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赫迪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8月5日) |
系列条目 |
伊斯兰教 |
---|
![]() |
伊斯兰教系列 |
伊斯兰法学原理 |
---|
![]() |
法学 |
裁决 |
法职与头衔 |
马赫迪(阿拉伯语:مهدي mahdī),或译麦赫迪、迈赫迪,意为“导师”,是伊斯兰教教典中记载的将于最后审判日之前7年、9年或者19年降临世间的救世主。
马赫迪的概念在《古兰经》内没有清晰的体现,但是穆罕默德在《圣训》中多次提及。根据回教经典,尔撒(基督教中称为耶稣)会在最后审判日前再次降临人世,以穆斯林的身份与马赫迪并肩作战。
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都相信马赫迪,但在他的属性和地位上存在很大歧见。逊尼派声称马赫迪还没有诞生。但是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认为:马赫迪就是第十二任、也是最后一任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蒙塔扎尔,他们认为与应许的马赫迪相同。他于869年出生在萨马拉,五岁父亲去世后成为伊玛目,并从众人的视线中消失[1]。什叶派认为马赫迪会在审判日之前回到、降临世间。
几个世纪以来,有大量的马赫迪宣称者。巴哈伊信仰相信巴孛即为马赫迪,而巴哈欧拉则为回归后的尔撒[2]。阿赫迈底亚则相信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为马赫迪,以巴基斯坦信徒最多,拥有约400万人口。
马赫迪的称号
[编辑]阿布·卡西姆·穆罕默德·伊本·哈桑·阿斯卡里,十二伊玛目派所推崇的末世救世主,拥有诸多尊贵称号。 这些称号包括马赫迪(直译:“正道引领者”)、卡伊姆(直译:“复兴者”)、蒙塔扎尔(直译:“期盼之人”)、萨希卜·扎曼(直译:“时代之主”)、加伊卜(直译:“隐遁者”)、霍贾/霍贾特·安拉(直译:“真主的明证”)、萨希卜·阿姆尔(直译:“使命之主”)、萨希卜·哈克(直译:“真理之主”)以及巴基亚特·安拉(直译:“真主的遗存”)等。[3][4]"卡伊姆"一词寓意着反抗暴政的崛起[5],萨希卜·扎曼(直译:“时代之主”)十二伊玛目派坚信,地球上任何时刻都不可能没有伊玛目存在,因为伊玛目是真主在人间的明证(hujjat Allah)。 Abdulaziz Sachedina指出,"al-Qa'im"和"Sahib al-Amr"这两个称号比"al-Mahdi"更具政治色彩。[6]另一方面,"al-Hujja"这一称号则强调了救世主的宗教功能。[7]事实上,每位什叶派伊玛目都被视为hujjat Allah,是先知逝世后引导人们理解《古兰经》深意的关键。[8]然而,这一称号在第十二代伊玛目身上尤为突出,可能源于第十代伊玛目阿里·哈迪的相关圣训。[8]
历史背景
[编辑]第十和第十一任什叶派伊玛目(分别为Ali al-Hadi和Hasan al-Askari)在生前一直受到阿拔斯王朝的严密监视,被关押在驻军城镇 。根据什叶派的记载,这两位伊玛目经常遭到阿拔斯王朝的毒害[9][10] 。 他们亲眼目睹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权力的衰落[11] ,帝国的实际控制权迅速转移到土耳其人手中,尤其是在穆塔瓦基勒(822年3月-861年12月11日)统治期间[12]。 穆塔瓦基勒对什叶派进行了暴力镇压[13][14] ,部分原因是Zaydi反对派的再度兴起。 穆塔瓦基勒对第十任伊玛目的限制性政策后来被他的儿子al-Mu'tamid所效仿,据说al-Mu'tamid曾将第十一任伊玛目软禁,禁止任何人探访[15]。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阿斯卡里主要通过代表网络与追随者保持联系。其中一位代表是Uthman ibn Sa'id al-Asadi,据说他伪装成卖食用油的商人以躲避阿拔斯特工的监视,因此获得了al-Samman的绰号[16]。 Muhammad Husayn Tabatabai认为,对阿斯卡里施加这些限制是因为哈里发已经了解了什叶派精英中流传的一个预言,即第十一任伊玛目将成为末世论中的马赫迪之父。这种严格的监控和限制反映了阿拔斯王朝对什叶派潜在政治影响力的深深忌惮[17]。
