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

![]() |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20年3月18日) |
基孔肯雅热 | |
---|---|
![]() | |
基孔肯雅热引发的皮疹[1][2] | |
症状 | 发热、关节痛、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以及皮疹。[3] |
并发症 | 长期关节痛[4] |
起病年龄 | 暴露后2至14天[5] |
病程 | 通常短于一周[4] |
病因 | 由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病毒[5] |
诊断方法 | 血液测试病毒RNA或抗体[5] |
鉴别诊断 | 登革热、寨卡热[5] |
预防 | 基孔肯雅热疫苗、蚊虫控制、避免叮咬[6] |
治疗 | 支持性护理[5] |
预后 | 死亡风险~0.1%[6] |
患病率 | > 100万例 (2014年)[5]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传染病 |
ICD-11 | 1D40 |
ICD-10 | A92.0 |
DiseasesDB | 32213 |
Orphanet | 324625 |
基孔肯雅热病毒![]() | |
---|---|
![]() | |
科学分类 ![]() | |
(未分级): | 病毒 Virus |
域: | 核糖病毒域 Riboviria |
界: | 正核糖病毒界 Orthornavirae |
门: | 黄色病毒门 Kitrinoviricota |
纲: | 阿尔法超群病毒纲 Alsuviricetes |
目: | 马特利病毒目 Martellivirales |
科: | 披盖病毒科 Togaviridae |
属: | 甲病毒属 Alphavirus |
种: | 基孔肯雅热病毒 A. chikungunya
|
二名法 | |
Alphavirus chikungunya |
基孔肯雅热[7][8](英语:Chikungunya[9][10],另译奇昆古尼亚热[11])是一种蚊媒病毒性疾病,以猴、狒狒和人为动物宿主,其病原体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屈公病病毒(Alphavirus chikungunya[12],CHIKV),可引起高热(可呈双峰热)、皮疹和多发性关节炎等临床表现[4]。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的印度、菲律宾等国家[5]。
此病首先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现[5],其名源自马孔德语,意为“痛得将身体弯起来”[5][13][14]。一般于感染病原体后2-12天内会出现症状[5]。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及红疹,还有眼部炎症,恶心以及呕吐。大部份人的病情在一周后会好转,偶尔关节疼痛会持续到几个月。此病的致死率约为0.1%[6],非常年幼、年长或是有其他健康问题的人有引发其他严重疾病的风险[4]。
基孔肯雅热病毒会透过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传播[5],它们主要是在白天出没寻找猎物叮咬[13]。病毒的自然宿主包括有鸟类及啮齿目[5]。此病的诊断方式可以借由检查血液,看是否有病毒的RNA或是对抗病毒的抗体[5],但其症状有可能会和登革热及兹卡热混淆[5]。一般认为大部分患者经历一次屈公病毒感染后就会免疫[4]。
预防此病的最佳方式是蚊虫防制,并且避免在流行屈公病的地区被蚊子叮咬[6]。减少蚊子接触水的可能性,并且使用防蚊液或是蚊帐对于防叮可能会有帮助。到2016年为止,没有屈公病的疫苗及特别的治疗方式[5]。建议的治疗方式包括休息、补充流体、以及用药物来改善发烧及关节痛的情形[5][4]。
屈公病通常出现在非洲及亚洲,但在2000年代也曾经在欧洲及美洲暴发过[5]。2014年基孔肯雅热即有超过一百万宗疑似病例,美国本土的佛罗里达州在同年也曾出现过病患,不过在2016年时美国本土已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病例[15][16]。2025年初,屈公病在留尼汪岛再次爆发疫情[17],蔓延至南美洲、欧洲和南亚与东南亚国家 [18][19](全球病例主要分布于巴西、玻利维亚及阿根廷等国;印度洋之法属留尼旺岛、马约特岛、毛里求斯等地疫情蔓延至亚洲,印度2025年截至7月逾三万例病例[20]),近似于2004至2005年期间在印度洋区域国家的病例爆发,同年7月初开始,此病在中国佛山市顺德区引起该市数千人确诊[21]。
传播
[编辑]此病主要通过雌性伊蚊的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2]叮咬主要发生在白天[23],尤其是清晨和傍晚。[22]其在白天活动的特性也限制了蚊帐的实用性。[23]
症状
[编辑]人类被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便会患上基孔肯雅热。患者会持续发高烧、脱水[来源请求]和严重出疹。“Chikungunya”源自非洲马孔德语,意指“弯曲的东西”,描述了感染者因严重关节疼痛而扭曲的姿势。[24]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痊愈,关节痛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就会消失,但有些人的关节痛或会持续更长时间。此病的严重并发症不常见,但老人有可能因此病致死。[25]
