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喀喇沁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喀喇沁部蒙古語ᠬᠠᠷᠠᠴᠢᠨ中蒙通用轉寫Qaracin西里爾字母Харчин),又譯「哈喇臣、哈喇慎、哈拉克親」,是歷史上的一個蒙古部落,從元朝初年的蒙古帝國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清代的喀喇沁由東遷的喀喇沁餘部和兀良哈人混居而成。[1]

族源

[編輯]

日本和田清博士認為,13世紀、元朝大臣班都察土土哈父子為喀喇沁部之祖。學術界廣泛接受和田清的觀點[2]:23,但對喀喇沁部更早的族源分歧較大[3]:34

有學者總結,關於族源的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山川按答罕山部族」。第二種說法,「土土哈的氏族為伯岳吾氏」,究其「起源應在東方源出額爾古納河迭列列斤蒙古」。這兩種說法,都認為土土哈所出部族源出於東胡系諸族。第三種說法,《史集》中的「合剌赤」即喀喇沁,形成於7世紀、游牧於中亞草原的烏古斯人。實際上,認為喀喇沁部先人為回鶻畏兀兒)人。後來,庫莫奚人土土哈不知於何時因何成為合剌赤部的領主。第四種說法,喀喇沁部名稱源於元朝的「哈剌赤」。「哈剌赤」與欽察人有密切關係[3]:34

而學者曹永年指出,「哈剌赤」是蒙古帝國時代對牧馬人的通稱。元朝初年以欽察人為骨幹的「哈剌赤軍」逐漸壯大,明朝初年「哈剌陳」在北遷的蒙古諸部政局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成祖第一次北征時見諸記載。此後「哈剌嗔」在脫歡時期再次出現,哈剌嗔先後流散在蒙古各部之中,並在明朝中後期南下漠南。[4]

歷史

[編輯]

15世紀前半葉屬孛來,15世紀末為亦卜剌統領的永謝布部十營之一。1510年,達延汗擊敗亦卜剌,喀喇沁分七鄂托克(鄂托克為萬戶之下的軍事行政單位),成為組成六萬戶之中的右翼永謝布萬戶的部落之一。此時喀喇沁主要在河套地區活動,後由達延汗之孫昆都力哈統領,牧地由明朝獨石口邊外開平(元上都舊地)附近東擴至朵顏衛所屬地區(在今赤峰市北京市北部)。[4]朵顏衛也襲用喀喇沁之名,朵顏首領因是者勒蔑的後裔,故姓兀良哈。1628年,察哈爾萬戶林丹汗於土默特「趙城」(召城,今呼和浩特)大敗喀喇沁所屬的永謝布萬戶,喀喇沁部潰散,此後的殘餘被各部瓜分。

清太宗天聰初年,朵顏首領蘇布地等率屬歸附皇太極,編喀喇沁為二扎薩克康熙年間,增編一紮薩克旗。喀喇沁三旗,即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中旗[5]:35,屬卓索圖盟。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在2006年時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總人口為33.36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4萬人。蒙古族人口來源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明朝初年從北方南下的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另一部分是明朝末年從鄂爾多斯東遷來的喀喇沁部蒙古人。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在形成、遷移過程中,逐漸融合,形成今喀喇沁旗[2]:23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喀喇沁部落-部落歷史. 蒙古族服飾文化網. 通遼市科學技術局. [2024-12-20]. 
  2. ^ 2.0 2.1 張艷華. 《喀喇沁旗蒙古族的来源及喀喇沁旗的形成》.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赤峰學院). 2014, (2014年第6期): 23—25 [2024-02-06]. ISSN 1673-2596. doi:10.3969/j.issn.1673-2596.2014.06.008 (簡體中文). 
  3. ^ 3.0 3.1 阿爾丁夫. 《关于喀喇沁部的来源》.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大學). 2008, (2008年第3期): 34—40 [2024-02-06]. ISSN 1000-5218. doi:10.3969/j.issn.1000-5218.2008.03.007 (簡體中文). 
  4. ^ 4.0 4.1 曹永年. 关于喀喇沁的变迁. 《蒙古史研究》. 1993: 58–68. 
  5. ^ 白玉雙. 《清代喀喇沁三旗苏木数目考》.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師範大學). 2008, (2008年第6期): 33—38 [2024-02-06]. ISSN 1001-7623. doi:10.3969/j.issn.1001-7623.2008.06.007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51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