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兒子的大玩偶 (電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臺灣版《兒子的大玩偶》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
萬仁《蘋果的滋味》
曾壯祥《小琪的那頂帽子》
監製吳鐘靈
編劇吳念真,原著:黃春明
主演陳博正
楊麗音
崔福生
卓勝利
江霞
顏正國
配樂溫隆俊
攝影陳坤厚
剪接廖慶松
製片商中央電影公司
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片長105 分鐘
產地 臺灣
語言華語
臺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臺灣
  • 1983年9月2日 (1983-09-02)

 日本:1984年10月18日 (1984-10-18)
發行商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預算$5,000,000
票房$6,832,263[1]

《兒子的大玩偶》(英語:The Sandwich Man)為依據臺灣作家黃春明所撰寫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和《蘋果的滋味》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集錦電影作品。上映前,雖已通過行政院新聞局審核,卻遭保守派的影評人士運用「中國影評人協會」名義書寫黑函密告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指稱本片貧窮落後及違章建築的畫面不妥當[2],恐有影響國際形象的疑慮;導致屬於黨營企業的中央電影公司在未經過導演萬仁同意下,打算逕自修剪《蘋果的滋味》部份片段[3]。為此,萬仁透過《聯合報》記者楊士琪於報紙上披露後,隨即引發臺灣輿論界一陣譁然,紛紛批評中影的官僚作風,迫使中影放棄刪減影片內容。最終,影片逃脫過被刪剪的命運,一刀未剪通過上映,讓此片的創作理念得以保全,而此事件也經常被戲稱為「削蘋果事件」。

《兒子的大玩偶》的行政院新聞局電影片准演執照

上映後,寫實傳達臺灣記憶的電影風格,擄獲大多數觀眾口碑,兼具票房收益。至今,本片也被普遍視為「臺灣新浪潮電影」的開端作品之一,佔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中有幾段取景自台北市立大橋國民小學)

概述

[編輯]

故事劇情描述早期臺灣民眾艱困的生活環境,從幾位卑微的小人物所面臨的掙扎及挑戰,圍繞在工作和生活的無奈,傳達出發展中國家的國民在面臨外來文明引入的那種心酸和無知,亦赤裸裸看到生命中堅毅不拔的韌性。整個舞臺分別在嘉義縣竹崎鄉布袋鎮,以及臺北市林森北路南京東路上取景,勾勒出早期臺灣社會面臨轉型與時代變遷之記憶[4]

劇情簡介

[編輯]
《兒子的大玩偶》
坤樹為求得一家生活溫飽,從事為劇院做活動廣告的工作,經常在身體前後各掛一張電影海報,打扮成小丑遊走在大街小巷,返家後,坤樹立刻卸下工作時的小丑裝扮;但年幼的兒子竟然認不出他,放聲大哭起來。自此,坤樹體認到,在家裏也必須保持着小丑的裝扮……
《小琪的那頂帽子》
王武雄退伍後找到一份推銷員的工作,公司遣派他跟隨林再發到沿海城鎮推銷日本生產的壓力鍋,他在小鎮內遇到小女孩李小琪。只是,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頭上總是緊扣著那頂帽子,讓他覺得非常奇怪。同時,鏡頭另一邊的壓力鍋也發生問題。林再發被爆炸的壓力鍋炸傷,生死未卜;他的懷孕的妻子卻寄來一封信,說到自己流產的消息,希望他能盡速回家……
《蘋果的滋味》
江阿發在上班的路途上,不幸被美國海軍陸戰隊駐臺軍官格雷上校所駕駛的汽車撞倒,因此撞斷了雙腿,住進臺北市天母美國海軍醫院療養。沒料到,阿發的整個家庭沒有因此陷入困境:格雷上校賠償新臺幣五萬元現金,又願意帶阿發的女兒到美國留學。前來探望阿發傷勢的老婆、孩子及朋友,見到他能待在豪華的醫院裏,反而對他被撞之事感到羨慕不已。後來,阿發讓老婆和孩子品嚐格雷上校送來作為禮物的美國蘋果,此刻全家人品嘗到天堂的果實……