阿斯卡里的继承
[编辑]哈桑·阿斯卡里 于公元260年(873-874年)去世,未留下明确的继承人。[18][19] 第十一任伊玛目去世后,他的追随者分裂成多个派别,导致了广泛的混乱 (hayra),[20][21] 尤其是在伊拉克地区。[22] 阿斯卡里去世后,[23] 他的主要代理人赛义德,[24] 声称伊玛目有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年幼儿子,[25][23] 并因担心阿拔斯王朝的迫害而将其隐匿。[21] 作为阿斯卡里最亲密的伙伴,[26] 奥斯曼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阿斯卡里其他代表的大力支持。[25][27] 那些接受穆罕默德(马赫迪)为伊玛目的人,后来形成了十二伊玛目派。[28] 另一部分人认为,随着阿斯卡里的去世,伊玛目制度已经终结。瓦齐菲派则认为,第十一任伊玛目会在末世以马赫迪的身份再次出现。还有人认为,阿斯卡里已故的兄弟穆罕默德·伊本·阿里·哈迪才是真正的伊玛目。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接受了阿斯卡里的另一位兄弟贾法尔·扎基的伊玛目地位。[29] 还有一些人相信第十二位伊玛目将在世界末日降生,其后代出自阿斯卡里,[30] 甚至有人脱离了什叶派社群。[31] 然而,据说所有这些教派都在一个世纪内逐渐消失,只有后来发展成为十二伊玛目派的群体延续了下来。[28][19]
马赫迪的诞生和早年生活
[编辑]阿斯卡里逝世后没有留下明显的继承人。早期伊玛目所传授的传统和预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阿斯卡里之子作为第十二伊玛目存在的信仰基础。[32] 关于他的出生细节,十二伊玛目派的消息来源称,阿斯卡里的儿子出生于回历255年左右(公元868年)。[33][34] 他的名字是阿布·卡西姆·穆罕默德,与伊斯兰先知同名,但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穆罕默德·马赫迪(意为"正确引导者")。[33][34] 虽然他的确切出生日期有不同说法,但大多数消息来源都认同是沙班月15日,什叶派会在这一天庆祝。[23] [32]
隐藏的诞生
[编辑]十二伊玛目派记载,除了少数值得信赖的同伴外,马赫迪的存在一直被保密,因为阿拔斯王朝试图消灭阿斯卡里的儿子。[35][36]
历史比较
[编辑]十二伊玛目派资料经常将马赫迪的诞生与《古兰经》中摩西的诞生进行比较,后者奇迹般地从法老手中获救。[37] 作为一名年幼的伊玛目,马赫迪也常被与耶稣相比,因为他们都被视为真主的证明,且都在孩童时期就以成年人的权威说话。[38]
马赫迪的母亲
[编辑]据说马赫迪的母亲名叫纳尔吉斯,是一名奴隶女孩。她还有其他名字,如苏珊、赖哈娜、赛卡尔和玛丽亚姆。[39][33][40] [41][35] 她的出生地被记载为来自拜占庭帝国或努比亚。[35] 一些记载称她是被一名特殊代理人购买的,这位代理人通过神秘力量认出了她是马赫迪未来的母亲。[35][40] 更详细的记述,如穆罕默德-巴基尔·马杰利西和谢赫·图西的著作,将纳尔吉斯描述为被俘的拜占庭皇帝孙女,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女性。据说她在梦中得知了自己未来与阿斯卡里的结合。[42][33]
小隐匿期 (874-941年)
