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欧亚混血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欧亚混血儿(英语:Hong Kong Eurasian descendants),是指二战前在香港出生和成长,而同时拥有欧洲亚洲血统的混血儿族群。香港翻译外国人名的时候,习惯用归化音译法,就是把外国人名按照粤语发音,尽量译得像中国人的名字。例如,何东家族始祖何仕文(荷兰姓氏Bosman),施炳光家族始祖施文(德国姓氏Zimmern),其混血儿后代也使用了这些由归化音译而来的姓,作为其中文姓氏。

历史

[编辑]

鸦片战争香港开埠开始,欧洲裔与亚洲族裔(犹太裔、印度裔、巴斯裔、亚美尼亚裔、海外华裔)来港经商,不少男子离乡背井多年,基于生理和心理需要,包养或保护一些华裔女子——“涉外婚妇”,而他们所生的非婚生子女,就是香港欧亚混血儿。早年受到政府、欧洲人与华人的歧视,生活艰苦。但他们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有优秀的阅读和书写英文中文(指广东话)能力,逐渐在商业和政治上取得优势。

1897年,何东何福兄弟获政府批准将摩星岭其父何仕文的衣冠冢与其母施娣合葬坟地的一带划为私人坟场,命名昭远坟场。由于该地已葬有其他如冼德芬母黄氏等欧亚混血族群先人,故昭远坟场亦为族群的坟场。

1929年,黄金福收到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欧亚混血儿的捐款,于是牵头成立了“同仁会”(Welfare League),旨在守望相助,教育下一代,专为陷于孤立无援的混血儿提供支援、协助。何东罗旭龢分别出任创会正副会长。

由于二战后大量移民和人材资金涌入香港,香港欧亚混血儿的优势渐失。但欧亚混血儿的长相附合黄种人的审美标准,如同澳门小姐竞选那样,欧亚混血儿在香港选美中,屡获殊荣[1]。目前,绝大部分香港欧亚混血儿,因大众对他们的歧视已消除,普遍融入香港主流社会中,依然在香港居住。少部分,则由于各种原因分散在世界各地。

界定

[编辑]
  • 血缘:具有华人及非华人的血统,无论是从父系或母系方面获得,或由双方获得和不论所俱备血缘的成分的多少;
  • 父亲离港后普遍被遗弃,与华人母亲生活,自我认同是“华人”而不加否定;

官方定义

[编辑]

于二十世纪初的人口调查中[2],政府曾在族群选项上新增了本项,还定义了为:欧洲白人男子与华人女子所生的混血后代。而于二战后后取消了此选择。而广义上华裔与非华裔的亚洲族裔(犹太裔、印度裔、巴斯裔、亚美尼亚裔、海外华裔)的混血后代俱为香港欧亚混血儿。

名人例子

[编辑]

军政界

[编辑]

商界

[编辑]

专业领域

[编辑]

教育、文学

[编辑]

演艺界

[编辑]

体育界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2021年香港小姐冠军又是混血,盘点6位混血港姐,哪个是你最爱_宋宛颖. www.sohu.com. [2024-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5). 
  2. ^ 丁新豹. 《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另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