87-98%的病例报告有关节疼痛,并且几乎总是发生在不止一个关节[26],但关节肿胀并不常见。 通常,受影响的关节位于手臂和腿部。如果关节之前曾因关节炎等疾病而受损,则它们更容易受到影响[27],疼痛最常发生在外周关节,例如手腕、脚踝和手脚关节以及一些较大的关节,通常是肩部、肘部和膝盖。 疼痛也可能发生在肌肉或韧带中[26]。 在超过一半的情况下,正常活动受到明显疲劳和疼痛的限制。 不经常地,眼睛的炎症可能以虹膜睫状体炎或葡萄膜炎的形式发生[27],并且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28]。 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暂时性损害。
屈公病患者偶尔会出现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是大脑肿胀或退化、神经元周围的髓鞘炎症或退化、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新生儿的肌张力障碍和视觉处理问题[29]。在特别罕见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出现行为改变、癫痫发作、小脑或脑膜刺激、动眼神经麻痹或眼部肌肉麻痹。
新生儿容易受到屈公病感染的特别严重影响。感染的迹象通常始于发烧、皮疹和四肢肿胀。大约一半的新生儿患有可自行消退的轻度病例;另一半患有严重的疾病,伴有脑部炎症和癫痫发作。在严重的情况下,受影响的新生儿还可能出现出血和血流问题,以及心脏功能问题。
除了新生儿、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肝肾疾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人,屈公病往往更严重。每1,000名有症状的屈公病患者中约有1至5人死于该病。
分布及疫情
[编辑]在非洲的大爆发
[编辑]据香港《明报》报导,法国卫生部长贝特朗表示,留尼旺仅2006年1月已有77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此病,从2005年3月,先后有15.7万人感染,占总人口两成。贝特朗说:“现时的致命情况前所未见。”他又称病原蚊子在法国东南部亦有发现,但拒谈详情。
疫情是在2005年12月开始突然迅速扩大。除留尼汪,同样位于非洲东岸对出的塞舌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等亦受波及。法属马约特岛1月底才得56宗个案,目前已激增至1350宗。塞舌尔和留尼汪等均为旅游胜地;留尼汪是欧洲游客钟爱地,亦有少数华人居住。
传入香港
[编辑]2006年3月28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宣布录得一宗由外地传入的个案。
传入澳门
[编辑]2013年5月15日,澳门卫生局宣布证实一例由外地传入的病例。
传入中国大陆之疫情
[编辑]![]() |
![]() |
2008年3月4日,在广州白云机场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2010年9-10月,广东省东莞市曾发生中国境内首次基孔肯雅热社区爆发的疫情,这次疫情共发现病例253例,其中确诊病例65例,疑似病例188例[30],此后在云南、福建都曾发生本地蚊媒传播的病例,但传播规模都较小。
在2025年7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发现首个输入病例,往后确诊病例迅速在该区蔓延;至7月15日中午,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始通报此个案,并报告截至当天累计确诊病例478例,至7月19日顺德区已确诊病例1161例,并在邻近的禅城区和南海区发现十几个病例[31],至7月20日,佛山四区确诊者已升至2658例 [32],至7月23日傍晚,佛山全市已累计确诊3195例[33],至24日全市增至4014例[34]。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本地病例,在省内的广州[35]、中山、东莞、珠海、河源、江门、阳江、肇庆、清远、深圳、湛江均已发现本地病例[36],其中有接近三分之二患者已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
顺德区
[编辑]是次基孔肯雅热的首名确诊者与爆发地在顺德区;该区卫生健康局在7月15日开始对外发布累计报告确诊者数字(当天为478例),至18日病例1161例[37],20日病例2158例[38],21日增至2471例[39],22日增至2934例[40],23日增至3317例[41],24日增至3627例[42]25日新增273例(即累计3900例)[43],平均每天增加300多例,患者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另外这段期间,佛山市周边的澳门[44][45]、阳江市[46]与吴川市[47]亦发现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传入马来西亚
[编辑]2006年4月1日,马来西亚卫生部证实,霹雳州一个渔村双礼佛新村,基孔肯雅热已迅速传开,高达300人受感染。此外,该部门于2008年4月27日证实,自2008年2月起,柔佛州一个小村乌鲁槽逾70名村民患上基孔肯雅症。疫情并扩展至邻近的北干那那、笨珍、峇株巴辖等地区。此病于2008年年中传入东甲,随后扩散至周边地区。(资料来源:当地居民口述、ntv7 追踪档案)

