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下大街
![]() |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15年10月3日) |
52°31′0″N 13°23′21″E / 52.51667°N 13.38917°E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c/Unter_den_Linden_von_oben.jpg/220px-Unter_den_Linden_von_oben.jpg)
菩提樹下大街(德語:Unter den Linden),直譯為椴樹下大街,也可音譯為為林登大道,是一條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著名的大街。它西起於柏林藝術學院和阿德龍飯店坐落的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經過宮殿橋和柏林博物館島,向東延伸到柏林電視塔,全長約1.5千米,寬60米。其是柏林市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並將柏林大量的景點連接在了一起。
名稱
[編輯]菩提樹下大街的德文原名為 Unter den Linden,意爲「椴樹下」,但其中的 Linden 卻被譯成「菩提樹」,很可能是由日語轉譯的,因爲椴樹在日語中也被稱作菩提樹。森鷗外的小說《舞姬》將其翻譯為「菩提樹下」。目前中文翻譯已約定俗成譯為「菩提樹下大街」[1]。
歷史與建造
[編輯]![](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5/Lindenallee_Berlin_1691.jpg/220px-Lindenallee_Berlin_1691.jpg)
菩提樹下大街的前身為一條騎馬的路,連接柏林城市宮和柏林動物園。大街為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喬治於1573年時創建,並由腓特烈·威廉於1647年加固,且在大街兩旁種植了胡桃和椴樹。1740年,腓特烈大帝在大街的東端建立腓特烈廣場(克諾貝爾斯鐸夫設計),以及歌劇院、老圖書館、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以及海因里希王子宮。海因里希王子宮後來成爲於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學的首棟建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d/Berlin_Unter_den_Linden_um_1900.jpg/220px-Berlin_Unter_den_Linden_um_1900.jpg)
大街的西段是從1674年直到18世紀中葉逐漸漸造起來的。在19世紀取得對拿破侖的勝利之後,腓特烈·威廉三世令其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將大街東段建設成「凱旋大街」。在大街華麗的東段和較爲保守的西段之間的連接處,立有腓特烈大帝的騎馬雕像。為雕塑家克里斯蒂安·達尼爾·勞赫 雕塑,是19世紀代表性雕塑家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當時許多其它作品的樣板。
而大街的西段在19世紀首先成爲名流和中產階級的住宅區,並在1871年後迅速轉變爲一個遍佈商店、餐館和代理機構的活躍的都市商業區。然而,這條大街也曾經作為歷代統治者舉行閱兵慶典之地。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2/August-Fuhrmann-An-der-Neuen-Wache-Unter-den-Linden-am-3-Juni-1905.jpg/220px-August-Fuhrmann-An-der-Neuen-Wache-Unter-den-Linden-am-3-Juni-1905.jpg)
從1901年十月在維多利亞酒店的弗里德里希大街拐角處有一個大廳,其中安裝了一個有四百個座位和一個舞台的攤位,傳說中的歌舞表演「《Schall und Rauch》,在接下來的一季成為「克萊恩斯劇院」,今天被認為是 Max Reinhardt 偉大戲劇生涯的起點。
在1937年,門牌號號碼被更改。計數從紅宮開始,今天在巴黎廣場的阿德龍飯店並在南側向倍倍爾廣場方向逐個計數,返回到菩提樹的北側,指揮官辦公室現在成為 1 號議院,該論壇首次包括分配給勃蘭登堡門方向的編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A_German_civilian_looks_at_a_large_poster_portrait_of_Stalin_on_the_Unter-den-Linden_in_Berlin%2C_3_June_1945._BU8572.jpg/220px-A_German_civilian_looks_at_a_large_poster_portrait_of_Stalin_on_the_Unter-den-Linden_in_Berlin%2C_3_June_1945._BU8572.jpg)
在二戰中,這條大街被徹底破壞了。少數幾個仍被保留的建築包括羅馬大酒店,在戰爭中只被部分毀壞。1950年代初開始了重建工作。1949年到1951年建造了蘇聯駐德國大使館,是斯大林式壯觀建築的典型代表,也是蘇聯與當時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結盟的標誌。今天這裏作爲俄羅斯駐德國大使館。
自從1950年代末期起,歷史性的建築也逐步被重建,只有柏林城市宮除外,它在蘇聯佔領軍影響下,被當作可憎的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象徵被炸掉,原址改建成共和國宮。1989年之後共和國宮由於石棉污染被關閉(偶爾臨時開放),並逐漸發生損壞。是否整修共和國宮,或者在原地重建老城市宮,或者應該建立完全不同建築,在過去幾年中是柏林文化生活中活躍的爭論,然而最終決定將共和國宮拆除,並重建柏林城市宮。
2005 年物理年的主題之一是愛因斯坦里程碑(Einstein Mile),教育和研究部部長 Edelgard Bulmahn 於 2005年4月12日在菩提樹下指定。 從 2005年4月到9月,作為愛因斯坦年的一部分,16個高約2.50米的鮮紅色「E」矗立在中央人行橫道上,上面寫着這位物理學家的生活和工作信息。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2/Georg-Wenzeslaus-Baron-von-Knobelsdorff-von-Adam-Manyoki.jpg/180px-Georg-Wenzeslaus-Baron-von-Knobelsdorff-von-Adam-Manyoki.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Amalie-von-Preussen-Aebtissin-von-Quedlinburg-im-Alter1723-1787-Zeichnung-von-Adolph-Menzel.jpg/180px-Amalie-von-Preussen-Aebtissin-von-Quedlinburg-im-Alter1723-1787-Zeichnung-von-Adolph-Menzel.jpg)
沿街的著名建築
[編輯]![]() |
文學作品
[編輯]- 君特·德·布魯雲:《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 Siedler-Verlag, 2002, ISBN 3-886807894
- 海涅:《且不要在菩提樹下迎接我》(Und grüß mich nicht unter den Linden). Carl-Hanser-Verlag, 1997, ISBN 3-446189351
- 溫弗利特·略施堡:《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 Verlag Der Morgen Berlin, 1973
參考
[編輯]- ^ 椴树点缀德国菩提树下大街. [2020-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