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RH120
发现[2] | |
---|---|
发现者 | 卡特林那巡天系统 (703) |
发现日期 | 2006年9月14日 |
编号 | |
MPC编号 | 2006 RH120 |
小行星分类 | 阿波罗近地天体 (NEO)[1] |
轨道参数[1] | |
历元 January 4, 2010年1月4日 (2455200.5) | |
远日点 | 1.058 AU (Q) |
近日点 | 1.007 AU (q) |
半长轴 | 1.033 AU (a) |
离心率 | 0.0244 |
轨道周期 | 1.05 yr |
平近点角 | 2.913° (M) |
轨道倾角 | 0.5955° |
升交点黄经 | 51.12° |
近日点参数 | 10.10° |
物理特征 | |
大小 | ~3-6 米[3] |
质量 | ~1.0×103? kg |
平均密度 | 2 ? g/cm³ |
自转周期 | 2.75 minutes[3] |
反照率 | 0.1 ? |
绝对星等(H) | 29.5[1] |

2006 RH120是一颗直径大约5米的[3]近地小行星的临时名字[1],它通常都是绕着太阳公转,但是大约每20年左右会接近地-月系统一次[4],有时会短暂的进入临时卫星的捕获范围,在这段期间可以说是除了月球之外的另一颗天然卫星。它在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在地球轨道上,2008年2月18日才有了现在的小行星名称[2],而卡特林那巡天系统的内部辨识名称则是6R10DB9[3]。
这个天体存在着一些争议。太空科学研究所的艾伦·W·哈里斯评论说:“声称将临时环形轨道上的一些无用的东西称为‘卫星’,加上这个词所承载的所有包袱,这只是炒作而已。”[4][5]另外在它被发现时,因为它的大小、轨道和光谱被认为有可能符合农神五号火箭上使用的钛白氧化涂料,因此没有给予正式的名称[6],尽管雷达观测更倾向它是自然天体[7]。而此前在几乎完全一样轨道上发现的J002E3亦被认为有可能是阿波罗12号的农神火箭S-IVB的助推器[8]。
历史
[编辑]2006 RH120是在2006年9月14日使用卡特林那巡天系统设在亚利桑那的27英寸(69公分)的史密特摄星仪发现的[9]。“6R10DB9”[9]是卡特林那巡天系统自行给予发现天体的名称,通常只在小行星中心的近地天体确认网页中使用,直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归类为小行星。它在9月14日添加在NEOCP上,但随后就解释它不是一颗小行星而被删除[10]。初步的轨道计算显示,它是地球的重力从周期11个月的太阳轨道上捕获的天体,并且类似于上个世纪的60至70年代初,在阿波罗计划使用过的许多火箭助推器的残骸之一。
稍后的分析显示这个NEO小到太阳辐射压力的摄动足以影响它的运动。然而,喷射推进实验是太阳系动力学组的Paul Chodas怀疑这个被扰动的物体是一块岩石,而不是老旧的飞行器[11]。一种假设是这个物体是月球受到撞击弹射出来的一颗岩石[4]。在2008年2月18日,这个天体被赋予了小行星的编号[2]。
在2006年6月通近地点被弹射出去之前,它是第4颗进入地球轨道的天体。在近地点,它位于月球轨道内侧276,845公里(172,024英里)[3]。
2007年6月14日近地点
[编辑]2007年6月14日,2006 RH120是第4个也是最接近地球的天体之一[12],它最接近时只有0.7月球距离,视星等在18.5-19.0等。
这个天体目前在绕行太阳的轨道上[5],加州喷射推进实验室金石的天文学家曾在2007年6月12、14、17日使用雷达进行测量,它在2017年位于太阳的另一侧,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2天文单位[13][3],而下一次会于2028年在地球的附近遭遇[3]。
相关条目
[编辑]- 6Q0B44E – 另一颗被认为有可能是人造物体的天体
- (3753) 克鲁特尼
- 2002 AA29
- 2010 SO16
- 卫星
参考资料和注脚
[编辑]- ^ 1.0 1.1 1.2 1.3 1.4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06 RH120). 2007-06-15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9).
- ^ 2.0 2.1 2.2 Williams, Gareth V. MPEC 2008-D12 : 2006 RH120.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2008-02-18 [201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9).
- ^ 3.0 3.1 3.2 3.3 3.4 3.5 3.6 Great Shefford Observatory. 2006 RH120 ( = 6R10DB9) – A second moon for the Earth?. [200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 ^ 4.0 4.1 4.2 Bill Gray. Pseudo-MPEC for 6R10DB9. [200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5.0 5.1 Roger W. Sinnott. Earth's "Other Moon". Sky & Telescope. 2007-04-17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7).
- ^ Spectrum measured by Carl Hergenrother and Rob Whitely of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 ^ Kwiatkowski, T.; Kryszczyńska, A.; Polińska, M.; Buckley, D. A. H.; O'Donoghue, D.; Charles, P. A.; Crause, L.; Crawford, S.; Hashimoto, Y.; Kniazev, A. Photometry of 2006 RH120: an asteroid temporary captured into a geocentric orbit.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9, 495 (3): 967–974. Bibcode:2009A&A...495..967K.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0810965
(英语).
- ^ Yeomans, Don. Is Another Moon Possible?. Astronomy. April 2010.
- ^ 9.0 9.1 Distant Artificial Satellites Observation (DASO) Circular No. 68, 2006 Sept. 17, 16:59 UT. [2007-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0).
- ^ Major News About Minor Objects, April 18, 2007. [2007-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 ^ Dr. Lance A. M. Benner. 6R10DB9 Planning. JPL/NASA Asteroid Radar Research. 2007-06-20 [201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 ^ JPL Close-Approach Data: (2006 RH120). 2007-06-15 [2010-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 ^ Donald K. Yeomans and Alan B. Chamberlin. Horizons Ephemeris.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10-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