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佛·波斯比謝爾
奧利佛·克里斯汀·波斯比謝爾 Oliver Christian Bosbyshell | |
---|---|
美國鑄幣局費城總局第4任局長 | |
任期 1889年11月1日—1894年3月31日 | |
總統 | |
前任 | 丹尼爾·M·福克斯(Daniel M. Fox) |
繼任 | 尤金·湯森(Eugene Townsend) |
美國鑄幣局費城總局第8任首席鑄幣員 | |
任期 1876年12月15日—1885年2月 | |
總統 | |
前任 | 阿奇博爾德·勞登·斯諾登(Archibald Loudon Snowden) |
繼任 | 威廉·S·施特爾(William S. Steel) |
1898年美國化驗委員會委員 | |
總統 | 威廉·麥金萊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美國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 | 1839年1月3日
逝世 | 1921年8月1日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費城 | (82歲)
墓地 | 賓夕凡尼亞州蒙哥馬利縣巴拉辛瓦伊德的西勞雷爾山公墓 |
國籍 | 美國 |
配偶 | 瑪莎·斯坦(1863年至1914年去世) |
兒女 |
|
宗教信仰 | 聖公會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美國 |
服役 | 北軍 |
服役時間 | 1861年4月16日至1864年10月1日 |
軍銜 | 少校 |
部隊 |
|
指揮 | 賓夕凡尼亞第48團(1864年8至10月) |
參戰 | 南北戰爭: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南山之役、安蒂特姆戰役、坎貝爾站之役、彈坑戰役 |
奧利佛·克里斯汀·波斯比謝爾(英語:Oliver Christian Bosbyshell,1839年1月3日—1921年8月1日)曾於1889至1894年擔任美國鑄幣局費城總局局長。根據記載,他還有可能是南北戰爭期間首位遭敵對勢力所傷的聯邦軍人,與部隊於1861年4月行經巴爾的摩時,波斯比謝爾被一名邦聯支持者扔出的硬物打中前額而受傷。
波斯比謝爾生於密西西比州,在賓夕凡尼亞州斯古吉爾縣長大,父母都來自費城。長大後,他做過各種工作,然後再攻讀法律,並於內戰爆發後加入北軍,在賓夕凡尼亞第25志願兵團服役了一段時間後,他又加入第48志願兵團並服役3年,先後參與過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南山之役、安蒂特姆戰役、坎貝爾站之役和彈坑戰役。之後他晉升少校並帶領第48團,於1864年10月服役期滿後退伍。
波斯比謝爾返回賓夕凡尼亞州後試圖經商,但以失敗告終,他還試圖以共和黨人身份從政,並加入退伍軍人組織共和國大軍。1869年,波斯比謝爾進入費城鑄幣局工作,於1876年成為首席鑄幣員,1889年又成為局長,任期4年。一名下屬在此期間偷竊了局內的金條,這些金條在他最終落網後仍有部分未能尋獲,法庭判決波斯比謝爾賠償損失。1899年,國會通過法案免除他的賠償責任。步入晚年的波斯比謝爾進入保險公司工作,於1921年謝世,享年82歲。
早年生活和南北戰爭
