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直隸
北直隸 簡稱:北直 | |||||||
---|---|---|---|---|---|---|---|
非行政區 | |||||||
歷史 | |||||||
政府 | 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衙門(洪武二年至永樂元年) 無(自永樂元年始) | ||||||
• 行政中心 | 北平府(洪武二年至永樂元年) 無(自永樂元年始) | ||||||
歷史 | |||||||
• 成立 | 洪武九年(1376年) | ||||||
行政分區 | 順天府、保定府、河間府 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 大名府、永平府、延慶州 保安州 | ||||||
| |||||||
轄境:今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 方言:官話 毗鄰: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
北直隸,明朝的地理名詞,原稱北平,並設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北平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和北平等處都指揮使司管理。永樂五年起改稱北直隸,為八府、二直隸州統稱,與南直隸並稱,是明朝南北兩大直轄區之一。
沿革
[編輯]- 元代直屬於中書省,稱為腹里。洪武元年分別設置北平府、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同年北平府、永平路改屬山東行中書省,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改屬河南行中書省;
- 洪武二年,專設北平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設北平承宣布政使司。
-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淪陷,惠帝於真定另設平燕承宣布政使司,負責未受燕王控制之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政務。
- 永樂元年燕王朱棣入主金陵,於北平府建北京,並稱行在;同年裁北平布政使司,所轄直屬北京行部,同時北平府更名順天府。十九年遷都北京,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部,所轄各府直屬六部,俗稱北直隸。
- 洪熙元年,復改京師為北京行在。
- 正統六年,復改北京行在為京師[1]。
轄境
[編輯]元代為大都路。洪武元年(1368年),改置北平府,同年屬山東行省,二年改屬北平行省;永樂元年,定為北京,為行在,同年更名順天府,十九年(1421年),永樂遷都,改北京稱京師;洪熙元年(1425年)復稱北京行在,正統六年(1441年)復稱京師。府城駐大興縣、宛平縣(雙附郭縣)[2]。
元代時為保定路。洪武元年改置保定府,同年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改屬北平行中書省。府城駐清苑縣。
元代為河間路。洪武元年改置河間府,同年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改屬行省。府城駐河間縣。
河北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紅山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 東夷 有易氏 商部落 | ||||||||||||||
商 | 古羌人 商方 竹 宋 | |||||||||||||
周 | 晉國 戴國 陳國 蔡國 曹國 鄭國 山戎國 孤竹國 | |||||||||||||
春秋 戰國 |
晉國 耿國 虞國 中山國 趙國 韓國 魏國 秦國 | |||||||||||||
秦 | 廣陽郡 漁陽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 上谷郡 代郡 恆山郡 巨鹿郡 趙郡 | |||||||||||||
燕國 | ||||||||||||||
西漢 | 廣陽郡 幽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 |||||||||||||
彭燕 | ||||||||||||||
東漢 | 幽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袁紹勢力 | |||||||||||||
公孫燕 | ||||||||||||||
曹魏 | 幽州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 | |||||||||||||
晉 | 幽州 冀州 | |||||||||||||
後趙 | 幽州 冀州 | |||||||||||||
前燕 | ||||||||||||||
前秦 | 幽州 冀州 | |||||||||||||
後燕 | ||||||||||||||
北燕 | ||||||||||||||
北朝 | 鮮卑 北魏 幽州 燕州 平州 安州 定州 瀛洲 冀州 相州 東魏 北齊 | |||||||||||||
隋 | 河北道 | |||||||||||||
魏燕 | ||||||||||||||
高燕 | ||||||||||||||
唐 | 河北道 | |||||||||||||
大燕 | ||||||||||||||
河朔三鎮 | ||||||||||||||
五代 | 桀燕 前晉 後唐 後晉 | |||||||||||||
遼宋 | 燕雲十六州 | |||||||||||||
金 | 大名府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 |||||||||||||
元 | 中書省 大都路 上都路 永平路 保定路 河間路 真定路 順德路 廣平路 | |||||||||||||
明 | 北直隸 | |||||||||||||
清 | 直隸省 | |||||||||||||
中華民國 | 河北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冀察政務委員會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河北省 | |||||||||||||
元代時為真定路。洪武元年改置真定府,同年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改屬行省。
元代時為順德路。洪武元年改置順德府,同年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改屬行省。
元代時為廣平路。洪武元年改置廣平府,同年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改屬行省。今河北省永年區廣府鎮。
元代時為大名路。洪武元年改置大名府,同年屬河南行中書省,二年改屬行省;三十一年徙治府東八里。
元代時為永平路。洪武元年屬山東行省,二年改置平灤府,同年改屬行省;四年更名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今隸屬於河北秦皇島市)。
元代時為龍慶州,無倚郭,屬大都路。洪武元年改屬永平路,三年復改屬北平府,後廢;永樂十二年於隆慶衛置隆慶直隸州,直屬六部;隆慶元年更名延慶直隸州。
- 轄永寧縣
元屬上都路順寧府,洪武四年廢,並廢倚郭永興縣;永樂十三年於保安衛城復置保安直隸州,直屬六部;景泰二年自涿鹿山下徙治東北雷家站。
- 不轄縣
