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慶市行政區劃沿革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慶市目前有26個區、12個縣。1935年起,重慶市政府開始設立市轄區;同期,今天屬於重慶市範圍的一些縣和區仍然由四川省管轄。之後,重慶市的市轄區出現過數次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慶市開始下轄縣份,有些縣劃歸重慶市,有些縣劃出重慶市;同時,重慶市人民政府重新劃分了市轄區,並於1955年首次形成了今天的主城6區格局。之後,斷續有個別縣劃歸重慶市管轄。1997年,四川省的重慶市、涪陵市黔江地區萬縣市四個地級行政區合併成立重慶直轄市,此後重慶市的縣再無增加。納入重慶的縣陸續改編、改名為市轄區,例如現位於主城區的渝北區由原江北縣改編,巴南區由歷史悠久的巴縣改編;至今,重慶市仍留有12個縣。

當前各市轄區及縣級行政區

[編輯]
中心城區
(9區)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郊區
(5區)
8縣 4自治縣

重慶直轄市成立前的地級行政區

[編輯]
四川省
地級行政區 重慶市 涪陵市 萬縣市 黔江地區
下轄縣級行政區

各市轄區及縣級行政區變遷

[編輯]

簡表

[編輯]
重慶市市轄區及縣級行政區數量變化[1]
年份 市轄區 縣級行政區
1935 5→6 0
1939 12 0
1942 18 0
1944 19 0
1946 18 0
1950 8
  • 5個地級
  • 3個縣級
0
1951 7 1
1952 7→5 4
1953 6 0
1955 7 0
1959 7 3
1965 8 3
1975 9 3
1976 9 4
1983 9 12
1994 11 10
1997 13 27
2000 14 26
2001 15 25
2006 19 21
2011 19 19
2014 21 17
2015 23 15
2016 26 12

重慶設市後

[編輯]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郊區
(5區)
8縣 4自治縣
1929年2月15日,國民政府巴縣城區正式設重慶市[2]
1935 重慶市下設5個區,
第一至第四區在今渝中區境。[3]
年底,重慶市分為6個區[1]
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設立,
轄巴縣、永川、江津、綦江、璧山、銅梁、大足、江北、合川、榮昌10縣[4][1][5]
長壽梁山、墊江等7個縣屬四川省第10行政督察區,
後第10行政督察區改名為大竹專區[6][5]
長壽縣屬四川省第10行政督察區[6] 潼南縣屬四川省第12行政督察區[5] 四川省第8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立,
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砫、南川、涪陵(包括今武隆縣)、酆都8縣[5][7][8]
6月,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區在萬縣市設立,
轄萬縣市、萬縣、開縣、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1市8縣。

10月,萬縣市併入萬縣。[9][5]

1936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成立[10]
1939年5月,國民政府宣布重慶市為行政院直轄市[1]
1939 年底,重慶市下設12個區,
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3]
1942 從1941年到1942年初,
重慶市新設第十三至十七區和1個水上區[1]
第一至第八區和水上區的一部份在今渝中區境。[3]
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署改為北碚管理局,
北碚成為縣級行政區[10]
1944 原第十一區分為第十一區和第十八區[1] 涪陵縣分出武隆縣[11]
1945 黔江縣屬川黔湘鄂邊區。[7]
1946 重慶市下設18個區,
第一至第八區在今渝中區境。[3]
水上區撤銷,原行政區域劃入鄰近轄區[1]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郊區
(5區)
8縣 4自治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2月2日,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轄重慶直轄市和四川省。
1949年11月30日,南泉戰役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握重慶市政權。
1950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握四川省全境政權。
1949 巴縣專區成立,下轄璧山江津合川江北綦江永川榮昌大足銅梁巴縣10縣[1]
1949年12月20日,巴縣專區改名為璧山專區[12]
12月15日,縣級萬縣市設立,
同日萬縣專區設立,代管萬縣市,
轄萬縣、開縣、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石砫9縣。[9]
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接管北碚管理局[1]
1950年1月,四川省撤銷,川東行政區設立,
轄壁山專區、大竹專區、萬縣專區、涪陵專區、酉陽專區5個地級專區, 1個縣級市(北碚市),
共35個縣級行政單位。[13]
1950 2月1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北碚行政管理處成立[10]
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將原第一區至第七區合為第一區[3]
其餘11區合為第二至第七區,
北碚行政管理處改制為第八區[10]
第一、二、三、四、八區為地級行政區
第五、六、七區為縣級行政區[1]
涪陵專區成立,