[編輯]奧利佛·克里斯汀·波斯比謝爾於1839年1月3日生於密西西比州維克斯堡,與父親同名,母親叫瑪麗·安·波斯比謝爾(Mary Ann Bosbyshell),惠特尼(Whitney)是母親的娘家姓。小奧利佛的父母都來自費城老家族,兩人暫時住在維克斯堡。老奧利佛從事承包業務,但他的倉庫毀於一場火災,本人也在救火後患上支氣管炎;之後他出海旅行,希望藉此改善身體狀況,但不久後便在費城辭世。小奧利佛在父親去世8周後出生,然後隨母親前往賓夕凡尼亞州,住進外公位於斯古吉爾縣的宅邸。小奧利佛在這裏長大,就讀當地公立學校。到15歲時,他離開學校成為電報員,並且之後3年裏還在電報通訊領域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此後,小奧利佛決心從事法律事業,他先是向律師弗朗西斯·哈格比(Francis W. Hugbee)求教,然後又跟隨舅舅威廉·惠特尼(William Whitney)學習,兩位前輩都住在斯古吉爾縣縣城波茨維爾(Pottsville)。1861年內戰爆發時,小奧利佛還在學習法律。[1][2][3]
1861年4月5日,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召集5萬志願兵投入捍衛聯邦的戰鬥。次日,波斯比謝爾加入當地民兵連隊「華盛頓炮兵」(Washington Artillerists),並迅速向首都哥倫比亞特區前進。連隊於4月17日從馬利蘭州巴爾的摩的街道上經過,遇到一群支持南方邦聯、對他們充滿敵意的群眾。根據多份來源記載,波斯比謝爾被這些人投出的物體(有可能是石頭,也可能是磚塊)打中前額,雖然沒有流血,但還是打出很大一塊淤青,一會兒回不過神來。這樣,波斯比謝爾很可能是內戰期間首位遭敵對勢力所傷的聯邦軍人。幾分鐘後,一名非裔軍人也被硬物打中而且還流了血,成為首位為聯邦掛彩的軍人。[1][4]不過,巴爾的摩暴動的正式紀錄中並沒有把波斯比謝爾列入傷亡人士名單[5]。
到達哥倫比亞特區後,連隊駐紮在國會大廈參議院議事廳的女士走廊[1]。這個連隊共有350人,於4月18日到達首都,之後以「第一衛士」(First Defenders)之名為人所知,倖存者還在戰爭結束後組成同名協會[2]。連隊駐紮國會大廈期間得到總統林肯、國務卿威廉·H·蘇厄德和戰爭部長西蒙·卡梅倫(Simon Cameron)接見。波斯比謝爾回憶起林肯時表示:「是的,那場戰爭所有的偉大核心人物齊聚一堂。他的面貌慈和,手腳卻仿佛不知該往哪裏放,我深切地記得,他在共和國的首批軍人面前明顯有些靦腆,他始終是那麼嚴肅認真,而不是在表達一種恣態。」[6]
華盛頓炮兵重新編隊成賓夕凡尼亞第25志願兵團H連,然後沿波托馬克河前往華盛頓堡,在此花了3個月時間加強防禦工事。波斯比謝爾本有機會成為正規軍中尉,但他只想做志願兵,因而謝絕了機會。H連服役期滿後,波斯比謝爾又加入賓夕凡尼亞第48志願兵團G連,成為少尉,三年服役時間從1861年10月1日開始。[7][8]
加入G連後的約一個月時間裏,波斯比謝爾在哈里斯堡招兵買馬,11月11日,他與所在的團從維珍尼亞州門羅堡前往北卡羅萊納州哈特拉斯(Hatteras),在此擔任團代理副官和軍事法庭軍法官。安布羅斯·伯恩賽德(Ambrose Burnside)將軍帶領第48志願兵團的6個連對新伯恩發動攻勢,雖然這6個連中不包括G連,但波斯比謝爾還是參與了這場戰鬥。1862年4到5月,波斯比謝爾先後晉升中尉和上尉,成為連隊指揮官,在第二次馬納沙斯之役、安蒂特姆戰役和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帶領G連衝鋒陷陣。弗雷德里克斯堡之役後,他再度成為軍法官。1863年初,團向西轉移,波斯比謝爾被派駐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擔任憲兵司令。留駐路易斯維爾期間,他返回故鄉賓夕凡尼亞州,與牧師的女兒瑪莎·斯坦(Martha Stem)成婚。[9]
