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星光下的人/沙盒/5
北地泥阳傅氏
[编辑]北地灵州傅氏
[编辑]咸从父弟祗
后汉书 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八
晋书 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七
==
[编辑]二王三恪 任爽先生指出:"恪者敬也。王者立二王三恪,继绝世,通师法,遂三正也。其后历代承之,而制度不一。要而言之,不过于大型礼仪场合备宾客之位,示敬于前代而已。"[23]则立二王三恪是为了表示王朝对于前代的敬意,同时象征自己王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前代稍示优容,在政治生活中并无实际的需要。所以五代时期,二王三恪只是备而不用,也从来没有在国家正式的礼仪场合出现过,可见此种规定的逐步衰落。本文仅就史载有关二王三恪的人选加以探讨,其职"助祭"既从未用过,也就无法探讨其在礼制中的作用了。 五代时期,各朝均立二王三恪或有意要立二王三恪。 梁开平二年三月,封唐宗室为二王后。
以鸿胪卿李 唐室宗属,封莱国公,为二王后.[24]
据《新五代史》卷2则为三月戊寅(908年4月10日)。
四月,中书门下奏:
莱国公李 合于西都选地,建立三庙,以备四仲祠祭。每祭仍令度支供给祭料。[25]
另《旧五代史》所载奏议文字不同:
有司奏:"莱国公李 合留三庙,于西都选地位建立庙宇,以备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给,以遵彝典."[26]
至开平二年十二月,始立二王三恪。
十二月,立二王三恪.南郊礼仪使状:"伏以诗称有客,书载虞宾,实因禅代之初,必行兴继之命.俾之助祭,式表推恩,兼垂恪敬之文,别示优崇之典.征于历代,袭用旧章.谨按唐朝以后魏元氏子孙韩国公为三恪,以周宇文氏子孙为介国公,隋朝杨氏子孙为酅国公,为二王后.今伏以国家受禅,封唐朝子孙李为莱国公.今参详合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27]
不过,时间据《新五代史》则为十二月己亥日(908年12月27日)。"十二月己亥,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28]后唐时代,史无详载其二王三恪,盖因其自命继唐,当从唐代二王三恪之封。新旧五代史均载有"二王后、秘书丞、酅国公杨仁矩"、"二王后、詹事司直杨延绍"其人。
十二月丁未(931年1月9日),以二王后秘书丞、袭酅国公杨仁矩卒辍朝,赠工部郎中.[29]
十二月丁未(931年1月9日),二王后、秘书丞、酅国公杨仁矩卒,废朝一日.[30]
另:
五月丁亥(932年6月12日),以二王后前詹事府司直杨延绍为右赞善大夫,仍袭封酅国公,食邑二千户.[31]
五月己丑(932年6月14日),二王后、詹事司直杨延绍袭封酅国公.[32]
袭封酅国公事,两史日期稍异,唯后唐有二王后则可定论,且正是唐代所封,足见后唐时代也是二王三恪,其二王三恪全同唐朝。
后晋天福二年正月戊寅(937年3月9日),颁诏立二王三恪。
诏曰:"应天开国,恭己临人,宜覃继绝之恩,以广延洪之道。宜于唐朝宗属中取一人封公世袭,案:五代会要载原敕云:其唐朝宗属中,旧在朝及诸道为官者,各据资历,考限满日,从品秩序迁。已有出身,任令参选。(旧五代史考异)兼隋之酅公为二王后,以后周介公备三恪,主其祭祀,及赴大朝会。"[33]
《五代会要》载其原敕:
周以杞、宋封夏、殷之后为二王后,兼封舜之后为三恪,唐以周、隋之后封为二王后,又封魏之后为三恪。宜于唐朝宗属中取一人封公世袭,兼隋之酅国公为二王后,以周后介国公备三恪。其主祀及赴大朝会,委所司具典礼申奏。其唐朝宗属中旧在朝及诸道为官者,各据资历,考限满日,从品秩序迁.已有出身,任令参选.[34]
