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莱茵邦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莱茵邦联
États confédérés du Rhin (法语)
Rheinische Bundesstaaten (德语)
1806年—1813年
莱茵邦联国徽
国徽
1812年的莱茵邦联
1812年的莱茵邦联
地位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从属国
首都法兰克福
护国主 
• 1806-1813
拿破仑·波拿巴
首席诸侯 
• 1806-1813
卡尔·冯·达尔贝格
• 1813
欧仁·德博阿尔内
历史时期拿破仑战争
• 建立
1806年7月12日
• 神圣罗马帝国瓦解
1806年8月6日
• 解散
1813年10月19日
前身
继承
神圣罗马帝国
德意志邦联
今属于 德国
 奥地利
 波兰
 列支敦斯登
 义大利

莱茵邦联又称莱茵联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指的是1806年~1813年间,这7年中的德国,地处中欧,首都为法兰克福

该邦联是剔除了奥地利普鲁士之外的所有德意志小邦之集合,有超过1500万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人为德意志人。它由各种德意志邦国拼凑而来,拿破仑打败神圣罗马帝国后,命令16个德意志小邦退出神罗并加入一个亲法国的联盟,随后神罗境内的300多个小邦也效仿这种行为。因为小邦国的数量太多、难以管理,所以拿破仑将它们合并成19个面积中等的邦国,这19个邦国的联盟即本条目的“莱茵邦联”。

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解散后,拿破仑便吞并了德国在莱茵河以西的全部土地,并将剩馀的旧帝国领土重新收纳在“莱茵邦联”的框架之下。莱茵邦联也是法兰西第一帝国所掌控的众多仆从国附属国的一种)之一,作为保护法国东部的一道屏障,由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亲自担任护国主。拿破仑下台后,莱茵联邦在1815年被《维也纳会议》废除,与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一起合并为日耳曼邦联,但各德意志邦国的边界只进行了细微调整,其它架构基本维持不变。

组成

[编辑]

1805年俄国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弗朗茨一世奥斯特里茨战役败于拿破仑之后,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称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两院制议会拿破仑自立为护国主,并由护国主支配邦联的外交国防;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邦联有义务向护国主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在接著的数年,有再多23个邦国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统治帝国剩下的领土奥地利。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瑞典波美拉尼亚地区未加入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艾尔福特

根据条约,邦联平常由一个宪法权力的组织管理,但邦联各邦国都拥有独立的主权

邦联亦是一个军事同盟:各邦有义务向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助战。作为回报,统治这些邦国的王公将被给予较高地位:巴登黑森维尔茨堡贝格升为大公国,而符腾堡巴伐利亚则升为王国。其他邦国亦可以与其他前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合并而得到扩展。

1806年10月14日的耶拿会战普鲁士王国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1808年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包括3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吕贝克不莱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区被迅速合并到法兰西第一帝国,以便监控对英国的禁运,令封锁英国的大陆封锁能够顺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邦联正式解体。

莱茵邦联的范围变化
1806
1808
1812

成员列表

[编辑]

1806年7月12日的创始成员:

[编辑]
  1.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王国
  2.  符腾堡王国
  3. 美因茨 德意志帝国选帝侯和大书记官领(雷根斯堡亲王国阿沙芬堡亲王国),1810年后为 Frankfurt 法兰克福大公国
  4. 巴登 巴登大公国,前身为巴登选侯国
  5. 贝格 贝尔格大公国
  6. 阿伦贝格 阿伦贝格公国,1811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7. 拿骚 拿骚-乌辛根侯国,1806年8月30日与拿骚-魏尔堡合并为拿骚公国
  8. 拿骚 拿骚-魏尔堡侯国,1806年8月30日与拿骚-乌辛根合并为拿骚公国
  9. 霍亨索伦 霍亨索伦-黑兴根侯国
  10. 霍亨索伦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侯国
  11. 萨尔姆-萨尔姆 萨尔姆-萨尔姆侯国,1810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12. Missing image 萨尔姆-基尔堡侯国,1810年并入法兰西帝国
  13. 伊森堡 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侯国
  14.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侯国
  15. 黑森-达姆施塔特 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1806年8月14日升格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
  16. Leyen 莱延伯国,1806年7月12日升格为莱延侯国

后来加入的成员:

[编辑]
  1. 维尔茨堡 维尔茨堡大公国 (1806年9月25日加入)
  2. 萨克森 萨克森王国 (1806年12月11日加入)
  3.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 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4.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 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5. 萨克森-迈宁根 萨克森-迈宁根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6. 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 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7. 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 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8. 安哈尔特 安哈尔特-德绍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9. 安哈尔特 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10. 安哈尔特 安哈尔特-科滕公国 (1806年12月15日加入)
  11. 利珀 利珀-代特莫尔德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2. 绍姆堡-利珀 绍姆堡-利珀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3. 罗伊斯长系 罗伊斯-格莱茨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4. 罗伊斯幼系 罗伊斯-施莱茨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5. 罗伊斯幼系 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6. 罗伊斯幼系 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7. Schwarzburg 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8. Schwarzburg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19. 瓦尔德克 瓦尔德克侯国 (1807年4月18日加入)
  20. 威斯特法仑 威斯特法仑王国 (1807年12月7日加入)
  21. 梅克伦堡 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 (1808年2月10日加入)
  22. 梅克伦堡 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 (1808年3月22日加入)
  23. Oldenburg 奥尔登堡公国 (1808年10月14日加入,1810年12月13日并入法兰西帝国)

影响

[编辑]

莱茵邦联解散后,直至1813年10月21日德意志邦联成立之前,唯一一个尝试联结德意志地区各邦国的政治团体为“中央行政议会”德语Zentralverwaltungsrat(德语:Zentralverwaltungsrat)的组织,主席是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1757年-1831年)。1815年6月20日这个议会被解散。

西元1814年5月30日巴黎和约确立各德意志邦国的独立性。西元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重划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地图。但其实德意志地区内的众个邦国的边界只有些微的变动,而后来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亦包括了大部分前莱茵邦联的加盟国。

附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