1863年9月,第48志願兵團獲命趕赴田納西州參與北軍行動,波斯比謝爾成為第48團所在的第9軍第1旅代理助理副官長。他投身坎貝爾站之役和布魯斯普林斯之役,還參與了諾克斯維爾圍城戰。1864年,他返回賓夕凡尼亞州為部隊招募軍人。返回第1旅後,他又在莽原之役中統領非裔美軍將士。[10]
1864年7月10日,波斯比謝爾晉升少校並受命執掌第48團,在第1旅的職務暫時保留。這時北軍正在邦聯首都維珍尼亞州列治文以南的彼得斯堡遭到圍困。第48團代理司令官亨利·普萊曾茨(Henry Pleasants)中校入伍前曾是採礦工程師,他打算挖地道到達邦聯軍隊戰線下,然後引爆巨型炸彈。經過數周的準備,這枚炸彈於7月30日引爆,在邦聯戰線地表炸出一個巨大的坑洞。邦聯軍隊起初大吃一驚,但由於北軍作戰表現拙劣,南軍很快就擊退了聯邦軍隊試圖突破戰線的攻勢。波斯比謝爾引領非裔美軍將士投入彈坑戰役,部隊有超過400人非死即傷。普萊曾茨晉升為羅伯特·布朗·波特(Robert B. Potter)將軍的隨從,波斯比謝爾於1864年8月2日接掌第48團。[11]
波斯比謝爾率軍參加格羅布塔文之戰和皮布爾斯農場之戰。1864年9月,他申請返回賓夕凡尼亞州處理私人事務。上級沒有接受這一請求,但波斯比謝爾的3年服役期限已過,於是他在1864年10月1日離開了部隊。[10]
返回賓夕凡尼亞州
[編輯]返回波茨維爾後,波斯比謝爾先是在銀行工作,之後又從事書和文具貿易,但每一次都只換來「災難性」的結局[10]。1866年,他以共和黨人身份競選斯古吉爾縣法院首席書記員,但最終未能當選[10]。
內戰結束後不久,聯邦退伍軍人組織共和國大軍成立。曾有人在波斯比謝爾競選首席書記員期間請他考慮組建該組織駐斯古吉爾縣分部,但波斯比謝爾因為要參加競選而謝絕了建議。次年,他加入共和國大軍,並在波茨維爾組建第24局。此後不久,他成為共和國大軍斯古吉爾縣分區司令,再於1869年成為共和國大軍賓夕凡尼亞分部司令。[12]
1869年,波斯比謝爾獲得費城鑄幣局聘請並遷居該市。首席鑄幣員阿奇博爾德·勞登·斯諾登對波斯比謝爾的表現非常滿意,於1872年提升他擔任助理鑄幣員。1876年,斯諾登離開鑄幣局出任費城郵政署長,總統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提拔波斯比謝爾繼任首席鑄幣員一職。[13]格蘭特於1876年12月14日提名波斯比謝爾,聯邦參議院於12月26日確認提名[14]。據錢幣歷史學家昆汀·戴維·鮑爾斯(Q. David Bowers)記載,波斯比謝爾擔任首席鑄幣員期間利用鑄局廠設施和過期模具製作出罕見的3美元金幣,其中包括1873、1875和1876年3種版本。波斯比謝爾任職期間,各種圖案硬幣、再發行幣,以及使用不同金屬鑄造的同形幣流入人脈廣泛的收藏家和交易商手中,波斯比謝爾本人離職後不久也售出了這些種類硬幣的大量私人收藏。[15]
波斯比謝爾的首席鑄幣員任期至1885年初為止,隨着格羅弗·克里夫蘭第一個總統任期的臨近,民主黨人逐漸佔據鑄幣局的各個職位,但身為共和黨人的波斯比謝爾還是在民主黨主導的費城市政管理部門謀得審計長首席書記員的職務,因為他與審計長羅伯特·德克特(Robert Dechert)私交甚佳。[16]
波斯比謝爾一直參與着共和國大軍活動,1876年,他成為委員會主席,負責安排共和國大軍在費城舉行的第10屆全國紮營活動。1879年,他獲選擔任共和國大軍駐費城第2站的司令員。[5]他還加入了賓夕凡尼亞國民警衛隊第2團,於1878年成為少校,1880年晉升中校[2]。
鑄幣局局長(1889至1894年)
