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 (电影)
儿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侯孝贤《儿子的大玩偶》 万仁《苹果的滋味》 曾壮祥《小琪的那顶帽子》 |
监制 | 吴钟灵 |
编剧 | 吴念真,原著:黄春明 |
主演 | 陈博正 杨丽音 崔福生 卓胜利 江霞 颜正国 |
配乐 | 温隆俊 |
摄影 | 陈坤厚 |
剪辑 | 廖庆松 |
制片商 | 中央电影公司 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
片长 | 105 分钟 |
产地 | 台湾 |
语言 | 华语 台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台湾:
日本:1984年10月18日 |
发行商 | 三一股份有限公司 |
预算 | $5,000,000 |
票房 | $6,832,263[1] |
《儿子的大玩偶》(英语:The Sandwich Man)为依据台湾作家黄春明所撰写的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和《苹果的滋味》为基础,再进行改编的集锦电影作品。上映前,虽已通过行政院新闻局审核,却遭保守派的影评人士运用“中国影评人协会”名义书写黑函密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指称本片贫穷落后及违章建筑的画面不妥当[2],恐有影响国际形象的疑虑;导致属于党营企业的中央电影公司在未经过导演万仁同意下,打算径自修剪《苹果的滋味》部分片段[3]。为此,万仁透过《联合报》记者杨士琪于报纸上披露后,随即引发台湾舆论界一阵哗然,纷纷批评中影的官僚作风,迫使中影放弃删减影片内容。最终,影片逃脱过被删剪的命运,一刀未剪通过上映,让此片的创作理念得以保全,而此事件也经常被戏称为“削苹果事件”。
上映后,写实传达台湾记忆的电影风格,掳获大多数观众口碑,兼具票房收益。至今,本片也被普遍视为“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开端作品之一,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有几段取景自台北市立大桥国民小学)
概述
[编辑]故事剧情描述早期台湾民众艰困的生活环境,从几位卑微的小人物所面临的挣扎及挑战,围绕在工作和生活的无奈,传达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在面临外来文明引入的那种心酸和无知,亦赤裸裸看到生命中坚毅不拔的韧性。整个舞台分别在嘉义县竹崎乡和布袋镇,以及台北市林森北路与南京东路上取景,勾勒出早期台湾社会面临转型与时代变迁之记忆[4]。
剧情简介
[编辑]“ | 把欢笑带给儿子 把眼泪留给自己 |
” |
——引自电影海报标题 |
- 《儿子的大玩偶》
- 坤树为求得一家生活温饱,从事为剧院做活动广告的工作,经常在身体前后各挂一张电影海报,打扮成小丑游走在大街小巷,返家后,坤树立刻卸下工作时的小丑装扮;但年幼的儿子竟然认不出他,放声大哭起来。自此,坤树体认到,在家里也必须保持着小丑的装扮……
- 《小琪的那顶帽子》
- 王武雄退伍后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公司遣派他跟随林再发到沿海城镇推销日本生产的压力锅,他在小镇内遇到小女孩李小琪。只是,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头上总是紧扣著那顶帽子,让他觉得非常奇怪。同时,镜头另一边的压力锅也发生问题。林再发被爆炸的压力锅炸伤,生死未卜;他的怀孕的妻子却寄来一封信,说到自己流产的消息,希望他能尽速回家……
- 《苹果的滋味》
- 江阿发在上班的路途上,不幸被美国海军陆战队驻台军官格雷上校所驾驶的汽车撞倒,因此撞断了双腿,住进台北市天母的美国海军医院疗养。没料到,阿发的整个家庭没有因此陷入困境:格雷上校赔偿新台币五万元现金,又愿意带阿发的哑女儿到美国留学。前来探望阿发伤势的老婆、孩子及朋友,见到他能待在豪华的医院里,反而对他被撞之事感到羡慕不已。后来,阿发让老婆和孩子品尝格雷上校送来作为礼物的美国苹果,此刻全家人品尝到天堂的果实……
人物角色
[编辑]
|
|
|
奖项
[编辑]- 第20届金马奖 (1983年)
奖项 | 入围者 | 结果 |
最佳男配角 | 陈博正 | 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 | 吴念真 | 提名 |
最佳童星 | 颜正国 | 提名 |
- “佳作”
逸事