其目的也很明显:"应天开国,恭己临人,宜覃继绝之恩,以广延洪之道。"降诏后,封后唐宗室子为公: 封唐宗室子为公,及隋酅公为二王后,以周介公备三恪。唐宗室子,史失其名,书之以见二王后、三恪犹存,不必著其人也.[35] 至晋天福四年九月,高祖降敕: 周受龙图,立夏、殷之祀;唐膺凤历,开酅、介之封。乃眷前朝,载稽旧典,宜辟士宇,俾奉宗祧,宜以郇国三千户封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奉唐之祀,肤色旌旗,一依旧制,以西京至德宫为庙,牲币祭服悉从官给。[36] 则后晋封后唐许王李从益为二王后: 许王从益,明宗之幼子也.晋天福中,以从益为二王后,改封郇国公,郇国,原本作“邹国”,考欧阳史及通鉴并作郇国,薛史晋高祖纪亦作“郇”,今改正.(影库本粘签)食邑三千户.[37]
天福五年,封酅国公杨延寿为太子左谕德,加介国公宇文颉食邑三千户。[38] 天福六年任宇文颉为太子率更令。[39]而杨延寿于开运三年被配流威州。[40]
据上,则可知后梁、后晋均以隋唐为二王后,通北周后为三恪。[41]且均由国家供给。 后汉国祚短暂,但亦有意要立二王后。高祖登基仅一年,尚未正式进行二王三恪的封赠,但也封郇国公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 (天福十二年五月丙申,947年6月3日)以郇国公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42] (天福十二年五月丁酉,947年6月4日)契丹所署汴州节度使萧翰迎郇国公李从益至东京,请从益知南朝军国事。[43] 当为丙申日命,丁酉日迎至东京。封号仍为"郇国公",则为二王后,其意可知。秦蕙田《五礼通考》将此入"二王三恪"条中,则秦蕙田也意其为二王后。 汉高祖本纪天福十二年夏五月甲午(947年6月1日)以郇国公李从益知南朝军国事。[44] 其日定为甲午日,误。按《新五代史》当为丙申日。 后汉隐帝登基后,颁制,并将"求二王后"与"大赦"、"加恩"、"犒军"等并列。 干佑元年二月癸巳(948年4月5日),制:"大赦天下,自干佑元年二月十三日(948年3月26日)昧爽已前,所犯罪人,已结正未结正,已发觉未发觉,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中外文武臣僚并与加恩,马步将士各赐优给.唐、晋两朝求访子孙,立为二王后"云.[45]
拟立二王后为唐、晋子孙,按前代规制,其三恪当为隋。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春正月丁卯(951年2月13日)登基,即位诏书曰: ............ 仍以晋、汉之胄为二王后,委中书门下处分云。[46]
至正月戊子日(951年3月6日),定晋、汉为二王后: 春正月戊子,有司上言:"准赦书,以晋、汉之胄为二王后,其唐五庙仲祀合废."从之.[47] 其立二王后为晋、汉,按前代规制,则三恪为唐。 综上,后梁以隋、唐为二王后通(北)周为三恪;后唐当以北周、隋为二王后通后魏为三恪;后晋以隋、唐为二王后通(北)周为三恪;后汉当以唐、(后)晋为二王后通隋为三恪;后周当以(后)晋、(后)汉为二王后通唐为三恪。
[23] 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93页。
[24] 旧五代史卷4
[25] 五代会要卷5
[26] 旧五代史卷4
[27] 旧五代史卷4,另见《全唐文》卷974
[28] 新五代史卷2
[29] 旧五代史卷41
[30] 新五代史卷6
[31] 旧五代史卷43
[32] 新五代史卷6
[33] 旧五代史卷76
[34] 五代会要卷5
[35] 新五代史卷8
[36] 五代会要卷5
[37] 旧五代史卷51
[38] 旧五代史卷79:天福五年春正月庚寅(940年3月5日),以二王后前右赞善大夫、袭酅国公杨延寿为太子左谕德,三恪汝州襄城县令、袭介国公宇文颉加食邑三千户.