下轄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彭水長壽7縣。[14]
1月,石砫縣劃歸涪陵專區[9]

酉陽專區成立,
下轄黔江[7]、酉陽、秀山3縣。[8]
1951 1月,巴縣劃歸重慶市[4]
1月,第八區劃歸川東行政區[10]
7月5日,北碚縣級市在原重慶市第八區區域成立[10][13]
11月1日,北碚市人民政府成立,下設6個縣轄區[10]
1952年8月7日,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政區撤銷,復設四川省[13]
1952 4月16日,璧山專區改名為江津專區,轄江津綦江縣璧山合川永川榮昌大足銅梁江北9縣[1] 酉陽專區併入涪陵專區,涪陵專區增轄原酉陽專區4縣。[14]
9月,江北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1] 9月,長壽縣從涪陵專區劃歸重慶市[1] 9月,綦江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1]
潼南縣屬遂寧專區[5]
12月3日,梁山縣改名為梁平縣[15]
10月,重慶市調整行政區劃,調整後設5區4縣[1] 合川縣分出城關和部分工礦地區,
設立合川市
由江津專區管轄[1]
12月20日,萬縣市由萬縣專區管轄[9]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將西南軍政委員會改制為西南行政委員會[1]
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將重慶市由大行政區直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
西南行政委員會代管重慶市和四川省。[1]
1953 1月,北碚劃歸重慶市管理[1]
3月,巴縣、江北縣改屬江津專區[4][1] 3月,長壽縣改屬涪陵專區[1] 3月,綦江縣改屬江津專區[1] 3月,大竹專區撤銷。
墊江縣劃歸涪陵專區[16]
3月,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9]
3月,北碚市及所轄區建制撤銷,
北碚市改制為重慶市第六區[17]
合川市由四川省管轄,
江津專區代管[1]

四川省轄時期(1954-1997)

[編輯]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郊區
(5區)
8縣 4自治縣
1955年11月1日,西南大區撤銷,
重慶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四川省轄地級市。[13]
1955 10月,重慶市調整行政區劃,按地名命名各轄區:[3][1][17] 1月,重慶市南桐礦區建立[註 1][18]
1957 合川市撤銷,原行政區域劃入合川縣[1]
1958 11月,巴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4] 遂寧專區併入綿陽專區。
潼南縣隸屬綿陽專區[19]
酆都縣改名為豐都縣[14]
1959 長壽縣從涪陵專區劃歸重慶市[註 2][14] 綦江縣從江津專區劃歸重慶市[註 2][20] 石砫縣改名石柱縣[註 3][20]
1965 2月,九龍坡區分出3個街道辦事處,成為大渡口區
12月,大渡口區設立[1]
1968 江津專區成立革命委員會
改名為江津地區
地區轄永川江津合川銅梁大足榮昌璧山江北8縣[1]
涪陵專區改名為涪陵地區[14] 5月,萬縣專區改名為萬縣地區[9]
1975 大足縣分為大足縣和雙橋區[1]
1976 1月,江北縣從江津地區劃歸重慶市[1]
1977 潼南縣由綿陽地區劃入江津地區[1]
1981 江津地區改名為永川地區[21]
1983年2月8日,重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22]
1983 4月1日,永川地區撤銷,所轄8縣劃歸重慶市[23][註 4][24]
涪陵縣改名為涪陵縣級市[14][註 5][23] 黔江縣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7][註 6][23] 酉陽縣撤銷,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8]
秀山縣撤銷,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
石柱縣撤銷,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設立。
彭水縣撤銷,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設立。[註 7][23]
1988 四川省黔江地區成立。[7]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從涪陵地區劃出,
改由黔江地區轄。[14]
石柱縣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彭水縣
從涪陵地區劃出,
改由黔江地區轄。[14]
1992 8月4日,江津縣撤銷,江津縣級市設立[註 8][25] 5月,永川縣撤銷,永川縣級市設立[26]