[编辑]阿斯卡里于公元260年(873-874年)去世后,[23] Uthman ibn Sa'id al-Asadi(卒于880年)宣称,阿斯卡里有一名年幼的儿子名叫穆罕默德,由于阿拔斯王朝对其生命构成威胁,因此他进入了隐遁(ghayba)状态。[24][43] 作为阿斯卡里的特别代表,奥斯曼还声称自己已被任命为代表第十一任伊玛目的儿子。[30] 根据第六任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Ja'far al-Sadiq)的什叶派传统,这一威胁是针对穆罕默德·马赫迪(Muhammad al-Mahdi)的,他有望崛起,并且不同于其前任那样,在宗教上采取虚伪(taqiya)和在政治上保持沉默。[44][45] 据十二伊玛目派的资料详细记载,马赫迪唯一一次公开露面是主持其父亲的葬礼祈祷,而不是他的叔叔贾法尔·扎基(Ja'far al-Zaki)。[33][46] 据说,隐匿事件发生在萨迈拉的一处住宅内,那里现在是一座清真寺,清真寺下方有一个地下室(sardab),里面隐藏着一口井(Bi'r al-Ghayba,字面意思是“隐匿之井”)。据说,马赫迪就是在这口井里消失的。[47][48][49] 在担任伊玛目事务管理人的新职位上,[50] 奥斯曼收到了请愿书,并提供答复,有时会以书面形式回复。[51] 作为阿斯卡里最亲密的伙伴,[26] 阿斯卡里的大部分当地代表继续支持奥斯曼。[27] 然而,什叶派内部可能存在对其收集和管理宗教资金的权力有所疑虑。[26] 奥斯曼后来提名他的儿子阿布·贾法尔·穆罕默德·伊本·奥斯曼(卒于916-917年)作为马赫迪的下一任代表。[52][43] 阿布·贾法尔任职约四十年,他被认为是统一了主流什叶派的功臣,并被阿斯卡里的儿子任命为第十二任隐遁的伊玛目。[53] 反过来,阿布·贾法尔又提名阿布·卡西姆·侯赛因·伊本·鲁赫·纳巴赫蒂(卒于916-917年)作为他的继任者,据说他是阿拔斯王朝备受尊敬的人物。[54] 在阿布·卡西姆统治期间,据报道,与隐秘伊玛目的交流在大约二十五年后恢复。[55] 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小隐匿期(al-ghaybat al-sughra),[56] 在大约七十年后,随着第四位特使Abu al-Hasan Ali ibn Muhammad al-Samarri(卒于940-41年)的去世而结束。[55] 据说,阿布·哈桑在去世前不久收到了一封来自马赫迪的信。[57] 这封信预言了阿布·哈桑将在六天内去世,并宣告了完全(tamma)隐遁的开始,[58][59][55] 后来被称为 Major Occultation (al-ghaybat al-kubra)。[56] 这封被认为是马赫迪所写的信还补充说,完全隐遁将持续到上帝允许其在暴政充斥大地时再次显现为止。[58] 该信强调,从今以后,任何声称自己是伊玛目副手的人都必须被视为冒名顶替者。[60] 据说,这封信以及写给四位特使和其他什叶派人物的类似信件的笔迹相同,这表明它们是由隐秘的伊玛目所写。[61]
大隐匿期(941 年至今)
[编辑]大隐匿期是后来创造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从公元329年(940-941年)第四任特使去世时开始的时期,由于他没有指定继任者,[58][62] 在此之后,人间再无隐遁伊玛目的代理人,这一状态持续至今。有证据表明,第四位代理人的去世也导致了主要负责收取和分配宗教捐款的地下代表网络的解散。[60][35] 代理机构也因此正式关闭.[63]
领导真空
[编辑]作为什叶派的精神和政治领袖,隐匿伊玛目的缺席在什叶派社群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64] 这一领导真空最终由十二伊玛目派的法学家(fuqaha)填补,他们在大隐遁期间成为什叶派社群的实际领导者。[65][66] 为了支持这一转变,人们经常引用伊斯哈格·伊本·雅各布收到的一封信,该信回复了他向第二任代理人提出的宗教询问。[67] 据说这封信由马赫迪书写,其中规定:
至于可能发生的事件 [将来当你们在宗教事务上需要指导时],请参阅我们圣训的传播者 (ruwat),他们是你们的我的 hujja (直译:“证明者”),而我则是你们众人的真主 hujja [或另一个版本中的“他们”]。[68][69]
——ascribed to al-Mahdi