[編輯]1889年10月17日,總統本傑明·哈里森委任波斯比謝爾出任費城鑄幣局局長。由於恰逢聯邦參議院休會,波斯比謝爾因此得到休會任命[17],於同年11月1日宣誓就職。上任第一天,他收到了一束鮮花和大堆求職者的郵件。他對從此需要負責的鑄幣廠資產寫出收據,同時也沒有在前任局長的賬目中發現任何問題[18]。1889年12月16日,聯邦參議院進入議程,哈里森正式提名波斯比謝爾[17]。次日,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賈斯汀·摩利爾代表審核提名的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向參議院建議確認提名[19],聯邦參議院於12月19日正式確認提名[20]。
1890年,波斯比謝爾在基斯通國民銀行存入4200美元聯邦經費,但該行很快就破產了。年薪4500美元的波斯比謝爾需要償還這筆款項,他通過分期支付,於1894年還清4200美元。[21]1890年8月,波斯比謝爾成為所在國民警衛隊兵團的上校,由於一些同僚軍官對波斯比謝爾感到反感,因此投票結果非常接近[22]。1892年7月,阿利根尼縣的霍姆斯特德(Homestead)因罷工引發嚴重暴力事件,州長羅伯特·帕蒂森(Robert E. Pattison)下令民兵前去平息動亂、恢復秩序。波斯比謝爾帶團前往霍姆斯特德,但沒有遇到罷工人士的抵抗。[23]1893年8月,波斯比謝爾從部隊辭職[2]。
聯邦政府曾規定,白銀和黃金都是擁有法定支付能力的貨幣,但聯邦國會於1873年立法廢除了這一規定[24],引發19世紀末美國最重大的政治爭議。許多人呼籲恢復1873年以前的規定,這意味着政府要先收回所有的白銀,然後鑄成銀幣再發回市場流通[25]。1891年1月3日,兩名「自由鑄造銀幣」運動的支持者將大塊銀錠帶到費城鑄幣局,要求將這些製成銀幣,遭稱重職員拒絕後,這些人要求面見波斯比謝爾,後者接見了兩人,但沒有同意他們的要求。不過,他還是應兩人的要求寫下信函,表示法律禁止鑄幣廠將公眾提供的白銀鑄製成幣。[26]
波斯比謝爾擔任鑄幣局局長期間,該局設計了多種新硬幣,其中包括巴伯造幣、哥倫布半美元和伊莎貝拉25美分硬幣。他參與了1893年發行的25美分硬幣設計討論,並給起初獲聘設計硬幣的卡羅琳·佩德爾(Caroline Peddle)去信,請她不要給硬幣上伊莎貝拉女王的頭像繪上王冠,但佩德爾不久後就退出了這個項目。[27]
1892年11月,克里夫蘭贏得選舉,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兩任總統、並且任期沒有連續的政治家。隨着民主黨人再度掌權,美國鑄幣局新任局長羅伯特·普雷斯頓(Robert Preston)下令波斯比謝爾捲鋪蓋走人,職務由尤金·湯森博士繼任。這樣的職務交接需要對全局的所有硬幣(包括美分幣和鎳幣)進行清點。波斯比謝爾與幾位職務擔保人協商後拒絕了普雷斯頓的要求,決定在清點工作完成後再辭職(預期清點工作需要3個月的時間),然而,他最終還是在1894年3月31日遵照指示離職。[28][29][30][31]
晚年、興趣及辭世
[編輯]1893年2月,波斯比謝爾當選富達國民人壽保險公司副總裁,同年12月,他又成為該公司司庫,並且直到1908年仍然擔任這一職務[2]。1898年,總統威廉·麥金萊委任他擔任美國化驗委員會委員[5]。
