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1年2月28日) |
貴族,為奴隸制、封建制、君主制、教會制、種姓制等國家和地區的特有群體,通過血緣、姓氏、儀式等制度來繼承知識、權力、財富而形成的傳統。通常貴族財富明顯多於他人。在現代,一些國家和地區依然有完整的貴族傳統。
貴族同其他階級的最明顯區別,是擁有世襲爵位或者擁有對世襲爵位的繼承權,其特點是世襲以及擁有與爵位相對應的特權,受到國家政權和君主的保證。終身爵位的擁有者一般即為貴族;其他勛位、榮譽稱號的擁有者也被認為是貴族。高級官僚往往可以憑藉貢獻獲得賜爵,大多是終身爵位;軍事將領可以憑藉戰功獲得封爵或賜爵,或是世襲爵位,或是終身爵位。
由貴族祖先衍生出來的家族,僅擁有貴族血統但無世襲爵位者,則為世家或士族;他們或許仍然具有崇高地位與影響力,卻因為沒有實質性的爵位和相應特權,而成為貴族階層邊緣者,不過在現代社會中,他們因為累積的家世和財富龐大,不少家族也在西方社會佔有一席之地。
東方
[編輯]東方由於各文明發展較早,文明發展呈連續性,各地保留有相當多、種類各異的貴族等級制度相關記載及歷史遺留。如歷史上中國的世爵制度;日本的公家、大名分謂;朝鮮的兩班制度;到今天還有遺留的印度種姓制度、日本與泰國等君主制國家的皇室和爵位制度、穆斯林世界的各世襲蘇丹、台灣原住民各部落的頭目等。
中國
[編輯]中國自三代施行諸侯封建制度,和後世西歐在中世紀時期大分裂的社會有共同點,貴族擁有爵位、領地,在自己的領地內作為君主,而同時又對高一等級的君主效忠服役。其代表性制度為周代的五等爵制,主要規定了在天子(在周朝指整個古代中國的君主)之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1],天子是天下共主、除了作為貴族擁有自己的直轄領地外,統轄所有的諸侯,而諸侯按照爵位等級治理領地、統轄下級附庸貴族[2]。諸侯封建制度到了東周逐漸乃至全面崩潰,如春秋時期的楚國,本為子爵,因不滿其國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於西元前704年稱王;其後,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也紛紛稱王,周天子僅為名義上的「天子」。自秦代開始實行完全的郡縣制之後,後世朝代皆以郡縣制為主;然而歷朝為安撫改朝換代之功臣、嘉獎有特殊貢獻之文武官員,仍時有分封之舉,然而此後封爵貴族對於領地事務的控制,其自主性、絕對性已大不如商周時期。
臺灣
[編輯]臺灣的貴族封建制度亦久,尤以臺灣南部的排灣族和魯凱族具有完備貴族制度,然而,自1900年逐漸進入外來殖民者的統治後,隨着時代變遷,貴族的政經實力已漸不如往昔。
日本
[編輯]日本的貴族封建制度亦久,如公家(公卿)即朝廷之貴族;大名即地方之諸侯,有權分封土地及享有資源;下屬的武士,等同於西方中世紀貴族所自擁的武裝軍隊(騎士)。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效法英制貴族系統下達華族令,將原本的貴族階層重新定義為華族,使原來的貴族能在君主立憲下的貴族院保有一席之地。此一華族制在日本投降後,1947年頒佈新憲法時取消。現代日本除皇室外,其餘皆為平民。
穆斯林世界
[編輯]穆斯林世界的蘇丹為當地的世襲統治者,目前已多無實權,成為虛位元首,例如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即是從當地各世襲蘇丹中選出的。
泰國
[編輯]西方
[編輯]上古時代
[編輯]古羅馬時期,有爵位的貴族是享有特權的公民,與平民階級相對立、形成特權階級的公民家庭集團。在公元前400年之前,封爵貴族曾壟斷一切官職和聖職;羅馬皇帝必須是封爵貴族;貴族免服兵役。4世紀以後的羅馬,封爵貴族的頭銜逐漸演變成非世襲的榮譽頭銜。
中世紀以後
[編輯]中世紀以後的歐洲由於並未形成統一帝國,君主國林立,受到歷史上的羅馬帝國等大國的影響,其貴族制度各國皆有不同。依照英文資料,歐洲中世紀貴族頭銜由上至下可概分如下:(男性/女性)
- Emperor / Empress —— 相當於古代中國的「天子」、「皇帝」、「可汗」等稱號;現代漢語通常翻譯為「皇帝」/「女皇」。其對應的統治區域稱為Empire。只有Empire的君主才有權擁有Emperor的頭銜。
- King / Queen —— 相當於古代中國的「王」級別,有些是獨立的,有些則從屬與某一帝國;現代漢語通常翻譯為「國王」/「女王」。
- Prince / Princess —— 根據其來源,分別相當於古代中國的宗室王爵(如:皇子、公主、親王等);或者作為某些獨立小國君主的稱號,相當於古代中國賜封的海外國王爵位;亦或者指伯爵或伯爵級別以上的眾封爵貴族(伯爵、侯爵、公爵皆可稱Prince)。亦因其來源、含義各有不同,現代翻譯可能有多個對應稱呼,如:王子/公主,親王/王妃,大公,眾諸侯(作複數princes)等。