[39] 旧五代史卷79:二月戊戌(941年3月8日),以三恪汝州襄城县令、袭介国公宇文颉为太子率更令.
[40] 旧五代史卷84:开运三年春正月己未(946年3月3日),二王后守太仆少卿、袭酅国公杨延寿除名配流威州,终身勿齿.延寿奉命于磁州检苗,受赃二百余匹,准律当绞,有司以二王后入议,故贷其死.
[41] 可参见秦蕙田《五礼通考》卷225
[42] 新五代史卷10
[43] 旧五代史卷100
[44] 五礼通考卷225
[45] 旧五代史卷101
[46] 旧五代史卷110
[47] 旧五代史卷110
隋朝奉宇文阐为介国公,食邑一万户,车服礼乐仍按周朝天子的旧制,上书皇帝不称为表,皇帝回复不称诏。虽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未能实行。开皇元年五月壬申,宇文阐去世,时年九岁,谥为静皇帝,葬在恭陵。
开皇元年二月 隋书 卷一‧帝纪第一 高祖上 己巳,以周帝为介国公,邑五千户,为隋室賔。旌旗车服礼乐,一如其旧。上书不为表,荅表不称诏。
旧五代史 卷四‧梁书四 太祖纪第四 十二月,立二王三恪。南郊礼仪使状:“伏以诗称有客,书载虞宾,实因禅代之初,必行兴继之命。俾之助祭,式表推恩,兼垂恪敬之文,别示优崇之典。征于厯代,袭用旧章。谨按唐朝以后魏元氏子孙韩国公为三恪,以周宇文氏子孙为介国公,隋朝杨氏子孙为酅国公,为二王后。
北史 卷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 子洛嗣,位仪同三司。隋初为介国公,为隋室賔云。
天福五年(940年)春正月 《旧五代史 卷七十九‧晋书五 高祖纪第五》;庚寅,以二王后前右赞善大夫、袭酅国公杨延寿为太子左谕德,三恪汝州襄城县令、袭介国公宇文颉加食邑三千户。
清泰三年七月 《旧五代史 卷四十八‧唐书二十四 末帝纪下》辛丑,以将作监丞、介国公宇文颉为汝州襄城令。
来源
[编辑]开皇元年二月甲子(581年3月4日),宇文阐逊位,隋朝建立。宇文阐被杨坚封为介国公,为隋朝宾客,食邑五千户[注 1],旗帜、车服、礼乐仍按周朝天子的旧制,上书皇帝不称为表,皇帝回复不称诏。虽有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未能实行。开皇元年五月,宇文阐去世,时年九岁,谥为静皇帝,葬在恭陵。[1][2][3][4][5]在宇文阐死后,杨坚一度打算封宇文导的第五子宇文众为介国公,但后来还是把他杀了。[6]由于北周皇室近支大多被屠杀[注 2],杨坚便以宇文阐远房堂叔祖父宇文洛承袭介国公。[7][8]
膳部 旧唐书·志第二十三 郎中、员外郎之职,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二王之后,酅公、介公。
皇帝每年春天举行耕藉仪式时,介公、酅公位于皇帝位置的西南,南向北上。
新唐书·志第四
皇帝孟春吉亥享先农,遂以耕藉。前享一日,奉礼设御坐于坛东,西向;望 瘗位于坛西南,北向;从官位于内壝东门之内道南,执事者居后;奉礼位于乐县 东北,赞者在南。又设御耕藉位于外壝南门之外十步所,南向;从耕三公、诸王、 尚书、卿位于御坐东南,重行西向,以其推数为列。其三公、诸王、尚书、卿等 非耕者位于耕者之东,重行,西向北上;介公、酅公于御位西南,南向北上。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高宗时,许敬宗以不叙武后世,又李义府耻其家无名,更以孔志约、杨仁卿、 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广类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帝自叙所以然。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 书仆射为第一姓
天复元年四月丙子(901年)《新唐书·纪第十》:丙子,大赦,改元。武德、贞观配飨功臣主祭 子孙叙进之,介公、酅公后予一子九品正员官。
《新唐书·志第三十六》主客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二王后、诸蕃朝见之事。二王后子孙视正三品,
酅公岁赐绢三百,米粟亦如之,介公减三之一。