8月4日,合川縣撤銷,合川縣級市設立[註 9][25]

萬縣地區萬縣市萬縣撤銷,
萬縣地級市設立,
轄原萬縣地區的開縣、忠縣、梁平、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八個縣;
新萬縣市設三個市轄區:龍寶區、天城區和五橋區。[27]
1993 南桐礦區更名為萬盛區[18][28]
1994 市中區改置為渝中區[註 10]
江北縣改置為渝北區[註 11]
巴縣撤銷,原巴縣在長江北岸的行政區域
劃歸沙坪垻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
長江南岸的部分區域劃歸南岸區
其他區域與原九龍坡區江南區域設立巴南區[註 12][29][註 13][4]
南川縣改為南川縣級市[30][14]
1995 南川市由涪陵市代管[14] 1月,涪陵縣級市撤銷,原行政區域改置為枳城區、李渡區。
3月,涪陵地區撤銷,涪陵地級市設立,
轄原涪陵地區的枳城區、李渡區、墊江縣武隆縣酆都縣[31][14]
1996 9月15日,涪陵市由重慶市代管[14] 重慶市代管黔江地區[8]

1997年後

[編輯]
年份↓ 中心城區
(9區)
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4區)
其它主城新區
(8區)
郊區
(5區)
8縣 4自治縣
1997年3月14日,重慶直轄市成立,管轄原重慶地級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32]
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揭幕[33]
1997 12月20日,原涪陵市撤銷[14][34]
南川市改由重慶市管轄[14] 12月20日,枳城區、李渡區撤銷,
原行政區域設立涪陵區[14][34]
武隆縣改由重慶市轄[14] 墊江縣豐都縣改由重慶市轄[14]
12月20日,原萬縣市撤銷。[34] 12月20日,原黔江地區撤銷。[34]
龍寶區、天城區、五橋區撤銷,
原行政區域設立萬縣區[34](未正式設立[9])。
設立重慶市萬縣移民開發區
開發區設黨的工作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
重慶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
分別與萬縣區的區委、區政府實行一套機構兩塊牌子
萬縣移民開發區代管忠縣、開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6縣。[34]
原黔江專區行政區域設立重慶市黔江開發區
代管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34]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由黔江開發區代管[34] 梁平、城口兩縣由重慶市直接管理。[34]
1998 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9][35] 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35]
2000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撤銷,
原行政區域設立黔江區[36]
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
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和巫溪縣由重慶市直轄。[36]
黔江開發區撤銷,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由重慶市直轄。[36]
2001 長壽縣改名為長壽區[37]
2006 南川市改名為南川區
江津市改名為江津區[38]
永川市改名為永川區
合川市改名為合川區[38]
2011 萬盛區和綦江縣撤銷,
綦江區設立,
轄原萬盛區和綦江縣行政區域[39][28]
雙橋區和大足縣撤銷,
大足區設立,
轄原雙橋區和大足縣大行政區域[39]
2012 4月20日,中共重慶市委、市政府下發
《關於萬盛經開區管理體制調整的決定》,
決定由中共綦江區委、區政府委託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
管轄原萬盛區的4個街道和鎮,
後又管轄原萬盛區的6個街道和鎮[40]