- Grand Duke / Grand Duchess —— 現代通常翻譯為「大公」/「女大公」。
- Archduke / Archduchess —— 現代通常翻譯為「大公」/「女大公」。
- Duke / Duchess —— 現代譯名見下文。
- Marquess / Marchioness —— 現代譯名見下文。
- Margrave / Margravine —— 現代譯名見下文。
- Count, Earl / Countess —— 現代譯名見下文。
- Viscount / Viscountess —— 現代譯名見下文。
- Baron / Baroness —— 現代譯名見下文。
英國貴族系統概分為五等,翻譯成漢字時,因參考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五等爵制,按照《禮記》之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的名號,專為其特製以下譯名:
- Duke——譯作「公爵」,其等級相當於中國五等爵中的公(「公爵」作為頭銜使用時,須與中國爵位名稱的「公」相區別:中國的爵位名稱是一個單字詞彙「公」,可以用於頭銜,並且其用於頭銜時,不可以和「爵」字連用,而僅以「封號(+諡號)+爵位名稱」相稱,如:魏文侯,誠意伯等;而「公爵」作為一個特定的翻譯詞彙,是一個雙字詞,可以按照英文的習慣直接用於人名、地名)。
- Marquess——譯作「侯爵」
- Earl——譯作「伯爵」
- Viscount——譯作「子爵」
- Baron——譯作「男爵」
當代英國的勛位榮譽制度對於世襲貴族及終身貴族作了區分。世襲貴族是傳統意義上的貴族階層(nobility),其爵位頭銜世代相傳,相當於中國古代封爵的「世襲罔替」;終身貴族的爵位一般用於封賞進入上議院的非貴族成員、高級法院法官等,擁有者不屬於貴族,並且不得世襲;更低級的爵位「Sir(現代翻譯作爵士)」則只是榮譽稱號,擁有者也不是貴族。
貴族後裔
[編輯]當政權被推翻之時,貴族和王族所擁有的頭銜、財富、土地會被剝奪。各國情況亦不盡相同。在實行共和制的歐洲國家中,貴族、王室後裔使用原來的頭銜是常見的現象,雖然已失去法律效用。
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清朝宗室、蒙古王公、回部王公及其他貴族頭銜、爵位得以保留。北洋政府執政時期,回部、蒙古王公仍有襲封和晉封。他們與西南地區的世襲土司類似,對其領地仍有管轄權。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國時局動盪,政權更迭頻繁。清朝皇族和旗人的政治、經濟優待在1920年代後喪失。邊疆地區王公、土司對領地的統治,尚未被中華民國政府顧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執政,兩岸分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起中央集權、單一制國家,掌控地方政治。隨着土地改革運動、民族區域自治的推進,王公、土司的統治在1950年代徹底結束。此後,中國大陸由於強調階級鬥爭,包括清朝皇族在內的貴族及其後代對自身身份較為忌諱,大都較少提及。改革開放後,政治氛圍寬鬆,祖上是明清士紳遂成值得炫耀之事,甚至貴族及其後代身份也不再避諱。其中,不乏誇大或偽造身份者[3],單純偽造貴族後裔身份並不觸及法律。而早在清朝政府倒台之前的1911年,漢軍旗人裕德齡就在《清宮二年記》一書中,冒稱父親裕庚為公爵,自己為公主;引起外界質疑後又改稱郡主。曾任清室記名御使的夏仁虎指「以上云云,特以自抬聲價而已」。日後,中華民國官方的中央通訊社亦受影響,稱她為公主[4]。
目前在台海兩岸,以清朝皇族後裔自居者中,與歷史常識衝突者並非少見。如自稱是多爾袞十世孫、溥儀堂弟者,家族傳承與歷史相悖,亦在名字中使用溥儀侄子的輩字[5]。臺灣滿族何守正的姐姐僅因家族自認為正黃旗後裔,就認為若在清朝,何守正「可是貝勒爺」,引發中國大陸網友的批駁[6]。除以愛新覺羅氏[3]、滿洲正黃旗後裔[6]自居外,自稱為溥儀堂兄弟及其後代者亦為常見。如女演員啟星稱曾祖父是溥儀嫡堂兄,男演員林煒稱外祖父是溥儀堂兄弟。台灣媒體曾指金溥聰為「溥儀堂弟」。實際上,金溥聰本人從無確定家族傳承,本人亦從未自稱為「溥儀堂弟」[7]。
印度獨立後,土邦被併入聯邦,王公貴族頭銜得以保留。但在1970年代貴族頭銜遭廢。
參見
[編輯]- 貴族等級
- 貴族義務
- 貴族世家列表
- 貴族姓氏助詞
- 頭銜
- 爵位
- 中國爵位
- 紳士
- 名譽
- 紋章學
- 伯克制
- 種姓制度
- 印度王公、土邦
- 扎明達爾
- 帕夏、米爾扎