至2008年9月5日为止,全国共发现1703宗病例,其中以柔佛、马六甲、霹雳、槟城、砂拉越五个州的疫情最为严重。[48]
台湾现况
[编辑]台湾地区2007年境外移入2例、2008年境外移入9例,2009年境外移入9例,2016年境外移入7例[49]。2019年5月高雄市接获首例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为30多岁男性马来西亚籍旅客[50]。
2020年1月,第1例境外移入屈公病为台南市东区龙山里的30多岁男性,外籍人士;于1月23日至1月29日至马来西亚旅游,返台入境时有发烧,机场给予快筛为阴性,回台南诊所就医,1月31日疾病管制署综合研判阳性。[52]
参考文献
[编辑]- ^ Definition of Chikungunya.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4年9月8日 [2024年9月26日].
- ^ Chikungunya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2024年5月20日 [2024年9月26日].
- ^ 关于基孔肯雅热. 2024年5月17日.
- ^ 4.0 4.1 4.2 4.3 4.4 4.5 Chikungunya Virus Symptoms, Diagnosis, & Treatment. CDC. 2016-04-06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Chikungunya Fact sheet. WHO. 2016-04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 ^ 6.0 6.1 6.2 6.3 Caglioti C, Lalle E, Castilletti C, Carletti F, Capobianchi MR, Bordi L.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an overview. The New Microbiologica. July 2013, 36 (3): 211–27. PMID 23912863.
- ^ 基孔肯亚病毒.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 屈公病. 乐词网. 国家教育研究院 (中文(台湾)).
- ^ Definition of CHIKUNGUNYA.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4-09-08 [2024-09-26] (英语).
- ^ CDC. Chikungunya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kungunya Virus. 2024-05-20 [202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4) (美国英语).
- ^ 奇昆古尼亚热.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简体中文)
- ^ Genus: Alphavirus | ICTV. ictv.global. [2024-09-26].
- ^ 13.0 13.1 Prevention. CDC. 2016-02-26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 ^ 屈公病.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7).
- ^ Staples JE, Fischer M. Chikungunya virus in the Americas—what a vectorborne pathogen can do. N. Engl. J. Med. 2014, 371 (10): 887–9. PMC 4624217
. PMID 25184860. doi:10.1056/NEJMp1407698.
- ^ 2016 provisional data for the United States. CDC. 2016-09-20 [2016-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 ^ 2025年疫情于第13周(3月24-30日)逾7,500例病例达高峰后,自第18周(4月28-5月4日)病例数降至低于2,000例,2025年迄今(截至5月下旬)累计约52,000例病例及15例死亡,死亡及重症病例均以65岁以上罹患合并症个案为多。法屬留尼旺島-屈公病.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5-06-03] (中文(台湾)).
- ^ 世衛籲緊急行動 防20年前屈公病大流行重演. 中央社. [2025-07-23] (中文(台湾)).
- ^ 世卫专家提醒防范基孔肯雅热暴发. 新华网. [2025-07-22] (中文(简体)).
- ^ 疾管署已列九國/地區旅遊疫情建議第一級或第二級,並強化自流行地區入境旅客檢疫措施.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5-07-23 (中文(台湾)).
- ^ 已确诊超2200例!佛山3区通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情况. 南方网. [2025-07-21] (中文(简体)).
