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RH120
發現[2] | |
---|---|
發現者 | 卡特林那巡天系統 (703) |
發現日期 | 2006年9月14日 |
編號 | |
MPC編號 | 2006 RH120 |
小行星分類 | 阿波羅近地天體 (NEO)[1] |
軌道參數[1] | |
曆元 January 4, 2010年1月4日 (2455200.5) | |
遠日點 | 1.058 AU (Q) |
近日點 | 1.007 AU (q) |
半長軸 | 1.033 AU (a) |
離心率 | 0.0244 |
軌道週期 | 1.05 yr |
平近點角 | 2.913° (M) |
軌道傾角 | 0.5955° |
升交點黃經 | 51.12° |
近日點參數 | 10.10°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3-6 米[3] |
質量 | ~1.0×103? kg |
平均密度 | 2 ? g/cm³ |
自轉週期 | 2.75 minutes[3] |
反照率 | 0.1 ? |
絕對星等(H) | 29.5[1] |

2006 RH120是一顆直徑大約5米的[3]近地小行星的臨時名字[1],它通常都是繞着太陽公轉,但是大約每20年左右會接近地-月系統一次[4],有時會短暫的進入臨時衛星的捕獲範圍,在這段期間可以說是除了月球之外的另一顆天然衛星。它在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在地球軌道上,2008年2月18日才有了現在的小行星名稱[2],而卡特林那巡天系統的內部辨識名稱則是6R10DB9[3]。
這個天體存在着一些爭議。太空科學研究所的艾倫·W·哈里斯評論說:「聲稱將臨時環形軌道上的一些無用的東西稱為『衛星』,加上這個詞所承載的所有包袱,這只是炒作而已。」[4][5]另外在它被發現時,因為它的大小、軌道和光譜被認為有可能符合農神五號火箭上使用的鈦白氧化塗料,因此沒有給予正式的名稱[6],儘管雷達觀測更傾向它是自然天體[7]。而此前在幾乎完全一樣軌道上發現的J002E3亦被認為有可能是阿波羅12號的農神火箭S-IVB的助推器[8]。
歷史
[編輯]2006 RH120是在2006年9月14日使用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設在亞利桑那的27英吋(69公分)的史密特攝星儀發現的[9]。「6R10DB9」[9]是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自行給予發現天體的名稱,通常只在小行星中心的近地天體確認網頁中使用,直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它歸類為小行星。它在9月14日添加在NEOCP上,但隨後就解釋它不是一顆小行星而被刪除[10]。初步的軌道計算顯示,它是地球的重力從週期11個月的太陽軌道上捕獲的天體,並且類似於上個世紀的60至70年代初,在阿波羅計劃使用過的許多火箭助推器的殘骸之一。
稍後的分析顯示這個NEO小到太陽輻射壓力的攝動足以影響它的運動。然而,噴射推進實驗是太陽系動力學組的Paul Chodas懷疑這個被擾動的物體是一塊岩石,而不是老舊的飛行器[11]。一種假設是這個物體是月球受到撞擊彈射出來的一顆岩石[4]。在2008年2月18日,這個天體被賦予了小行星的編號[2]。
在2006年6月通近地點被彈射出去之前,它是第4顆進入地球軌道的天體。在近地點,它位於月球軌道內側276,845公里(172,024英里)[3]。
2007年6月14日近地點
[編輯]2007年6月14日,2006 RH120是第4個也是最接近地球的天體之一[12],它最接近時只有0.7月球距離,視星等在18.5-19.0等。
這個天體目前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5],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金石的天文學家曾在2007年6月12、14、17日使用雷達進行測量,它在2017年位於太陽的另一側,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2天文單位[13][3],而下一次會於2028年在地球的附近遭遇[3]。
相關條目
[編輯]- 6Q0B44E – 另一顆被認為有可能是人造物體的天體
- (3753) 克魯特尼
- 2002 AA29
- 2010 SO16
- 衛星
參考資料和註腳
[編輯]- ^ 1.0 1.1 1.2 1.3 1.4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06 RH120). 2007-06-15 [201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9).
- ^ 2.0 2.1 2.2 Williams, Gareth V. MPEC 2008-D12 : 2006 RH120.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08-02-18 [2010-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 ^ 3.0 3.1 3.2 3.3 3.4 3.5 3.6 Great Shefford Observatory. 2006 RH120 ( = 6R10DB9) – A second moon for the Earth?. [2008-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 ^ 4.0 4.1 4.2 Bill Gray. Pseudo-MPEC for 6R10DB9. [2007-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 ^ 5.0 5.1 Roger W. Sinnott. Earth's "Other Moon". Sky & Telescope. 2007-04-17 [201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7).
- ^ Spectrum measured by Carl Hergenrother and Rob Whitely of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 ^ Kwiatkowski, T.; Kryszczyńska, A.; Polińska, M.; Buckley, D. A. H.; O'Donoghue, D.; Charles, P. A.; Crause, L.; Crawford, S.; Hashimoto, Y.; Kniazev, A. Photometry of 2006 RH120: an asteroid temporary captured into a geocentric orbit.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9, 495 (3): 967–974. Bibcode:2009A&A...495..967K.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0810965
(英語).
- ^ Yeomans, Don. Is Another Moon Possible?. Astronomy. April 2010.
- ^ 9.0 9.1 Distant Artificial Satellites Observation (DASO) Circular No. 68, 2006 Sept. 17, 16:59 UT. [2007-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0).
- ^ Major News About Minor Objects, April 18, 2007. [200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9).
- ^ Dr. Lance A. M. Benner. 6R10DB9 Planning. JPL/NASA Asteroid Radar Research. 2007-06-20 [201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JPL Close-Approach Data: (2006 RH120). 2007-06-15 [201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1).
- ^ Donald K. Yeomans and Alan B. Chamberlin. Horizons Ephemeris.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