- 賽義德、謝里夫
- 達圖、拿督
- 什拉赫塔
- 波雅爾
- 皇室
- 英國王室
- 日本皇室(宮家)
- 攝關家、將軍家
- 華族 (日本)
- 世族
- 酋長
- 貴族政治
- 寡頭政治
- 伯克貴族名譜
- 共同統治主義
- 官二代、富二代
參考文獻
[編輯]- ^ 《禮記·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
- ^ 3.0 3.1 学者:正支后裔很低调 旁支就喜欢管自己叫爱新觉罗. 鳳凰網,來源:中國網. 2014-09-11 [2017-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1) (簡體中文).
- ^ 蔡輝. 辜鸿铭炒作出来的假公主. 光明網,來源:《文摘報》——《北京晚報》9.22. 2017-09-28 [202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2) (簡體中文).
- ^ 新華網 - 一男子自稱是多爾袞10世孫專家指出多處疑點.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 ^ 6.0 6.1 传何守正姊自豪是「正黄旗」 大陆网友这样打脸. 中時新聞網. 2017-12-17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簡體中文).
正嫻本月11日傳出婚變,主因直指生育問題,許聖梅日前上節目,也爆料何家十分重視血統,她過去擔任狗仔隊隊長時曾和何家姊姊交手,對方稱她們家可是「正黃旗」,若在滿清,「我弟弟可是貝勒爺」,後來許聖梅因筆誤,把正黃旗寫成鑲黃旗,差點被告,因此讓許聖梅印象深刻。對此,大陸微博網友回應:「這貨誰呀。不是每個正黃旗的就是貝勒。如果不是害怕改姓的[……]另也有大陸網友說:「就是滿清皇帝親生兒子,如果不受封,也僅僅是皇子身份而已,而不是貝勒,貝勒是一種爵位,不是皇子天生就是貝勒」
- ^ 金溥聪自嘲“鞑虏” 称从未说过是溥仪堂弟. 編輯:魏恆. 中國新聞網. 2009-12-15 [2021-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2)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European Noble, Princely, Royal, and Imperial Tit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eudal Hierarchy (scroll dow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A Glossary of Titles in 35 Languag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德國貴族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Armenian nobility
- The Maltese Nobility and its il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talian dynas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ENEALOGIE DELLE DINASTIE ITALIANE(in Italian, with an introduction in English)
- WW-Pers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n on-line database of European noble genealogy
- Paul Theroff's An Online Gotha
- Genealogics, an extensive database of European nobles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7-31
- Worldroots, a selection of art and genealogy of European nobil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eb site on the Royalty, the Nobility, the History and the Patrimo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