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簡稱四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代至1960年代提出的國家戰略目標。[1][2] 周恩來於1954年9月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1][2],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將實現「四個現代化」作為了黨和政府工作的重心、進而提出了「小康」及「小康社會」的概念[3][4][5][6]。
歷史演變
[編輯]毛澤東時期
[編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4年,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逐步提出國家現代化的目標。1953年12月,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和學習提綱中,指出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1][2]
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說:「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7年3月12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在繼續完成經濟、政治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逐步實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儘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8年6月,毛澤東指出:「沒有現代化工業,哪有現代化國防?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幹工業、幹農業、幹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 引以為戒,這就是我們的路線。經濟戰線上如此,軍事戰線上也完全應當如此。1958年7月7日,周恩來在新會縣幹部會議上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現代國防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由此,毛澤東首次較完整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內容。[7]
1960年1月19日,周恩來在接見參加全國民兵工作會議、全國體育工作會議的全體人員時強調:「把我們的國家建成工業、農業、科學文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國家」的歷史任務。2月23日,周恩來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發表談話, 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這個概念。1961年9月, 中共中央在《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中採用了「四個現代化」這個表述,提出要「把我國建設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62年12月24日,周恩來在接見出席冶金、水利、華僑農場等七個專業工作會議的代表時,總結「大躍進」以後的教訓,強調我們的任務是「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兩者必須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農業、工業、科學文化和國防四個現代化。」1963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沿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以比較短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現代國防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提法。1963年1月28日,周恩來在中共上海市委召開的各界民主人士春節座談會上,「為實現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目標而奮鬥。」1月20日,周恩來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這裡,周恩來把「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正式形成「四個現代化」的完整的表述。1963年8月23日,周恩來在討論《關於工業發展問題(初稿)》時,強調「必須瞻前顧後,有一個遠期的奮鬥目標」。他說:「我看不要把走在世界最前列作為重點,還是提四個現代化。是否可以提,用二十三年的時間或者是在二十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先進的社會主義強國?」中共中央在《關於工業發展問題》中採用了這種提法,提出「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63年9月6日到9月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專門討論了工業發展方針的問題。周恩來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設想。他說,經過1963至1965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之後,「我們打算搞一個十五年的設想,就是基本上建立一個初步的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或工業體系,然後再有十五年左右,在二十世紀內,建成一個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7]1963年9月30日,周恩來在國慶14周年招待會上宣布:「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1963年10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紀念新中國成立14周年社論,確認這個提法並向全國人民公布這一偉大目標。
1963年8月6日,薄一波在各部委負責人會議上所談的主要內容有,「原打算1963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現在不搞了,1966年開始。這3年的調整,着重於充實、鞏固、提高,填平補充,成龍配套。」[8]由於第三個五年計劃1963年不能出台,所以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將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四個現代化」作了公布。[9] 1963年11月17日到12月3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號召全國人民「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7][10]
1964年1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我們必須打破常規,儘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1964年12月20日到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周恩來在會上向全國人民宣布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7]
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來說,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1965年9月,中共中央在《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草稿)》中提出,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長期的持續的奮鬥過程,四個現代化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交叉進行的。
1975年1月,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分兩步走、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7][11]
鄧小平時期
[編輯]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大和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都重申在20世紀末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奮鬥目標。 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一行期間,提出了實現「小康」的概念[5][6]:
「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
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引用了「小康」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5][6] 在「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5][6]
1989年5月31日,鄧小平要改換領導層,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時提到:
「我們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書記處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於長遠,著眼於大局。……對我們這個集體,人民基本上是滿意的,主要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路線,而且真正幹出了實績。……關門可不行啊,中國不可能再回到過去那種封閉時代。那種封閉的方式也造成了災難啊,例如「文化大革命」。在那種狀態下,經濟不可能發展,人民生活不可能改善,國家力量也不可能增強。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特別是科學技術,追都難追上。」[12]
評價
[編輯]1981年中國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通過了「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當中即批評共產黨倡言「四化」卻「貧困日甚」[13]。
“ | 中共師承馬列邪說,出賣民族,摧殘文化,成為近六十年來中國一切禍亂的根源,雖屢次誓言服膺三民主義,表面上標榜國家統一,實際上卻破壞國家統一。觀夫中共於北伐、抗戰前後所作之聲明,其言行相悖,可為佐證。自其竊據大陸以來,更積三十一年來的罪惡,造成政治腐敗、文化落後、社會混亂;倡言「四化」而貧困日甚,叫囂「安定」而內鬥不已。由此證明共產主義完全破產,共產制度徹底失敗。 | ” |
——中國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重要議題: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四个现代化”是怎么提出来的?. 人民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2.0 2.1 2.2 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邓小平: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人民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 新華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 ^ 5.0 5.1 5.2 5.3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构想与邓小平苏杭之行. 中國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 ^ 6.0 6.1 6.2 6.3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什么含义?. 人民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 ^ 7.0 7.1 7.2 7.3 7.4 为什么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3年07月16日. [2013年12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27日).
- ^ 薄一波關於1964年計劃的談話,載 張晉藩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 ^ 温铁军:每个人回家看看自己房产证 大部分人都会失望,凤凰网,2013年12月27日. [2013年12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28日).
- ^ 关于一九六三年国民经济计划和一九六四年国民经济计划、一九六三年国家预算和一九六四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的决议,中国网,2012-01-11.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 ^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毛泽东思想概论精品课程网,于2013-12-27查阅. [2013-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 ^ 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1989年5月31日. [2014年8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5月7日).
-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案彙編. 1981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