一些类似的圣训也归于第十和第十一任伊玛目。[70][71] 传统还规定,这些法学家 必须公正,并精通伊斯兰教法。[72] 然而,随着隐遁伊玛目的缺席,十二伊玛目派的法学家从单纯的圣训传播者(ruwat)发展成为mujtahidun,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新宗教问题。[73][74] 他们的权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以满足向社群阐明宗教教义的需求。[75] 例如,早在七世纪(公元13世纪),Muhaqqiq al-Hilli (Template:Died穆罕默德·谢赫·穆菲德(Al-Shaykh al-Mufid,卒于) 就将伊玛目应得的 Khums(一种伊斯兰慈善捐款)份额用于促进什叶派事业的活动,[76] 这与他的前任(如穆菲德·谢赫·穆菲德(Al-Shaykh al-Mufid,卒于|1022}})的做法相反,后者经常要求信徒将这些捐款留到马赫迪崛起时使用。[77] 考虑到法学家并非由隐遁伊玛目直接任命,因此人们对他们的权力是否应该扩展到具有政治影响的职能(如宣布圣战(jihad))提出了质疑。[78] 很有可能是扎因·丁·朱拜尼·阿米利(Zayn al-Din al-Juba'i al-'Amili,Template:死于) 首次提出,合格的法学家是隐遁伊玛目的总代理人(na'ib al-amm),其权威涵盖了伊玛目所有的特权。[79] 十二伊玛目派法学家向新角色的转变,得益于什叶派国家的建立,特别是萨法维王朝[80] 和 卡扎尔王朝[81][82]。
马赫迪在古兰经和圣训中
[编辑]马赫迪在古兰经中
[编辑]十二伊玛目派认为,根据《古兰经》第18章第65-66节,马赫迪是一位隐藏的圣人,这些经文中提到两种类型的圣人,即显圣者,如摩西;以及隐圣者,如希德尔。正如《古兰经》中对Khidr的记载,人们认为隐世伊玛目在隐匿期间使伊斯兰社区(umma)受益,因为云层后面的太阳仍然发出光亮和温暖。[83]
据说第五位伊玛目Muhammad al-Baqir将《古兰经》第21:105节与马赫迪的崛起联系起来:“在提醒之后,我们在经文(Zabur)中确实写道,我的正义奴隶将继承大地。”[84] 另一个例子是,谢赫图西(Template:卒于)将经文28:5–6与末世马赫迪的统治联系起来。特别是,第28:5节写道:“我们愿意恩待世上受欺压的人们,使他们成为伊玛目,成为继承人。”[84]
马赫迪在圣训中
[编辑]一个广泛的穆斯林信念是,宗教和正义的修复者,以mahdi的名字(直译:“正确地指导”),在时间的末尾统治世界。根据ali的传说,al-tirmidhi、ibn majah、al-nasa'i和ahmad ibn hanbal等圣训,这些信仰很可能加强了穆斯林对马赫迪的普遍信念。从历史上看,许多穆斯林人物被认定为马赫迪,或使用这个名字作为具有弥赛亚意义的尊称。其中包括伍麦叶王朝的欧麦尔二世和阿拔斯王朝的马赫迪等。[85] 然而,与逊尼派伊斯兰教不同,对马赫迪先知血统的信仰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核心,特别是十二伊玛目派[35],其中马赫迪被认为是第十二位伊玛目。[86] 什叶派的特色还在于隐遁学说或马赫迪的暂时缺席。[85] 然而,逊尼派和什叶派传统在马赫迪的职业生涯上有很多共同之处。[85] 特别是,穆詹·穆门列出了马赫迪降临之前的几个迹象,这些迹象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信仰中都很常见。[86] 十二伊玛目派关于隐遁学说的文献非常丰富,包含理性的论据和文本依据。[87][88] 其中一个实例是什叶派和逊尼派权威报道的先知圣训,[89] 包括经典的“Musnad Ahmad ibn Hanbal”。[90] 这段圣训的一个版本是:“如果地球只剩下一天的存在,上帝会将这一天延长到我的后代中出现一个人,他的名字就是我的名字,他的姓氏就是我的姓氏;他将充满大地,到那时,大地将充满暴力和压迫,充满和谐与正义。”[91][92] 在另一个圣训中,,[93] 预言穆罕默德之后会有十二位继任者(khalifa),在他们的统治期间,伊斯兰社区将会团结起来,[94][95] 正如《Sahih Muslim》和其他经典逊尼派资料所报道的那样。有人认为,这十二位继任者不能包括(通常不道德的)伍麦叶王朝或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无论如何,他们的人数超过了十二人。因此,他得出结论,这十二人就是十二伊玛目。[94][96] 更普遍地说,在十二伊玛目派的圣训集中,马赫迪的再现是先知、他的女儿法蒂玛和十二伊玛目所作预言中最常被引用的主题。[35]