唐六典·卷四 主客郎中、员外郎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二王之后:酅公,介公。
《新唐书 ·志第三十八》
典客署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掌二王后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 夷归化在藩者,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
祭祀中“陈设”这项程序时,介公、酅公于西壝之外道南
《新唐书·志第一》:前祀三日,尚舍直长施大次于外壝东门之内道北,南向。卫尉设文武侍臣之 次于其前,左右相向。设祀官次于东壝之外道南,从祀文官九品于其东,东方、 南方朝集使又于其东,蕃客又于其东,重行异位,北向西上。介公、酅公于西 壝之外道南
《新唐书·志第一》:明日,奉礼郎设御位于坛之东南,西向;望燎位当柴坛之北,南向;祀官公
卿位于内壝东门之内道南,分献之官于公卿之南,执事者又于其后,异位重行,
西向北上。御史位于坛下,一在东南,西向,一在西南,东向。奉礼郎位于乐县
东北,赞者在南,差退,皆西向。又设奉礼郎、赞者位于燎坛东北,西向。皆北
上。协律郎位于坛上南陛之西,东向。大乐令位于北县之间,当坛北向。从祀文
官九品位于执事之南,东方、南方朝集使又于其南,蕃客又于其南,西向北上。
介公、酅公位于中壝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又于其南
《通典·卷第一百九》介公、酅公于西壝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于介公、酅公之西
八议
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
【疏】议曰:书云:“虞宾在位,群后德让。”诗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马。”礼云:“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昔武王克商,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氏之后于宋,若今周后介公、隋后酅公,并为国宾者。
阴历二月、五月、八月用祭品祭祀隋文帝、周武帝,酅公、介公主祭。《唐六典·卷04》四仲月享隋文帝、周武帝庙,酅公、介公主祭。
启殡
大唐元陵仪注:“启前十日,皇帝不坐以过山陵。前启一日,门下省奏:‘某日某时,启太极殿欑宫。’启日之晨,奉礼郎设御位于太极殿之东闲,当帷门,西向。诸王位在后,以南为上。典仪设酅公、介公、皇亲、诸亲、文武九品以上及前资常参官、都督、刺史版位于太极殿中庭。又设蕃客,酋长位于承天门外之西,僧道位于承天门外之东,并以北为上。左右金吾与诸军计会,量抽队仗,随便设禁。其日质明,皇帝服初缞绖杖,入就位,晨哭。诸王具缞绖去杖,入就位哭。酅公、介公、皇亲、诸亲等及文武九品以上,各服初丧服,去杖,入就位哭。
皇帝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
《通典·卷111》:皇帝停大次半刻顷,通事舍人分引从祀文武群官、介公、酅公、诸国客使先入就位。
皇帝巡狩要祭祀天坛,介公、酅公
设告官司徒、执事者、御史、奉礼、赞者、协律郎、太乐令、望燎位、东方诸州刺史县令、介公、酅公、文武九品以上官、西方北方蕃客等位,并如上辛圜丘仪。
皇帝季秋大享于明堂摄事 前祀七日 介公、酅公于璧水西门之外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于介公、酅公西 通典/卷110
前祀一日 介公、酅公位于西门之内,道南,武官九品以上于介公、酅公之后 通典/卷110
祭祀当天 皇帝停大次半刻顷,通事舍人、赞引各引从祀群官、介公、酅公、诸方客使先入就位。 通典/卷110
通典卷第一百十二
皇帝夏至祭方丘 陈设这项程序 前祭三日 介公、酅公于南壝之外道西,东向
前祭一日 介公、酅公位于道西,北向东上。 西方北方于介公、酅公西南,重行,北面东上。
