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0漢斯·洛迪號驅逐艦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Z-10「漢斯·洛迪」號 |
艦名出處 | 卡爾·漢斯·洛迪 |
下訂日 | 1935年1月9日 |
建造方 |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
船廠編號 | 536 |
鋪設龍骨 | 1935年4月1日 |
下水日期 | 1936年5月14日 |
完工日期 | 1938年9月13日 |
繳獲 | 1945年5月 |
結局 | 移交英國,1949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竣工時) | |
船級 | 1934級 |
船型 | 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19米 |
型寬 | 11.30米 |
吃水 | 4.23米 |
動力輸出 |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36節(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
續航力 | 1,53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0名軍官、3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Z-10「漢斯·洛迪」號(德語:Z 10 Hans Lody)是德國國家海軍暨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級驅逐艦的十號艦,得名於一戰中在倫敦被處決的首位德國間諜、海軍預備役中尉卡爾·漢斯·洛迪。該艦於1935年4月1日開始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1936年5月14日下水,至1938年9月13日交付使用。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Z-10號先是被派往封鎖波蘭海岸,但不久便被轉移到北海佈設防禦性雷區。1939年末,該艦在英國海岸附近佈設了多個進攻性雷區,造成9艘商船沉沒,並在其中一次任務中摧毀了一艘英國驅逐艦。它於挪威戰役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維修狀態,至1940年下半年才移駐法國,在當地參與了數次與英國艦艇的交戰,並擊傷另一艘驅逐艦。1940年末,Z-10號返回德國進行改裝,並於1941年6月被作為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準備工作的一部分被轉移到挪威。它在戰役開始時花了一些時間在蘇聯水域進行破交巡邏,但總體上收效甚微。同年晚些時候,該艦又在北極為許多德國船隊提供護航,然後於9月返回德國接受機械維修。
Z-10號於1942年中期重返挪威,但在7月因擱淺而嚴重受損,直到1943年4月才返回。它參加了德軍攻擊挪威北極圈以北的斯匹次卑爾根島的「西西里行動」,然後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在挪威南部執行護航任務。該艦於1944年4月開始長時間的改裝,在來年以前都無法投運。1945年4月,Z-10號在丹麥海域護送船隊,5月則前往東普魯士營救難民。該艦於戰後被割讓予英國皇家海軍,在1949年被拆解報廢之前,它先是被用作訓練艦,後來又充當宿營船。
設計
[編輯]Z-10「漢斯·洛迪」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14米和119米,有11.3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23米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2,270噸,滿載時則可達3,190噸。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六台本森強制循環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但在海試期間曾實際以65,000匹軸馬力(48,000千瓦特)的功率達到37.8節(70.0公里每小時)。[1]Z-10號最多可貯存752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4,400海里(8,100公里),但實際它在運用過程中重心過高,30%的燃料必須作為壓艙物保留在艦內。[2]事實證明,19節航速時的有效行程僅為1,530海里(2,830公里)。[3]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315名水兵,在擔任區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19名水兵。[4]