参考资料
[编辑]- ^ سید حسین حسینی، پیام نگار (مقدمه، متن، و ترجمه خطابه غدیر)، انشارات نگار، چاپ دهم، صفحهٔ ۱۰۴
- ^ Smith, P. (1999). A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the Bahá'í Faith. Oxford, UK: Oneworld Publications. pp. ۵۵–۵۹ & ۲۲۹–۲۳۰. شابک ۱−۸۵۱۶۸−۱۸۴−۱.
- ^ Amir-Moezzi 1998.
- ^ Momen 1985,第165页.
- ^ Sachedina 1981,第60页.
- ^ Sachedina 1981,第59, 69页.
- ^ Sachedina 1981,第68页.
- ^ 8.0 8.1 Sachedina 1981,第67页.
- ^ Momen 1985,第43, 44页.
- ^ Sachedina 1981,第25, 26页.
- ^ Sachedina 1981,第28页.
- ^ Sachedina 1981,第26页.
- ^ Holt, Lambton & Lewis 1970,第126页.
- ^ Momen 1985,第44页.
- ^ Sachedina 1981,第29页.
- ^ Sachedina 1981,第30页.
- ^ Tabatabai 1975,第184, 185页.
- ^ Sachedina 1981,第40页.
- ^ 19.0 19.1 Halm 1987.
- ^ Momen 1985,第59页.
- ^ 21.0 21.1 Daftary 2013,第63页.
- ^ Modarressi 1993,第80页.
- ^ 23.0 23.1 23.2 23.3 Modarressi 1993,第77页.
- ^ 24.0 24.1 Momen 1985,第162, 163页.
- ^ 25.0 25.1 Sachedina 1981,第41页.
- ^ 26.0 26.1 26.2 Modarressi 1993,第92页.
- ^ 27.0 27.1 Modarressi 1993,第79, 80页.
- ^ 28.0 28.1 Momen 1985,第60页.
- ^ Momen 1985,第59, 60页.
- ^ 30.0 30.1 Momen 1985,第162页.
- ^ Modarressi 1993,第80, 81页.
- ^ 32.0 32.1 Hussain 1986,第70页.
- ^ 33.0 33.1 33.2 33.3 33.4 Momen 1985,第161页.
- ^ 34.0 34.1 Donaldson 1933,第229页.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Amir-Moezzi 2007.
- ^ Sachedina 1981,第39, 40页.
- ^ Sachedina 1981,第72页.
- ^ Sachedina 1981,第74页.
- ^ Sachedina 1981,第87, 206页.
- ^ 40.0 40.1 Donaldson 1933,第222页.
- ^ Hussain 1986,第68, 69页.
- ^ Donaldson 1933,第218-222页.
- ^ 43.0 43.1 Klemm 2007.
- ^ Sachedina 1981,第104页.
- ^ Daftary 2013,第88页.