一日 设门外位 介公、酅公于道西东向:皆北上。
奠玉帛 通事舍人分引从祀群官、介公、酅公、诸方客使,皆先入就位。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
十二月,立二王三恪。南郊礼仪使状:“伏以《诗》称有客,《书》载虞宾,
实因禅代之初,必行兴继之命。俾之助祭,式表推恩,兼垂恪敬之文,别示优崇
之典。征于历代,袭用旧章。谨按唐朝以后魏元氏子孙韩国公为三恪,以周宇文
氏子孙为介国公,隋朝杨氏子孙为酅国公,为二王后。今伏以国家受禅,封唐
朝子孙李为莱国公。今参详合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
天福二年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二》戊寅,以兵部侍郎、判户部李崧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枢密使;以 权知枢密使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桑维翰为枢密使。是 日,诏曰:“应天开国,恭己临人,宜覃继绝之恩,以广延洪之道。宜于唐朝宗 属中取一人封公世袭,兼隋之酅公为二王后,以后周介公备三恪,主其祭祀, 及赴大朝会。”
《新五代史·晋本纪第八》封唐宗室子为公,及隋酅公为二王后,以周介公备三恪。
轶事
[编辑]开皇元年四月辛丑(581年6月9日),南陈使者韦鼎和王瑳来北周聘问,到达长安时,杨坚已受禅让称帝,于是就带着使者去见介国公宇文阐。[9][10]
承袭
[编辑]姓名 | 世系 | 朝代 | 地位 | 在位时间 | 史书记载 |
---|---|---|---|---|---|
宇文阐 | 宇文赟之子 | 隋朝 | 宾 | 开皇元年二月己巳-开皇元年五月辛未/壬申 (581年3月9日-591年7月9日/7月10日) |
《北史·隋本纪上第十一》[1][5] 《周书·帝纪第八》[2]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3] 《北史·周本纪下第十》[4] |
宇文洛 | 宇文阐堂叔祖父,宇文系五世孙 | 隋朝 | 不详 | 《北史·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7] 《周书·列传第二》[8] 《元和姓纂·卷六》[1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 | |
宇文裕 | 宇文洛之子 | 不详 | 《元和姓纂·卷六》[1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 | ||
宇文延 | 宇文裕之子 | 不详 | |||
宇文离惑 | 宇文延之子 | 不详 | |||
宇文庭立 | 宇文离惑之子 | 不详 | |||
宇文超 | 世系不详 | 唐朝 | 二王后 | 不详 | 《册府元龟·卷一七三》[12] 《全唐文·卷0023》[13] |
宇文晏 | 宇文超之子 | 开元二十五年六月辛酉-? (737年7月20日-?) | |||
宇文仲达 | 世系不详 | ?-元和十五年闰正月甲寅 (?-820年2月28日) |
《旧唐书·本纪第十六》[14] | ||
宇文士元 | 世系不详 | ?-开成五年十月 (?-840年) |
《唐会要·二王三恪》[15] | ||
宇文颉 | 世系不详 | 后唐 | 清泰三年七月辛丑(936年8月4日)前后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下》[16] | |
后晋 | 三恪 | 天福五年春正月庚寅(940年3月5日)、天福六年二月戊戌(941年3月8日)均有记载 |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17][18] |
世系图
[编辑]相关诗词
[编辑]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 白居易