開發區由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40]
2014 璧山縣改名為璧山區[41] 銅梁縣改名為銅梁區[41]
2015 榮昌縣改名為榮昌區
潼南縣改名為潼南區[42]
2016 重慶兩江新區管理辦法》發布,
兩江新區管委會負責江北區、北碚區、渝北區
15個街道和鎮的行政管理工作。
開縣改名為開州區[43]
梁平縣改名為梁平區;
武隆縣改名為武隆區[44]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955年1月21日,國務院以(55)國政常字第6號文批覆:「同意在四川、貴州兩省交界處……建立重慶市的市轄區,稱重慶市南桐礦區。」
  2. ^ 2.0 2.1 1.巴縣、綦江2縣原由江津專署領導,長壽縣原由涪陵專署領導,現均劃歸重慶市領導(四川省人民委員會1959年3月5日報告)
  3. ^ 5.石砫縣改名為石柱縣(國務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4. ^ 永川地區併入重慶市後,重慶轄區由市轄9區4縣,增加到市轄9區12縣,即市中區、江北區、沙坪垻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南桐礦區、大渡口區、雙橋區和巴縣、綦江縣、長壽縣、江北縣、永川縣、江津縣、合川縣、銅梁縣、璧山縣、大足縣、榮昌縣、潼南縣,……。
  5. ^ 9.撤銷涪陵縣,設立縣級涪陵市。
  6. ^ 13.撤銷黔江縣,設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7. ^ ……
    6.撤銷秀山縣,設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7.撤銷酉陽縣,設立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12.撤銷石柱縣,設立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
    14.撤銷彭水縣,設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
  8. ^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號)批覆:撤銷江津縣,設立江津市。
  9. ^ 1992年8月4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89號)批覆:撤銷合川縣,設立合川市。
  10. ^ 重慶市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覆國函[1994]138號)
    渝中區轄原市中區的七星崗、較場口、解放碑、朝天門、望龍門、南紀門、菜園壩、兩路口、王家坡、上清寺、大溪溝11個街道辦事處和從沙坪垻區劃入的大坪、化龍橋2個街道辦事處。
  11. ^ 撤銷江北縣、巴縣,設立重慶市渝北區、巴南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覆國函[1994]138號)
    渝北區轄原江北縣的兩路、沙坪、回興、石坪、龍溪、人和、大竹林、禮嘉、鴛鴦、木耳、王家、興隆、茨竹、大壪、中河、龍興、洛磧、石船、麻柳沱、統景、大盛21個鎮和古路、高嘴、水慶、石鞋、華秦、天堡寨、舒家、關興、張關、明月、龍安、白岩、黃印、悅來14個鄉。
  12. ^ 撤銷江北縣、巴縣,設立重慶市渝北區、巴南區。(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覆國函[1994]138號)
    巴南區轄原巴縣的魚洞、鹿角、惠民、木洞、青山、豐盛、雙河口、麻柳嘴、二聖、五布、東泉、姜家、天星寺、天賜、接龍、小觀、花石、石龍、石灘、一品、安瀾、跳石、聖燈山、百節、界石、南彭、公平27個鎮和清溪、清和、白鶴塘、涼水、雙新、和平橋、龍崗、陳家、仁流、南龍、忠興、石崗12個鄉,從九龍坡區劃入李家沱、土橋2個街道辦事處和花溪、南泉2個鎮。
  13. ^ 將原巴縣所轄長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和長江以南的長生橋、迎龍、廣陽三鎮劃入沙坪垻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和南岸區;劃入九龍坡區所屬長江南岸的地區(二塘村除外)遂成今之巴南區域。

