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揚州府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揚州府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境內,即明清時揚州城,亦是江都縣附郭。由僉院張德林主持修築於元代末年的至正十七年(1357年),相當於宋大城的西南角,周圍約十里,「一千七百七十五丈五尺」[1][2]

明初,揚州舊城開闢有5座城門:海寧門(大東門)、通泗門(西門)、安江門(南門)、鎮淮門(北門),以及小東門。由於揚州舊城範圍狹小,明代揚州商業恢復繁榮後,其東側至運河間形成大片繁盛的商業區,至嘉靖年間修築新城。此後,揚州形成新舊二城並列的格局[2]。新城為鹽商居住區,而舊城為鄉紳居住區。新城街巷彎曲不規則,而舊城街巷平直方整,包括南門街、仁豐里、小東門街等。歷史上舊城多為安靜的住宅區,商業則遠不及新城繁盛。

清末民初,新舊城之間的城牆拆除。1930年代,舊城修築揚州第一條近代馬路(今淮海路)。1950年代,揚州城牆全部拆除,改築環城馬路。縱貫舊城的汶河填塞改築汶河路。1980年代,文昌閣形成十字路口。21世紀初,此處更形成全市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

參考資料及注釋

[編輯]
  1. ^ 揚州畫舫錄》卷九
  2. ^ 2.0 2.1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考工典第二十卷·城池部匯考四》揚州府 揚州府城池 揚州有城,自春秋吳王夫差,城邗溝,楚王熊槐,城廣陵始也。明初僉院張德林,因宋大城西南隅改築,僅周九里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設門五,南曰安江,北曰鎮淮,西曰通泗,東曰寧海,東南曰小東。各門有瓮城、樓櫓、雉堞、警鋪、敵台相望,南北水門二,引官河貫其中,曰:市河。嘉靖丙辰,築新城,起舊城東南角樓至東北角樓,周十里,計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與舊城等。城樓五,設門七,南曰挹江,鈔關在焉。又東為便門,東南曰通濟,東曰利津,東北為便門,北曰鎮淮,又北曰拱辰,關北亦為便門,南北即舊城,濠口為二水門,東南即運河為濠,北濠引水注之。萬曆二十年,知府吳秀浚,西北河甃以石堤,增城堞三尺,二十五年,知府郭光甃石壕,未竟者,四百餘丈,增敵台一十有六,江都縣附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