二王后,彼何人,介公酅公为国宾,周武隋文之子孙。 古人有言天下者,非是一人之天下。周亡天下传于隋, 隋人失之唐得之。唐兴十叶岁二百,介公酅公世为客。 明堂太庙朝享时,引居宾位备威仪。备威仪,助郊祭, 高祖太宗之遗制。不独兴灭国,不独继绝世。 欲令嗣位守文君,亡国子孙取为戒。
注释
[编辑]- ^ 1.0 1.1 《北史·隋本纪上第十一》:辛未,介公薨,上举哀于朝堂,谥曰周静帝。
- ^ 2.0 2.1 《周书·帝纪第八》:隋氏奉帝为介国公,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有其文,事竟不行。开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时年九岁,隋志也。谥曰静皇帝,葬恭陵。
- ^ 3.0 3.1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己巳,以周帝为介国公,邑五千户,为隋室賔。旌旗车服礼乐,一如其旧。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
- ^ 4.0 4.1 《北史·周本纪下第十》二月甲子,帝逊位于隋,居于别宫。隋氏奉帝为介国公,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称表,答表不称诏。有其文,事竟不行。
- ^ 5.0 5.1 《北史·隋本纪上第十一》:己巳,以五千户封周帝介国公为隋室宾;旌旗车服礼乐,一如其旧;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
- ^ 《周书·列传第二》:众字乾道。保定初,封天水郡公。少而不惠,语默不常,人莫能测。隋文帝践极,初欲封为介公,后复诛之,并二子仲和、孰伦。
- ^ 7.0 7.1 《北史·列传第四十五 ·周宗室》:子洛嗣,位仪同三司。隋初为介国公,为隋室宾云。
- ^ 8.0 8.1 《周书·列传第二》:洛字永洛。九岁,命为虞国公世子。天和四年,诏袭兴爵。建德初,拜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及静帝崩,隋文帝以洛为介国公,为隋室宾云。
- ^ 《北史·隋本纪上第十一》:辛丑,陈人来聘于周,至而上已受禅,致之介国。
- ^ 《隋书·帝纪第一·高祖上》:辛丑,陈散骑常侍韦鼎、兼通直散骑常侍王瑳来聘于周,至而上已受禅,致之介国。
- ^ 11.0 11.1 《元和姓纂·卷六》:生洛,封介公。洛生裕,裕生延,延生离惑,离惑生庭立,并袭介公。
- ^ 《册府元龟·卷一七三》:《夏典》有虞宾之位,《周书》载微子之封,皆所以启迪前王,发挥后嗣。故介国公宇文超男晏,倬彼茂绪,曰予嘉客。肃雍成性,温润合礼。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复尔国,以承天休。可袭封介国公。
- ^ 《全唐文·卷0023》:《夏典》有虞宾之位,《周书》载微子之封,皆所以启迪前王,发挥后嗣。故介国公宇文超男晏,倬彼茂绪,曰予嘉客。肃雍成性,温润合礼。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复尔国,以承天休。可袭封介国公。
- ^ 《旧唐书·本纪第十六》:甲寅,二王后介国公宇文仲达卒,有司与旧典葬祭之。
- ^ 《唐会要·二王三恪》:开成五年十月敕。介公宇文士元亡。宜辍今月五日朝参。便为例程。
- ^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下》:辛丑,以将作监丞、介国公宇文颉为汝州襄城令。
- ^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庚寅,以二王后前右赞善大夫、袭酅国公杨延寿为太子左谕德,三恪汝州襄城县令、袭介国公宇文颉加食邑三千户。
- ^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戊戌,以三恪汝州襄城县令、袭介国公宇文颉为太子率更令。
参考资料
[编辑]韩国公世系图
[编辑]
- 558年 永定二年 资治通鉴 卷一六七 【陈纪一】 九月,甲申,周封少师元罗为韩国公以绍魏后。
- 568年 天河三年 周书 卷五 帝纪第五 武帝上 八月乙丑,韩国公元罗薨。