參考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第二篇 历史地理/第一章 建置沿革. 重庆市志 第一卷.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2-12. ISBN 7-5614-0716-5. 
  2. ^ 重庆建市. 新華網. [2009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3日) (中文(簡體)). 
  3. ^ 3.0 3.1 3.2 3.3 3.4 3.5 历史沿革.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 [2018-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3). 
  4. ^ 4.0 4.1 4.2 4.3 4.4 行政区划. bn.cq.gov.cn. 重慶市巴南區人民政府網站. [2018-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3). 
  5. ^ 5.0 5.1 5.2 5.3 5.4 5.5 一、四川省各时期行政区划表. 四川省志•政务志(上册). 方志出版社. 2000-02. ISBN 7-80122-546-5.  [失效連結]
  6. ^ 6.0 6.1 大竹沿革. 大竹縣人民政府.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7. ^ 7.0 7.1 7.2 7.3 7.4 历史沿革.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2021-06-03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8. ^ 8.0 8.1 8.2 8.3 历史沿革. 酉陽自治縣人民政府. 2021-05-10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历史沿革. 萬州區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历史沿革. 北碚區人民政府.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0). 
  11. ^ 武隆历史沿革. 鳳凰新聞. 2007-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12. ^ 《中國共產黨四川省巴縣組織史資料 1926.2—1987.10 四川省巴縣政軍統群系統組織史資料 1949.12—1987.10》,中共巴縣縣委組織部、中共巴縣縣委黨史研究室,第186頁
  13. ^ 13.0 13.1 13.2 13.3 四川名称来历辖区变动及机构沿革.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建置沿革. 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 2015-04-07 [202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15. ^ 历史沿革. 梁平區人民政府. 2021-07-14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16. ^ 历史沿革. 墊江縣人民政府. 2021-06-21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17. ^ 17.0 17.1 北碚概况. 北碚區政府辦公室.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8). 
  18. ^ 18.0 18.1 刘子如传.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6). 
  19. ^ 历史沿革. 潼南區人民政府. 2021-06-18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20. ^ 20.0 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59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1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2). 
  22. ^ 重庆成为全国首批计划单列市. 新華網.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中文(簡體)). 
  23. ^ 23.0 23.1 23.2 23.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83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0). 
  24. ^ 永川地区并入重庆. 新華網.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中文(簡體)). 
  25. ^ 25.0 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92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26. ^ 历史沿革. 永川區人民政府. 2021-04-02 [2021-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2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四川省撤销万县地区设立万县市(地级)的批复. 維基文庫. 1992-12-11. 
  28. ^ 28.0 28.1 历史沿革.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94年). 中國政府網. 2007-03-23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30. ^ 走进南川. 南川區人民政府.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3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四川省撤销涪陵地区设立地级涪陵市的批复. 維基文庫. 1995-11-05. 
  32. ^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鏈接至維基文庫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 維基文庫. 1997-03-14. 
  33. ^ 新闻背景:中央为何设立重庆直辖市. 新華社. 2009-04-17 [2022-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5).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中共中央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鏈接至維基文庫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行政体制调整的批复. 維基文庫. 1997-12-20. 
  35. ^ 35.0 35.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万县区和万县移民开发区更名为万州区和万州移民开发区的批复. 維基文庫. 1998-05-22. 
  36. ^ 36.0 36.1 36.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撤销万州移民开发区和黔江开发区以及撤销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立黔江区的批复. 維基文庫. 2000-06-25. 
  3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撤销长寿县设立重庆市长寿区的批复. 維基文庫. 2001-12-25. 
  38. ^ 38.0 38.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撤销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设立重庆市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的批复. 維基文庫. 2006-10-22. 
  39. ^ 39.0 39.1 重庆市綦江区正式挂牌成立 万盛区和綦江县撤销. 新華社. 2011-12-26 [202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40. ^ 40.0 40.1 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万盛经开区管理体制调整的决定. [2019-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41. ^ 41.0 4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2014年). 維基文庫. 2014-05-02. 
  4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2015年). 維基文庫. 2015-04-28. 
  4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鏈接至維基文庫 国务院关于同意重庆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2016年6月). 維基文庫. 2016-06-08. 
  44. ^ 重庆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梁平、武隆撤县设区. 華龍網. 2016年12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