[编辑]《儿子的大玩偶》制作前,当时小野与吴念真十分明白审查的规则,其剧本必需通过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和中央电影公司内部高级行政人员核可,以企划案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审查。为此,小野在缴付《儿子的大玩偶》的企划书中,他吹嘘“为了阐扬国父(孙中山)生前所强调的‘为中国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的崇高理想,借着三段市井小人物之间诚挚的爱心为出发,同时引发出民族自尊心和对自己同胞的爱”,才得以通过审核并正式拍摄。但是,本片第三段作品《苹果的滋味》在试映会后,才让明显与原企划案背道而驰的“谎言”被揭穿,遭受到预期之外的“削苹果事件”冲击[5]。事件中,整个导火线为《苹果的滋味》片尾内,江阿发一家七口人津津有味地吃着格雷上校探病送的美国苹果之画面,加上影片使用方言超过三分之一的限制,招致诸多非议[6]。
《苹果的滋味》在台北市林森北路与南京东路上一片违章建筑群取景,这处凌乱不堪的生活环境亦遭“削苹果事件”牵连,差点面临立刻拆除房屋和住户搬迁的命运;事件落幕后,才不了了之。1997年3月4日,此处违章建筑群被台北市政府拆除成为十四号及十五号公园预定地(详见14、15号公园反拆迁运动),万仁也出现在场吊念,目睹这片经常出现在自己电影中的违建景观步入历史,他形容当时的心情是“感触良多”[7]。
《苹果的滋味》中的美国海军医院,于驻台美军撤离后成为台北荣民总医院东院区。
《联合报》记者杨士琪不畏惧强权揭露“削苹果事件”,引起各舆论界的注意与支持,使此片的创作理念得以保全。因此,杨士琪备受新电影导演们感念于心里,纷纷大力赞扬她对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推动不遗余力、以及对台湾电影文化的贡献。1984年,杨士琪不幸因为气喘病发作而辞世。1985年,导演杨德昌在他的电影《青梅竹马》片头,特地以中文黑底白字并加注英文字幕写着“献给杨士琪,感激她生前给我们的鼓励。——制作全体同仁致敬”,全长六秒钟。随后,杨士琪前友人及电影界与新闻界的25位好友联合倡议组成“杨士琪纪念奖工作委员会”,决定每年选出一位富有道德勇气并努力开创新局、提升电影地位的杰出人士,颁给“杨士琪电影纪念奖”以资鼓励,并彰显杨士琪生前热爱电影、勇于创新的精神[8]。
引发“削苹果事件”的中国影评人协会无人出面承认发出黑函,但双方心结已深,彼此间观点渐趋尖锐,相互杯葛与批评对方。而且,历经诸多争论之后,对该协会更是不满(李幼新,1986,46-48页)。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983年台湾票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电影数据库〉
- ^ 万仁:政治是虚假的,社会才是真实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台湾新闻周刊〉
- ^ 台湾电影史料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电影数据库〉
- ^ 〈儿子的大玩偶〉小说与电影的比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嘉义女中3年7班
- ^ 小野〈小小撒个谎:新电影传奇〉。杨泽编,1999年,《狂飙八O:记录一个集体发声的年代》,台北:时报文化,第132—140页
- ^ 蔡明烨,《印象之旅:台湾电影、戏剧和景观艺术的口述历史》,2006年。
- ^ 1997年3月5日,《中国时报》,第22版
- ^ 【电影新讯】 杨士琪纪念协会将成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中央大学
- 第二十届金马奖得奖名单
- 李幼新(2006年后更名为李幼鹦鹉鹌鹑),1986年,《电影、电影人、电影刊物》,台北,自立晚报。
- 郑玩香,2001年,《战后台湾电影管理体系之研究(1950~1970)[永久失效链接]》,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世伦,2001年,《台湾“新电影”论述形构之历史分析(1965~2000)》,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 陈儒修,2002年4月13日,《【异言堂之其他】遥远的凝视:二十年后重看《儿子的大玩偶》[永久失效链接]》,〈台湾电影笔记〉
- 叶月瑜、戴乐为,2002年5月30日,《【异言堂之历史篇】重访新电影:小野、吴念真、王童[永久失效链接]》,〈台湾电影笔记〉
- 胡清辉,2005年2月26日,《华语电影参加国际影展得奖纪录、重要回顾展(1982~2003)》,〈台湾电影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