長官
[編輯]北直隸直屬京師故無長官,惟前身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北平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和北平等處都指揮使司均有長官,現按張德信《明代職官年表》於下列出原設北平(左、右)布政使;北平按察使,按《明實錄》列出北平都指揮使。
布政使
[編輯]序號 | 姓名 | 上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北平布政使 | |||
1 | 薛祥 | 洪武九年六月 (1376年) |
洪武十二年 (1379年) |
2 | 朱瑛 | 洪武十二年 (1379年) |
洪武十四年二月 (1381年) |
北平左布政使 | |||
2 | 朱瑛 | 洪武十四年二月 (1381年) |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
3 | 李彧 |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 (1381年) |
不詳 |
4 | 顏鈍 |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 (1393年) |
不詳 |
5 | 徐玉和 | 洪武三十年十二月 (1397年) |
不詳 |
5 | 張昺 |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 (1398年) |
建文元年七月 (1399年) |
6 | 郭資 | 建文四年十一月 (1402年) |
不詳 |
北平右布政使 | |||
2 | 彭友直 | 洪武十四年九月 (1381年) |
|
3 | 申逵 |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 (1393年) |
不詳 |
4 | 曹昱 | 洪武三十年十二月 (1397年) |
建文元年五月 (1399年) |
- | 建文四年八月 (1402年) |
永樂元年五月 (1403年) | |
? | 岳岫[註 1] | 不詳 | 不詳 |
按察使
[編輯]序號 | 姓名 | 上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北平按察使 | |||
1 | 王禮 |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 (1393年) |
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 |
2 | 李瑛 | 洪武二十八年二月 (1395年) |
洪武二十九年 (1396年) |
3 | 陳德文 | 洪武二十九年 (1396年) |
洪武三十年 (1397年) |
- | 李瑛 | 建文元年 (1399年) |
建文元年五月 (1399年) |
4 | 喬穩 | 建文二年 (1400年) |
永樂元年二月 (1403年) |
都指揮使
[編輯]序號 | 姓名 | 上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
北平都指揮使 | |||
1 | 郭英 | 洪武九年閏九月 (1376年) |
不詳 |
2 | 潘敬 | 不詳 | 洪武九年十月 (1376年) |
3 | 周興 | 洪武二十五年三月時在職 (1392年) | |
4 | 袁成 |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 (1393年) |
不詳 |
5 | 盛熙 | 不詳 |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 (1395年) |
-[註 2] | 趙清 |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時在職 (1396年) | |
5 | 謝貴 |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 (1398年) |
不詳 |
6 | 余瑱 | 建文元年七月時在職 (1399年) | |
7 | 馬聚 |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1402年) |
不詳 |
8 | 章安 | 永樂元年 (1403年) |
不詳 |
備註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明史》(卷40):「京師《禹貢》冀、兗、豫三州之域,元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治北平府。先屬山東、河南者皆復其舊。領府八,州三十七,縣一百三十六。八月置燕山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罷北平都指揮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罷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直隸後軍都督府。衛所有實土者附見,無實土者不載。罷北京行部,直隸六部。洪熙初,仍稱行在。正統六年十一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府八,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為里三千二百三十有奇。府州縣建置沿革,俱自元始。其沿革年月已見《元史志》者,不載。其未見《元史志》及明改元舊,並新增、新廢者,悉書。北至宣府,外為邊地。東至遼海,與山東界。南至東明,與山東、河南界。西至阜平,與山西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十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萬六千五百九十五。」
- ^ 《明史》(卷40):「順天府元大都路,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永樂四年閏七月詔建北京宮殿,修城垣。十九年正月告成。宮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門八:正南第一重曰承天,第二重曰端門,第三重曰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宮城之外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門六: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皇城之外曰京城,周四十五里。門九:正南曰麗正,正統初改曰正陽;南之左曰文明,後曰崇文;南之右曰順城,後曰宣武;東之南曰齊化,後曰朝陽;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平則,後曰阜成;西之北曰彰儀,後曰西直;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嘉靖三十二年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西之北曰西便。領州五,縣二十二。弘治四年編戶一十萬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九千三十三。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萬六千八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