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胡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胡繩近照

胡繩(1918年1月11日—2000年11月5日),原名項志逖筆名蒲韌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男,祖籍浙江錢塘,生於江蘇吳縣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家、近代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生平

[編輯]

胡繩於1918年1月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幼隨父親讀書識字。1925年,7歲的他入小學時直接進入五年級。9歲時進入蘇州中學初中部,10歲開始寫詩,12歲時向葉聖陶主編的《中學生》投稿。兩年間,他創作了30首自由體詩,被譽為「神童」。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他正在讀高中,積極參與學校的「反日救國會」演講團,多次上街宣講抗日。1932年「一·二八」第一次淞滬會戰爆發後,14歲的他開始接觸包括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內的社會科學書籍和中共內部報刊,並擔任所在高中學生會主席。15歲時,與人合作主編《百合》月刊,在創刊號上發表的長文以筆名「胡繩」署之,從此沿用終生。

1934年,16歲的胡繩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在北大期間,他不斷向進步刊物投稿,特別是在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雜誌上發表了《大學哲學》一文,批評北大,引起了北大中共黨組織的注意,並有意發展他入黨。同時,他對北大的氛圍和安排不滿意,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寫作謀生。次年,他退學前往上海,參加了左翼文化運動。

1935年秋,經葉籟士介紹,胡繩參加了中共「文總」領導的「語聯」工作,並短期擔任上海世界語者協會機關刊物《世界》的編輯,撰寫了若干關於世界語和語文問題的文章。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胡喬木,對他影響深遠。不久後,胡喬木離開上海前往延安。

1935年12月,全國性的新文字團體「中國新文字研究會」在上海成立,胡繩主編《中國語言》,負責起草《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簡稱《意見》),並徵求各界人士簽名,推動拼音文字替換方塊文字。簽名者包括蔡元培、孫科、柳亞子、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葉聖陶、沈鈞儒、鄒韜奮等近700人。該簽名書後在《中國語言》上發表。在上海的兩年間,他為多家報刊撰稿,發表了60多篇文章,並參與了《新學識》的編輯工作。他的生活完全依靠寫文章的稿酬維持,沒有從事其他工作。

1937年「八·一三」第二次淞滬會戰後,胡繩離開上海前往武漢從事文化和統戰工作,直至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在武漢期間,他主編《救中國》周刊,初期大多由他自己撰稿;並受邀參與柳湜創辦的《全民周刊》編輯工作,發表了數十篇文章。1938年1月,胡繩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他過去的文化工作成績,黨組織決定他不需要候補期,直接成為正式黨員,任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隨後,他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任《新華日報》編委等職。抗戰勝利後,胡繩回到上海,先後出任上海和香港生活書店總編輯,並將1944-1945年間寫作發表的關於中國歷史的文章編輯成書,取名為《二千年間》​。1948年,30歲的胡繩發表了其重要著作《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繩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教材編寫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人民出版社社長等職,後升任中宣部秘書長、《學習》主編、馬列主義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紅旗》雜誌副主編等職。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正式成立。經國務院批准,哲學社會科學部設有61名學部委員和15名常務委員。時年37歲的胡繩成為最年輕的學部委員和常務委員之一。

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的十多年間,胡繩參與了許多中央重要政治文件和理論文獻的起草和修改,並參加了毛澤東和黨中央召集的一些重要學術理論問題的討論。其中包括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報告和決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政治報告,1959年底至1960年春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讀書活動,1960年和1961年中蘇兩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爭論,1961年主持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1962年七千人大會的政治報告等。

自20世紀50年代初參與中央領導層的重要活動和文字工作以來,胡繩長期高強度工作,身體透支嚴重。1962年下半年,他幾乎每天低燒,體重明顯下降,經常感冒。多次檢查後,排除了糖尿病、肺結核和癌症,最終被診斷為「疲勞綜合徵」。從1963年起,他不得不休息,直到1965年才恢復工作。

1965年,胡繩恢復工作不久,參與了批判吳晗海瑞罷官》的問題。同年11月,《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發表,點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索。11天後,毛澤東召集胡繩等人到杭州,討論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著作的事宜,未提及《海瑞罷官》。12月,毛澤東在杭州與他們談話,涉及中國古代戰爭、中美關係、思想界現狀及《海瑞罷官》。

1966年2月,胡繩參與了文化革命五人小組會議,討論學術批判的方針和隊伍,並起草了《二月提綱》。提綱強調堅持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允許改正錯誤等原則。胡繩參與了提綱的起草,並在劉少奇主持的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匯報。2月8日,胡繩隨彭真、陸定一等人抵達武漢,向毛澤東匯報《二月提綱》的主要內容。毛澤東聽取匯報時未表示反對。2月12日,鄧小平批發《二月提綱》,要求各地執行。2月18日,胡繩和許立群在中宣部傳達了《二月提綱》。然而,3月底,毛澤東嚴厲批評《二月提綱》,認為其混淆階級界限。4月中旬,康生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傳達毛澤東的批評,決定撤銷《二月提綱》,並成立新的文化革命小組。胡繩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並在5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檢討,被解除《紅旗》雜誌的工作。

1973年6月,胡繩結束了在五七幹校的「勞動改造」,回到北京等待安排,不久恢復工作。這一年,鄧小平重新被起用,實際主持國務院工作。1973年8月,胡繩參加中共十大會議學習班,並開始參與起草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將要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由於中央政治局的批評,報告起草暫停。1974年,鄧小平主持繼續起草,胡繩全程參與。報告最終在1974年12月完成。1975年1月,鄧小平提議成立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胡繩參與籌備並擔任負責人之一,主要負責聯繫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業務和參與《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編輯工作。

文革結束後任毛澤東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胡繩出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負責研究中共黨史,並參與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5年,胡繩接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1988年起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1997年,胡捐獻其文集的全部稿酬,設立「胡繩青年學術獎基金」。1998年胡繩卸去社科院院長一職。2000年在上海去世。[1]

著作

[編輯]
主要著作
  • 《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三聯書店 1949-07
  • 《理性與自由》華夏書店 1949-12
  • 《棗下論叢》人民出版社 1962-08
  •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紅旗出版社 1982-11
  •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1-08
  • 《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 1994-07
  •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
  • 《二千年間》中華書局 2005-09
  • 《胡繩論「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05
文集
  • 《胡繩詩存》三聯書店 1992-10
  • 《胡繩文集1935-1948》 重慶出版社 1990-10
  • 《胡繩文集1979-1994》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12
  • 《胡繩全書》六卷9冊,人民出版社 / 1998-04 ,收入書中的文章都是作者在1949年以前寫的。
  • 《胡繩全書(第七卷)》人民出版社 / 2003-08
  • 《胡繩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2003-10

評價

[編輯]

官方評價:「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歷史學家」。[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ody of Hu Sheng Cremated in Shanghai. People's Daily. 2000-11-13 [201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08). 
  2. ^ 《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3日第一版
  • 《中學中國語文 ─ 第三冊》,香港人人書局,1991年
中國共產黨職務
前任:
胡喬木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1982年4月-2000年11月
繼任:
孫 英
學術機關職務
前任:
馬 洪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1985年9月-1998年2月
繼任:
李鐵映
前任:
溫濟澤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
1985年-1990年
繼任:
江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