人物角色

[編輯]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角色名稱 演員 備註
坤樹 陳博正 戲院看板工
阿珠 楊麗音 坤樹的妻子
未具名 曾國峰 戲院經理
阿水伯 賴德南 坤樹的大伯
許阿龍 侯甫嶽 坤樹的兒子
〈小琪的那頂帽子〉
Vicki's Hat
角色名稱 演員 備註
未具名 崔福生 李小琪的父親
王武雄 金鼎 壓力鍋推銷員
林再發 方定台 王武雄的同事
李小琪 張毓芝 小學女生
美麗 陳琪 林再發的妻子
〈蘋果的滋味〉
The Taste of Apple
角色名稱 演員 備註
江太太 江霞 江阿發的妻子
江阿發 卓勝利 建築工人
江阿吉 顏正國 江阿發的兒子
江阿松 蘇志賢 江阿發的兒子
未具名 王惠君 學校老師
未具名 丹陽 江阿發的工頭
格雷 柏森林 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
未具名 何台 外事警察
啞吧 石安如 江阿發的女兒
江阿桃 姜慧姈 江阿發的女兒

獎項

[編輯]
獎項 入圍者 結果
最佳男配角 陳博正 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 吳念真 提名
最佳童星 顏正國 提名
「佳作」

逸事

[編輯]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前,當時小野吳念真十分明白審查的規則,其劇本必需通過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和中央電影公司內部高級行政人員核可,以企劃案的方式進行意識形態審查。為此,小野在繳付《兒子的大玩偶》的企劃書中,他吹噓「為了闡揚國父(孫中山)生前所強調的『為中國蒼生、為亞洲黃種、為世界人道』的崇高理想,藉着三段市井小人物之間誠摯的愛心為出發,同時引發出民族自尊心和對自己同胞的愛」,才得以通過審核並正式拍攝。但是,本片第三段作品《蘋果的滋味》在試映會後,才讓明顯與原企劃案背道而馳的「謊言」被揭穿,遭受到預期之外的「削蘋果事件」衝擊[5]。事件中,整個導火線為《蘋果的滋味》片尾內,江阿發一家七口人津津有味地吃着格雷上校探病送的美國蘋果之畫面,加上影片使用方言超過三分之一的限制,招致諸多非議[6]

《蘋果的滋味》在臺北市林森北路南京東路上一片違章建築群取景,這處凌亂不堪的生活環境亦遭「削蘋果事件」牽連,差點面臨立刻拆除房屋和住戶搬遷的命運;事件落幕後,才不了了之。1997年3月4日,此處違章建築群被臺北市政府拆除成為十四號十五號公園預定地(詳見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萬仁也出現在場弔念,目睹這片經常出現在自己電影中的違建景觀步入歷史,他形容當時的心情是「感觸良多」[7]

《蘋果的滋味》中的美國海軍醫院,於駐臺美軍撤離後成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東院區。

《聯合報》記者楊士琪不畏懼強權揭露「削蘋果事件」,引起各輿論界的注意與支持,使此片的創作理念得以保全。因此,楊士琪備受新電影導演們感念於心裏,紛紛大力讚揚她對臺灣新浪潮電影的推動不遺餘力、以及對臺灣電影文化的貢獻。1984年,楊士琪不幸因為氣喘病發作而辭世。1985年,導演楊德昌在他的電影《青梅竹馬》片頭,特地以中文黑底白字並加註英文字幕寫着「獻給楊士琪,感激她生前給我們的鼓勵。——製作全體同仁致敬」,全長六秒鐘。隨後,楊士琪前友人及電影界與新聞界的25位好友聯合倡議組成「楊士琪紀念獎工作委員會」,決定每年選出一位富有道德勇氣並努力開創新局、提升電影地位的傑出人士,頒給「楊士琪電影紀念獎」以資鼓勵,並彰顯楊士琪生前熱愛電影、勇於創新的精神[8]

引發「削蘋果事件」的中國影評人協會無人出面承認發出黑函,但雙方心結已深,彼此間觀點漸趨尖銳,相互杯葛與批評對方。而且,歷經諸多爭論之後,對該協會更是不滿(李幼新,1986,46-48頁)。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983年臺灣票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灣電影資料庫
  2. ^ 萬仁:政治是虛假的,社會才是真實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台灣新聞周刊
  3. ^ 台灣電影史料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台灣電影資料庫
  4. ^ 〈兒子的大玩偶〉小說與電影的比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嘉義女中3年7班
  5. ^ 小野〈小小撒個謊:新電影傳奇〉。楊澤編,1999年,《狂飆八O: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臺北:時報文化,第132—140頁
  6. ^ 蔡明燁,《印象之旅:台灣電影、戲劇和景觀藝術的口述歷史》,2006年。
  7. ^ 1997年3月5日,《中國時報》,第22版
  8. ^ 【電影新訊】 楊士琪紀念協會將成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立中央大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