- ^ Donaldson 1933,第234页.
- ^ Momen 1985,第161, 162页.
- ^ Donaldson 1933,第233页.
- ^ Glassé 2008.
- ^ Modarressi 1993,第79页.
- ^ Daftary 2013,第64页.
- ^ Momen 1985,第162–164页.
- ^ Sachedina 1981,第90页.
- ^ Sachedina 1981,第92页.
- ^ 55.0 55.1 55.2 Daftary 2013,第66页.
- ^ 56.0 56.1 Sachedina 1981,第84页.
- ^ Momen 1985,第162-164页.
- ^ 58.0 58.1 58.2 Momen 1985,第164页.
- ^ Sachedina 1981,第96页.
- ^ 60.0 60.1 Hussain 1986,第140页.
- ^ Hussain 1986,第90, 139, 140页.
- ^ Sachedina 1981,第106, 107页.
- ^ Modarressi 1993,第93页.
- ^ Momen 1985,第170页.
- ^ Sachedina 1981,第100页.
- ^ Hussain 1986,第147页.
- ^ Sachedina 1981,第149页.
- ^ Sachedina 1981,第101页.
- ^ Hussain 1986,第149页.
- ^ Mavani 2013,第177, 178页.
- ^ Hussain 1986,第149, 150页.
- ^ Hussain 1986,第150页.
- ^ Hussain 1986,第148, 149页.
- ^ Mavani 2013,第189, 190页.
- ^ Mavani 2013,第187页.
- ^ Hussain 1986,第148页.
- ^ Hussain 1986,第147-8页.
- ^ Sachedina 1981,第107页.
- ^ Momen 1985,第190页.
- ^ Mavani 2013,第188页.
- ^ Sachedina 1981,第101, 107页.
- ^ Mavani 2013,第189页.
- ^ Sobhani 2001,第116, 117页.
- ^ 84.0 84.1 Hussain 1986,第17页.
- ^ 85.0 85.1 85.2 Madelung 2022.
- ^ 86.0 86.1 Momen 1985,第168页.
- ^ Gleave 2004.
- ^ Hussain 1986,第17-8页.
- ^ Tabatabai 1975,第186页.
- ^ Sobhani 2001,第115页.
- ^ Corbin 2014,第71页.
- ^ Pierce 2016,第65页.
- ^ Modarressi 1993,第99, 100页.
- ^ 94.0 94.1 Sobhani 2001,第113页.
- ^ Modarressi 1993,第99页.
- ^ Kohlberg 2009,第526页.
延伸阅读
[编辑]- Baqar al-Majlisi, Muhammad (编), Kitab al-Ghaybat, Qom: Ansariyan Publications, 2003
- Doi, A. R. I., The Yoruba Mahdī, Journal of Religion in Africa, 1971, 4 (2): 119–136 [1971-1972], JSTOR 1594738, doi:10.1163/157006671x00070
- Martin, Richard C. (编), Mahdi,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Thompson Gale, 2004
- Momen, Moojan, An introduction to Shi'i Islam,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300-03531-4
- Shauhat Ali, Millenarian and Messianic Tendencies in Islamic Thought (Lahore: Publishers United, 1993)
- Timothy Furnish, Holiest Wars: Islamic Mahdis, Jihad and Osama Bin Laden (Westport: Praeger, 2005) ISBN 0-275-98383-8
- Abdulaziz Abdulhussein Sachedina, Islamic Messianism: The Idea of the Mahdi in Twelver Shi'i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1) ISBN 0-87395-458-0
- Syaikh Hisyam Kabbani, The Approach of Armageddon (Islamic Supreme Council of America, 2002) ISBN 1-930409-20-6
- Mahdī,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4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 The Golden Era of Reappearance (PDF). www.almuntazar.in. [14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14). by Association of Imam Mahdi
- Mhammed Baqar Faqeeh Imani,Fauze Akbar, ed (1387 A.H), published Ansarul Mahdi, ISBN 964-7941-15-3
- Ash Sheikh Ali Al Koorani, Moajam Al Ahadees al Imam Mehdi, ed (1411 A.H)
Sources
[编辑]Encyclopedias
[编辑]- Madelung, W. Al-Mahdī. Bearman, P. (编).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Brill Reference Online. 2022.
