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面红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三面紅旗
“三面红旗”标语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农工业生产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的统称,这一在“大跃进”运动当中逐渐形成的政治概念被共产党认为是引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964年之后,“三面红旗”的提法逐渐减少,1979年中国共产党对“大跃进”运动正式做出基本否定的评价之后,停止了“三面红旗”的提法。

历史

[编辑]

1959年起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三项核心工作,原名“三个法宝”,1960年5月后改称“三面红旗”,分别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企图在短期内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即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是指速度、人民公社指的是组织。第一面红旗“总路线”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出的,总路线概括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6年由《人民日报》公布[1]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顶部设计象征着“三面红旗”

1957年6月29日一名署名叫于践绘的人发表文章,提出“大跃进”的口号。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有社论:“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1]

1958年2月2日又出现“全面大跃进”的口号。同年5月,中共八届二中会议肯定“大跃进”的方针。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口号,从此响遍全国的各个角落。由于毛泽东急于求成,要超英赶美,1958年要求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发动全民“大炼钢铁”,又连放卫星,亩产几万斤粮食,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人民公社的雏形,一开始名称有“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后来统一称为“人民公社”,“一个比较最能表现这一组织的内容和最能受到群众欢迎的名称”,并且实行“吃饭不要钱”,衣、食、住、行全由公社所包办[2]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万言书”:“1959年就不仅没有把步伐放慢一点,加以适当控制,而且继续大跃进,这就使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增加了新的暂时困难”,彭德怀指出,“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3]毛泽东对彭展开了严厉的批判,作出《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把彭德怀以及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调离职位,将他们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4]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张素华. 为什么还要继续坚持“三面红旗”?.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0667926. [永久失效链接]
  2. ^ 人民公社万岁. 北京: 国史网. 2010-05-24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 
  3. ^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谏毛泽东“万言书”原文. 凤凰网. 2011-08-01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 
  4. ^ 三面紅旗與經濟困難時期. 中华万年网.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