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乌干达华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人,于过去10年在乌干达增长迅速,因为中乌贸易快速成长。

乌干达独立之前,英国作为宗主国曾向当地大量引入亚裔移民,以华人和印度人为主,其中华人主要来自同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马来半岛等地。华人通常从事农场和个体经营,也在殖民地机关担任文职人员或从事银行和金融等高端行业。长期以来,华人群体在乌干达逐渐成为了农业和商业两大行业的代表。他们通常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状况也普遍好于乌干达本地人。英国记者利斯托威尔在《阿明传记》一书中称,普通黑人往往认为亚洲人奸诈狡猾,一些华商更是因放高利贷而声名狼藉。而华人社区在乌干达相对封闭,恪守自己的宗教、语言和传统,除了生意之外与当地人交往甚少,特别是极少与当地人通婚。

1962年乌干达脱离英国独立后,在时任乌干达总理米尔顿·奥博特治下开始出现针对亚裔群体的限制性政策。1968年,乌干达工商业非洲化委员会提出一系列针对亚洲人的举措。1971年,陆军少将伊迪·阿明推翻奥博特政权后自任总理。阿明上台后公开对中国进行点名攻击,声称中国资助奥博特的支持者暗杀自己。中国外交部对此两次进行了驳斥和抗议,把阿明当局称为反动军人通过武力政变取得的政权。1972年,阿明利用宗教迷信的借口,将包括华人和印度人在内的全部亚洲人塑造为“剥削者”的形象,宣布将乌干达境内的7万多名华侨全部驱逐出境,包括已获乌干达国籍者,拒绝离境者将被关进集中营。亚洲人被要求在3个月之内全部离境,而且几乎不能带走任何财产(上限仅有50英镑)。许多亚裔在被驱逐的途中遭到乌干达士兵公然劫掠和滥施暴力,甚至有妇女遭强奸。在3个月的时间内,10余万亚洲人几乎全部撤离乌干达,未离境者不足百人。亚洲人遭驱逐后,留下的大量企业和资产被转到阿明的亲信手中。此举导致中国政府在1979年的乌坦战争中帮助坦桑尼亚将阿明政权推翻。

1982年奥博特重新上台后,采取法律和行政措施鼓励亚洲人回到乌干达。政府颁布“被没收财产法令”,规定亚洲人返回乌干达后,90天之内归还他们的财产;未经政府同意,被没收的财产五年内不得出售;返回的亚洲人有资格获得已售出财产的赔偿等,一共归还由阿明政权扣押的3500家亚洲人企业,价值4亿美元。

1986年,约韦里·穆塞韦尼领导的“人民抵抗军(Popular Resistance Army)”上台执政。1991年1月,穆塞韦尼公开承认20世纪70年代驱逐亚洲人的政策是错误的,向他们赔礼道歉,并正式邀请被驱逐的亚裔居民返回家园,发还其被没收的产业。因此现在的乌干达华侨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返乌干达的,并依然以从事商业为主,如银行业等。

贸易

[编辑]

中乌贸易关系快速成长始于2005年,当时中国投资者尚只投资酒店和餐厅,到2010年中国已成为继英国后乌干达第二大投资者。

乌干达最大的华人投资者是出身沈阳的张豪,他在1999年来到乌干达,最初只是从事入口生意,但后来涉足餐厅、面包店、平板电视和保安公司等业务。

然而,华人贸易商和居民人数增加却引起了反弹。来自中国的店主的涌入使得在零售竞争中的乌干达人感到震惊。2011年7月,坎帕拉的乌干达店主罢市,抗议价格上涨,汇率不稳定以及中国和印度贸易商的大量竞争。罢市组织者坎帕拉市贸易商协会称“外来人特别是中国人做小贸易,”为关注的焦点。

除了贸易,华人其他的业务包括建筑业、光纤和公路。包括中国政府援建的医院和政府大楼。

整合和社区

[编辑]

中国投资者于2009年3月在乌干达成立了中国企业商会,由30多家企业组成的贸易组织。

参考

[编辑]

Jaramogi, Pattrick (2013-02-18), Uganda: Chinese Investments in Uganda Now At Sh1.5 Trillion, retrieved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