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M-52長矛
MGM-52長矛 | |
---|---|
類型 | 戰術彈道導彈 |
原產地 | United States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72–1992年 |
使用方 | 美國陸軍,英國,比利時,荷蘭,意大利,西德 |
生產歷史 | |
生產商 | LTV電子系統 |
單位成本 | ~$80萬 (1996)[1] ~US$1.2百萬(2020)[2] |
製造數量 | 2,133[3]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2,850—3,367磅(1,293—1,527公斤)取決於彈頭[3] |
長度 | 20英尺(6.1米) |
直徑 | 22英寸(560 mm) |
彈頭 | 1枚W70 (核彈頭)或M251高爆子炸彈(英語: high explosive submunitions)[3] |
爆炸當量 | 0.1-10萬噸(4.2-418.4 TJ) |
發動機 | 液體推進劑火箭 |
作戰範圍 | 45—75 mi(72—121 km),取決於彈頭[3] |
速度 | >3馬赫 |
制導系統 | 慣性導航系統 |
MGM-52長矛是一種可移動野戰砲地對地戰術導彈(戰術彈道導彈)系統,為美國陸軍提供核火力和常規火力支援。該導彈的彈頭是在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研發。它被MGM-140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取代,MGM-140最初打算在冷戰期間同樣提供核火力支援。[4]
部署
[編輯]第一批MGM-52導彈在1972年部署,取代早期的MGR-1火箭和MGM-29飛彈,這大大減少了系統的重量和體積,也改善了其精確性和活動性。[3]
一個長矛飛彈連會配備2輛飛彈發射車,由M113裝甲運兵車底盤改造衍生的M752飛彈發射車(英語: Self-Propelled Launcher),每輛發射車會載運1枚戰備彈,搭配2輛M688飛彈運輸車(可搭載2枚備射彈),一個連共配賦6枚長矛飛彈。飛彈連發射速度約為每小時3枚導彈。飛彈連的作戰車輛也可運輸發射裝有改良介接套件整合的MGR-1誠實約翰戰術彈道飛彈,以獲得更嘉的作戰彈性。[3]
長矛飛彈主火箭引擎為可變推力液態火箭發動機,改良的燃料成分使得飛彈燃料箱可以長時間儲存燃料,大幅縮短野戰發射的前置準備時間至15分鐘,相比上一代的MGM-29飛彈發射前置準備時間為1小時,從隱蔽性來說是相當高水準的精進。長矛飛彈的火箭引擎設計十分獨特,一個小型維持器(英語: Sustainer engine)安裝在一個環形助推發動機內。[5]因此長矛飛彈發射時彈體側面會有4具輔助引擎運作,至1.5公里外後才主引擎才會啟動點火。
酬載
[編輯]長矛飛彈的戰鬥部是由一個爆炸當量為0.1-10萬噸(4.2-418.4 TJ)的W70核彈頭或常規彈頭,核彈頭較輕(211公斤),而常規彈頭較重(454公斤),因此飛彈射程會受到酬載彈頭的不同而從70-80公里(常規)與110-120公里(核彈)不等。W70-3核彈頭是首批可投入使用中子彈彈頭之一。[6]常規炸藥包含單個聚能裝藥彈頭,以作穿透硬目標和破壞掩體,或以包含836顆M74集束炸彈作反人員和反器材之用。工程師設計彈頭時也考慮過酬載化學武器,但該領域的研發在1970年取消。[來源請求]
退役
[編輯]MGM-52導彈隨着冷戰結束而退役,其常規火力投射任務由MGM-140_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取代。[7]
使用國
[編輯]前使用者
[編輯]- 美國陸軍第12野戰炮兵團(1973-1992年)第1營,位於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陸軍基地。[3]
- 美國陸軍第32野戰炮兵團(1975-1991年)第1營,位於德國黑森州哈瑙。
- 美國陸軍第33野戰炮兵團(1975-1987年)第6營;重新指定為第32野戰砲兵團第6營(1987-1991年),位於俄克拉何馬州錫爾堡陸軍基地[10](一組炮組部署至南韓)。[11]
- 美國陸軍第42野戰炮兵團(1974-1987年)第2營;重新指定為第12野戰砲兵團第4營(1987-1991年),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克賴爾斯海姆。
- 美國陸軍第79野戰炮兵團(1974-1986年)第3營;重新指定為第32野戰砲兵團第2營(1986-?年),位於德國黑森州吉森。
- 美國陸軍第80野戰炮兵團(1974-1987年)第1營;重新指定為第12野戰砲兵團第3營(1987-1991年),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阿沙芬堡。
- 美國陸軍第333野戰炮兵團(1973-1986年)第1營;重新指定為第32野戰砲兵團第3營(1986-?年),位於德國黑森州威斯巴登。
- 美國陸軍第377野戰炮兵團(1974-1987年)第2營;重新指定為第12野戰砲兵團第2營(1987-1992年),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黑爾措格瑙拉。
- 英國皇家砲兵第50導彈團(於1993年解散和武器退役)
- 荷蘭皇家陸軍第129炮兵營(1979-1992年)
- 比利時陸軍第3炮兵營(1977-1992年)
- 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第150火箭炮兵營
- 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第250火箭炮兵營
- 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第350火箭炮兵營
- 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第650火箭炮兵營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Lance Missile (MGM-52C). U.S. Nuclear Weapons Cost Study Projec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August 1998 [11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September 2011).
- ^ Johnston, Louis; Williamson, Samuel H. What Was the U.S. GDP Then?. MeasuringWorth. 2022 [2022-02-12]. United State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flator figures follow the Measuring Worth series.
- ^ 3.0 3.1 3.2 3.3 3.4 3.5 3.6 Ripley, Tim. The new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modern US Army. Salamander Books Ltd. 1992: 92–93. ISBN 0-86101-671-8.
- ^ Healy, Melissa. Senate Permits Study for New Tactical Nuclear Missile. Los Angeles Times. 3 October 1987 [8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3).
- ^ A Rocket Engine Inside Another Rocket Engine - The Lance Miss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cott Manley
- ^ Rybak, E.F.; Gruszczyński, J. (1998). Amerykańskie rakiety operacyjno-taktyczne i taktyczne. Cz. IV. Ku nowym wojnom. „Nowa Technika Wojskowa」 Nr 7/1998, ISSN 1230-1655, p.32 (in Polish)
- ^ LTV MGM-52 Lance. www.designation-systems.net. 17 October 2001 [2022-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9).
- ^ USAREUR Charts - LANCE Missile. Usarmygermany.com. [202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 ^ USAREUR Charts - LANCE Missile. Usarmygermany.com. [202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9).
- ^ 6th Battalion, 32nd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 [2022-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7).
- ^ Archived copy. [28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3 January 2012).
外部連結
[編輯]- Video of Lance missiles being launched by British Army in 1992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Video of British Army Lance launches in 1992 –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Video of British Army Lance launches in 1992 – #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edstone Arsenal History – Lance
- Herzobase.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ance Missile base in Germany
- Designation Systems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hotos and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