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郑洞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洞国
中华民国国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任期
1948年8月25日—1948年10月19日 投降
杜聿明范汉杰梁华盛孙渡万福麟张作相马占山陈铁罗卓英董英斌同时在任
总司令卫立煌
继任无(机关撤销)
中华民国国军陆军第一兵团司令
任期
1948年3月—1948年10月19日 投降
前任孙渡(孙渡兵团)
继任陈明仁(陈明仁兵团)
中华民国 第5任吉林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48年3月24日—1948年10月19日 投降
前任梁华盛
继任末任
个人资料
出生1903年1月13日
 大清湖南省澧州直隶州石门县
逝世1991年1月27日(1991岁—01—27)(88岁)
 中国北京市
籍贯湖南石门
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军事背景
效忠 中华民国
服役 国民革命军
中华民国陆军
服役时间1924年-1948年
军衔 中将
参战第二次国共内战 投降
学历
经历

郑洞国(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湖南石门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郑洞国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参加长城抗战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第二师师长、第五军荣誉第一师师长、新编第一军军长、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等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1948年10月,在长春围困战弹尽援绝被迫向东北人民解放军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1933年长城抗战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部分将领在1942年冬的重庆补拍合影。前排左起黄杰徐庭瑶杜聿明;后排左起刘嘉树郑洞国邱清泉

郑洞国七岁起在父亲启蒙下读《论语》等书,后进入私塾读四书五经。1917年入石门中学附属小学,两年后升入石门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起上街宣传。1922年从石门中学毕业后,到本县磨市乡小学执教,一年后赴长沙考入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就读。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十一月毕业,担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第二营四连党代表[1]。1925年2月,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战役,在淡水战斗中参加奋勇队,登城击溃守敌[2]:49-50;在营党代表阵亡后,升任第三营党代表。次年三月,担任第一军第三师八团第一营营长[3]

1926年10月,郑洞国参加北伐战争,在何应钦指挥下入闽作战。永定之战中,郑洞国指挥第一营果断坚决、勇猛顽强,受到嘉奖[2]:81-84。11月,升任第八团团长后,随军北上进攻浙江和江苏[2]:87。8月,担任徐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调任第九军教导团团长。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改任第二师第五旅十团团长[2]:107。此后,先后随军参加蒋桂战争蒋唐战争中原大战[3]

1931年底,担任南京警卫第一师第二旅四团团长,后担任第二师独立旅旅长,参加围剿鄂豫皖苏区[2]:129。此后,改任第二师四旅旅长,驻洛阳。1933年,率部北上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抗击日军近两月,于南天门一线的激战中,给日军以重创[4]。1934年,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战争,此后追击红军至芷江地区,次年升任第二师师长,驻防徐州蚌埠地区[5]

郑洞国和孙立人(左)在缅甸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

[编辑]

中国抗日战争初,郑率部投入平汉路保定会战,此后转移至林县地区与日军进行游击战争,曾袭击安阳城及机场[2]:184。1938年3月,又率军参加台儿庄战役,与友军合力击溃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升任第十七军副军长。又调任第三十七军(军长黄国梁)副军长。1938年底升任第九十八军军长。后调任新编第十一军(后改番号为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2]:227,他加强训练、严明纪律,使部队的战斗力得以提升[2]:229。1939年12月,第五军开赴桂南参加昆仑关战役,担负主攻任务,郑洞国亲临火线指挥,连续攻克罗塘、411高地、界首等重要据点,并两次攻入昆仑关,击毙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6]。战争结束后,升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参加枣宜会战之后,担负宜昌以西、宜都以北地区的防御任务。

派驻印度

[编辑]

1943年秋季,郑洞国调为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7],其后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黄仁宇正是于这个时段担任他的新一军的参谋。然而,部队的指挥权主要握在史迪威手中。10月下旬,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经过血战之后,新38师于12月29日攻克于邦。随后在新38师的配合下,新22师于1944年3月5日攻克孟关。后来两师合作攻下瓦鲁班。1944年4月,获得增援的中国驻印军与麦瑞尔突击队开始进攻密支那,经过三个月的进攻后,攻克密支那[8]。8月,新一军扩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郑洞国升任驻印军副总指挥,成立副总指挥部。10月16日,中国驻印军继续进攻,12月15日攻克八莫[9]。1945年1月15日,新一军攻克南坎,并继续前进,于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中国远征军会师。此后,新一军继续攻占新维腊戍西保南燕皎麦等市镇。1945年6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洞国当选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385。8月,郑洞国任陆军第三方面军副司令。9月9日,郑洞国参加了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2]:388

他于1944年于印度境内修建了中华民国驻印军兰伽公墓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编辑]