該艦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架設在帶有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佈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中心線上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配備一對重新裝填裝置。[4][5]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的側面,再輔以艦艉兩側的六具單裝深水炸彈支架,合共可攜帶32或64枚炸彈。[6]布雷軌道安裝在後甲板,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4]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的被動式水聽器,而被稱為「S裝置」的主動式聲納系統則按計劃於1940年2月安裝。[7]
戰爭期間,該艦的輕型防空武器裝備也得到了多次增強。1941年,經改良的20毫米38式炮取代了原來的30式炮,並額外加裝了三門。艉部遮蔽甲板上的兩門炮被替換為一個20毫米的四聯裝底座,這可能是在1942年中期完成。在1944-1945年的改裝期間,Z-10號接受了「芭芭拉」防空改裝計劃,替換了全部既有的37毫米炮和大部分20毫米炮。它保留了四聯裝底座,其餘的防空武器自此還包括雙聯裝的七門37毫米42式高射炮和雙聯裝的三門20毫米炮。[8]
歷史
[編輯]Z-10「漢斯·洛迪」號得名於一戰期間以間諜罪被英國處決的德意志帝國海軍預備役中尉卡爾·漢斯·洛迪。[1]它於1935年1月9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同年4月1日開始在基爾的日耳曼尼亞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536。該艦於1936年5月14日下水,至1938年9月13日交付使用。[9]隨後,Z-10號被編入第8驅逐支艦隊服役,並在其首任艦長、海軍少校卡爾-耶斯科·馮·普特卡默的指揮下參加了1939年5月30日為禿鷹軍團歸國而舉行的慶祝活動。[1]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Z-10號最初被部署在波羅的海對抗波蘭海軍並執行對波蘭的封鎖,但不久便被轉移到德意志灣,與其姊妹艦一同在那裏佈設防禦雷區。[10]在9月4日裝填水雷過程中,其艦上的一枚水雷發生爆炸,造成兩名船員死亡、另有六人負傷,艦艉也受到輕微損壞。[11]該艦隨後轉往斯卡格拉克海峽巡邏,以查驗來往的中立國船舶是否有搭載違禁品,惟在10月底遭遇的一場風暴中又有一人落水身亡、三人受傷。[1]11月18日至19日晚,支艦隊司令、海軍中校埃里希·拜率領他的旗艦Z-15「埃里希·施泰因布林克」號、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和Z-10號前往亨伯河口附近佈設雷區,導致七艘、共計38,710總噸的船舶沉沒,其中包括萬噸級的波蘭遠洋客輪畢蘇斯基號。[12][13]
同年12月6日上午,拜中校此時將Z-10號作為其旗艦,與Z-11「貝恩德·馮·阿尼姆」號和Z-12「埃里希·吉澤」號一同離開港口,前往克羅默附近佈設雷區。Z-11號途中出現了嚴重的鍋爐問題,於下午晚些時候受命返回港口,而另外兩艘則繼續執行任務。[14]當接近目的地時,它們在黑暗中發現了幾艘敵艦,包括驅逐艦朱諾號和澤西號,但對方並未察覺。兩艘德國驅逐艦在布下水雷後撤退期間,於8,000米的範圍內再次發現了英國兩艘驅逐艦,遂駛近以攻擊。當雙方距離降至4,600米時,Z-10號向英國的領頭艦朱諾號發射了三枚魚雷,而Z-12號則向澤西號發射了四枚魚雷。前者的魚雷未能擊中目標,但吉澤號的一枚魚雷命中了澤西號的艉部魚雷架。[15]魚雷引爆了一個燃料油箱並引發大火。兩艘英艦都沒有發現德國人的存在,它們繼續前行,惟朱諾號隨後轉身為其姊妹艦提供協助。[16]共有兩艘、總計5,286噸的英國船舶在這片雷區中沉沒。[17]Z-10號於12月9日開始在威悉明德進行改裝,直到1940年5月22日才完工。[18]
