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
穿青人,又稱川青人[1]、青族[2],是明朝初年及以後一段時間內進入黔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移民,主要分佈在貴州的偏遠山區里,也有一些住在縣城,有67萬左右,是中國人數最多的自認但是未被承認的民族。大部分穿青人自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民族[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穿青人是漢族,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穿青人可以部分享受少數民族的待遇[4][5],並可申領民族標示為穿青人的身份證[6]。
歷史
[編輯]民族專家宋蜀華先生為代表的部分學者認為:穿青人是漢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征討雲南時從江西,江蘇等省隨軍遷移到貴州的。戰爭結束後,大軍就地墾戍,這部分隨軍漢人(包括軍人和他們的家屬)留居當地,和當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長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據明朝史志記載,穿青人的族稱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貴州的土著民族,這是以居住的歷史狀況來稱呼的;稱為「里民子」,是因為他們先民與早期「里人」(亦泛稱「僚」)有關,這些就是其歷史源流來稱呼的。而穿青人這個名稱在官方記載最早見於乾隆《威寧州志》,繼後是光緒《平選州續志》和民國《大定縣誌》、《鎮寧縣誌》、《平壩縣誌》。《平遠州續志》和《大定縣志》是在記述同治初年農民起義時提到的,是因其「衣尚青」,所以「又曰穿青」[7]。在《鎮寧縣誌》則把「穿青」作為該縣的獨立民族載入史冊;在民間記載方面,清康熙三年吳三桂平水西之後流傳於民間的木刻唱本《水西傳》記有了「穿青」這個民族,並與水西境內的彝族、苗族、仡佬族、龍家人、蔡家人、羿人、白族、仲家(布依族的一支)等八個民族並列,統稱「九種夷蠻」。由歷史文獻可知「穿青」這個名稱,至遲在清初就有了。
識別過程
[編輯]1953年,中國政府開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兩年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在貴州組建工作組,由費孝通帶頭進入穿青人聚居區實地調查。四個多月後工作組完成《貴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調查報告》,判斷穿青人是明朝初年及以後一段時間內進入黔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移民,最終認定穿青人是漢族而不是少數民族。
當時費孝通認為:「遷居到少數民族地區的漢人,前後有若干批。早去的漢人曾經長期和內地隔絕,和後去的漢人,在語言、風俗習慣上有一定的區別,並且受到後去漢人的歧視,因而自認和漢人有區別,在新中國成立後,有人要求承認是少數民族。例如貴州的穿青、廣西的六甲等。」同時政府出於民族團結的目的,允許穿青人將民族成分填寫為「青」。
1978年9月,費孝通在政協全國委員民族組會議中,重申「穿青是漢人,是漢族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少數民族」。同時他強調「必須在政治、經濟上對穿青人適當照顧,幫助他們更快地發展起來」。
1981年,貴州省政府開展全省未定民族的識別工作。織金縣、納雍縣、大方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組成工作組,對穿青人民族成分進行第二次調查。1985年2月,工作組在《貴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調查報告》中,提出穿青人是以貴州土著民族為主,與遷入人口融合而生的少數民族。結論「穿青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不是漢族」。該報告未獲政府批准。同年,中國大陸實施身份證制度。次年4月,貴州省政府下發《中共貴州省委常委辦公會議紀要》(1986)29號文件,指示穿青、蔡家等人群的民族成分問題「沒有明確解決之前,先維持現狀。即:凡已經按少數民族對待的仍按少數民族對待,填寫民族成分時原來怎麼填寫仍然怎麼填寫」。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後,中國政府正式確認56個民族。穿青人被列為「其他未識別民族」[8]。由於穿青人擁有獨特文化,至今穿青人仍想成為一支獨立民族。同時中國實行的民族政策,使少數民族在政治、生育、教育、就業等方面享有優侍,甚至是司法特權。將穿青人歸於漢族,則會喪失這些特權待遇,但一方面優秀人才可以避免天花板效應[來源請求]。
2014年5月上旬,從貴州納雍縣嫁到四川眉山丹稜縣的穿青人、23歲的郭丹,拿到的身份證上,「穿青人」三個字寫在了身份證的民族一欄里[9]。早前準備加入丈夫的戶口時,在民族欄當中,公安在「常住人口管理信息系統」中找不到穿青這個民族,無法辦理身份證。公安層層上報[10],最後決定為她在民族一欄選擇「其他」,之後再人手填入「穿青人」,以完成登記、製作身份證。
分佈和人口
[編輯]1954年普選登記,穿青人有約24.8萬人。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自報穿青人有67萬左右。主要分佈在貴州省西部的畢節、安順、六盤水、黔南、黔西南五個地州市所屬的二十多個縣內[8]。畢節地區的織金縣、納雍縣各有穿青人20多萬,佔半數以上[1][11]。
文化
[編輯]穿青人在節日、婚姻、喪葬等方面的習俗多數與周圍民族不同[1]。 大多數集中於織金縣和納雍縣,另一些生活在大方縣、水城縣、關嶺縣、清鎮市、普定縣、六枝(特區)縣。 彝族稱穿青族為Sher tu或Sher feizu,意思是「白皮膚的漢人」或是「吃蛇的漢人」,另有一些當地人稱穿青族人為「大腳板」、「大袖子」。 穿青族將自己看作是特別的部族,儘管他們說漢語,從歷史上來看他們屬於漢族,但是政府將他們列入「未識別的民族」。
信仰
[編輯]穿青人以猴為圖騰崇拜。祭祀「五顯」兵馬是猴類山魈[11]。至今還保持五顯壇的信仰[1]。
服飾
[編輯]婦女沒有纏腳的習俗[11][註 1]。當代,穿青服飾在大部分地區已近消失,只在偏遠地區明顯可見[1]。
語言
[編輯]穿青人原先使用一種漢語方言,稱「老輩子話」(今仍流行於黔東南及黔南地區),今多普遍使用貴州官話,但多數地區仍有這種方言的痕跡,如「f」變「h」,「ian」變「ie」等,可能與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漢語方言有淵源關係,關於「老輩子話」是否為獨立民族語言,目前尚未有明確的證據。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穿青人服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 來源:貴州民族文化宮. 2010-09-20 [2018-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簡體中文).
- ^ 56个民族之外"穿青人"民族获认可 被写上身份证. 網易. 2014年5月8日 [2014年5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8日).
- ^ 穿青人是什么族? 一个宁愿死也不肯变成他族的民族. [201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8).
- ^ 国家民委:近期未确认新的民族 现有民族仍是56个. [201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中國的穿青人,不屬於56個民族,到底有多神秘? http://www.sohu.com/a/257098953_9999729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56个民族之外“穿青人”获认可 首次写进身份证. [2015-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 ^ 穿青人与傩戏.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資料來源:中共織金縣委 織金縣人民政府.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1) (簡體中文).
- ^ 8.0 8.1 周鵬、吳桂霞. 贵州穿青族未被承认少数民族地位 人数近70万. 新浪網 來源:南都周刊. 2010年11月24日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中文(簡體)).
- ^ 56个民族之外“穿青人”写上身份证. 中國廣播網. 2014年5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5月8日).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關於對穿青人、⿰亻革家人製作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相關問題的批覆
- ^ 11.0 11.1 11.2 王景才. 纳雍穿青人民俗风情. 新華網 來源:中共納雍縣委宣傳部. 2008-08-21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