- ^ 22.0 22.1 AFP. Outbreak of Chikungunya Virus Poses Global Risk, Warns WHO. ScienceAlert. 2025-07-23 [2025-07-24] (美国英语).
- ^ 23.0 23.1 Paixão, Enny S.; Teixeira, Maria Gloria; Rodrigues, Laura C. Zika, chikungunya and dengue: the causes and threats of new and re-emerging arboviral diseases. BMJ global health. 2018, 3 (Suppl 1) [2025-07-24]. ISSN 2059-7908. PMC 5759716
. PMID 29435366. doi:10.1136/bmjgh-2017-000530.
- ^ Chikungunya fact sheet. www.who.int. [2025-07-24] (英语).
- ^ 25.0 25.1 Chikungunya. WHO. [2014-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 ^ 26.0 26.1 Thiberville, Simon-Djamel; Moyen, Nanikaly; Dupuis-Maguiraga, Laurence; Nougairede, Antoine; Gould, Ernest A.; Roques, Pierre; de Lamballerie, Xavier. Chikungunya fever: epidemiology, clinical syndrom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Antiviral Research. 2013-09, 99 (3) [2022-06-02]. ISSN 1872-9096. PMC 7114207
. PMID 23811281. doi:10.1016/j.antiviral.2013.06.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27.0 27.1 Burt, Felicity J.; Rolph, Micheal S.; Rulli, Nestor E.; Mahalingam, Suresh; Heise, Mark T. Chikungunya: a re-emerging virus.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12-02-18, 379 (9816) [2022-06-02]. ISSN 1474-547X. PMID 22100854. doi:10.1016/S0140-6736(11)6028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 ^ Mahendradas, Padmamalini; Ranganna, Shylaja K.; Shetty, Rohit; Balu, Ramgopal; Narayana, Kannan M.; Babu, Rajesh B.; Shetty, Bhujang K. Ocular manifestations associated with chikungunya. Ophthalmology. 2008-02, 115 (2) [2022-06-02]. ISSN 1549-4713. PMID 17631967. doi:10.1016/j.ophtha.2007.03.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3).
- ^ Vairo et al. 2019,"Clinical features".
- ^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何时开始进入我国?. 澎湃新闻. [2025-07-16] (中文(简体)).
- ^ 佛山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通报 确诊病例1199例基孔肯雅热. 南方都市报. [2025-07-19] (中文(简体)).
- ^ 已确诊超2200例!佛山3区通报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情况. 南方网. [2025-07-21] (中文(简体)).
- ^ 佛山五区已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3195例. 南方网. [2025-07-23] (中文(简体)).
- ^ 广东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4000例. 中新网.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广州杨箕社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 7月26日起全市开展防蚊灭蚊行动. 南方网.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广东今年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 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新华网. [2025-07-27] (中文(简体)).
- ^ 最新通报:顺德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累计1161例,均为轻症. 南方日报. [2025-07-19]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 [2025-07-21]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 [2025-07-22]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 [2025-07-23]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 [2025-07-24]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微信公众号. [2025-07-26] (中文(简体)).
- ^ 衛生局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门卫生局. 2025-07-18 (中文(香港)).
- ^ 衛生局接獲2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報告. 澳门卫生局. 2025-07-25 (中文(香港)).
- ^ 我市发现3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 阳江日报.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情况通报. 广东吴川市卫生健康局. 2025-07-25 (中文(简体)).
- ^ 迄今全國發現1703宗‧柔甲霹檳砂基孔症最兇. 星洲日报. 2008-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9).
- ^ 屈公病. 传染病统计资料查询系统. 卫生福利部. [202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 ^ 高雄市境外移入登革熱22例、屈公病1例,疫情風險劇增 (新闻稿). 高雄市政府卫生局. 201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5).
- ^ 我國史上首例本土屈公病 未來30天圍堵土城疫情關鍵. 联合新闻网. 2019-07-26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7).
- ^ 台南現境外移入屈公病 市府籲加強防蚊. 中央社. 202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1).
外部链接
[编辑]- 微生物免疫学-Togaviridae(披膜病毒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世界卫生组织基孔肯雅病流行病学最新进展(2025年6月更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基孔肯雅热知多少(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基孔肯雅热健康资讯(香港卫生防护中心)
- 屈公病介绍(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