6月,Z-10號奉命在「朱諾行動」中為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提供護航。該行動計劃襲擊挪威的哈爾斯塔,以減輕德國在納爾維克駐軍的防守壓力。相關艦艇於6月8日出擊,沿途相繼擊沉了盟軍的運兵船奧拉馬號(Orama)、油輪油先鋒號(Oil Pioneer)和武裝拖網船刺柏號,並由Z-10號對其中的前兩艘完成「致命一擊」。由於天氣惡劣,行動指揮官、海軍中將威廉·馬沙爾命令希佩爾將軍號和全部四艘護航驅逐艦前往特隆赫姆,並於6月9日上午抵達。兩艘戰艦則繼續出擊,擊沉了英國航空母艦光榮號及其兩艘護航驅逐艦,但沙恩霍斯特號也在交戰中被阿卡斯忒號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嚴重擊傷。該艦遂由Z-10號、Z-7「赫爾曼·舍曼」號和Z-15號護送回國接受維修。[19][20]Z-10號曾在6月13日的空襲中受到輕微損壞,但一周後又重新投運。它及時重返挪威,以掩護嚴重受損的格奈森瑙號於7月25日回到基爾,但在途中與戰艦發生了輕微碰撞。[18]
Z-10號於9月9日調往德佔法國,為計劃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做準備。[18]該艦此時以布雷斯特為基地,於9月28日至29日夜間在法爾茅斯灣協助佈設雷區,致使五艘、共計僅2,026總噸的船舶在這片雷區沉沒。[21]在10月10日英國皇家空軍對布雷斯特的空襲中,Z-10號受到炸彈碎片和掃射的輕微損害,在襲擊中造成兩名船員陣亡、七人受傷。[18]10月17日,拜中校率領Z-10號和另外四艘驅逐艦向西南航道出擊,遭到一支由兩艘輕巡洋艦和五艘驅逐艦組成的英國部隊攔截。英國人在極遠的距離開火,面對遠程魚雷群射和德國空軍轟炸機的攻擊,它們被迫脫離交戰,未能擊中任何德艦。11月24日至25日的晚上,Z-10號與Z-4「理夏德·拜岑」號和Z-20「卡爾·加爾斯特」號從布雷斯特出擊,前往蘭茲角地區。途中,它們在狼礁西南遇到了幾艘漁船,並與對方交火,但收效甚微。德國人隨後發現了一支由三艘商船組成的小型護航船隊,遂分別擊沉和擊傷其中的兩艘。炮火的閃光驚動了英國第5驅逐區艦隊的五艘驅逐艦,但後者無法在黎明前趕來攔截德國驅逐艦。三天後,德艦再次向同一地區出擊。他們遇到了兩艘拖船和一艘駁船,但只擊沉了前者中的一艘和駁船,總計424總噸。這一次,第5驅逐區艦隊於11月29日06:30左右攔截了這些艦隻。德國人率先開火,每艘驅逐艦發射了四枚魚雷,其中僅兩枚來自Z-10號的魚雷擊中了他們的目標——英國同行標槍號。標槍號兩端中雷,炸毀了艦艏和艦艉,但英國人仍可將其拖曳回港。[22]Z-10號在交戰過程中被兩枚2磅40毫米炮彈擊中,但沒有傷亡。該艦於12月5日返回德國,在威悉明德接受整修,一直持續到1941年4月。[18]
1941-1942年
[編輯]5月19日至22日,Z-10號是戰艦俾斯麥號和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出擊進入北大西洋期間,從阿科納角至特隆赫姆航段的護航艦之一。[18]次月,該艦又負責護送試圖突破英國封鎖的裝甲艦呂措號從基爾前往挪威。幾架英國博福特式魚雷轟炸機在途中發現了呂措號及其護航艦,其中一架於6月13日清晨出其不意地發射魚雷擊中裝甲艦,迫使其返回德國進行維修。[23]Z-10號隨後於7月被派往挪威的希爾克內斯。[18]作為此時第6驅逐區艦隊的一份子,它參加了7月12日至13日的一次出擊,擊沉兩艘蘇聯小型艦艇,但消耗了八成的彈藥。7月22日該艦本應參與的另一次出擊則因冷凝器問題而被迫退出。7月29日,當英國航空母艦勝利號和暴怒號襲擊佩察莫和希爾克內斯時,第6區艦隊尚在遙遠的東方,無法趕在英國艦隻離開該地區之前攔截它們。德國驅逐艦群還於8月9日闖入科拉灣,擊沉了一艘蘇聯小型巡邏艇。該區艦隊此時主責為特羅姆瑟和希爾克內斯之間的船隊提供護航;在其中一次任務中,英國潛艇三叉戟號在有驅逐艦在場的情況下仍擊沉了兩艘德國運兵貨船——勞拉灣號(Bahia Laura)和多瑙二號(Donau II)。Z-10號向三叉戟號投擲深水炸彈,沒有產生明顯效果,但從兩艘船上救出了38名倖存者。該艦於9月27日啟程返回德國修理鍋爐。[24]