1946年1月,郑洞国应杜聿明的邀请到达东北,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代理因病就医的杜聿明的职务[10]。郑洞国到任后,指挥国民革命军沿北宁路疾进,先进入苏军撤出的沈阳,此后攻占鞍山营口辽阳抚顺等地。5月,担任前敌总指挥,率领新六军及七十一军、五十二军各一部北上,参加四平战役,又进占长春吉林等地,与东北民主联军松花江对峙。8月,又指挥部队进攻热河,攻占大部分城镇[3]

1947年7月13日,郑洞国代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职务,原长官杜聿明7月8日因病离职[11]:8383。8月,改任东北行辕副主任。12月21日,东北行辕副主任郑洞国飞抵南京,谒蒋介石报告东北军事,请示机宜[11]:8473。12月24日,飞返沈阳[11]:8473。1948年1月,他任新成立的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3月,他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率军坚守长春[12]。1948年5月,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包围,长春围困战开始。24日,解放军攻占长春大房身机场,切断了长春与沈阳的空中联系。5月30日,林彪召集东北局、东北军区负责人会议,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围困方针,并决定了围困及严密封锁长春之部署。6月底,郑洞国组织了战时粮食管制委员会,并颁布《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规定市民自留口粮数量只许维持3个月,其余按限定价格卖给市政府以保证守军需求,否则一旦查获将没收粮食并严惩。守军在城内抢夺民粮,有不少人因此病饿死亡[13]

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命郑洞国趁机率部突围。10月7日至8日,郑洞国集中新三十八师等两个师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突围攻击,攻击长春以西的大房身机场方向独立第6师阵地,受到解放军阻击[2]:507-508。10月15日,解放军攻占锦州,国军10万余人全数被歼。同日,蒋介石亲抵沈阳,向郑洞国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军,新七军立即突围[2]:510。在军事压力和中共争取下,10月17日夜,曾泽生率六十军三个师共26,000余人倒戈,解放军控制长春东区。10月19日清晨,新七军放下武器,长春全部被解放军占领,只有郑洞国兵团总部机关和特务团固守中央银行大楼[14]。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与解放军联络,提出“抵抗”一、二日后再投降。10月20日晚11时,郑洞国向蒋介石发出诀别电报。10月21日凌晨4时,在一阵朝天开枪后,兵团总部举白旗投降。郑洞国意欲自杀,但手枪已被取走,他被部下簇拥到一楼大厅面见解放军。郑洞国最终表示,同意放下武器听候处理[2]:527[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编辑]

1952年6月,郑洞国从上海迁往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参事[16]。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91年1月27日凌晨3时30分,郑洞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17]

家庭

[编辑]

评价

[编辑]
  • 黄仁宇于自传《黄河青山》中,回忆他当郑洞国副官的经历,称赞郑洞国“谦逊、对部下慷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永均. 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506. ISBN 7-219-01084-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郑洞国. 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92. ISBN 7-80061-625-8. 
  3. ^ 3.0 3.1 3.2 沈荆唐. 郑洞国. 中华民国史 人物传 第八卷.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5316-5321. ISBN 978-7-101-07999-9. 
  4. ^ 姜克夫编著. 民国军事史 第2卷.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9: 80. ISBN 978-7-229-00839-0. 
  5. ^ 曹剑浪. 中国国民党军简史 上.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10: 458. ISBN 7-5065-5828-9. 
  6. ^ 郑洞国,萧秉钧等著. 粤桂黔滇抗战.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168-174. ISBN 978-7-5034-3701-4. 
  7. ^ 张明金; 刘立勤. 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 解放军出版社. 2007: 429. ISBN 978-7-5065-5387-2. 
  8. ^ 郭汝瑰; 黄玉章主编.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下.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1284. ISBN 7-214-03034-9. 
  9.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 下.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5: 1480. ISBN 7-80643-969-2. 
  10. ^ 王树增. 解放战争 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79. ISBN 978-7-02-007358-0. 
  11. ^ 11.0 11.1 11.2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12. ^ 杨子忱. 旧中国的吉林省长们(连载五). 兰台内外. 2000, (2)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13. ^ 刘统.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1945-1948.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539-540. ISBN 978-7-208-14616-7. 
  14. ^ 汪朝光. 中国近代通史 第十卷 中国命运的决战.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85. ISBN 978-7-214-04208-8. 
  15. ^ 郑洞国:〈从猖狂进攻到放下武器〉,刊《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1961年8月
  16. ^ 贺新初. 周恩来与郑洞国二三事. 湘潮. 2004, (4)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17.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七届常委会委员郑洞国同志在京病逝〉,《人民日报》,北京:人民日报社,1991年1月29日
  18. ^ 郑建邦. 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我的父亲. 团结网. 2020-06-23 09:39:44 [202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中文). 父亲郑安飞与母亲焦俊保的结婚照 
  19. ^ [视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 tv.cctv.com. [202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Template:末任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一级行政区行政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