以一个国家作为汉字文化圈组成部分的标准 1:汉语不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2:马来西亚的主体民族不是汉人 但是马来西亚的部分以华人为主导的地区在某些情况下广义上可以算汉字文化圈的组成部分--Leoshuo留言2024年12月15日 (日) 13:39 (UTC)[回复]

需要来源支撑,否则就属于原创总结范畴。--Sinet讨论 2024年12月15日 (日) 16:13 (UTC)[回复]
[18]提到汉字文化圈有日韩朝越,对新马态度不明确。[19]文中认为,蒙古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也属于“汉字文化圈”,[20]同上,认为“年度汉字评选”体现认同。相比某个国家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个国家存在有相当影响力的汉字文化(群体),或许更无争议、方便撰写。--YFdyh000留言2024年12月15日 (日) 16:54 (UTC)[回复]
谢谢,那么您认为依据您提供的三个引用,可以支撑新加坡属于汉字文化圈的组成部分吗?我认为可以--Leoshuo留言2024年12月16日 (一) 02:27 (UTC)[回复]
倾向可以。如出现争议可进一步附来源注明或讨论。--YFdyh000留言2024年12月16日 (一) 11:03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