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胜利纪念柱

坐标52°30′52″N 13°21′0″E / 52.51444°N 13.35000°E / 52.51444; 13.350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胜利纪念柱
Siegessäule
胜利纪念柱今貌
概要
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
地点 德国柏林
坐标52°30′52″N 13°21′0″E / 52.51444°N 13.35000°E / 52.51444; 13.35000
托建方威廉一世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海因里希·斯特拉克[*]
建筑商Heinrich Herrmann[*]
保护情况Heritage monument in Berlin[*]partial heritage site[*]
地图
地图
顶端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雕塑

胜利纪念柱(德语:Siegessäule)是德国柏林市区内的一座著名纪念性建筑,1864年为庆祝普鲁士普丹战争中获胜而兴建,到1873年9月2日举行揭幕仪式时,普鲁士又在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年-1871年)中击败了奥地利和法国,给予雕像新的含义。与原先规划不同,后来在所谓统一战争中的胜利,增加了胜利女神维多利亚青铜雕塑,高8.3米,重35吨。[1]

胜利纪念柱原本坐落于德意志帝国议会(今德国国会大厦)对面的国王广场(今共和广场,德语:Platz der Republik)上,1938年到1939年由于希特勒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需要拓宽夏洛滕堡路(今天的六月十七大街),并将胜利纪念柱移至今天的位置(大星角广场)。

胜利纪念柱是柏林的一个主要景点,每年4-10月的每天上午9:30到下午6:30开放;从11月到3月,每天上午9:30到下午5:30开放。

历史

[编辑]

设计

[编辑]

底座由抛光的红色瑞典花岗岩制成,面积18.8平方米,高7.2米。底座上有四个青铜浮雕,描绘了三场胜利的场景。它们宽12米,高2米,由莫里茨·舒尔茨Moritz Schulz)、卡尔·凯尔(Karl Keil)、亚历山大·卡兰德雷利(Alexander Calandrelli)和阿尔伯特·沃尔夫(Albert Wolff)设计。基座上有圆形大厅,有16根高4.7米的花岗岩柱。沿着大厅的周边是安东·冯·维尔纳设计的玻璃马赛克。大厅上方矗立着四根砂岩柱,前三根各装有20个镀金炮管,其中12磅来自对丹战争,8磅来自对奥战争,4磅来自对法战争。第四根砂岩柱的顶部矗立着8.52米高的镀金青铜胜利像。

浮雕装饰于1945年被拆除。1987年,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柏林建城750周年访问之际将其修复。

地点

[编辑]

胜利纪念柱最初矗立在国王广场(现在的共和广场)。1939年,作为将柏林重新设计为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的宏伟计划的一部分,纳粹将纪念柱迁至现址。同时该柱又增加了6.5米,使其达到目前的66.89米高度。这座纪念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没有受到太大损坏。根据阿尔伯特·施佩尔的规划,该柱被环形街道包围,行人还可以通过四个隧道进入该柱。螺旋楼梯通向雕像下方的观景台。

事件

[编辑]
波兰人在其上升起红白旗

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苏联军队给该柱起了个绰号“高个子女人”。1945年5月2日,柏林战役结束时,波兰军队与苏联军队并肩作战,在圆柱上升起了波兰国旗。

1945年盟军胜利阅兵期间,法国军队在雕像的柱子上升起法国三色旗

2008年7月24日,巴拉克·奥巴马访问德国期间这里成为了他在柏林发表演讲的地点。

浮雕

[编辑]

底座上装饰有四幅青铜浮雕,详细描绘了三场王朝战争以及1871年军队凯旋进入柏林的场景:

浮雕的上方是“感谢祖国,胜利的军队”的题词,该浮雕现在安装在北方向,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移除。至今仍可辨认出痕迹。

1945年,应占领国法国的要求,这些浮雕被拆除。其中对丹麦战争的浮雕仍留在施潘道城堡中,但其他三座被认为已经丢失。外交部的研究显示,它们被存放在巴黎军事博物馆的庭院里。对于归还这些浮雕,法国最初要求交换《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但遭到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拒绝。1987年5月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访问西柏林几年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际,这些浮雕被送回,所有四个都在1987年周年纪念日修复后重新安装。基座南侧和西侧的浮雕仅存碎片。

普丹战争浮雕
本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普法战争浮雕
本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普奥战争浮雕
本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凯旋进入柏林


注释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