- Gleave, Robert. GHAYBA(T). Martin, Richard C. (编).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2. Macmillan Reference: 273, 274. 2004. ISBN 0-02-865604-0.
- Amir-Moezzi, Mohammad Ali. ESCHATOLOGY iii. Imami Shiʿism. Encyclopaedia Iranica VIII/6: 575–581. 1998.
- Amir-Moezzi, Mohammad Ali. ISLAM IN IRAN vii. THE CONCEPT OF MAHDI IN TWELVER SHIʿISM. Encyclopaedia Iranica XIV/2: 136–143. 2007.
- Hulmes, Edward D.A. HASAN AL-'ASKARI, ABU MUHAMMAD HASAN IBN 'ALI (c. AD 845-74). Netton, Ian Richard (编).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Civilization and Religion. Routledge: 217. 2013. ISBN 9781135179670.
- Eliash, J. Ḥasan Al-ʿAskarī. Bearman, P. (编).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Brill Reference Online. 2022.
- Halm, H. ʿASKARĪ. Encyclopaedia Iranica II/7: 769. 1987.
- Glassé, Cyril (编). Hidden Imām.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Alta Mira: 178, 179. 2008. ISBN 9781905299683.
- Klemm, Verena. ISLAM IN IRAN ix. THE DEPUTIES OF MAHDI. Encyclopaedia Iranica XIV/2: 143–6. 2007.
- Arjomand, Said Amir. ḠAYBA. Encyclopaedia Iranica X/4: 341–344. 2000.
Books
[编辑]- Sachedina, Abdulaziz Abdulhussein. Islamic Messianism: The Idea of Mahdī in Twelver Shīʻism. Suny press. 1981. ISBN 978-0873954426.
- Daftary, Farhad. A History of Shi'i Islam. I.B. Tauris. 2013. ISBN 9780755608669.
- Hussain, Jassim M. Occultation of the Twelfth Imam: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Routledge Kegan & Paul. 1986. ISBN 9780710301581.
- Sobhani, Ja'far. Doctrines of Shi'i Islam (PDF). 由Shah-Kazemi, Reza翻译. I.B.Tauris. 2001. ISBN ((01860647804))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Momen, Moojan. An Introduction to Shi'i Isla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9780300034998.
- Tabatabai, Sayyid Mohammad Hosayn. Shi'ite Islam. Translated by Sayyid Hossein Nas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75. ISBN 0-87395-390-8.
- Corbin, Henry.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由Sherrard, Liadain翻译. Routledge. 2014. ISBN 9781135198893.
- Pierce, Matthew. Twelve Infallible Men: The Imams and the Making of Shi'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674737075.
- Goldziher, Ignaz.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Theology and Law.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 ISBN 9781400843510.
- Donaldson, Dwight M. The Shi'ite Religion: A History of Islam in Persia and Iraḳ. AMS Press. 1933.
- Modarressi, Hossein. Crisis 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Shi'ite Islam: Abū Ja'far Ibn Qiba Al-Rāzī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Imāmite Shī'ite Thought (PDF). Darwin Press. 1993. ISBN 9780878500956.
- Holt, P.M.; Lambton, Ann K.S.; Lewis, Bernard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 Amir-Moezzi, Mohammad Ali. Divine Guide in Early Shi'ism: The Sources of Esotericism in Islam. SUNY Press. 2016. ISBN 9780791494790.
- Mavani, Hamid. Religious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Twelver Shi'ism: From Ali to Post-Khomeini. Routledge. 2013. ISBN 978-0-415-62440-4.
- Richter, Joanne. Iran: The Culture. Crabtree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ISBN 9780778793175.
Articles
[编辑]- Kohlberg, Etan. From Imamiyya to Ithna-ashariyy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9, 39 (3): 521–534. S2CID 155070530. doi:10.1017/S0041977X0005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