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驅逐艦
錨泊中的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
| |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萊貝雷希特·馬斯號 |
艦名出處 | 萊貝雷希特·馬斯 |
下訂日 | 1934年7月7日 |
建造方 | 基爾德意志造船廠 |
鋪設龍骨 | 1934年10月10日 |
下水日期 | 1935年8月18日 |
入役日期 | 1937年1月14日 |
結局 | 1940年2月22日遭德國轟炸機誤擊沉沒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1934級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19米 |
型寬 | 11.30米 |
吃水 | 4.23米 |
動力輸出 | 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雙軸,兩台蒸汽輪機 |
船速 | 36節(67公里每小時;41哩每小時) |
續航力 | 1,53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0名軍官、315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德語:Z 1 Leberecht Maass)是德國國家海軍暨戰爭海軍於1930年代中期建造的十六艘1934級驅逐艦的首艦,得名於在一戰中陣亡的海軍將領萊貝雷希特·馬斯。它於1934年10月10日開始在基爾德意志船廠鋪設龍骨,1935年8月18日下水,至1937年1月14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兩年交付使用。入役後,該艦主要擔當區艦隊旗艦,大部分時間用於訓練,但也參加了1939年初對梅默爾的佔領行動。
1939年9月戰爭爆發數日後,Z-1號與另一艘驅逐艦襲擊了海爾半島海軍基地的波蘭艦艇,但未能成功。它在行動中輕微受損。1940年2月中旬,在駛入北海攻擊英國拖網漁船的「維京行動」期間,該艦遭一架巡邏的德國轟炸機空襲,導致其轉向系統失靈。空襲發生後,Z-1號斷裂成兩半並沉沒,大部分船員喪生。戰爭期間召開的調查法庭認為,它和一艘姊妹艦是被炸彈擊中的;但戰後的調查則認定,該艦是漂進了英國新佈設的雷區。
發展及設計
[編輯]1934級驅逐艦的設計工作開始於1932年,儘管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凡爾賽條約》明確限制了德國驅逐艦噸位不得超過800長噸(810公噸)。德國人最初的設想是要建造比當時在役的法國和波蘭驅逐艦更強大的大型艦艇,但隨着國家海軍此時期望它能作為一款小型巡洋艦使用,其設計方案也隨之變更。方案細節於1934年敲定,但設計工作似乎十分倉促,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因為艏樓較短且艏部外飄不足,影響了艦隻的耐波性和穩定性。[1][2]設計中唯一真正的創新部分——高壓鍋爐,則是一個過於複雜的設計,在安裝至1934級之前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艦載測試,並且在艦隻的整個運用生涯期間經常發生故障。[3]
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114米和119米,有11.3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23米吃水深度;其設計排水量為2,223噸,滿載時則可達3,156噸。標準船員編制為10名軍官和315名水兵,在擔任區艦隊旗艦時還可額外增加4名軍官和19名水兵。該艦由兩台瓦格納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5米的三葉螺旋槳。過熱蒸汽則由六台瓦格納水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70,000匹軸馬力(52,0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設計航速為36節(67公里每小時),但實際上其最高速度甚至可達38.7節(71.7公里每小時)。[2]Z-1號最多可貯存752噸燃料油,理論上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巡航4,400海里(8,100公里),但實際它在運用過程中重心過高,30%的燃料必須作為壓艙物保留在艦內。[4]事實證明,19節航速時的有效行程僅為1,530海里(2,830公里)。[5]
艦隻裝備有五門127毫米34式速射炮,架設在帶有炮擋的單裝炮座上。其中艦艛的前後各有兩門採用背負式佈置,第五門則安裝在後部艦艛的頂端,並從前到後編為1至5號。防空武器由安裝在與後部煙囪並排的一對雙聯裝炮座上的四門37毫米30式速射炮和六門單座20毫米30式高射炮組成。此外,該艦還在中心線上的兩個四聯裝動力操縱式底座上安裝有八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每個底座配備一對重新裝填裝置。四個深水炸彈發射器則安裝在艉後部甲板室的側面,再輔以艦艉兩側的六具單裝深水炸彈支架,合共可攜帶32或64枚炸彈。[6]布雷軌道安裝在後甲板,最多可貯存60枚水雷。[2]作為探測潛艇的工具,艦上也搭載有一套稱為「群聽裝置」的被動式水聽器。[7]
建造及服役
[編輯]Z-1「萊貝雷希特·馬斯」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德國建造的第一艘驅逐艦,得名於1914年8月指揮德軍在黑爾戈蘭灣海戰中陣亡的海軍少將萊貝雷希特·馬斯。[8]它於1934年7月7日由德國國家海軍所訂購,自同年10月10日起開始在基爾的德意志造船廠鋪設龍骨,建造序列為K232。該艦於1935年8月18日下水,至1937年1月14日完工,[9]在首任艦長、海軍少校弗里德里希·特勞戈特·施密特的指揮下交付使用。[8]
