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扬州清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扬州清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扬州市
分类曲艺
序号261
编号项目Ⅴ—25
登录2006年

扬州清曲是流传在江苏扬州镇江一带的地方曲种,俗称“小唱”、“小曲”,起源于元代,使用扬州话演唱。

历史

[编辑]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元代夏庭芝所著的《青楼集》中已有“李芝仪,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1]”的记载。

清代康乾年间扬州清曲达到了鼎盛。扬州清曲艺人曾到达广东、福建、江西、山东、两湖等地,并对当地的曲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2]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一书中描绘了当时清曲的演出盛况[3],并记载了诸多著名艺人和曲牌名。

民国初年,随着大量苏北人上海谋生,扬州清曲在上海达到中兴,涌现了一批著名艺人,如王万青黎子云等等。唱片公司为他们灌制了清曲唱片,并在社会上发行[4]

1960年,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扬州曲艺团[5],吸收了许多民间清曲高手,并搜集整理了扬州清曲的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1986年,广陵清曲之友社成立[6],扬州清曲逐渐复兴。2006年,扬州清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

表演形式

[编辑]

扬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过8人,但每人须会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弹自唱,自拉自唱”。唱法有“阔口”与“窄口”之分,“阔口”指男性用本来声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8]

扬州清曲通常使用琵琶三弦月琴檀板[3]、碟子[9]、瓷盘、酒杯等乐器伴奏。

早期主要用【劈破玉】、【银纽丝】、【四大景】、【倒扳桨】、【叠落金钱】、【吉祥草】、【满江红】、【湘江浪】等,后来主要用【软平】、【骊调】、【南调】、【波扬】、【春调】、【补缸】、【鲜花调】、【扬子调】、【杨柳青】、【雪拥蓝关】等

参见

[编辑]

扬剧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夏庭芝. 链接至维基文库 青楼集. 维基文库 (中文). 李芝仪,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 
  2. ^ 上海艺术研究所; 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昆高笛曲……该曲种系江苏扬州淮阴一带的小曲于清乾隆年间,经水路传入海城、牛庄后形成的。 
  3. ^ 3.0 3.1 李斗. 链接至维基文库 扬州画舫录. 维基文库 (中文). 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有于苏州虎邱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群一噱而散。 
  4. ^ 杨素梅主编.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南文博雅. 14 January 2014. GGKEY:PHN5ZT4WZJL. 
  5. ^ 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简介[永久失效链接]
  6. ^ 扬州曲艺志.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3. ISBN 978-7-5399-0625-6. 
  7.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201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2). 
  8. ^ 扬州清曲项目简介[永久失效链接]
  9. ^ 李斗. 链接至维基文库 扬州画舫录. 维基文库 (中文). 郑玉本,仪征人,近居黄玨桥。善大小诸曲,尝以两象箸敲瓦碟作声,能与琴筝箫笛相和。时作络纬声、夜雨声、落叶声,满耳萧瑟,令人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