- 周书 卷五 帝纪第五 武帝上 五月己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封魏广平公子元谦为韩国公,以绍魏后。
- 569年 天和四年 北史 卷十‧周本纪下第十 五月己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封魏广平公子元谦为韩国公,以绍魏后。
旧五代史 卷四 梁书四 太祖本纪四
十二月,立二王三恪。南郊礼仪使状:“伏以《诗》称有客,《书》载虞宾,实因禅代之初,必行兴继之命。俾之助祭,式表推恩,兼垂恪敬之文,别示优崇之典。征于历代,袭用旧章。谨按唐朝以后魏元氏子孙韩国公为三恪,以周宇文氏子孙为介国公,隋朝杨氏子孙为酅国公,为二王后。
酅国公世系图
[编辑]
孔子衣冠墓,又称孔宅、孔庙、夫子庙,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大盈乡市级青浦工业园北隅,是安放孔子衣冠环壁的衣冠冢。
来源
[编辑]孔子去世后,他生前穿过的衣服,戴过的帽子,使用过的琴、车子、书籍等都被收藏于孔子故居之中。东汉末年,孔子二十二代孙孔潜避居会稽,将孔子衣冠环壁带到南方,他的后代世居会稽,成为著名的会稽孔氏。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孔潜的后代孔祯因出任苏州长史,担心携带孔子衣冠在路途意外遗失,因此将衣冠筑冢葬于青浦。孔祯之子孔季诩的后裔失考,而孔季诩的堂侄孔至迁居河南鲁山县。
==
[编辑]1959年,孔宅被列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文革中,殿宇大部分被废。1983年,孔宅仅存的大殿建筑移置于大观园游览区。至1985年仅存清代大石碑2块、古银杏2棵。1986年11月,该地的文化保护单位被撤销。[1]
孔宅奉祀世系
[编辑]- 孔思构,字基道
- 孔克勋,字诚夫,思构长子,衣冠奉祀,授迪功郎
- 孔希声,字大闻,克勋长子,郡庠生
- 孔言课,原名友课,字敬敷,希声长子,庠生
- 孔公麒,字景瑞,言课长子
- 孔彦稷,字崇本,公麒长子,廪生
- 孔承彪,字乐耕,彦稷长子
- 孔宏瓒,字逸斋,承彪长子
- 孔闻约,字见溪,宏瓒长子,衣冠墓奉祀
- 孔贞成,字趋庭,闻约长子
- 孔尚卿,字载之,贞成长子,衣冠墓奉祀生
- 孔衍安,字钦文,尚卿长子,郡庠生
- 孔兴豫,字起逸,衍安长子,国子学录
- 孔毓行,字钟敏,兴豫四子。乾隆三年奉大部给札,世袭五经博士,为奉祀生,世祀青浦孔宅衣冠墓。
- 孔传镗,字骏声,毓行长子,青邑庠生。
- 孔继烈,字承先,传镗长子,奉祀衣冠墓。
- 孔广德,字星源,继烈长子,奉祀衣冠墓。
- 孔昭明,字镇海,广德长子,奉祀衣冠墓。
- 孔宪晋,字松涛,昭明长子,奉祀衣冠墓。
- 孔庆荣,字荷卿,奉祀衣冠墓。
- 孔繁邦,字用之,奉祀衣冠墓,民国六年加委奉祀官。
轶事
[编辑]钱民听说青浦有孔子衣冠墓,斋戒后前去祭祀孔子,希望成为圣人的门徒。当天晚上,钱民梦见有人对他说:“谢绝汉代以来诸位儒者的理论学说,才可以成就学问。”钱民从此开始读《四书》,这一年他已三十岁。[2][3][4]
参考资料
[编辑]- ^ 《青浦县志》 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ISBN 7-208-00761-6
- ^ 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 第823页:(钱民)闻青浦有孔子衣冠墓,斋戒往谒,愿为圣人之徒。其夕梦有告己者曰:谢绝汉以来诸儒论说,乃可为学。自是始读四书正文,年已三十矣。
- ^ 彭绍升 《儒行述》: :(钱民)闻青浦有孔子衣冠墓,斋戒往祷,愿为圣人之徒。其夕梦一丈夫引而告之曰:道之不明,由后儒之说乱之也,子欲为学,屏去汉以后书其可。既归,始取四子书读之,时年已三十矣。
- ^ 江藩 《宋学渊源记》:(钱民)闻青浦有孔子衣冠墓,斋戒往祭,愿为圣人之徒。其夕梦一伟丈夫告之曰:道之不明,由后儒之说乱之也,子欲为学,屏去汉以后书其可。既归,始取四子书读之。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