作為同級中第一艘完工的艦隻,Z-1號於5月1日成為魚雷艇首長的旗艦,並在波羅的海東部完成了其第一年的大部分訓練日程,然後於1938年4月上旬前往瑞典的哥德堡港口展開訪問。從瑞典返回後,該艦被移交予造船廠重建艦艏,以解決艏部在頂頭浪中進水嚴重的問題。之後,Z-1號參加了1938年8月的海上閱兵和接下來的艦隊演習,海軍少校格哈德·瓦格納則於10月接替施密特擔任艦長。[10][8]12月,Z-1號及其姊妹艦Z-2「格奧爾格·蒂勒」號、Z-3「馬克斯·舒爾茨」號和Z-4「理夏德·拜岑」號一同航行到冰島地區,以評估它們的新艦艏在北大西洋冬季的適航性。1939年3月23日至24日,該艦成為護送阿道夫·希特拉所在的裝甲艦德國號佔領梅默爾的驅逐艦之一。次月,海軍少校弗里茨·巴森格又接過瓦格納的指揮權。隨後,Z-1號作為海軍少將京特·呂特晏斯的旗艦參加了在地中海西部舉行的艦隊演練,並在5月13日返回德國之前到訪了西班牙的休達和阿勞薩灣。[11][12]
當希特拉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宣戰時,戰爭海軍的首要任務是封鎖波蘭海岸。為此,他們派出了三艘輕巡洋艦和包括Z-1號在內的十艘驅逐艦來完成這項任務。開戰首日,Z-1號便躲過了波蘭潛艇狼號的襲擊。德國人其後很快發現在波蘭沿岸部署了太多的艦艇,因此巡洋艦被撤回。兩天後,該艦與Z-9「沃爾夫岡·岑克爾」號奉命對海爾海軍基地內的艦船實施偵察。它們發現了波蘭驅逐艦烈風號和佈雷艦獅鷲號,並在12,700米的射程內與對方交戰。德軍的火力基本無效,但波蘭人的還擊更為精確,迫使德國驅逐艦進行規避機動,並施放煙幕以擺脫波蘭炮手的瞄準。Z-1號於06:57被一枚來自保衛基地的海岸炮台的152毫米炮彈擊中,這枚炮彈摧毀了2號炮的電力,使其揚彈機失靈,造成4名船員死亡,另有4人受傷。該艦則在戰鬥中射出了七十七發127毫米炮。第二天,它航行到斯維訥明德修復受損,整個過程一直持續到9月10日,因為艦上的鍋爐管也需要接受維修。完工後,Z-1號在北海協助佈設了雷區,呂特晏斯則把他的將旗轉移至Z-21「威廉·海德坎普」號艦上,該艦被編入第2驅逐區艦隊。它於9月29日在斯維訥明德開始了先前計劃的改裝,並於11月30日再次成為魚雷艇首長的旗艦,但至12月22日又重新加入了第2驅逐區艦隊。[13][14]
1940年2月16日,英國皇家海軍在中立的挪威水域扣押了德國油輪阿爾特馬克號上被俘的英國水兵,為了報復這次「阿爾特馬克號事件」,德國海軍組織了「諾德馬克行動」,在北海北部遠至昔德蘭群島搜尋同盟國商船。包括Z-1號在內的第2驅逐區艦隊,於2月18日出擊的初始階段負責護送戰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以及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但Z-1號和Z-5「保羅·雅各比」號在第二天於斯卡格拉克海峽搜索敵艦無果後分離。[14][15]
幾天後,德國海軍誤以為多格灘附近的英國拖網漁船正在與潛艇合作,於是與德國空軍合作策劃了「維京行動」。他們相信,擊沉或俘獲拖網漁船將迫使英國人分散兵力來保衛漁船隊,並可能為德國海軍帶來一些有用的輔助船隻。德國空軍承諾為參與行動的艦艇提供戰鬥機掩護以及轟炸機支援。[16]滿載着押解船員的Z-1號和第1驅逐區艦隊的另外五艘艦——Z-3號、Z-4號、Z-6「特奧多爾·里德爾」號Z-13「埃里希·克爾納」號和Z-16「弗里德里希·埃科爾特」號,於2月22日啟航。在途中,區艦隊遭到來自第26轟炸聯隊的一架He 111轟炸機誤擊。Z-1號至少被一枚炸彈命中,斷成兩半後沉沒,包括艦長巴森格在內的280名官兵喪生,僅60人獲救。[17][註 1]在救援過程中,Z-3號則撞上了一枚水雷而沉沒,全體官兵陣亡。希特拉下令召開調查法庭,以查明損失的原因,結論是兩艘艦均是被He 111轟炸機的炸彈所擊沉。德國海軍既未對其麾下的驅逐艦告知德國空軍當時正在進行反艦巡邏,也未知會德國空軍其麾下的驅逐艦會在海上。[17]戰後的研究表明,當中的一艘或全部兩艘艦可能是撞上了由艾凡赫號和勇猛號驅逐艦佈設的英國雷區。[15]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Koop & Schmolke,第13–14頁.
- ^ 2.0 2.1 2.2 Gröner,第199頁.
- ^ Whitley,第22–24頁.
- ^ Whitley,第18頁.
- ^ Koop & Schmolke,第26頁.
- ^ Whitley,第215頁.
- ^ Whitley,第71–72頁.
- ^ 8.0 8.1 8.2 Koop & Schmolke,第77頁.
- ^ Whitley,第203頁.
- ^ Whitley,第79–80頁.
- ^ Koop & Schmolke,第77–78頁.
- ^ Whitley,第81頁.
- ^ Whitley,第83–85頁.
- ^ 14.0 14.1 14.2 Koop & Schmolke,第78頁.
- ^ 15.0 15.1 Rohwer,第15頁.
- ^ Whitley,第93頁.
- ^ 17.0 17.1 Whitley,第93–94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1: Major Surface War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9114-307-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German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ISBN 978-1-55750-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