1893年9月,費城鑄幣局的一起重大盜竊事件東窗事發。身為稱重職員的亨利·科克倫(Henry Cochran)曾暗中從一個1887年密封的保險庫盜取金條,保險庫的門上有一個格子略有鬆動。接任丹尼爾·福克斯(Daniel Fox)的費城鑄幣局局長一職時,波斯比謝爾沒有要求對這些黃金稱重。一直到1893年這些黃金重新出庫鑄幣時,鑄幣局才發現黃金缺斤少兩。案件破獲後雖然尋回了一些黃金,但短少的重量價格仍達1萬2810美元零82美分,政府於1894年起訴早已離任的波斯比謝爾,法庭判決他和職務擔保人共同賠償這筆損失。波斯比謝爾向聯邦第三巡迴上訴法院上訴,但仍然敗訴[32][28]。賓夕凡尼亞東部聯邦地區法院裁決波斯比謝爾無須對733枚失竊銀幣負責,所以他需要賠償的只有失竊的黃金。波斯比謝爾請求聯邦最高法院審查案件,還試圖通過立法途徑獲得免責。1899年2月2日,聯邦國會通過法案免除波斯比謝爾的債務,案件因此不再具備可司法性。[33]
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後,波斯比謝爾組建賓夕凡尼亞國民警衛隊第19團執行本土防禦任務,他還是該團的上校,從1898年8月任職至1899年11月[2]。
除共和國大軍外,波斯比謝爾還積極參與多種活動和組織。作為聖公會教徒,他是費城救世主教堂的教區委員[2],多年來不但是唱詩班指揮,還親自參與主日學活動,經常是活動的督導人[34]。他將自己的從軍經歷寫成《戰爭中的第48團》,該書於1895年出版[5]。波斯比謝爾參加了多個退伍軍人協會組織,還曾出任梅森洛基大學校董會主席[2]。他還對系譜學產生興趣,於1910年左右出版了《1782至1910年克里斯汀和伊利沙伯(·奧利佛)·波斯比謝爾的後裔》(Descendants of Christian and Elizabeth (Oliver) Bosbyshell 1782–1910)[35]。
1921年8月1日,奧利佛·克里斯汀·波斯比謝爾在出現中風後辭世,享年82歲,身後留有兒子奧利佛和多個孫輩[5][36]。他的夫人瑪莎於1914年去世,兩人共有4個兒子,其中長子內森(Nathan)於1888年在洛杉磯去世,年僅23歲。波斯比謝爾的遺骨下葬在賓夕凡尼亞州蒙哥馬利縣巴拉辛瓦伊德的西勞雷爾山公墓。[37][38]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Encyclopedia of Pennsylvania Biography,第29頁.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Who's Who,第85頁.
- ^ Bosbyshell Descendants,第3頁.
- ^ Evans,第110–111頁.
- ^ 5.0 5.1 5.2 5.3 5.4 Smith Biographies,第31頁.
- ^ Lockwood & Lockwood,第103頁.
- ^ Encyclopedia of Pennsylvania Biography,第29–30頁.
- ^ Evans,第111–112頁.
- ^ Encyclopedia of Pennsylvania Biography,第30–31頁.
- ^ 10.0 10.1 10.2 10.3 Encyclopedia of Pennsylvania Biography,第30頁.
- ^ Bosbyshell 48th,第63–78頁.
- ^ Evans,第113–114頁.
- ^ Evans,第111, 113頁.
- ^ Senate journal vol. xx,第335, 344頁.
- ^ Bowers,第92頁.
- ^ Evans,第114, 116頁.
- ^ 17.0 17.1 Senate journal vol. xxvii,第111頁.
- ^ Philadelphia Record & 1889-11-02.