維修完成後,它於1942年5月15日至20日為前往特隆赫姆的呂措號提供掩護,並在途中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佈下了雷區。6月初,Z-10號的一個閥門因保持開啟狀態而導致右舷輪機艙進水,需要兩周的時間來修復。在「跳馬行動」中,該艦是被指派護送戰艦鐵必制號的四艘驅逐艦之一,試圖襲擊前往蘇聯的PQ-17號北極護航船隊。7月2日,這些艦隻從特隆赫姆出發展開第一階段行動,但有三艘被派往護航鐵必制號的驅逐艦——包括Z-10號都在黑暗和濃霧中擱淺,被迫返回港口進行維修。經過臨時維修後,它於7月25日被拖回基爾接受永久性修復。三天後,它們遭到了三架英國博福特式魚雷轟炸機的攻擊,但沒有造成任何影響。海軍少校卡爾-阿道夫·岑克爾於8月接過艦隻的指揮權。造船廠估計Z-10號的的修復時間為六個月或更長,由於維修不符合經濟性原則,戰爭海軍曾認真考慮過讓其退役,但最終還是接受繼續修復。[18][25][26]
1943-1949年
[編輯]到1943年,該艦已經安裝了FuMO-21型搜索雷達。[27]在1943年2月15日的海試期間,艦上的鍋爐艙發生火災,使維修工作直到4月22日才完成,然後它被重新部署至挪威。9月,Z-10號參與了「西西里行動」,負責運送第230步兵師第349擲彈兵團的部隊,並連同由另外八艘驅逐艦護航的戰艦鐵必制號和沙恩霍斯特號一起,摧毀挪威在斯匹次卑爾根島上的盟軍設施。這次行動雖然取得了成功,但主旨是為了提振駐紮在北極的艦艇士氣,因為燃料短缺限制了它們的活動,而盟軍在五周後便重建了設施。隨後的六個月里,Z-10號及其姊妹艦們在挪威南部的斯卡格拉克海峽入口處佈設雷區,並為進出挪威的船隊提供護航。1944年4月底,它奉命前往基爾進行長時間的改裝,一直持續到1945年2月。在此期間,該艦的雷達還被替換為更新的FuMO-24型,其前桅也被重建成門柱形狀,以便6×2米寬的天線能夠完全旋轉。艦身後部煙囪平台上的探照燈則由一台FuMO-63「霍恩特維爾」K型雷達取代。[28]改裝工程完結後,Z-10號於4月5日被指派在斯卡格拉克海峽執行護航任務。一個月後,它從哥本哈根出發,前往東普魯士的赫拉半島撤離難民;5月7日返回時,艦上共接載了約1,500人。該艦翌日駛往基爾,並於5月9日退役。[29]
5月10日,英國皇家海軍接管了Z-10號,並將其駛往英國控制下的威廉港,以等待盟軍就如何處置被俘的德國軍艦進行分配。它於1945年底被分配予英國,並於1946年1月7日抵達樸茨茅夫,在那裏獲得了R38的舷號,後又改為H40號。該艦最初是用來讓英國人熟悉其高壓鍋爐的,至同年10月起則被安置在南安普敦充當宿營船。1949年7月17日,Z-10「漢斯·洛迪」號最終被拖到桑德蘭拆解報廢。[30]
註釋
[編輯]- ^ 1.0 1.1 1.2 1.3 Koop & Schmolke,第89頁.
- ^ Whitley,第18頁.
-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 ^ 4.0 4.1 4.2 Gröner,第199頁.
- ^ Whitley,第68頁.
- ^ Whitley,第215頁.
- ^ Whitley,第71–72頁.
- ^ Whitley,第73–74頁.
- ^ Whitley,第204頁.
- ^ Rohwer,第2–3頁.
- ^ Whitley,第84頁.
- ^ Hervieux,第112頁.
- ^ Whitley,第86頁.
- ^ Whitley,第89–90頁.
- ^ Hervieux,第112–113頁.
- ^ Whitley,第90頁.
- ^ Rohwer,第11頁.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Koop & Schmolke,第90頁.
- ^ Rohwer,第26頁.
- ^ Whitley,第105–106頁.
- ^ Whitley,第106–107頁.
- ^ Whitley,第107–114頁.
- ^ Whitley,第122–124頁.
- ^ Whitley,第124–129頁.
- ^ Rohwer,第147頁.
- ^ Whitley,第139–142頁.
- ^ Gröner,第200頁.
- ^ Koop & Schmolke,第40, 90頁.
- ^ Whitley,第167, 169–170頁.
- ^ Whitley,第191–192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ervieux, Pierre. German Destroyer Minelaying Operations Off the English Coast (1940–1941). IV. Greenwich, England: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0. ISBN 978-0-87021-979-5.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