- ^ Senate journal vol. xxvii,第197頁.
- ^ Senate journal vol. xxvii,第279–281頁.
- ^ NY Times & 1894-06-26.
- ^ Philadelphia Record & 1890-08-09.
- ^ Daily World & 1892-07-12.
- ^ Coin World Almanac,第456頁.
- ^ Jones,第7頁.
- ^ NY Times & 1891-01-03.
- ^ Moran,第93頁.
- ^ 28.0 28.1 Bosbyshell v. United States,第581–586頁.
- ^ NY Times & 1894-03-21.
- ^ NY Times & 1894-03-25.
- ^ NY Times & 1894-03-28.
- ^ NY Times & 1893-09-17.
- ^ House Documents,第6–7頁.
- ^ Encyclopedia of Pennsylvania Biography,第31頁.
- ^ Smith November 1993,第1556頁.
- ^ Reading Eagle & 1921-08-02.
- ^ Bosbyshell Descendants,第22頁.
- ^ Smith November 1993,第1555頁.
來源
[編輯]- 書籍
- Bosbyshell, Oliver C. The 48th in the War. Philadelphia: Avil Printing Company. 1895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Bosbyshell, Oliver C. Descendants of Christian and Elizabeth (Oliver) Bosbyshell 1782–1910. Privately published. 1910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5).
- Bowers, Q. David. The Harry W. Bass, Jr. Museum Sylloge. Dallas, TX: Harry W. Bass, Jr. Foundation. 2001. ISBN 0-943161-88-6.
- Lockwood, John; Lockwood, Charles. Siege of Washington :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Twelve Days That Shook the Union. Cary, N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1. ISBN 978-0-19-983073-2.
- Coin World Almanac 8th. Sidney, OH: Amos Press. 2011. ISBN 978-0-944945-60-5.
- Evans, George G.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int revised. Philadelphia: George G. Evans. 1890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9).
- Jones, Stanley L.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1896.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4. OCLC 445683.
- Leonard, John W. (編). Who's Who in Pennsylvania 2nd. New York: L.R. Hamersly & Company. 1908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3).
- Moran, Michael F. Striking Change: The Great Artistic Collaboration of Theodore Roosevelt and Augustus Saint-Gaudens. Atlanta, Ga.: Whitman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0-7948-2356-6.
- 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ouse Documents 15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0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 United States Senate. Journal of the Executive Proceedings of the Sen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XX.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1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9).
- United States Senate. Journal of the Executive Proceedings of the Sen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XXVII.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1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1).
- Encyclopaedia of Contemporary Biography of Pennsylvania III. New York: Atlantic Publishing and Engraving. 1898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0).
- 其它來源
- In control of the mint. The Philadelphia Record. 1889-11-02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7).
- Bosbyshell wins. The Philadelphia Record. 1890-08-09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7).
- Gen. Oliver C. Bosbyshell. The Reading Eagle. 1921-08-04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
- Oliver Bosbyshell v. United States, 77 F. 921, (page 581 of sourc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Third Circuit 1896-12-16).
- Smith, Pete. Bosbyshell claimed historic first. The Numismatist (The American Numismatic Association). 1993-11: 1555–1556.
- Troops in control. The Daily World (Lawrence, KS). 1892-07-12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1).
- Free coinage demanded. The New York Times. 1891-01-03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3).
- Stolen by a trusted clerk. The New York Times. 1893-09-17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Col. Bosbyshell's debt of honor. The New York Times. 1894-06-26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The Philadelphia Mint. The New York Times. 1894-03-21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To take control of millions. The New York Times. 1894-03-25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Bosbyshell will protest. The New York Times. 1894-03-28 [2015-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Smith, Pete. American numismatic biographies (PDF). The Numismatic Bibliomania Society. 2010 [2015-01-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9-07).
外部連結
[編輯]- 政治墳園網站上的簡介頁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